八极拳历经300年的发展,不乏名家高手,八极拳名人堂所收均是精通 八极拳且在中国武坛享有盛誉的名人,虽然不能覆盖齐全,但也皆为核心 人物,功业耀世,令武学后者敬仰。
八极拳创始人——吴钟
吴钟(公元1712—1802年),字弘声,回族,山东省庆云县严务乡后庄科 村人。据现存雍正二年八月谨序的吴钟氏宗族谱记载:吴钟氏家族,祖籍山 西省,后迁居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吴钟的太祖父时,迁居山东省庆云县 后庄科村,至父辈迁居沧县孟村镇。
吴钟少时在少林寺随老禅师学拳术和气功三年,深得师法奥妙,拳法精 湛,艺业过人。后别少林寺到处访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都邑。后至陕 西延安西山梭罗寨,又拜赖魁元学六合大枪法三年,大枪法亦大进。
吴钟拳械俱精,尤擅大枪。史载:雍正年间,浙江少林寺新造山门,内藏 机关,埋设了木人、木猴、弓弩刀斧诸多暗器,使人防不胜防,武技非炉火纯 青之人,进去就要为暗器所伤。吴钟只手单枪,一人独闯少林寺。他一杆大 枪前遮后挡,左拦右挂,连闯三门,诸多暗器,无一着身,被镇寺钦关官奖为 “吴神枪”。
后吴钟游至杭州,某寺方丈为少林高手,吴钟与其较艺,屡败之。方丈 折服,赠吴钟绵镖一囊。吴钟由浙至北凯旋,赴燕京,当时,康熙皇帝的十四 子恂勤郡王枪法高妙,名显一方。吴钟与之试着交了手,两人以殳较艺(殳 是一种有楞无尖的竹制兵器)。交手前在殳端以皮缚以白粉,以身着粉迹的 多少定输赢。恂勤郡王施展出平生本领,频频进招,但都被吴钟破解,无一 处粉迹着身。而吴钟大枪一抖,一个“金鸡点头”,就把恂勤郡王的眉毛点白了,而对方却一点也没有察觉。恂勤郡王疑吴钟有幻术,擦了把脸接着比 试,又一次粉着眉毛而未觉,遂叹服,延为上座,师事之。吴钟以“神枪”闻名 于世,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誉。
吴钟后到天津咸水沽戳杆设场。一天,一武师来场与吴钟较技,来人用 单刀对吴钟大枪,把他的大枪招数一一化解。吴钟败北后甚是懊悔,来人却 说:“师弟,胜你者非外门,我是你师兄,尊赖师之命传刀给你! ”原来是师父 赖魁元派弟子皮某来传吴钟飘摇刀法,飘摇刀又称六合刀、提龙刀或圈刀。 吴钟掌握了飘摇刀法后,更是如虎添翼。
吴钟在京津一带广结武林朋友,与他齐名的武林泰斗康德力、李章、刘 三闪,换谱为表,四人各有其妙,各献其长。时有“康德力的棍(俞公大猷棍), 吴钟的枪(戚公继光二十四大枪),.短打擒拿数李章(二十四势扣子拳),刘 三闪的八极六十四势天下趟”。四人在一起设场四年,交流技艺。吴钟学得 俞公大猷棍、二十四势扣子拳等。
后来吴钟一直在直隶和山东一带以设场、保盐镖为生,同时将所学加以 整理归纳,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八极拳、六合大枪体系,并开门立户。从此,八 极拳和六合大枪开始结合,这是八极拳历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
这时,沧州东南孟村镇富绅丁、吴两家请吴钟去授徒,吴钟在孟村镇设 场授徒十六年。在此期间,吴钟把一生所学拳法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他 吸取众家呼吸法之所长,创立了独特的呼吸法和练功法,在其女吴荣的协 助下,吴钟将所学之精艺反复提炼修改,精研细琢,集其大成。因其动作招 式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打击威力至达八方之远,即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 极也,遂将其所创拳法起名为“八极拳”。
