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 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虛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 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a
二、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 挺出,挺出则气扼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 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也。
三、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 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 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 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 腿为虚P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I如不能分,则迈 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 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 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 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 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 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 通。如浑身傻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 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a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 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 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 用力时,则甚轻浮,诃见其力乃外劲浮而之劲也。不用意而用 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 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 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 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 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 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于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 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
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 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 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坏无穷。原 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动如描丝”,皆肓其贯 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 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 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诃得其意焉。
七、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七首(之三)
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绥应急随理贯通。
八,五宇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 向,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 不丢不顶,勿自伸缩a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 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注>。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 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 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厣书为彼无力,我亦存力,我意仍在先,从师学肘,彼无力,我亦无力, 我筇仍在先因此一宇,关系极大,现裉据卞人杰编著之国技概论 校正二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炅D举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 左重则左虛,而右已去t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n气如车轮,周 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 之。兜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已仍从人。由己 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 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p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 而技弥楮。兰F1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便气 敛入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蓄,呼为发,盖吸则自然提 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 气,非以力运气也&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 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拫,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 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 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浦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 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乎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 拨千斤也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 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数,虚实淸楚,左 虚则右实,右虚则左虛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 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 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栺,,此气之由下而上 也,谓之开。合便萣收,开便是放u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 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杨式六路太极拳大架子
