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神秘色彩的点穴术

点穴术是中国武术中通过对穴位的点击来打败 对手的一种功夫,为擒拿术之冠。各种武侠小说中 对于点穴术的描写,更增加了其神秘性。

清代尊我斋主人所著的《少林拳术秘诀》中写 道,张三丰发明了七十二穴点按术。黄宗羲所著 《王征南墓志铭》也有记载王征南“凡搏人皆以其 穴”。还有说法称李小龙逝世前不久,也开始醉心 于点穴术。

许多武术著作常把点穴术分为武术与药物两 种。武术中又分为接触身体穴位的重击与使用气功 的近身或隔空点穴;药物点穴则是把提炼好的能麻 痹穴位的药物藏在指甲中,经皮肤接触把药物掐 入。

点穴术与中医经络学关系紧密。人体有多条经 络,气血在其内运行,从而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 是全身的调节系统。经络上的穴位是人体生命活动 中的关键之点。点穴理论认为,对人体一些重要穴 位(一般合称三十六要穴)进行用力击打,能够造 成一定的损伤,使人劲力丧失、呼吸困难。经过解 穴,便可恢复正常。点穴时可以用手直接点击,也 可用器械击打。此外,还能变时取穴,即根据时间 变化在一定时辰内点击相应的穴位,往往可以收到 奇效。

图片1 图片2

源远流长的少林密宗点穴神功胃

创立与传承

少林点穴功(包括解穴法)是少林武术的精华,是七十二艺的三绝之一。它是少 林众僧历经一千多年艰苦磨练的经验总结。少林创始之初,本来只有拳法,后来经过 历代僧人的钻研,演变出种类繁多的各类武技,并加上刀、枪、棍、棒等,技法逐渐 完善。点穴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并成为少林三绝之一。但点穴功要深得 其精髓非常难,而且对武德的要求也非常高,历代高僧都这样告诫弟子:“练点穴之 法,必高武德,立苦恒志,数十年如一日,方能独得真功。

少林点穴功传至民间,相传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当时,山东泰安有一个人名叫孙 通,江湖人称“铁腿孙通”,又号“万能手”。他最初擅长秘宗拳及八卦奇门枪,后 来居住少林十多年,又精通了“点穴术”、“卸骨法”、“抢拿法”、“按导法”以 及少林七十二艺之“铁腿功”。有一天,孙通走在乡里,由于他体瘦如柴,

吹就会跌倒,乡里几十个会点武术的壮年人围住他,想制服他。只见孙通并列伸出他的 中指和食指,远远地向这些壮年人作指点状,结果这些人全都呆立在原处不能动弹,有 的甚至感觉呼吸困难。他们中间有人听说过这种功夫,知道是遇到会点穴术的高人了, 就带头请求孙通传授。孙通笑着说:“我居少林十余年而得此薄技,从来不辱人。你们 住在乡里,不作农事,略知一点拳法就称拳勇,盛气凌人。好在是遇到我,否则,你们 危险了”说罢,孙通一一将他们恢复原状。后来,孙通迁居沧邑(今沧州),传孙家 庄“赛胜英”陈善传其子陈广智,陈广智传其子陈玉山,陈玉山传其子陈凤魁 等。陈善有一个弟子名叫姜廷举,也得陈师之真传。姜廷举传姜泰和,姜泰和传姜容 樵。直到今天,在沧州(原沧邑)一带,仍然有很多人会点穴功。

图片3 图片4


  1. 原理及特点


(1)点穴与解穴的原理

点穴与解穴是以中医学的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中医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筋、 骨、血、脉等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脏六腑在人体中起主导作用,是维持 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而经络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是人体气血循行的通 路,是体表与脏腑相联系的主要通道人都是靠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生机勃勃、体 格健壮;如果气血失调、阴阳失衡,就会病状缠身,甚至垂危欲绝。所以,要制人, 必须先制其经络,使其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调,身体活动受限。

