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八极拳的源流与传播

一、八极拳的形成

据考证,八极拳源自“巴子拳”,“巴”为“钯”之略写, 因拳形以钯而得名,这种拳型也就是现在八极拳中的开口拳。钯 子拳兼有少林、武当两家之特点,始终在佛、道两家秘传,并被 视为看家拳术,非得道之人,难得窥其一斑。据史料记载,北宋 名将杨继业之子杨五郎,因父兄阵亡,愤而出家,在山西五台山 削发为僧,从寺内住持处学得钯子拳术,后以此拳助弟破辽,大 获全胜。据拳谱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学得钯子拳,且拳 艺精深,在当时徒手搏斗罕见对手,终得大明天下。

明嘉靖年间,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 的《拳经捷要篇》记载:“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 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 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可见,钯子拳已成为当时之著名拳 种。但因习者皆奉为至宝,绝不轻传他人,故而未能广泛传播。 由于巴子拳名称不雅,后来根据拳术的技术特点,以八极之理论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命名的拳术。

二、八极拳名称的确定与流传

明朝末年,世事动荡,内忧外患,战争连绵,盗匪猖獗,民 不聊生。河北孟村人丁发祥(1615—1694),字瑞羽,为保护身 家计,乃弃文习武,由于人品淳厚、练功勤奋,得到“邋遢道 人”的垂青,授艺数年,使发祥独得八极拳技艺。为提高技艺和 功力,丁曾隐于土窑三年,技艺大进,功力倍增。清康熙十五年 (公元1676年),丁北游燕京,时遇俄罗斯二力士在京设擂比武, 都市名手多为所败,发祥愤而与之较,连胜二人,因此而名闻宫 禁。康熙皇帝闻之大喜,传旨亲自召见,见丁身材痩小(人称 “丁小人”),颇感疑惑,便允其御前表演,见其拳法刚劲有力, 声震四壁,甚为惊诧,赞曰:“好一个拳打八方极远!就叫八极 拳吧。”随后御题“神州壮士”,又题对联:“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并赐匾额奖之,王公大臣也多以诗词匾额赠 之,一时间轰动朝野上下。这些题词匾额丁家世代相传,至今仍 有留存,故有八极拳名为康熙御赐的说法。但丁发祥为人恬淡宁 静,乐善好施,不慕浮华,谢绝其他封赏,遂回乡灌园弄花自 娱。他一生择徒甚严,得其艺者绝寡。丁发祥之传人唯有京城善 扑营总教头张四成。

张四成(1648—1739),原籍四川,回族,是反清复明之志 士。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事泄,身份暴露,遭降旨捉拿。 张四成事前获悉,改扮成僧人逃出京城,隐名埋姓,浪迹江湖, 因其是回族人,故不愿穿袈裟,世人皆称其为“懒披裟和尚”。 民国二十五年所修拳谱记载的“癞”“癖”即为对其讹传。后来, 张艰难辗转,历尽沧桑,云游至山东省海丰县(现庆云县)后庄 科村,结识庄主吴天顺,见吴之子吴钟少年英武,勤奋聪颖,甚 喜之,遂收为徒,传授八极拳法。

吴钟(1712—1802),字弘声,山东省海丰县后庄科村人,家境殷实。自幼习文练武,根基扎实,且聪慧过人,又在张四成 的授业下,其技艺日臻纯熟。后又拜在索罗山主赖魁元门下,学 习六合大枪,深得真传,加之自己勤学苦练,使枪术更为精绝。

雍正年间(公元1735年),吴钟一杆大枪三闯少林寺,寺内诸多 暗器无一着身,寺僧及镇寺钦差官奖为“神枪”。吴旋赴燕京,与康熙帝之十四子恂勤郡王允權较艺,使允欐折服,赞其枪术神 奇,从此京师武林誉之为“神枪吴钟”,当时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吴钟无子,只有一女,名荣,遂将全部艺业 传于爱女。吴钟晚年因遵师嘱,回报师祖丁发祥授艺之恩,移居 沧县孟村,改一脉单传之规,与女吴荣开门收徒传艺,称为“开 门八极拳”。自那时起,八极拳开始流传于世,早期在孟村、罗 疃两地传习。罗疃人张克明、李大中勤学苦练,技艺大成,在当 时武术界闻名遐迩,两人曾分别携弟子协助张之洞、李云表屡立 战功,受到朝廷嘉奖。这也就是八极拳早期形成的孟村、罗疃两 大支系。八极拳艺以沧县东南乡一带为著,俗名称为“八极窝”。

