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八极拳释义

八极拳取意极为深邃,本讲只把其基本含义进行讲解,而 极理论全面深刻的含义将另文进行详加论述。

一、八极拳各种称谓释义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也有称其为岳山八极、中心八 极、磨脐八极、一步拳、八技拳、八忌拳、把记拳、坐煞型、开 拳的。

称其开门者,其意有五:一谓开门立户,使八极拳法以独特 风姿立于中华武林;二谓开门授艺,广传弟子,广播技艺;三谓 开门汲取众家之长;四谓打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寓其硬打 硬开,先开门后进人的技击特点;五谓开门人窍,悟其性、晓其 理、明其用。

称岳山者,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八极拳出自河南焦作岳山 寺(据考应为月山寺,“岳”为“月”之误传)。二是传说此拳 为河南人张岳山所传。

称中心者,是因为八极拳要求身立中心,拳走中心,招打中 心,占据中心,以我为中心。即是由“守中、保中、居中、打 中”之原则而称其名。

称磨脐者,是源自李书文指磨论拳的典故。李书文当年谈及武术,即兴指着当时农村的磨,讲道:“武术就像一盘磨,八极 拳是磨脐,占据中心,拳打八面。磨眼的两条鱼是太极,磨牙是 八卦。其他花法拳术就是磨道上的驴,蒙着眼睛瞎转悠。”

称一步者,是取自八极拳的主要步型是马步,主要步法是以 马步为基础的闯步,其他的步型、步法皆是以马步为根本变化而 成的。

称八技者,突出强调八极拳的八种招法技术。

称八忌者,则是强调八极拳的八种禁忌。

称把记拳者,原意为“把记全”,就是练把式要记全的意思。

称坐煞型者,则是突出该拳出手狠辣的特点。

而开拳则是开门八极拳的一种简称,突出其开门之意。

八极拳自吴钟开始广泛传播,即称为“开门八极拳”,这一 名称既符合拳义,又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叫法,流传至今已经得到 八极门人及武术界的认同,笔者以为还是称“开门八极拳”,简 称“八极拳”更为准确。“八极”二字,民间拳师多读为笔者以为是方言所致,极字并无之读音,还是称〖为妥。

另外,还有宁津八极(也称小八极)、软八极(也叫无骨八 极)、罗汉八极、伏虎八极、正八极、反八极等以“八极”命名 的拳术,由于其流传都不甚广泛,且与开门八极拳在习练内容和 风格特点上又截然不同,虽同称八极,似有渊源,但并非同一类 拳术。

二、“八极”之释义

何谓“八极”?《淮南子•地形训》中曰:“天地之间,九州 八极。”又“九州之外乃有八殯”“八殯之外而有八紘”“八紘之 外乃有八极”。高诱注:“殯,犹远也。”八殯既是指八方边远之 地;紘,宏大也,《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之道,至紘以 大。”八紘即天地的极限;〈垢汉书•明帝纪)〉中云:“恢弘大道,被之八极。”因此,八极乃八方极远之意3

另八极即无极归原,拳谱云:“无极动则生太极,太极生二 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极者,无极归原也。”是经 过修炼而回归无极的无极,是更高级的境界。

还有内四极、外四极合为八极之说,内四极为眼、意、气、 力,夕卜四极为头、身、手、足,练拳要达到内外相合,内外合时 则八极具矣。

三、“八极”之拳义

八极拳是取“八极”的八方极远之含义,这里的八方是泛指 所有的方向。练拳时则要求精益求精,以达至极,劲力和意识以 人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出,以达至远,就是要练成八面整体无极 浑圆之力。

八极在拳意上讲的是“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动则八面,功 练八节,招含八法”。

所谓内存八意,是对习练者精神上的八字要求,即惊、慌、 狠、毒、猛、烈、神、急。这八个字是实战时的心法,就是要求 八极拳的习练者在临敌实战时,要以惊天动地之气势来先声夺 人,使对手惊愕恐惧、惊慌失措。两人交锋举手不让步、伸手不 留情,搏狮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在心理和招数上都要突出一 个“狠”字,要以最强的气势,最大的力量,最奇妙的招法,最 饱满的精神,最迅猛的速度,击敌最薄弱之部位,使对手无喘息 之机,无还手之力,应手而立仆。正所谓急、急、急,快、快、 快,打倒还嫌迟。