丁、吴两家师兄弟二人艺成后开始授徒传艺,创设孟村八式房,广泛传 授弟子。著名弟子有李大忠、张克明等。孟村成了八极拳的传播基地,故有 “孟村八极”之说。
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吴钟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岁。如今,吴钟的墓地 在山东省庆云县后庄科村。
"罗疃双雄"——李大忠、张克明
李大忠(公元1810—1874年)、张克明(公元1812—1882年)二人系罗疃 庄人。李大忠于1838年拜丁孝武为师,因为李大忠是汉人,丁孝武遂请示师女吴荣,吴荣到孟村考察李大忠,发现李大忠人品好,又是习武奇才,同意 丁孝武将其收人门内。罗疃庄与孟村相距大约10公里,李大忠拜师后刻苦 练习,几乎每天往返于罗疃和孟村之间,苦练两年后丁师病故。李大忠又拜 吴永为师,继续练习八极拳。
张克明自幼也酷爱武艺,见李大忠习练八极拳非常羡慕,遂于1841年通 过李大忠引荐拜吴荣、吴永二师练习八极拳。从此兄弟俩每天都到孟村吴 永师父家中或南皮吴荣师父家中练习,后半夜返回罗疃。二位师父去世 后,李、张二人继续用功钻研,经过十八年的磨练,终于成为八极拳门一代
宗师。
李大忠、张克明二先生皆以“神枪”闻名于世,又各有千秋。大忠公“神 枪”独步天下,克明公“神拳”名冠武林,被誉为“罗疃双雄”。他们刻苦钻研,综 合三师之长,结合原来习武之心得,将孟村老架八极拳升华,开创了沉坠劲、 十字劲、缠丝劲三种劲道,具备了崩、撼、突、击、挨、傍、挤、靠技击特点,蕴含 着动如猛虎、稳如熊、势险节短、爆裂突然等风格的“罗疃八极拳”。
李、张二先生又在先师们的基础上对六合大枪进行改进,使大枪有了大 幅度的飞跃。从此,八极拳形成孟村、罗疃两大流派。
李、张二先生技艺大成后,开设“罗疃八式房”,开始传授拳、枪等艺。二 人开设拳场之后,各门各派及八极本门来罗疃切磋交流者络绎不绝,二人 未尝败绩。二人后半生教授弟子精益求精,培养弟子人室者共14名,学员不 计其数。开始时二人共同教授,以师兄大忠为主,克明辅助之,来投弟子大 都拜大忠为师,克明为师叔。其实,罗疃弟子皆二人共同之弟子。后来,克明 公也开设一八式房,教授数名弟子。从此,罗疃分为李家、张家二家八式房。
李、张二先生兼收并蓄,吸收盐山“左传”劈挂。实际上八极拳在吴钟先 生之后,各支系已经开始与劈挂拳结合的探索,但罗疃一系结合得最好。这 是因为与李、张换艺交心的是劈挂拳一代宗师李云表。罗疃与盐山两家交 流延续了三代,直到李书文、马凤图拜黄林彪为师专习劈挂,才真正完成了 八极拳与劈挂拳的结合,这是八极拳历史上第二次质的飞跃。
李、张二先生挟惊世之艺,勇闯天下。“神枪”李大忠受清朝末年大员文 达公南皮张之万聘请,担任张府的护卫和教师。因为张之万从北京到南京 巡视,对贪官污吏有先斩后奏之权,因此,贪官恶霸胆战心惊,便请高手暗 害张之万。在李大忠的一路保护下,张之万安然无恙,而群寇皆败。
此后,罗疃八极在清朝末年至民国中期,活跃在诸如皇宫大内、王公府 第、北洋军阀行营、中华武士会、中华民国的中央及地方国术馆等处。
无人能敌的"神枪’’——李书文
李书文(公元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李 书文一生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他以登峰造极的精技纯功,镇邪恶,御 外侮,以武扬威,誉满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李书文弟子国内外现有万人 之多。每年清明节前夕,常有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崇拜者飞抵沧州,前往 李书文的墓地拜祭。
李书文幼时首拜八极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极拳三年。后拜在师伯黄 四海门下习练大枪六载。李书文在师门习武期间,由于天资聪敏,力大惊 人,又勤学苦练,倍受李大忠、张克明二位师祖厚爱。