少林点穴功,就是通过运气发劲,配合格斗招式,运用手、足、头、肩、肘、膝 等部位,瞬间意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力到,点中要害穴位,从而造成经络受阻、 穴位失灵,使人体局部或整体失去活动能力,以制服敌人。而解穴,是根据人体的生 理规律和所受伤的部位,用不同的手法,解除被点击后所造成的机能失常现象,使经 络恢复正常,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解穴手法一般分为气功点解和按摩解穴两种,但 解穴之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来促进人体气血调和。由此可见,少林的点穴与解 穴,“点穴”是伤人,“解穴”是救人。伤人是不得已,救人才是最终目的。

(2 )特点

强调天人合一

少林点穴功的动作设计和套路组合,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人体医学知识上,合 乎人体的运动规律,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神形兼备,强调“天人合 ;一”。套路与套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间有所呼应。

出奇制胜,一招制敌

少林点穴功的动作以迅疾见长,以力道著称。“出手似箭,力大如山”,一招得 手,就可以令对方动弹不得或痛苦不堪,使对手在瞬间丧失战斗力。此法在实战中往 往能出奇制胜、~'招制敌。

灵巧迅速,稳而精准

少林点穴功,无论是指、掌,还是拳、肘,动作都要求勇猛有力、灵巧迅速、稳 中求准,一招击中对方要害穴位。

刚劲有力

少林点穴功的动作要求刚劲有力、迅速威猛,将意 气集中于指或掌或拳,以最大劲道快速点击对方要穴。

  1. 用途


护身。出门在外,如果遇到歹徒,危及生命及财物,可以用点穴法转危为安。

健身。习练点穴功的功法,虽然是四肢出招,但力源在脏腑,牵一发'而动全^ 身,能增强全身关节和身体各部位的灵活度,从而起到健身的功用。

救人。如果有人被歹徒恶技所伤,导致气血停滞、四肢萎滞,或不省人事,可 以用点穴法医治。

疗病。点穴功还有其他疗病功效,治疗范围如下所列:

(1 )消了匕系:统:買病、腹胀、呕吡、反賈、腹泻、食钬不拫、了更血等。

呼吸系:统::咳嗽、瘐多、哮嘸、不咳无痰、翼流凊 涕、翼塞等。

浃尿系:统:爪了更不遭、遗尿、淋病、尿血、尿痛、 爪便失禁、白泫等。

心血管系统:心悸、心晚、紫瘢、牙齿凼血、吡 血、中风不语、肝阳上亢、半身不遂、狂症、眩晕等。

运劲系:统:腿痛、臂不能举、手腕无力、肘享难伸、 五指尽痛、囬肢匀挛、囬肢无方、肾虚腰痛、襄腰薄隨等。

神经系:统:健忠、头痛、谝头痛、言语错5L、多 梦、哭笑无常、犟厥、不省人事等。

爪儿病:爪儿慢京、爪儿哭闹膿浑、爪儿逯尿、 爪儿百日咳、爪儿疳钪、爪儿麻薄、脑膜炎后遭痖等。

其他瘐病:面部浮肿、肢俸异常、遭積、笔落底、 眉凝症、脊桎突凼、疟瘐、落枕等。

增进健康粪:俸虚自汗、饮:食欠佳、面曾肌瘦等。

字习少钚戌穴法,必顷充了解身俸各穴的准确所在,耍能掰别该穴的起 止循经路钱,还耍知遒各穴值与脏腑、脑颅、乞血等的依存哭系、租生相兖哭 系:,才能逐渐领幡点:穴法的精髓。

图片5

三、正确认识穴位

人体+二经络

手太刚肺经(左右共二十二穴)

5盾行路钱: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 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云门、中府二 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人寸口,经大鱼际 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分文: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

多气少血,寅时气血注此。

(2 )手阳明大肠经(共二十穴)

通行路钱: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 二掌骨之间)进人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 肩前,经肩耦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 行内人足阳明胃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分文: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人下齿槽,复返出来夹口 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 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禾髎、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

(3)足m明胃经(共四十五穴)

通行路钱: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 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人上齿槽,复出绕过口角左右; 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颌角(颊车穴),上行耳: 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神庭穴)。

分文: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 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