三、八极拳的传承

八极拳历经三百多年的沧桑,各代名人辈出,技术在不断成 熟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练风格和技术体系,在传播 上早已经走出了沧州一隅,遍布全国以至海外,并形成了风格迥 异的各个支派。

从地域上看,先有孟村、罗疃两大系,后有出自罗疃的东 北、西北、台湾等支系。,

从传承上看,影响比较大且已在武术界约定俗成的,最早有 罗疃张家、李家的区分,还有神枪李(李书文)所传八极拳的说第 法,现在流传较广的称呼有吴氏(吴会清、吴秀峰)、霍氏(霍 一 殿阁、霍庆云)、韩氏(韩会清)、马氏(马凤图、马英图)、强 _ 氏(强瑞清)、季氏(季云龙)等等。

八极拳经历代传承发展至今,各支风格独显,虽各有千秋, 然承于一脉,从内容到风格大同小异,多年来各支之间一直保持 着经常的联系。经过各支传人的不懈努力,近些年来八极拳在中 国武术界影响越来越大,并得到众多武术爱好者的由衷喜爱,发 展势头甚为强劲。

四、霍氏八极拳溯源 程

霍氏八极拳源于罗疃八极拳,是几代成名人物毕生精力和心 血的结晶,既包含了罗疃八极拳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精华,又有 自己的独到之处。罗疃八极拳形成之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中 和张克明,二人同师学自吴家,且拳械皆精,以/V极武功和六合 大枪之术而名闻遐迩。二人之后,罗疃八极拳名人辈出,武林轶 事更是层出不穷,有六品带刀护卫黄四海、京城九门挂棍的“神 棍”王钟泉、驰名武林的“神枪”李书文、德艺双馨的“皇帝武 师”霍殿阁、艺惊国术馆的“铁巴掌”韩会清、功力深厚的“御 前侍卫”霍庆云,更有多人在军队中任武术教官,并使八极拳列 为中央国术馆的必修之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 代表人物是河北省沧县东南乡南良镇的李书文。

李书文(1862—1934),字同臣,是罗疃八极传人、六品带 刀护卫黄四海之徒,又得到师祖张克明的精心指点,技艺精湛, 一时间无有出其右者。他重招势,轻套路,特别反对花法套子, 删繁就简,还八极拳以古朴、简捷、实用之风貌。他主张八极劈 挂应兼而习之,因此,他所传授的八极拳都参以一套劈挂掌,拳 谚“八极参劈挂,神鬼都不怕”即由此而得。

李书文的武功令人叹为观止,在武术界享誉甚高。民国修 《沧县志》记载其拳艺高超、掌法奇妙,“拍击燕客,若摧枯 然”,以掌法排击空气,“离窗五尺许,窗纸震动有声。”最精 之艺为大枪之术,其喜枪入魔,人称“枪痴”,“蝇集于壁,以枪刺之,应手落地,而壁不留痕。其与人较枪,恒以枪杆与之 相搅,急掣枪柄,敌即前扑于地。”“又以拱把铁椎,长三尺 许,锤之人壁,有力者拔之不能出,撼之不能动。李书文以殳 搅之,随搅而去,出若拔芥然。”因而,武术界尊之为“神枪 李,,。

李书文身材短小瘠痩,貌不惊人,却功力奇大,交手以招狠 手重著称。平生收徒甚多,徒众多以八极拳闻名于世,但传艺很 严,拳械皆精者以霍殿阁为著。后来霍殿阁成为末代“皇帝”溥 仪的武术教师,而另两名弟子李健吾、刘云樵则曾分别担任毛泽 东和蒋介石的高级警卫。他的弟子还有许兰州、张襄武、李景 林、沈鸿烈、贺龙等高级将领。

第二节霍氏八极拳的形成与沿革

一、霍氏八极拳的形成

霍氏八极拳始自清逊帝溥仪的武术教师霍殿阁先生,由于霍 殿阁的人品武功都得到武林同仁的赞赏,同时他又对八极拳有极 深的领悟和造诣,在中国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因而在武术界形 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叫法。