李书文在名人辈出的“神枪窝”里习武,如鱼得水,习拳练枪到了痴狂的 境界。他以超常的毅力,获得了超常的劲力。几年后,他的功夫突飞猛进。在 家附近练习捋桩、靠粧,碗口粗的枣树、槐树多被他拳脚震死。练习打沙袋 时,50公斤到300公斤的沙袋,他掌击、肘顶、肩撞、背靠,不知打烂了多少 条。习练大枪时,“抽撤”“缠拿”之枪力把大门框划烂,将门前屋后的枣树全 部划死。为练好“摧枪问准”,他先对着粗树练,然后再对着细一点的树练, 最后再对着更细的高粱秆练。
为了练好大枪,他“昼扎铜钱眼,夜扎香火头”。在家附近的枣树林中, 李书文用大枪扎枣,一枪一枣,百枪百枣。后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练,达到 了触而不伤之境界。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经过十二年勤学苦练,李书 文集师祖、师傅拳技和枪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击风格。大枪一抖,枪 头闪电般划出直径一米多的圆圈,气势恰似长江之水,磅礴千里。扎枪恰似 流星赶月,鬼恐神惊。其速度之快,力道之猛,准备度之高,已然达到出神入 化、登峰造极之境界。
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 内拍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 锥入土墙壁内,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他的族人乡亲,常传颂他 帮助乡亲收粮,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40公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 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用大枪将一根根檩条挑到房顶
上。据跟随李书文学艺十几年的徒孙,清末宣统皇帝御前侍卫霍庆云回忆: 神枪李师爷用大枪挑起40公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他经常 这么练,毫不费力。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他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笼络 武艺高强之士,并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 锐部队。李书文的师傅黄四海收到袁世凯的聘书,因年事已高,特推荐弟子 李书文去任教。李书文到兵营后,差人领他到演武大厅见袁世凯。袁世凯及 众教官见他貌不惊人、瘦小枯干,扛着一杆大枪,误认为是大枪黄四海的仆 人或家童。
当问明情况,知李书文是替师傅来任教官时,众人哈哈大笑。袁世凯的 卫队武道教官伊藤太郎对李书文十分蔑视,并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说 话间,李书文以闪电般的速度,大枪一摆,刺向厅柱之蝇,蝇落而厅柱无痕, 施以“枪刺壁绳”之绝技。众人惊愕,厅内立刻爆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袁世凯 连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 ”从此,“神枪李书文”名冠天下。