本书原来并未考虑要附录一套拳架,其原因有二,第一、作 者认为,太极拳的精髓在于它的内功,而拳架动作:只是锻炼内功 的手段。在符合太极拳各项行功原则的前提下,用任何派式的拳 架都能练出过硬的功夫,收到应有的功益。现在己出版的各式传 统拳架不少,还有国家专编的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等, 都可以作为锻炼的手段。第二、杨式太极拳应以杨澄甫老师为正 宗。他亲身演练的拳架在解放前出版过,继后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于一九六三年出版的傅钟文所著“杨式太极拳” 一书中又有丁 更为详尽的讲解,可为传统的杨式太极拳楷模。本人作为杨少侯 第三代的业余弟于,如再出版一套同类的拳架,则不仅有重复之 感,抑且有僭越之嫌,更恐为人们笑为班门弄斧但,贵州人民出版社认为本书的正文部分,只适宜有一定练 拳水平的人阅读,对于初学者则要求有一套拳架及其动作说明0 目前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求学传统杨式大架子的人也不 少,而以前出版的书,由于时日B久,不易找到,满足不了群众 的蘅要,因而一再要我消除上述願虑,以群众箱要为重,将我学 练的这套架子介绍出来,作为本书的附录。经过反复考虑,我终 于同意了出版社的意见。
作者这套拳架的拳式名称及顺序均与杨澄甫所传授者相同,在全部八十五个定势中,只有“海底针”、“指裆捶”和“栽捶”三势与杨的原样有别&杨澄甫在该三势中有俯身和折腰的现象, 作者未能察其用意,不敢盲目照学,乃从师所教,改为直腰,其余的 定势则完全一样。此外,在过渡动作上也有些与傅钟文所著的杨式 太极拳的走法不尽相同。那主要是有的动作扩大了,但其基本架 势、风格等均未越出杨派正宗的范围。由于太极拳本身就要求形 随意动,所以在走拳时根据当时的意念时而变化一些走法或增减 一些动作的情形不但是允许的,而五这正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基于以原芮,介绍作者的拳架仍以杨式六路太极拳太 架子命名。
中,先说两脚、 再说腰身、后说两手。
走架时,两手的动作总是由腰身的动作摧动的。而腰 身的动作,包括旋转及重心的移动,又总是由蹬脚发劲摧动的。 在每一动作中,对脚、身、手三个部位的说明虽分先后,动作幅 度也大小不一,但都应同时开始、同时完成。同时,在前一动作 结束与后一动作开始之间也不能有停顿现象,这样才能符合“力 发于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和“一动无有不动”的法则。
动步进退,应先以膝部领劲将脚提起,再以脚部领劲
镫出,提脚到最高点时,膝一敖不高于胯。落步时,身体应自然 略下蹲。
(5)弓步或虚步,两脚的位置应保持约两拳宽的横距,不 能使两脚板同在一条直线上。前脚尖指向正前方,后脚尖则应补 撇30~45%这样才利于站稳,应为图(甲),不应为图(乙)
两脚的膝部和两手的肘部总要保持适宜的弯曲度,除 个别特殊情况(如分脚、蹬脚到终点时的膝部)外,都不应用力 伸直。例如弓步的后腿、虚步的前腿、搬拦捶的前手、单鞭的两 手等,都应有适宜的弯曲度。
腰身不停迪在进退旋转,但必须时刻保持“三不露v 和立身中正安舒的姿态。不能有前俯、后仰或歪斜现象。
两脚、两手无论进退还是旋转,总要走或大或小的孤 线(平弧、立孤或斜弧),基本上没有直来直去的情况。肘部一般 不能高于肩。
除了步法、身法和手法之外,眼法也是行拳姿势的一 项重要内容。它是显示注意点的所在,如果眼法不对,架势必然 显得散乱。在盘架中,注意点不外两点:一是随着自己在面前动 作着的手注视,那是与敌手交锋之点I二是向前正视出去,那是 准备打击的目标,这种注视,在每张图照中已有清楚的表现,故 在文字说明中从略。
(此外,行拳时必须时刻遵循的行功原则,诸如腹实胸 虚、虚实分明、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意气神形合一、呼吸要领 等等,因在正文中已作了详细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杨式六路太极拳拳武名称顺序
第一式预备式 第三式揽雀尾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喉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三式扇通臂 第二十丑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2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路第二式起势左顾右盼 第四式单鞭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式手挥琵琶 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四式十字手二路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笫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三路第二十九式单鞭 笫三十一式左右分轉 第二: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燈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一式爷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第五十五式云手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喉 第六十一式提手 第六十H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五式扇通臂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六十九式单鞭第四十六式十宇手四路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四式单鞭五路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路第七十式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七十三式转身右蹬脚式六路太极拳大架子图解
第一路
第一式预备式
正面垂手站立,两脚平行分开,距离与肩宽相等。满体松 弛,精神内敛,头容正直,虚领顶劲,眼向前平视 <图1>。
第二式起势
⑴起势:
动作一:双手由虎口处领劲,缓缓向前平行上举至高与肩 平,掌心相对,肘勿伸直(图2)。
动作二,由双肘领劲,带动双手徐徐下落,两臂边落边内 旋,使掌心渐转朝下。双肘落回原位时,领劲点再复移回掌心作 下按之势(图3夂 (2)左頋右盼:
动作一:重心逐渐移于左足,同时上体左旋约至胸朝南 偏东。右手以虎口处领劲,随转体向左前上方举平,掌心朝左后 方(图4、
动作二:重心逐渐移于右足,同时上体右旋约60°至_朝南 偏西。右手以掌部领劲•随转体向右平抹至胸前右侧,边抹边内 旋使掌心朝下,接普以肘领劲带着右掌下按至胯前右侧c*左手以 虎口处领劲,随转体向右前上方举平掌心朝右后方(图5、 6)注意:在以上动作过程中,左手没有规定动作,但不要呆着 不动,而应略作曲肘外棚之势,这样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原 则以后凡遇类此情况都应以这样办法处理,不再逐处注 明。
动作心逐渐柊于左足同时上体左旋约至胸朝南偏 东。左手以掌部领劲,随转休向左平抹至胸前左侧,边抹边内旋 使掌心朝下(图7 )胯前右侧。眼神先顾左手棚出到位后即转向前(西)平视。(图9 )动作三s心继续全部移于左脚坐实,上体略左旋,随势提 起右脚收于左脚内脷(不落地或脚尖点地)。左手继续略向外栅并 内旋使掌心朝下。右掌继续下按经小睃前屈臂上搂至左掌下方, 举心朝上。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图10)。
动作四:右脚向前(西)眯出一步,脚跟先着地,随即蹬左 腿,弓右腿渐成右弓步。上体随之略右旋,定式时胸朝西偏南。 随着出步弓腿进身之势,右手以掌部领劲向右前上方弧形撕出。 左掌略沉在右掌后面(约距两拳远)略低于右掌,随右手共同前 进。定式时,右掌髙与肩平,举心斜朝左后上方,左掌心朝前下 方,手指指向右掌(图11)
注意:进步时两脚不要在同一直线上,应横距约两拳宽。两 脚板也不能相乎行,前脚指正前方,后脚尖则外撇30°至45°,这 样才利于站稳。以后凡进步退步均咗如此,不再逐处注明
(2>播式I
动作:由右足跟发劲将身体蹬 回,左腿渐屈坐实成右虛步(右足尖 可略翘起,怛膝勿蹬直)。同时上体逐 渐左旋45°至胸朝南偏西。随着回身开 始,右手内旋使掌心朝左前下方,左 手外旋使掌心朝右后上方,两手变成 左树式手势,然后随着身体左旋及PI 坐,向左后方平弧椴转(图12、13)。
注怠锨转时,两手自主的动作 很小,双手在空间的位移主耍是旋凡身体重心转移,都是由脚跟发劲推动的,发劲点在脚跟。 蹬腿0腿要同时动作,速度要均匀,前进、后退、左移,右移都腰与回身造成的应如此3如果蹬腿快在先•弓腿慢在后•就要造成身体过大起伏的 毛病以后不再逐处注明。
(3)挤式:
动作:重心逐渐前移成右弓步,同时身体逐渐右旋45°至胸 朝西偏南。进身开始时,右手外旋并屈臂使手掌略向胸前冋沉. 掌心朝里偏左。左手内旋并略坐腕使窣心朝前下方,随即向前附 于右肱内侧,随着弓步进身,双手向前平挤出去(图14、15)。
注意:挤出时.两手的自主动作极小,它们在空间的位移, 主要是由旋腰进身造成的!