霍殿阁(1886-1942),字秀亭,祖籍山东即墨,出生于河

北沧州城东南乡的小集镇(今属南皮县)的普通农民家庭,兄弟 五人,排行在二,全家人男耕女织尚可温饱。

霍殿阁少年时期,当地武风盛行,而霍殿阁自幼便酷爱武 技,曾随一李姓拳师习飘洒拳。17岁时拜李书文为师,学练八 极拳、六合大枪。他学艺专心刻苦,废寝忘食,且品质纯厚,殊 得恩师喜爱,经过十二年苦练,技艺日趋成熟。李书文开始带他行走江湖,在实际比武中积累临阵经验,使技艺更为精湛。初 时,师徒在天津一带活动,并在天津建国道、中心公园教徒,后 又被奉系黑龙江省驻军第一师师长许兰州聘为军官学校武术教 官,在那里霍殿阁结识了教务主任刘卧白,二人投契,结为金 兰,刘为他手书条幅:“大鹏飞,英雄起,天下乱,几时止,好 男儿,莫休息。”自此,霍殿阁随军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 教授八极拳术。并结合军队实际创编军用捕俘拳,传授东北军将 士。在这段时间里,霍殿阁虽屡次与人交手较技,但总是赢人不 伤人,又能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为人豪气,胸怀胆荡,很快在 东北地区侠名远播。

1924年,奉军入关后,李景林任直隶督办,许兰州解甲归 里,回天津老宅许公馆居住。李景林是许兰州的老部下,二人关 系甚为密切。霍殿阁随许兰州来到天津,乃携侄霍庆云盘桓于许 兰州、李景林等处,传功授艺。1926年在许兰州公馆期间,霍 殿阁根据李书文一生武术生涯中交手时惯用的技法,择其精华, 又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创编了实用价值很高的八趟“应手 拳”,并广传弟子。同时又广交武林志士,切磋武功。不久:霍 殿阁便以精湛的武技、高尚的武德而名噪津门。

1927年,潜居在天津日本租界张园(现在的鞍山道,天津 青年日报社处)的溥仪,对两个保护自己的日本武士心存芥蒂, 又想效仿祖上做个“功夫皇帝”,便提出要请中国武师。日本人 当然不愿意,但那时日本人在天津的势力还不大,所以不便直接 阻止,便提出应该比武招聘。当初有一些武林人士前去应聘比 武,但未能战胜日本武士,溥仪甚为焦急,便派人督办此事,尽 快请到武林高手出场。经许兰州、商衍瀛(清末翰林)二人介 绍,霍殿阁、霍庆云前去应试,霍殿阁仅以二指神功很轻松地战 胜日本武士工藤,霍庆云则一招猛虎钻裆举起日本武士出口岩 田。溥仪大喜,说:“还是中国武术厉害! ”随后聘任霍殿阁为 自己的武术教师,任霍庆云为御前侍卫。自那时起,溥仪便随霍殿阁习练八极门武功,据老一辈讲,溥仪的八极拳练得还真的挺 像样。

1932年,溥仪来到长春(当时叫新京),做了伪满洲国的傀 儡皇帝,霍殿阁随之到了宫内府任少将武官。并以霍家弟子为骨 干组成“护军”,保卫溥仪的安全。霍殿阁除在伪皇宫内教授溥 仪、溥俭及皇后等人习武,同时又在伪皇宫外开场授徒。霍庆云 作为御前侍卫,统领护军中的霍家弟子。由于彼时霍殿阁宫内事 务繁忙,加之身份处境特殊,传授霍家弟子之重任便由霍庆云承 担了,这也是武术界不成文的规矩。当时在皇宫附近的练功场所 称“北场”,霍家的亲传弟子都是在此集中练功。

两年后,沈阳戳脚翻子名家“铁胳膊”周馨武也来到长春投 奔霍殿阁,并在三马路开场收徒,霍殿阁派霍庆云协助周馨武, 专授八极拳,这样三马路就成了霍氏八极拳的又一个传播站,当 时称“南场”。霍庆云从此往来于皇宫内外及三马路“把式房”, 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弟子。

在伪皇宫期间,同日本武士比武的事经常发生。比武场上, 曰本武士每次都败得很惨。霍家弟子把对日军的民族仇恨记在心 里,时常寻找机会,痛打日本特务,为中国老百姓出气,又巧妙 地躲过日本宪兵的追捕。