1910年,俄国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京设擂台、贴海报、夸海口,侮我中 华儿女,激起中华民众及有志之士的极大愤慨。京、津两地武术名手与其较 技,均败。李书文的师傅张景星时为天津“中华武术会”教习,捎信给李书文。 当时李书文正在侍奉卧病在床的师傅黄四海,因黄四海无子,由李书文养老 送终。见信后,李书文奉师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续办妥后,李书文飞身来 到擂台之上,见马洛托夫体壮如雄牛,好似他平时练功用的300公斤沙袋。
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不免蔑视。李书文义愤填膺,随手一记 “霸王挥鞭”卧风掌打在了拳王的左腮部,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未等马 洛托夫反应过来,李书文又发神威,顺势一招“六大开抱肘”,以闪电般的速 度,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击下擂台。众人观呼,廷臣大喜,联 名上奏,欲封李书文为五品武官及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李书文以对师傅 黄四海尽孝为由谢辞。宣统皇帝及众朝臣无奈,赐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奖。 李书文回乡后将金佛像交与弟子霍殿阁保管,后由于战乱,时局动荡,金佛 像已下落不明。
1918年,李书文应奉系将领许兰州之邀请赴奉天做客。奉军大帅张作霖 久闻“神枪”李书文大名,得知李书文在许兰州部做客,就亲自登门拜会,并 聘李为奉军卫队、骑兵部队、步兵军官训导营三军武术总教习。
李书文第一天走马上任,在张作霖的亲自陪同下来到了卫队训练场。当 时奉系军阀张作霖与日本有军事合作,所以,在张作霖各部队中任武术教 官的主要是日本人,其次才是中国人。当李书文与张作霖及众将官相见在 观礼台上时,众人才看清张大师给他们请来的赫赫有名的“神枪李”是一个 精瘦枯干、身材矮小的小老头,因为当时李书文已经56岁,因此众人多有疑 虑。随着一声令下,众位日本武术教官各显技能,场内掌声不断。而李书文 面部一丝表情都没有,更没有鼓掌助兴之意,这下激怒了早欲与李书文较 技的日本武术教官冈本、村野等。冈本向张作霖提出要与李书文比武较技, 条件是如李书文赢了,由李书文在此任教官,他们日本人都走;如李书文输 了,让李马上离开。张作霖也想见识一下李书文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是不是 像人们传说的那么邪乎,于是用眼神征求李书文的意见。
李书文已看出了张作霖的心思,而且对日本人的挑战也是气不打一处 来,说道:“两人较技,非同儿戏,难免伤残。我是一个快人土的糟老头子,曰 本人伤了我无所谓;但如果我伤了日本人,日本当局怎能与你张大帅善罢 干休?这样吧,让我们按规矩各立一张生死文书,无论哪一方伤残,都不要 偿命,这样我才能与日本人交手。”张作霖同意,李书文方走下场与冈本较 量。立了生死文书的冈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挥动双掌,恶虎擒羊般朝李 书文颈部击去。李书文迅速侧身躲过,顺势一掌击中冈本肩头,冈本的肩胛 骨立即粉碎。众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气,还要与李书文较量,被张作霖制止。
李书文一生挟技游天下,较技近40年未逢敌手,伤于其拳、枪技者无数。 李书文收徒传艺不论贫富贵贱、地位高低,而喜其德才。
李书文晚年时居住在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堂孙李之芳处。丨934年秋,李 书文去世,享年72岁。