(4)按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后移,左腿渐屈坐实成右虚步(前足尖可 略翘起,但膝勿蹬直)。左手从右手上方仲出成交叉手,随即两手 左右分开,两ff弯圆,掌心皆朝里,如正面抱球状,然后随普蹬 腿回身,以沉肩坠肘作势带務双掌回按迸于股前坐腕立攀
动作二:右腿渐弓坐实成右弓 步《双掌以外缘领劲,随着进身向前 上方伸臂按出,至终点时掌高与肩 平,肘勿伸直(图18>。
注意:凡向外按掌,应以靠小指 一侧的半边手掌领劲,劲点所在的半 边应稍突出向前,因此,掌心并不正 对前方,而是略向内偏,如右掌按 出,掌心炖朝前略偏左,左掌按出, 则掌心朝前略偏右,在按出的过程中 及按至终点时都应如此。以后不再逐 处注明。
第四式单鞭
动作一:左脚跟略提起向内移转至脚踵朝北落实,随即蹬右 腿,弓左腿,重心逐靳移于左腿。在蹬右腿的同时,右脚尖略翘 起向右扣转135°,身体也随之左旋至胸朝东南。左饨先略后撤下 沉,同时外旋使举心朝里上方。右手松腕使掌心朝外下方。此时 两掌心上下交错相对成左M式手势,然后随着身体后移及左旋, 向左平弧揪转(图19、20)。
动作二* $心渐淅移于右腿,身休随之右旋至胸朝西南。左 掌向左上抬至与肩平,边抬边内旋使筚心翻转朝外下方3右掌向 左向里下沉于腹前左侧,边沉边外旋使掌心翻转朝里上方。此 时,两掌心上下交错相对成右抛式手势,然后随着身体右移及右 旋,向右平弧撅转(图21、22)。
动作三:提起左脚收于右脚内侧(不落地或脚尖点地)。右掌 向外上抬至与肩平,边抬边内旋使掌心翻转朝下偏外。左掌向右向里下沉于腹前右侧,边沉边外旋使掌心翻转朝上偏里,与右掌 心上下交错相对成抱球状(囝23)
动作四:左脚向前(东)方踏出一步并逐淅弓腿坐实成左弓 步。身体边进边左旋至胸朝东偏南。左掌自右腹前上捞成斜立窣 经面前向左运转,边转边内旋使掌心渐转向外,同时随若弓步进 身,向前(东)方伸平推出去。右手同时向右后方平伸,到位 后即松腕垂指并搌拢成钩手(图24、25)。
第五式提手上势
动作一:重心略后移,左足尖翘起里扣45°指向东南。身体同 时右旋至胸朝南。然后M心再复移干左腿屈膝坐实,身体随之左 旋至胸朝南偏东„随着身体右旋,左手屈傅坠肘使左掌前移于胸 前左侧•掌心籾外偏右。右钩手变掌,随着身体左旋,向下垂落在右胯旁,嚯心朝下(图26)
动作二:提起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南)踏出半步,足跟着地,足尖自然翘起成右虚步。右手以虎口处领劲向左向前上举全 腕与肩平,財与胸平,掌心朝左。左手向胸前沉肘并坐腕使左掌 斜立于胸前,筚心正对右肘,手指指向前上方(图27)。
第六式白«亮翅
动作一:道心仍寄于左腿身休左旋辛:胸朝东右足尖随之 内扣45°指向东南。左捋外旋使擊心朝里上方仃臂外旋使心 朝外下方,两手变成左M式手势,随着身体左转的同时,闲左平 弧雠转(图28、29)
动作二: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坐实,同时身怵石旋至胸朝东 南在心开始移动时,左挙刈左上抬至与尚平,边抬边内旋使 掌心朝外下方,右掌向左向里下沉于腹前左侧,边沉边外旋使掌 心朝里上方,两手变成右楗式手势,然后随着身体右移及右旋, 向右平弧攒转,在转的过程中,两手逐渐左右分开其中右手 边转边伸评并内旋,当身体转至胸对东南时,两手刚好分向身体 左右两方平伸,掌心皆朝下(图30、31)。