日本武士尝到了霍氏八极拳的厉害,非常仰慕这么好的功 夫,但由于霍氏对日本人的敌视,从来不收日本徒弟,更没有教 一个日本人。日本军方对霍家恨之人骨,视霍家弟子为眼中钉、 肉中刺、几次排挤霍殿阁,都因溥仪的坚持而未能得逞。

1937年6月27日,护军中的部分霍家弟子到大同公园(现 儿童公园)游玩,为坐游船与日军发生争执,护军不忍日军辱 骂,多年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出来,他们愤而反抗,双方各自 集合自己的队伍,两军对垒,搏斗异常激烈,护军打伤了一名 曰本关东军上校和几十名日本宪兵,踢死一条日本军犬(据说 这条军犬立过战功,授少校军衔),挫伤了日本关东军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为之哗然,〈C新 京曰报)〉对“大冋公园事件”进行了报道,上海等各大城市报 M 纸相继刊载,皆为鸣快。早就视霍氏门徒为主的护军为眼中钉、 肉中刺的日本关东军恼羞成怒,以反满抗日的罪名,捕杀霍门 拳弟子,整编护军,霍庆云被逼到奉天(今沈阳)故宫避难。霍殿阁本人也被排挤出宫内府,于1942年初秋因病辞世,时年57 岁。

® 霍殿阁人虽逝去,但他一生广授弟子,精心传艺,所教门徒不计其数,具有霍家风格特点的八极拳早已广泛流传于世,他一 生不畏强暴、行侠仗义的高尚品德,坦荡的人生和动人的故事也 永远留在了人间。20世纪80年代初长篇小说《皇帝武师传奇》 出版发行,继而30集电视连续剧《康德第一保镖传奇》播出, 这些都是叙述霍殿阁的生平事迹。

霍殿阁去世后,霍氏八极门的重担自然地落在了霍庆云的肩 上。霍庆云(1905—1987),字景星,原名为霍青云,1928年被 溥仪改名为霍庆云,是霍殿阁的亲侄子。他自幼酷爱武术,练功 勤奋刻苦,单是练小架,一蹲就是三年,基本功非常扎实,且秉 性纯朴,深受叔父和李书文的喜爱。

霍庆云少年丧母,霍殿阁当时有女无子,便过继庆云为子, 带在身边。从此对他更加疼爱,精心指点自不必说。1921年随 叔父到天津,使他在少年时就接触了很多武术名人,看到了他们 研习和切磋武艺,耳濡目染,武功更为精进,且深得技击窍要。 当时的直隶督办李景林深爱霍庆云,征得霍殿阁同意,收庆云为 门面弟子,并昵称其为“霍黑”,以后凡有武林高手来访,李即 让霍黑动手,到18岁时,霍庆云就战胜了几个著名拳师(《沧州 武术志》有载),小小年纪已经名满津门了。待到打败日本武士, 做了溥仪的御前侍卫,比武的事更是屡有发生,曾先后与日本天 皇的武士、蒙古王爷的摔跋手和关东军的武士多次较量,由于技 艺高超、功底深厚,不管对方提出什么比武方式,总是稳操胜券。溥仪非常得意地说:“你们一个个膀大腰圆的,怎么连中国 练武术的小伙子都打不过。”

霍庆云随溥仪来到长春后,便承担起了教授霍家弟子习武的 重任,后来又被霍殿阁派去帮助周馨武,教授八极拳,师弟们与 他感情至深,亲切地称他为“黑哥”。

1942年末,霍家弟子杨斌在长春东站慈善堂开办练功房, 邀霍庆云去辅导,一方面广收门徒传授八极技艺,同时又为霍家 弟子研习武功创造了条件。1946年,曲一心(霍殿阁之徒,当 时任公主岭法院院长)创办了 “公主岭国术馆”,邀请霍庆云任 总教练,教练还有高理和、张耀权、宋碧山等,前后培养了近百 名学员。1950年,由赵炳南发起成立了长春市武术研究会,霍 庆云任主席,赵炳南任副主席,推动了八极拳在吉林省的普及与 提高。霍庆云又往来于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地,教授了 数百名学生。1987年10月27日霍庆云病逝,享年82岁。

霍殿阁到长春时,霍氏八极拳在习练内容、步骤、风格、特 点上都已基本定型,其传播已经遍及东北三省,后来又经过霍 庆云及众弟子们的努力,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遍布东北三省 又及天津、河北直至海外的局面。因而,武术界称东北八极拳 为霍氏八极拳,这一名称为武术界约定俗成的习惯叫法,一直沿 用至今。