威震武坛的"铁巴掌”——吴会清
吴会清(公元1869—1958年),字穆亭,回族,孟村镇人。吴会清自幼从师 伯父吴恺学艺习八极拳,兼习劈挂拳、九宫纯阳剑等,以轻功、铁砂掌著称。 他胆识过人,聪颖好学,每天除去蹲桩打桩外,出人家门时,双手都各提一 只六十余斤重的坛子,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双铁臂。当时,孟村镇有一古庙, 庙里有一巨钟,会清每晚都以掌击之,钟嗡嗡作响,声震五里之遥,乡人赠 其绰号“铁巴掌”。
有一年,孟村镇重修魁星阁,阁分两层,塑魁星一尊,重140公斤,众人正 为如何将塑像搬往阁上犯愁之时,会清至,闻言,单臂夹起塑像,登上二层 阁楼,稳稳放于像台上,众人齐呼“神力”。
吴会清疾恶如仇,仗义为民。清政府在孟村镇设有巡监署,人称巡监衙 门,主管当地巡监、征税、刑事及民事案件。当时回汉两族部分穷人以贩私 盐谋生,而历来食盐须由官方买卖,独家经营,巡监署售盐都以十六两进, 十八两出,以此盘剥乡里,民众敢怒不敢言。于是,在吴会清的率领下,众弟 子与乡亲们积极配合捣毁了巡监署,吓得巡监官狼狈逃窜。至此,孟村镇历 经几百年的巡监衙门从此宣告关闭。
吴会清怒砸巡监署后,恐官方缉拿,只身流浪关外,几经辗转到了营口。 一日,行至街中,忽见一重车骡马受惊,在街上狂奔。观一老妇人抱一小孩, 惊慌中将孩子掉下滚人街心,吴会清见状蹿上前去,用手中棍杖插入车轮 将车掀翻,孩子得救。此后得知孩子乃一矿主之子,矿主为报救子之恩,送 会清银两酬谢,并对会清给予了妥善安置。
吴会清在营口住下后,以矿主所送银两做商贩生意。沧州籍的一些商户 与会清叙乡情,闻营口 一带一些地痞流氓组成帮会,专欺外地商客,会清遂 留心。一日,吴会清正在营业,见一群地痞闹事,会清见状,冲上前去怒打不 平。恼怒的地痞提出择日选一地点,要与会清决一雌雄。时到,数十名地痞 手持利刃棍棒跃跃欲试。会清却独身一人,手持梢子棍,与众地痞战成一 团。结果,数十名地痞均被会清打得落荒而逃。
从此,吴会清名扬营口,人们都很佩服他的武功和匡扶正义的人品。想 到家中老人年事已高,需要自己尽孝,几年后,吴会清弃业返乡。
这时,孟村的“同乐会”剧社面临倒闭。“同乐会”的人闻听会清返乡,喜 出望外,随即将他邀到“同乐会”。会清见“同乐会”门庭冷落,数十人生活无 着,遂用营口经营所得买下“同乐会”,重新添置了戏剧服装,更名“义盛 公”。“义盛公”既是戏班,也是武场,其剧目多以武戏为主,武打中用的都是 真刀真枪,舞台上除八极拳徒手对练外,还有飞镖、贴柱等奇功,所到之处 表演,无不让人称口叫绝。从此,吴会清继承传统,弘扬祖业,走上了以戏养 武、武戏结合的道路。
1930年,年近花甲的吴会清在徒侄强瑞清的鼎力协助下,汇集了八极拳 门各支系的弟子,历时三年,重续了河北省沧县孟村《吴氏开门八极拳秘诀之谱》,为八极门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料。
吴会清打破“教拳不授拳理”的传统观念。授徒的同时,注重理论讲解 和技术的实用讲解。他广收门徒,为扩大八极拳在沧州一带的广泛传播做 出了积极贡献。
1955年,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成立,吴会清当选为县人大代表。1958 年春吴会清逝于孟村,享年89岁。
皇帝护卫武师——霍殿阁
霍殿阁,字秀亭(公元1886—1942年),直隶沧县南小集人,著名八极拳 拳师“神枪”李书文的开山弟子,曾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兼护 卫,1932年携侄霍庆云等人随溥仪到东北,在东北的八极拳传人较多,是霍 氏八极拳创始人。