动作三:提起左脚向东出半步,脚尖点地成左虛步,身休随 即左旋至胸朝东。随体转,右掌下沉经右胯旁以虎口领劲尚前向上绕转大半个立圆,斜立于额前右上方,掌心朝前。左手以沉肩 坠肘之势带着手掌向左弧形按落于左胯前侧(图32、33、34)。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右腿略下蹲,身体微阳左旋至胸朝东北。随体转, 右手以肘领劲向左下沉至胸前,劲点随即移于手牮继续向左下 按,成横臂S干胸、腹之间,掌心朝下。左手同时向左上举至与 肩平,掌心朝下(图35)。
动作二:身体逐渐右旋,,右掌继续下按经小腹前向右弧形搂 转至右胯侧随即向右后方上举至与桷平,接狩屈臂使手举向里回 收于右邛旁松腕使掌心朝左前下方。左手则向右平弧抹转,边 转边外旋至伸向右前方时掌心朝右上方,接着屈臂使掌向里问收 经右胸前下按至腹前,边按边内旋使掌心锏下。此时胸对东南, 面朝东视(图36)。
动作三:提起左脚向前(东)踏出一步,脚跟先着地,逐渐 弓腿坐实成左弓步a同时身体悛慢左旋至胸朝东。左掌向下向左 经左膝前继续向左后方搂转半个平圆置于左胯旁前,莩心朔下。右手则以沉肩坠肘之势带动手掌自耳旁向前略沉,随即向前(东) 伸臂推出(图37)。
第八式手挥琵琶
动作,香心继续前移至全部寄于左腿,身体略左旋,右手略 前伸,左手略向左前方上举。然后提起右脚前靠半步落于左脚后 面,脚尖先着地,指向东南•接着重心移于右腿坐实,身体随之 略右旋,趁势提起左脚向前半步落下,脚跟点地成左虚步。随着 身体后坐及右旋,右以时领劲下沉并后撤,使手哄回收于胸 前,掌心朝左同时左掌以虎口领劲向前弧形上举,掌心朝右, 魄与肩平,肘比肩低,正对右举:。(图38)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
(1)左式
动作一:身体略右旋。右掌下按至右胯侧再向右后方上举至 与肩平,接着屈渖使手掌向里回收于右耳旁,松腕使掌心朝左前下方。同时左手屈W使手掌向右向里回收经右胸前下按至腹前, 边按边内旋使窣心朝下。此时胸对东南,面向东视(图39)。 动作二:与第七式动作三完全相同(图40)。
(2)右式:
动作一:重心略后移,左脚尖趁势外撇30°, »心再复移于左 脚坐实,随即提起右_收于左脚丨4侧(不落地或_尖点地),同时 身体左旋45°至胸对东北。左手慢慢外旋并经左胯侧向左后方上 举至掌与肩平,接珩屈臂使手掌向里回收于左耳旁,松腕使窣心 初右前下方。同时右手慢慢外旋并屈臂使手掌向左向里回收至左 胸前,掌心朝里上方,接着下按至腹前,边按边内旋使掌心朝 下(图41、42)。
动作二:右脚向东前进一步,逐渐弓腿坐实成右弓步,同时 身体逐渐右旋至胸朝东。右举向下向右经右膝前继续向右后方搂 转半个平圆置于右胯旁前,贷心朗下。左手则以沉肩坠肘作势带
动手掌自左耳旁向前略沉,随即向前(东)推出(图43)。 (3)左式:
动作与前搂膝拗步(2)右式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4)。
动作与前第八式手挥琵琶完全梠同。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第九式搂膝拗步(一)左式完全相同。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左脚坐实,趁势提起右脚收在左脚内 侧(不落地或脚尖点地〉。右準向左向里沉落于小脱左侧变拳,随 即屈锊上抬,成横锊況于胸腹之间,拳心朝下。同时左手向左上 举至举与肩平,莩心自然朝右前下方(图45)。