为纪念霍殿阁、霍庆云先生,1994年部分霍家弟子及家族 众人,自愿捐款为两位先师建立纪念碑。6月2日,在霍氏家乡 河北南皮县小集举行了揭碑仪式,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国部分 地区武术组织、霍氏家族、弟子及村民一千余人参加了揭碑仪 式。日本、加拿大、公主岭、长春、沈阳及徐州、天津等地的八 极拳社和八极拳后学敬献了花圈和挽幛。〈〈沧州日报>〉、沧州电 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对此作了详细报道。此举以缅怀霍氏先师闪 光的人生业绩为初衷,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老前辈的优良传统, 弘扬八极技艺,振奋民族精神。

二、霍氏八极拳的沿革



霍殿阁的徒弟有四种类型,一是早期亲自教授的;二是后期 拳 以霍庆云为主代为传授的;三是周馨武的弟子,霍庆云教授的, g 因为练的是霍氏八极拳,后来有一部分列到霍殿阁门下的;四是 慕霍殿阁之名虽认师而未习艺的。

® 霍殿阁有两女两子,长子霍青锋,次子霍青山;霍庆云有三女两子,长子霍文伯,次子霍文学。此四人得自家传,是霍氏八 极拳的主要传人,上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家族中称为“老哥 俩、小哥俩”。

霍殿阁中年得子,对霍青锋、霍青山视为掌上明珠,疼爱备 至,自幼便亲自悉心教诲,授以衣钵。二人自幼生活在武术家盈 门的环境里,从耳濡目染,再到得父亲直接传授,加之天赋都很 高,小小年纪就跟大师兄们一起习练八极门武功。二人既得家传 武功,又读书习文,且多才多艺,经过多年研习和揣摩,对霍氏 八极拳的领悟启有独到之处。霍殿阁辞世后,兄弟俩相继返归故 里。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家乡沧州小集学校任教,同时继续研 习家传武功。

霍青山,1931年生,霍殿阁次子,自幼习文练武,小小年 纪时已经将金刚八式、八极小架、八极拳、八极对接、劈挂拳演 练纯熟,不料12岁时家庭突遭变故,父母病重相继去世,由于 年纪小便由姐姐照顾,坚持修习学业,师道学校毕业后,与姐姐 一家返归故里,在小集镇中心小学任教。

这时生活安定下来,感受到家乡的习武氛围,心中自是欣 喜,便又与兄长及师兄们研习家传武功。“文革”前夕,霍师因 一冤案株连,愤而出走,案情大白后,霍师虽是无辜蒙冤,但由 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连校长也被批斗,其冤情无 人问津。霍师无奈,再入关东,几经漂泊,历尽艰难,最后来到吉林省公主岭市(原怀德县)八屋镇落户务农。几年后当地学校 发现其才华学识,聘任为民办教师,从此隐其家世,勤勉工作。 霍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皆有造诣,且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同 事邻里相处和睦,如此二十余载,众皆未知其武功在身,虽有两 子,却皆未习武。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有幸得遇霍师时,经彻夜长谈,甚 感投缘,遂结忘年之交。言及武技,茅塞顿开,多年未解之疑团 经霍师讲述皆逐一道破,真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 触。那时,笔者正当年轻力壮,且习武多年,也曾凭武技降服5 名持械滋事伤人之歹徒,但尚不及已年过半百霍师一掌之功。心 即诚服,也恍然大悟,钦敬之情油然而生,诚恳提出拜师习武之 意,霍师几番推辞,但终被诚意所感、诚心所动,1986年破例 收笔者为开门弟子。霍师对笔者喜爱有加,恩重如山,初时即 言:“霍家武功学自李家,我现在还回李家。”语含真情,感人 至深,催人奋进。从那时起,霍师开始收徒传艺,笔者又联系为 霍师落实政策,解除了霍师的后顾之忧。那时笔者常到师父家中 居住,师母对笔者也是甚为喜爱,待笔者如同家人,每当谈及家 乡武林人物及武林轶事,师母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感受极深。

90年代初,霍师又在习拳者中择优收王砺吾等人为入门弟子。

1992年在霍师的倡仪下,由笔者发起成立了公主岭市八极拳学 术研究会,霍师出任会长。 ’