霍殿阁的家乡沧县小集有个姓张的人家,跟南皮状元府的“南皮张”张 之万、张之洞是本家。张家请武师教子练武强身,14岁的霍殿阁和几个小伙 伴陪张家子弟练武,后“神枪”李书文到张家教拳,16岁的霍殿阁又随“神 枪”李书文习八极拳、六合大枪等技艺。霍殿阁天资颖慧又刻苦练习,经过 一段时间的练习,在众多的小伙伴中脱颖而出,深得“神枪”李书文偏爱,收 为入室弟子。霍殿阁尊师若父,从师苦练十二年。后来,“神枪”李书文从军 队回乡即住在霍家。
霍殿阁苦练大枪,滑杆子将门框滑成凹形。大杆子一拧,枪圈像笸箩一 样大。练准头扎香头、扎镜子,达到触而不伤的境界。霍殿阁功力奇大,一人 深的土坑,压地石磙子掉入,几个小伙子往外抬都非常费力,霍殿阁却跳下 用双手抱起,一下抛出坑外。家中修房子,霍一手提一桶泥登着梯f上房, 非常轻松自然。
霍殿阁随“神枪”李书文到北京、天津闯荡,磨练其技。由于尊师“神枪” 李书文之言传身教,其艺大精,渐人化境。1910年,中华武士会成立,霍殿阁 随尊师赴天津任教习,与其师表演六合大枪对扎,艺惊津门。
1914年,其师将霍殿阁推荐到黑龙江师长许兰州将军处,任军官学校武 术教习。许兰州将军是当时黑龙江省陆军师长,后为黑龙江省帮办。1917年 9月,许赴奉天投奔张作霖,霍殿阁亦随许兰州到沈阳张作霖军中任教习。
后来霍殿阁应许兰州之请,开办天津三十五国术馆,招收弟子。天津紫竹林租界的达官显贵在礼拜天集会,许兰州将军经常带霍殿阁师徒前往。 有时盛情难却,霍殿阁就略做表演,稍用力踩碾,铺地薄石板便应声破碎。 练宝剑穿剑一式,宝剑飞出,霍殿阁八步赶蝉将宝剑抓回来。练六合大枪之 “苏秦背剑”一式接偷步跳跃,一拧腰窜出丈余,有“前窜一丈后跳八尺”之 功,在场达官显贵无不赞叹其神功。
逊帝溥仪要习武强身,学习祖先当马上皇帝。许兰州将军向溥仪推荐霍 殿阁师徒,溥仪聘霍殿阁为他的武术教师。霍殿阁当溥仪的武术教师可谓 树大招风。有一武师骑马来访,口气颇大,霍殿阁为了不伤和气,不愿与其 动手。但为让其服气,霍殿阁露了一手千斤坠的功夫,就是让武师的马拉着 自己,武师连打数鞭,駿马奋力向前拖,但霍殿阁纹丝不动,武师叹服。
1937年6月,霍殿阁之护军弟子和日本士兵打斗,踢死日本狼狗,打伤10 余日本兵。日本人乘机迫使溥仪赶走霍殿阁的护军弟子,解散护军卫队,霍 殿阁也遭到处置,离开了溥仪。
霍殿阁客居长春期间,开八式房招收弟子,广泛传播八极拳,就学的有 众多原来的护军弟子和长春新入门的弟子。霍殿阁为人极重义气,当年在 沈阳结交的金兰兄弟们生活艰难,到长春找到他,他都热心帮助解决困难。
1942年,霍殿阁去世,灵柩发回沧州小集。
霍殿阁因武功精湛被列入民国22年《沧县志》。霍殿阁成为继其师“神 枪”李书文之后的八极门中期的又一代宗师。
霍殿阁将八极拳传播范围扩大到东三省,因此长春被称为八极拳的又 一个“故乡”。
九十年代中期,霍殿阁所传八极拳门人在沧州小集树碑立传,以纪念他 传授八极之无量功德。
名冠武林双杰——马凤图、马英图
马凤图(公元1888—1973年),字健翔,回族,河北省沧县杨石桥(今属孟 村回族自治县)人。马凤图出身回族武术世家,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宗 师,长期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精通八极、劈挂、六合枪法等。
马凤图幼年与父马捷元学劈挂拳,与舅父吴懋堂学青龙拳、八极拳。 1909年,马凤图以不第秀才资格考人天津北洋师范学院。不久参加孙中 山领导的同盟会。因为精通武术,胆气充盈,被推为铁血团成员,参与了许
多秘密活动。
1910年,马凤图奉同盟会之命,为对抗日本武士,同李存义、李书文、李 瑞东等一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教习。
1920年,马凤图返乡务农,耕田为业,同时练武兼习中医。
1923年,家乡大旱,马凤图率二弟英图、三弟昌图及长子广达赴豫投奔 冯玉样。不久随冯进驻北京,曾任前门税务稽查主任、通县税务局长。
1929年,马凤图创建张掖县国术馆后,参与甘肃省国术馆之筹建,任副 馆长。.