所谓外具八形,是取八种动物之形态特征,由其形而取其 意,提炼出精华之处而用之,不求形相似,而求神相合。不是那 种练猴拳就模仿猴的动作,练鹰拳就模仿鹰的动作,练鸭形拳就 像鸭子,练蛇拳就像一条蛇。在八极拳中是见不到动物形态的,
因为八极拳是把动物的本能、特点和精神,结合人体运动特点、 技击特点,而人格化、武术化了。拳谱云:“吾门八极若问形, 本是南山老熊精,近用挨、膀、挤、靠、锁、点、跺,远用抢、 爆、扫、截、蹭、弹、拥。”八极拳的八形即是龙、虎、熊、猴、 燕、鹰、鹞、鸡,四兽四禽,其中熊形是根本。此八形是取龙之 神秘莫测之意,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搜骨之能,首尾相顾之 势;取虎震慑百兽之威,扑食凶猛之势;取熊沉稳之态,沉坠竖 顶之意,摇拽挤靠之能;取猴精明之意,灵敏纵跃之功,快速冷 弹之能;取燕敛翼之姿,抄水之巧,钻天之势;取鹞穿林之速, 翻身之法,转绕之顺;取鹰目锐之能,捕食之精,爪利之功;取 鸡独立之能,抖翅之功,争斗之勇。

所谓动则八面,是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发往四面八方,要劲 含八面,力贯八方,达到八方极远之意,发出八面整体无极浑 圆之力。这种劲力无处不有,无处不在。静之则内含,动之则 发出。一静无有不静,外静而内动;一动无有不动,动则八面发力。

所谓功练八节,“八节”是练习八极拳时人体的主要发功 点,指的是头、肩、肘、手、尾、膝、胯、足八个部位,也称之 为人体八拳,可谓通身是眼,浑身是手。此八个部位也是练功的 重点,通过练习,使劲力由八个部位发出,练出制敌之术、摧敌 之功,使之在交手时发挥最大的威力,达到“三盘连击、八节并 用”的功效。

所谓招含八法,是指八极拳技击应用的八字要决,即“一 劈、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搂、七硬、八摔”。也就是实 战应用时的要领原则,在使用时一般是几字合用。“劈”是指劈 砸类技法,接手可打开对方门户,进身可劈摔;“裹”是指缠绕 裹进,紧接缠摔;“提”是指豁挑打开对方门户和其他由下向上 击打类技法;“挎”是指三盘连击,使用剪切之力,招中连摔带 打;“戳”是指进攻之引手,戳插点击,其招可虚可实,既可扰敌,又可伤敌;“搂”是指搂打之法;“硬”是指硬打硬开之 意;“摔”是指摔法,体现三盘合击,摔打合一。以上八字之法 充分体现八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八极拳实用之精华。

第二节八极拳的跺脚

极拳的跺脚、擤气和发力,共同构成了八极拳劲力的三个 基本要素,成为八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基本特征,失去了这些 基本要素,就失去了八极拳的本质。因此,基本要素构成了拳术 的主体框架,奠定了整个拳术技艺的基础,是习拳者必须首先掌 握的技术,它对拳术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八极拳的习练者和爱好者很多,但都普遍存在基本技术不过关, 甚至不入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节将对八极拳的基本技 术——踩脚进行分析讲解,希望能对八极拳爱好者有所帮助和启 示,从中悟出八极拳的精华所在。

大家都知道八极拳的最明显特点就是跺脚非常多,八极拳的 跺脚也称“跺子”,是构成八极拳独特步法的主要因素,也是/V 极拳劲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跺脚有原地踩、上步跺、退步跺、双 脚跺、单脚跺、碾踩等不同的演练和使用形式,在练习时有轻、

重、缓、急、明、暗的区别。

一、踩脚技术的作用

跺脚技术的作用主要有四:一可助拳势,二可固根基,三可 增功力,四可攻下盘。 第所谓助拳势,一是通过跺脚技术的练习,使全身劲力协调和三 顺,从而有助于上肢、躯干等部位的整体发力,增加打击力度和 打击效果。二是由跺脚产生的山崩地裂的气势,可产生威慑敌胆;

的作用,在心理上给对方施加压力,使之产生畏惧感,起到先声 夺人之功效。

所谓固根基,是指发力所产生的沉坠劲,通过跺脚直透地 表,扎向地下,使人脚下生根,下盘稳固,也就是在瞬间迅速增 加了脚与地面的磨擦力而产生的效果。

所谓增功力,就是经过长期的跺脚练习,可增加下肢的劲 力,且可产生穿透力,武林中练功有蹬踹石滚之法,我们是蹬踹 地球之法。

所谓攻下盘,意为跺脚是比较隐蔽的腿法,即可以踩踏对方 之脚,踩中则可碎其脚趾脚骨,踩不中也可占据中门,打乱对方 之步法,所谓“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即是此理。 同时又可吃住对方下盘,施展三盘连击的技法,使对方防不胜 防,极具实效性。