1994年,霍家弟子为霍殿阁、霍庆云立碑,笔者受霍家委 托,编辑纪念册、设计纪念徽章,并协助做筹备和组织工作。立 碑之时,笔者携徒前往沧州,在霍青锋师伯家中居住。

师伯霍青锋(1926—2002),系霍殿阁长子,出生时霍殿阁 夫妇都是39岁,又赶上九月初九,故为孩子取乳名“九成”,取第 其吉祥之意。师伯小时,神枪李书文常到家中居住,经常哄着 _ “小九成”玩,看到孩子练得虎虎有生气,对这个小徒孙更是疼爱有加,俯下身子“甘当孺子牛”的游戏也经常上演,甚至连霍|殿阁对儿子的管教也要阻拦。其时李书文、霍殿阁在武术界名望 极高,很多武林高手到家中做客或慕名拜访,对活泼可爱的霍青 锋指点特别多。另外,前来交流武技和比武切磋的人也络绎不 绝,霍青锋的见识也随之增长,武功进步很快。

师伯17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忍受着巨大悲痛的他安葬完 亲人后,便在社会上找工作谋生,历尽艰辛在邮电局谋到一个小 职员的工作,在这一段时间里,只要一下班,他就找大哥霍庆云 练习八极对接和拆解用法,“黑哥”总是和蔼相对,细心指点。 由于工作不稳定,师伯走上了从军之路,并在军队中传授八极拳 术。7年的军旅生涯中,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后,由于所谓的历史问题,只好回乡劳动。师伯一生历尽坎坷, 好在家乡父老知其家事原委,没有受到大的触动。因家乡武风盛 行,师伯一有闲暇就与弟弟及返乡的边廷杰等师兄们研习武技, 并开始传授弟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师伯被聘为中学教师, 生活渐趋稳定。

师伯在家乡教授弟子众多。初见师伯时,老人家虽已年近古 稀,但身体硬朗,出手奇快,功夫纯正,知识渊博,有学者之风 范。立碑仪式上,笔者小徒表演八极对接拳时,深受与会观众的 欢迎,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掀起了整场表演的高潮。师伯看 到霍家弟子后继有人,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回到家中,指点极为 精心:并亲自反复示范动作。笔者恐老人家连日操劳,累坏了身 体,嘱其比划个样子即可,不必发力。老人听后,面有愠色地 说:“那样孩子们能看明白吗!”如此直至子夜,笔者劝其休息, 老人又说:“孩子们来一趟不容易,要让他们多得点。”但并不是 教套路,而是指点窍要。师伯的做法使我深受感动,同时亦感获 益甚丰。紧接着1999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八极拳比赛,加之霍 氏修谱之举,使笔者与师伯多次相聚,每次见面师伯都拉着我的 手问长问短,或谈家事往事,或论武功技法,每至子夜而不倦。 老人家对八极拳及六合大枪的研究极为深刻,每当谈及武技时皆切中窃要,使人顿然而悟。

2000年以来,老人家为了更真实、更具体地反映父亲霍殿 阁的完整形象,着手撰写了 父亲的回忆笔录》,并交笔者协助整理。2001年师伯不远千里亲临笔者家中,畅谈武事家事, 虽言商议,实为嘱托,使笔者既受益匪浅,又深感责任重大。师 伯有两子,长子霍树新,性情率直,秉承家学,又得到边廷杰师 伯的精心指点,为师伯武学的继承之人。

霍庆云师伯之长子霍文伯(1935—2001),一生居住长春。 文伯师兄自幼身体敦实,有“老虎”之称。8岁时随父亲看望病 重的爷爷,霍殿阁摸着霍文伯的头说:“我这孙子是块料,爷爷 病好了就教你练把式,爷爷好不了,跟你父亲好好练,要继承下 来,另抶传!”霍殿阁先生的遗训,激励了霍文伯一生对八极拳 的不倦追求。

文伯师兄自幼习练家传武功,得父亲亲自教授,一招一式练 习极为严谨,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新中国成立后, 在三马路武术馆成立了长春市武术研究会。文伯师兄也到三马路 武术馆练功,每次他一到武馆就在角落蹲开顶肘式,等师叔、师 兄们练完全部内容,他才收势,调整后再蹲,三年纯功后,在三 马路武术馆与师叔、师兄弟们接拳、划杆子,大家车轮战也比不 过他,得到师叔们的称赞。