1933—1935年之间,马风图创办了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曾兼 任两个武术馆的副馆长。
马凤图长子马广达以刀法见长,曾任冯玉祥部手枪队队长等职,抗战爆 发后,牺牲于长城战线。马凤图老年丧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从此脱离政 界,专心研讨武术及中医。
1945年以后,马凤图任西北师院体育系兼职副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凤图谢辞了人民政府所予的物质待遇,专门 从事医学工作。历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省武协主席、省中医协 会主席等职。晚年客居西北,经数十年之传习与研究,融会各家之长,形成 了以他为代表的,以“通备劲”为核心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以及奇枪、风 魔棍、劈挂刀、袍剑、缠丝鞭杆等拳械的独特风格,并广为流传于西北诸省、 区。他的武术理论,尚存20万余字手稿。
1973年,马凤图去世,享年85岁。
马英图(公元1898—1956年),回族,河北沧州东南乡杨石桥人,出身武 术世家,长期从军,是中国近代八极、劈挂门类武术的代表性人物,幼从兄 马凤图练习劈挂拳和八极拳,是张拱辰晚年人室弟子,习八极拳内招“六大 开”“八大招”及六合大枪等。
1910年,12岁的马英图在天津中华武士会表演八极拳,得到“神枪”李书 文的称赞“这愣小子打出点顶拔劲来了,将来能是把好手”,后果真被李言 中。马英图功力奇大,性如霹雳,喜较技,擅搏击,出手快且狠,故有“闪电 手”“马狠子”之誉。
民国初,马英图随马凤图到东北,就读于奉天警官学校,期间从东北诸 名家处习得翻子、戳脚等艺,并在沈阳几家中小学兼授八极、劈挂等拳。
1920年,从马凤图在河南加人冯玉祥部队,积功为上校参谋等职。
1923年,冯军与奉系李景林部“廊坊大战”,马英图受冯军前敌总司令张 之江之命,率主要由沧县武术健儿组成的敢死队持大刀、短枪为全军开路, 攻克天津,受冯玉祥嘉奖。
1927年,张之江赴南京创办中央国术研究馆,马英图以西北军官身份同 往,为武术馆开创者之一。
1928年,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马英图任少林门长,后来任一、二科科 长。随即筹备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为制定国考规则,内部举行散手和长短 器械对抗赛,马英图连挫名手,被誉为国术馆实力派之代表人物。
1928年国考中,马英图所向披靡,名列优等。闭幕式上,马英图与其他优 等生为出席大会之蒋介石、林森、戴季陶等表演扎枪、劈刺,获好评。后来主 要为国术馆学员教授八极、劈挂、苗刀、大枪等艺。
俄国一击剑高手到中央国术馆比试,马英图应战。俄高手剑一出,马英 图如闪电般身形一转,一个缠丝剑劈中对方手腕,俄高手剑落,遂服气。
1949年,马英图随傅作义部于北京起义。后因病退伍,归隐在甘肃省泾 川县务农。
亦文亦武大宗师——刘云樵
刘云樵(公元1909—1992年),字笑尘,河北省沧州集北头村人,今属南皮县。
刘云樵是家中独子,自幼备受钟爱。但他幼年体弱多病,五岁时,父亲 便让他跟着家仆张耀廷学习迷踪拳。刘云樵一边学拳,一边还接受张耀廷 的推拿按摩治疗。几年下来,不但强壮了身体,而且还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 本功,从此他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云樵七岁时,父亲因他喜好武术,特意将大名鼎鼎的八极拳名家李书 文请到家里,为其传授武艺。当时李书文以“神枪”名重京津,不是一般人家 能请得动的。因为李书文曾在刘云樵的叔父军中担任过教习,刘家又待以 超常的礼数,所以才能请到府中。李书文教人最重实功实练,对弟子要求很 严苛。在一年多时间里,只教刘云樵练基础功底,非常枯燥乏味,年幼的刘 云樵跟着这位名师真吃了不少苦。练排打功时,李先生亲自拿着木棒在刘 云樵全身上下敲得砰砰作响,身上不时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后来,刘云樵还经常跟着师傅四处游历,武艺胆识都大有长进。李书文向来都是八极、 劈挂兼而传习,教刘云樵也是如此,所以刘云樵从小就掌握了沧州这一长 一短两门上乘武艺。
刘云樵20岁时,曾从师傅游历山东,在驻防黄县的张骧伍将军处住过一 段时间。张骧伍将军是民国年间著名的武术倡导者,精通多种拳法,曾师从 李书文练习六合大枪。刘云樵师徒在黄县盘桓了两年多,刘云樵先后从张 骧伍将军学习太极拳、昆吾剑等;从烟台籍八卦名家宫宝田学八卦。此外, 还正式拜黄县丁子成为师,学习丁子成的七星螳螂拳和六合拳。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华北各地武风昌盛,名家辈出,武术界风气 醇厚,加上李书文名望高,交游广,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迎送。刘云樵跟 着师傅见多识广,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八极、八卦、螳螂成为 他的武学之本,而三门之中终究以八极传授最高,是他一生守身立名的根本艺业。