动作二:右脚向东南斜出一步,脚跟先着地,逐渐弓腿坐实 成右4步。同时身体逐渐右旋至胸对东南。随体转,右擎向上经 胸前再向右前方斜弧形搬转,边搬边外旋,搬至前右侧时,拳 心朝ML方,随即松肩抽回置于右腰前侧,拳心朝上,拳与肘 平。冋时左手向右前方平孤拦转,边转边外旋并坐腕,成脷立掌 伸向前(东)方,掌心朝右(图扣)。
动作三:提起左脚收经右脚内_向前(东)方踏出一步, 逐渐弓腿坐实成左弓步。同时身体逐渐左旋至胸对东。随体转, 右拳向前经左掌右侧伸臂冲出,边出边八旋使拳心朝左。同时左 手屈臂使立掌略向里收,掌心正对右肘(图47、48)。
第+三式如封似闭
动作一:重心后移于右腿坐实成左虚步。左立掌先放平,再 从右肘下面向右前方伸出,同时右拳变宰略向左移,使两W交 叉,然后两手左右分开,两W弯圆,掌心皆朝甩,如正面抱球状, 随即以沉间坠肘作势带着双掌按冋千腹前,坐腕立掌,窣心相对 并斜朝外下方(图49、50)。
动作二:蹬右腿,弓左腿,新成左弓步。双掌以外缘领劲, 随務进身伸恃向前上方按出,至终点时掌高与肩平(图51)。
第十四式十宇手
动作一:重心略后移,左脚尖里扣90°,身体随之右旋至胸对
南,随即®心移回左腿坐实。随休的,两手屈臂分向左右并稍抬 起,使两掌略比肩高,斜立干而前两侧•掌心朝外,虎口相对,动作三:身体渐渐起立(膝勿挺直>。
动作二:提起右脚收回于左脚内侧落 下,两脚横距与肩宽相等,®心随即移于 两脚中间。两手同时伸辟分向左右再向 下划弧绕回两大腿前身体随之屈膝下 蹲(图5)。两臂各成半圆形(图52)同时两举继续向里向上划弧至胸前交叉成 十字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掌心皆朝里.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右脚尖里扣约90°重心随即移于左腿屈睐坐实,同 时身体右旋至胸朝西,右脚跟随势提起自然向内转移左掌向下 瓱落于左胯侧再向左后方上举至与妈平,即屈钾使手掌向里收 回于左耳旁,松腕使举心朝右前下方。右常则经左前孤形下按至腹前,掌心朝下(图55)。
动作二,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二);式的动作二相 同,惟打出方向不同,前动作打向东,本动作打西北(图 5 6)
(2 )截式
动作:m心渐渐后移于左腿屈膝坐实成右虑伥,身休随之左旋至胸朝西偏南。左手M柙沉肘使手掌向腹前回收•边回边外旋 使掌心朝右后上方。右手向右举平苒向前平孤拦转与左手合成左手势,然后随苕身体左旋及0坐,向左后方孤抛转(图5 7)。
(3)挤式:动作与前第三式揽雀尾
(4 )按式:挤式相同,惟打出方 內正斜不同,前式打向西方,本式则打向西北方(图 58) 相同,惟打出方向正斜不同,前式是打向西
动作三:提起左脚向东踏出一步并逐渐4腿坐实成左弓步。 身体随进随左旋至胸对东。在提起左脚的同时,右手伸抑使手掌 向右外沖,掌心朝上。左手屈臂使手窣向占内移.傘心朝下然 后左手在前,右手在后,随体转向左平弧拦转,左手随转随伸柯, 转至胸朝东时,左手伸向身体左方,右手仲向前方(图62、63)。动作四:提起右脚前雒半步于左脚后面落下脚尖先着地, 指东偏南.随即重心移于右腿蹲膝坐实,趁势提起左脚前移半 步,脚跟着地成左虚步。身体右旋至胸对东偏南。右手屈臂使手
浏览7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