由于根基扎实,功架准确,功力深厚,技术精微,练出了一 身惊人艺业。一臂伸出有力者撼之不能动,马步站桩任各方击打 摔靠,而稳如泰山。其手劲奇大,拿法巧妙,只要抓到对方手臂 任一部位,即令对方全身酸麻,痛人骨髓,失去抵抗能力。双手 指戳墙,大墙轰然有声,令人震惊。

1989年,经霍师引荐,笔者有幸得识文伯师兄,当时见师 兄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使人顿生崇敬之情。师父介绍:“这 是你大哥。”笔者说:“这么大年龄,这么叫合适吗?”师父说: “你就随树崎他们叫。”树崎是师父次子,因他与师父同住,我们接触比较多,另外霍家直系弟子都是按家中称呼,这也是霍家的 _ 习俗,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从此笔者与文伯师兄交往甚密,感 情至深,在师兄的指点下获益甚多。初见面时,文伯师兄即坦 "% 言:“我叔就一个徒弟,我一定帮助教好。”因此,每年暑期,笔  者都把师父、师兄请到家中,居住十天或半月,再到师父家住一 f 个多月,他们身体力行,从反复示范动作,仔细纠正动作,到进 招喂招,指点应用要领,都是亲历亲为,两位老人的悉心传授, ^ 使笔者受益甚多。他们给笔者讲招时,人摔出去以后都用手带着 笔者,或者一个人接着笔者,不让笔者摔在地上,就是这样,每 次两位老人走了以后,笔者也得调整半个月,身体才能逐渐复 原。等笔者试招用招时,就在文伯师兄身上试,师兄功力太大, 不管笔者怎么用力,甚至偷袭,也无法使他有一点移动。每天晚 上夜深人静时,笔者便与老人一起蹲小架或推易筋经。当初两位 老人练起对接来,那娴熟技法和深厚功力着实使人佩服,而那种 坦诚纯朴更是令人由衷尊敬,他们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那时笔 者家中条件简陋,但其乐融融,亲如一家。笔者对文伯师兄虽称 “大哥”,实际上却以长辈待之,以心换心,感情更为融洽。文伯 师兄于2001年5月18日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惊闻噩耗,五 内俱焚,急赴长春商处后事,并受师兄长子金铃师侄委托主持追 悼会。笔者与师弟砺吾拟祭文以示怀念之情。

祭文:

霍公文伯,溘然仙逝,惊闻噩耗,天人共悲。我等徒众,黯 然神伤,欲哭无泪,仰天长叹!公乃大师,艺出名门,神功盖 世,今所罕见,不幸辞世,武林大憾!公乃尊长,苦育后学,兢 兢业业,桃李满园。今日永别,门人巨损!公乃师兄,实为恩 师,带疾授艺,寒暑十余。而今驾鹤,我失至亲!公虽作古,英 名永存,公虽圣殒,长在我心,门人徒众,铭记教诲,光耀八 极,以慰先人!

霍师青山之徒众泣拜

文伯师兄在长春居住一生,授徒颇多,且家有六子,皆具忠 厚纯朴之家风。一家人安居乐业,潜心习武,与世无争。长子金 铃,承乃父衣钵,全面继承了霍氏八极拳技艺,且多年练功勤 奋,功底扎实,功力奇大,为霍氏家族第四代之首;次子金胜功 架整齐,技法细腻;三子金锋功力深厚,酷似乃父;四子金平文 武双全。

霍庆云师伯之次子霍文学(1938年生),现居天津市。自幼

受家庭环境影响,耳濡目染,有意无意之中也学起爷爷、父亲的 样子耍起拳来,父亲见他对武艺感兴趣,从6岁起正式教他练习 家传武功。父亲教拳很严,每天天不亮,就得来到练功场子,一 招一式毫不含糊。三年下来,功夫已经不同凡响。

为了让其在拳艺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一天父亲将他叫到跟 前,语重心长地说:“咱霍家祖祖辈辈练武强身,念书的不多。

男子汉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多读书、勤习 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将来多为国家出力。”父亲 的话对他的震动很大,他明白这是父亲对自己寄予厚望。从此,

发奋读书,武艺更是练习不綴,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吉林工业大 学。大学期间,文学师兄不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担任了学校 的武术辅导员。

参加工作后,文学师兄以其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武功,在武 术界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业绩。多年来他将先人口授秘传 之精义诉诸笔端,系统整理霍氏八极拳资料。文学师兄在长春时 就已广传弟子,并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武术总教练。使霍氏 八极拳得到广泛传播,其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甚多。