1949年,刘云樵随国民党撤离到台湾,曾在国防部人事次长室和联勤总 司令部等部门任职,至60年代末以上校军阶正式退役。
刘云樵深厚的武功曾受到蒋介石和蒋经国的青睐。70年代初,他应聘为 蒋介石总统府侍卫组织的武术教练,受到蒋介石接见。后来又受聘在蒋经 国举办的联指部拳术师资训练班担任教练,先后训练了四期学员,其中包 括担任蒋经国总统卫队的七海警卫编组。
晚年的刘云樵,全部精力都投人到弘扬中华武学的事业中,特别是为传 播八极拳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曾担任台湾太极拳协会荣誉会长,“中华国术 会”训练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热心传播武术的公益事业。他在台北创立 了“武坛国术推广中心”招收学生,传习八极等拳法和多种传统健身方法, 还创办了《武坛》杂志,向海内外发行。推广中心传授武术不收取学费,《武 坛》杂志也主要由他自己筹资刊印,以至不得不将自己的退休金都贴进去。 经他的不懈努力,推广中心在海内外发展了十多处分坛,弟子累积近万人。
刘云樵从来都注重文武兼修,习武之外,他还著书立说,1983年香港版 的《八极拳图说》和1985年日本版(大柳胜译)的《八极拳》,皆为刘云樵武学 专著。
刘云樵还有另一个爱好是研习书法。几十年临池不綴,使他对书法有深 邃而独到的理解,时常在“挥毫落纸如云烟”中悠然自得。他的字势遒劲俊逸,纵横飞动,透露出一个武术家特有的气质和意趣。他的书法作品,丰富 了八极拳的文化涵蕴,为八极拳添增了不少的色彩。
1992年1月24日,刘云樵在台湾去世,享年84岁。
刘云樵去世后,台湾各界于1992年2月21日以武坛宗师的名位,为他举 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当局为他颁发了武学贻征挽额,武术界普遍送了挽 联、挽幛,各家传媒都有详尽的现场报道。在台湾,以一个武术家享受这么 高的公祭规格是绝无仅有的,社会反响之大和评价之高也是不多见的。
八极拳传人——吴连枝
吴连枝(1947年一),字洪鹤,八极拳七世嫡传,孟村吴氏开门八极拳代 表人物。1947年出生于回族武术世家,自7岁即在其父吴秀峰的精心指导下 苦练八极拳,尽得真传。
吴连枝18岁开始授徒,其弟子中有成就者数十人,曾多次在全国及国际 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
1976年,其父因车祸突然去世,给吴连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思父 之心太重,只要一练拳他就想会想起父亲,所以在父亲去世后的三年中一 直没有练拳。改革开放之后,吴连枝认为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他要重振“吴 氏开门八极”,于是在师兄弟们的帮助下,吴连枝继任掌门,并改名为吴氏 开门八极拳研究会。
1991年,日本一家电子游戏公司以吴连枝八极拳技击动作为蓝本制作 了一款格斗游戏——《VR战士》,全球销量已经多达500多万套。因此,日本、 韩国、新加坡、美国等许多外国弟子越来越多。
吴连枝在八极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上颇有著述,在日本出版了《吴氏开 门八极拳》著作3部;在国内出版发行了《中国传统武术系列规定套路一八 极拳》一书,用中、日两种语言发行的教学光盘达20余盘,其用力学原理解 释的八极拳技术论文达十余篇。比如,八极拳中的跺、碾、冲,实际就是沉 力、旋转力和加速度三种合一,因为这三种的合而为一才使得八极拳的发 力增大。
如今,吴连枝在孟村办了一个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已颇具规模。八极 拳是沧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不完全属于沧州,它应该属于全中国,属 于全世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很重要。吴连枝说:“若干年后,如果全世界都争着学说中国话,争着学练中国 传统功夫,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多高啊!”
2007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和河北省文化厅向吴连枝颁发“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证书。
200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向吴连枝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证书和代表性传承人奖章。
2012年1月,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武林大会》颁发聘书,聘吴连枝为常任专家评委。
浏览27,3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