鼠蹊部的气街(气冲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与来自缺盆 的直行脉会合于气街。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 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 相接。多血多气,辰时气血注此。

(4 )足太阳脾经(共二十一穴)

通行路钱: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 (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 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 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分文: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 相接。少血多气,已时气血注此。

(5 >手少阴心经(共九穴)

通行路钱: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 络),向下通过横膈至任脉的下脘穴附近,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分支: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联系于“目系”(目 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心系直行的分支: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下(极泉穴),沿上 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 腕部尺侧(神门穴),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 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多气少血,午时气血注此。

(6)手太阳小肠经(共十九穴)

通行路钱: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 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肽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 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 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人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 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

分文:

缺盆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至面颊部(颧髎穴),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 (听宫穴)。

颊部分支:从颊部,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睛明穴),与足太阳 膀胱经相接。

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

(7)足太膀胱经(共六十七穴)

通行路钱: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直至巅顶交会于督脉的百会穴。

分文:

巅顶部的分支: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人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 (天柱穴)B

下分为两支: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抒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 下行至腰部,进人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 臀部,经大腿后面,进人胭窝中。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 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 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 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此。

(8 )足少阴肾经(共二十七穴)

通行路钱:起于足小趾端,斜向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骨 穴),经内踝后进人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出胭窝内侧,直至大腿内侧 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分文:

腰部的直行分支:从肾上行,通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至舌 根两侧。

肺部的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膻中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多气少血,酉时气血注此》,

(9 )手厥阴心包络经(左右共十八穴)

5盾行路钱: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通过横腩,依次循序下行,通过胸部、上 腹、下腹,联络H焦。

分文:

胸部分支:从胸中出于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穴),上行至腋窝,沿上肢内
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 腱)之间,过腕部,入掌心(劳宫穴),到达中指桡侧末端(中冲穴)。

掌中分支: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至指端(关冲穴),与手少 阳三焦经相接。

多血少气,戌时气血注此。

(10 )手少焦经(左右共四十六穴)

通行路钱:起于无名指尺末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 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 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穴,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

分文:

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 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髎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人耳中,出走耳前(过耳门、听宫等 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 接。

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足少胆经(共十四穴)

扞路钱:起于眼外角(瞳子髎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 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 面行于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少阳三焦经之后,行入缺盆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人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颂部足阳明经的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经 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其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下行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 穴后,下人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 部毛际,横向进人髋关节部(环跳穴)。

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 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 下至腓骨下段,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侧进入第四足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 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多气少血,子时气血注此。

(12 )足阴肝经(左右共二十八穴)

5盾行路钱: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 一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踩上八寸处交 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胭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

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 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 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 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上经前额到达巅 顶与督脉交会。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 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 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多血少气,丑时气血注于此。

图片6

2.任脉、督永与要穴

$ (1)任脉

通行部:起于小腹内胞 宫,下出会阴部,经阴阜,沿腹 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 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 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 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 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 (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督脉

涠幵部:起于小腹内胞 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 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 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 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 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 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 中的龈交穴。

分文: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 ;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 ;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 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领部, 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 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人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连络。

(3 )人体36要穴

头颈部要害穴

头颈部有9个要害穴位。如图所示。

其中百会穴属于督脉,是手足三经、督脉的交会。点中 会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神庭属于督脉,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点中会 出现头晕、脑胀。

太阳穴属于奇穴。点中会出现头昏、眼黑耳鸣。

耳门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点中会耳鸣头晕倒地。

睛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阳 跷、阴跷五脉的交会。点中会头昏眼花倒地。

哑门穴属于督脉,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 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造成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人中穴属于督脉,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点中会冲 击延髓中枢,造成失语、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是手足少阳阴维的交会。点中 会冲击延髓中枢,导致昏迷不醒。

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点中会出现气滞血淤、头晕。

  1. 胸腹部要害穴


胸腹部有14个要害穴位。如图所示。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其中膻中穴属于任脉,是足太阴、少 阴,手太阳、少阳与任脉的交会,气会膻 中心包募穴。点中会出现内气散漫、心慌 意乱、神志不清。