80年代后期,文学师兄调往天津市汽车公司专用汽车厂,曾任分厂厂长和高级工程师,并出任天津市八极拳学术研究会副 第会长之职,多年来又教授了一批津门弟子。近20年来,日本友 — 人远涉重洋,先后到长春和天津向其学习八极拳术。1996年11 月,文学师兄又应日本TBS.VISON的邀请,前往日本讲学,并靈出任东京霍氏八极拳研习会顾问兼总教练。几十年来,文学师兄 品尝到了学艺的艰辛与授艺成功的喜悦,也领悟到了当年父亲对 他教导的深刻含义。

1985年,文学师兄与吉林省京剧院编辑齐铁雄合作撰写并 出版了传记体小说《皇帝武师>〉,后又改名为〈惶帝武师一-霍 殿阁》。1986年,这部小说被改编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康德第 一保镖传奇》,在全国各地播放,引起轰动。

1992年,松田隆智先生和日本®术》杂志编辑专程来天 津采访文学师兄。1993年,日本〈斌术》杂志出版了一期特辑, 刊登了償家拳的传说)〉。1994年,该杂志再次以专辑的形式出 版了帝的武师——八极拳霍殿阁》。1997年,日本〈斌术》 杂志第三次以专辑的形式介绍了霍家拳。同时,日本福昌堂株式 会社出版了《霍家八极拳》录像带,畅销日本、美国、东南亚及 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2000年,文化部成立了北京精武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 民间武术家联谊会,特邀文学师兄分别担任顾问和副会长。在两 个组织的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中,文学师兄连续三年荣获亚太地区 武术交流大会组织奖和优秀裁判奖,连续两年荣获“精武杯”全 国优秀武术馆校(院、社)交流会暨传统武术名人、名家公开邀 请赛武术贡献奖和优秀裁判员奖。同时,他被聘任为中国八极拳 香港总会顾问、辽宁省八极拳研修会名誉会长。

文学师兄品德高尚,平易近人。笔者与文学师兄虽远隔千 里,但书信、电话往来频繁,亲密无间,师兄约笔者重修《霍氏 八极拳谱》,更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亲情。2000年,由文学师兄主 撰稿,由笔者整理并编辑的《霍氏八极拳丨普>〉问世,在国内外产 生强烈反响,获得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2005年文学师兄夫妇 到公主岭做客,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商讨八极拳的发 展,并筹备了霍庆云师伯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2005年8月6 曰,纪念活动在长春举办。霍家弟子及各方来宾四百余人济济一堂,共同缅怀师伯的光辉人生,怀念他老人家的卓越贡献,并进 行了汇报表演。

在家中我们称文学师兄夫妇为“二哥、二嫂”。二嫂辛桂兰 女士与二哥青梅竹马,小时两家毗邻,常到霍家玩耍,观看大人 们练武,有时也比划起拳脚来,由于在家里经常看到霍庆云教武 习武,家庭的熏染使二嫂也非常热爱八极拳。几十年来夫妻相敬 相爱,并积极支持文学师兄的武术事业。在霍家近十几年的大型 活动中,二嫂都做出了很大贡献,称得上是幕后英雄。二嫂待人 热情,办事爽快,有侠女之风。

多年来,长春的霍氏八极拳经历代相传,自然是月显日彰,其技艺传播之广、影响之巨,为世人所瞩目。沈阳是霍氏早期传 艺之地,又有尹庆和及其弟子们的不懈努力,王国强先生发起成 立了辽宁省八极拳研究会,实为国内之首举,既使霍氏八极拳发 扬光大,又团结了各支同门,其发展势头甚为喜人。而公主岭既 有霍庆云、曲一心奠定之基础,又有霍青山之坐镇授业,霍氏后 人的鼎力相扶,加之弟子们的探索精神,也每有研究之成果问 世,自然开辟了霍氏八极拳的又一片广阔天地。在日本,松田隆 智和潮田强先生是霍氏八极拳的主要推动者,且在东京成立了研 修会,在异国他乡树一典范。河北家乡的丰厚底蕴,东北各地的 广泛传播,国内后学的日益壮大,海外学子的不倦追求,都为霍 氏八极拳的发展注人了无穷的生命源泉,这一祖国武术宝库中的 璀璨明珠,定会更加绚丽夺目。

浏览9,6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