鸠尾穴属于任脉,是任脉的络穴。点 中会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 导致血滞而死。

巨阙穴属于任脉,是心的募穴。点中 会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神阙穴属于任脉。点中会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气海穴属于任脉。点中会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导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关元血属于任脉,是三阴、任脉的交会,小肠的募穴。点中会冲击腹壁下动静脉 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导致气滞血淤。

中极穴属于任脉,是足三阴、任脉的交会,膀胱的募穴。点中会冲击腹壁动静脉 和神经,震动乙状结肠,损伤气机。

曲骨穴属于任脉,是足阙阴肝经与任脉的交会。点中会伤周天气机,造成气滞血淤。

膺窗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点中会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机动静脉,震动心脏停 止供血,进而造成休克。

乳中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点中会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造成充血破气。

乳根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点中会冲击心脏,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期门穴属于肝经,是肝的募穴,是足太阴、阙阴、阴维的交会。点中会冲击肝 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章门穴属于足阙阴肝经,是足太阴、阙阴、阴为的交会,肝的募穴,内部右侧为 肝脏,左侧正当脾的下方。点中会冲击下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商曲穴属于足少阴肾经,是足少阴与冲脉的交会。点中会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

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腰背、骶部要害穴

腰、背、骶部有8个要害穴位。如图所示。

其中肺腧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点中会冲击 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阙阴腧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点中会冲击心 肺,破气机,容易造成死亡。

心腧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点中会冲击心 脏,导致破血伤气。

肾腧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点中会冲击肾 脏,伤气机,容易造成截瘫。

气海腧属于督脉,是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外输膀胱经的必经之穴。点中会阻挡内 部热水气外输,使身体失去平衡,中伤元气。

命门穴属于督脉。点中会冲击脊椎,破气机,容易造成截瘫。

志室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点中会冲击肾 脏,阻血破气。

尾闾穴属于督脉,是督脉的络穴。点中会阻 碍周天气机,导致丹田气机不升。

图片11

  1. 上下肢要害穴


上下肢有5个要害穴位。如图所示。

肩井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是手少阳、足少 阳、足阳明俞阳维脉的交会。点中会半身麻木。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点中会阻止百脉,

内伤气机。

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点中会导致下肢

麻木不灵。

'三阴交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 阙阴、少阴的交会。点中会造成下肢麻木、 失灵,伤丹田气。

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点中会伤丹田 气,致使气机不能上升。

以上3外要害穴位,被点中后,都有性命 危险,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

图片12

  1. 点穴与时辰的关系


少林的点穴理论非常强调气血运行和12时辰的关系。人体的血液就是随12个时辰 的不同而流向人体的不同部位。气血的运行是有固定时间的。一天12个时辰中,血液 每一个时辰各注流一个脏腑,根据经络的通道路线,依次从寅时注肺到丑时注肝。因 此,点穴必须依时,只有不先不后、不偏不倚,才能达到效力。也就是说,学习点穴 功的人,除了要掌握穴位的准确所在,还必须懂得人体气血的循行规律,然后才能真 正地精通点穴法。

附:人体血液流行规律时辰表




































































时辰对应时间(24小时制)血液流行部位
子时23点~ 1点胆经
丑时1点~ 3点肝经
寅时3点〜5点肺经
卯时5点~ 7点大肠经
辰时7点~9点胃经
已时9点〜11点脾经
午时11点~13点心经
未时13点~ 15点小肠经
申时15点~ 17点膀胱经
酉时17点~19点肾经
戌时19点~21点心包经
亥时21点~23点三焦经

 

12时辰的主道穴位表




































































时辰对应时间(24小时制)穴位
子时23点~ 1点人中穴
丑时1点〜3点天庭穴
寅时3点〜5点乔空穴
卯时5点~ 7点大抒穴
辰时7点~ 9点太阳穴
已时9点~11点日仓穴
午时11点~ 13点脉腕穴
未时13点~15点七坎穴
申时15点~ 17点丹田穴
酉时17点~19点白海穴
戌时19点~21点下阴穴
亥时21点~23点涌泉穴

 

 

浏览2,1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