二、练习踩脚技术易犯的错误

练习跺脚技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四:一是抬脚 过高,二是落脚不实,三是力点不明,四是劲力不合。/V极拳的 跺脚与其他拳种的震脚不同,特别是与长拳的震脚有本质上的区 别,它是整体发力的一部分,其技法也非常细腻。

抬脚过高。是由于习练者不求甚解,简单模仿,不明其理, 在理解上产生偏差而造成的,他们总觉得高抬脚才能使上劲,结 果却事与愿违,使跺脚与整体发力脱节,形成劲力不合的弊病。 拳谚云:“八极八极,脚不离地。”八极拳的腿法都要求高不过 膝,步法则要求贴近地面而行,以保证下盘的稳固。

落脚不实。也就是通常八极拳师所讲的放脚片,是由于单纯 腿脚局部发力造成的,听起来啪啪直响,声音清脆,虽然有很好 的表演效果,但由于劲力只停留在地表面,没有实用价值。正 确的踩脚是整体发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跺脚落地后,整体劲力通过跺脚直透地面,深入地下,声音沉闷、浑厚,听起来 声音是从地下发出来的,在室内练习时你会感到地面、墙壁都在 颤动。

力点不明。主要是指脚趾、脚掌、脚跟、脚掌外侧等部位用 力不清,或产生错误的局部用力,从而造成脚跟、踝等部位损 伤,影响练功效果及对正确方法的掌握。在练习跺脚时,应根据 不同的动作需求和用途,而使着力点有所变化,但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保证十趾抓地,决不允许脚跟先着地。

劲力不合。是产生各种错误的根源,主要表现是单纯为了踩 脚而跺脚,形成腿脚用力与整体劲力、擤气不协调,致使内气不 能下贯,劲力无法下沉。有的人为了增加跺脚的劲力,身体先向 上起再向下沉,反而弄巧成拙,把劲打散了。还有的人在练习时 把注意力集中在踩脚上,使得跺脚的力量比上肢发力大,也形成 整体不合。还有的人踩脚使暗劲,上肢发力使明劲,怎么也无法 合到一起。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不得要领,不但影响整体 拳技水平的提高,还会造成一些损伤,轻者容易使足踝部受伤, 严重者会震动大脑,引发脑血管病变。有的人说练八极拳容易得 脑血栓,那是因为踩脚不得要领造成的。

三、踩脚技术的分类

跺脚技术按动作要领可分为:直踩、碾跺、蹬跺。

(一)直跺

是指跺脚的发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直跺又可分为原地跺 脚、上步跺脚、退步跺脚。这三种踩脚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 进行转换的。

原地跺脚是所踩之脚抬起后踩回原来位置,身体重心落在所 踩之脚上,同时另一只脚抬起。如小缠的跺脚。

上步跺脚是所跺之脚抬起后向前上步跺下,身体重心落于所 跺之脚上,同时另一只脚抬起,如闯步的第一个踩子。

退步跺脚是所跺之脚抬起后向后退步跺下,身体重心落于两 脚之间。如八极拳中的退步掌。

(二)碾跺 教

是指脚向下落发力时有向内旋转碾搓的动作,碾跺分为原地 ® 碾跺、上步碾跺、碾扣跺。

原地碾跺是指脚跺下前后没有明显的位置移动,脚跟向内提 起再向外碾搓踩下。如八极小架中的打虎式。

上步碾跺是指上步踩脚的时候所跺之脚有向内碾搓的动作。 如上步掌、撑锤等。

碾扣跺是指上步时前脚稍有跺下之意而后向内碾扣。如闯 步、大缠的后一个踩脚等。

(三)蹬跺

是指在动作中向后蹬腿所形成的跺脚。如八极拳中的挂踏和 八极小架收势前的退步掌等动作。

四、怎样正确练习踩脚技术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练习场地。跺脚的练习最好选择在土质地 面上进行,过去的青砖地也很好,水泥地太硬易受伤,地板有弹 性不易产生透劲、实劲,地毯太软总有使不上劲的感觉,久之也 会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

的用暗劲,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发力,要通过多练 暗劲,使劲力和顺,周身协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尝试发力, 也就是老拳师们所说的“用暗劲把明劲逗出来”。即使已经具有

一定功力以后,也要少打明劲,更要少放足劲(即十分劲),以 免形成增误的动力定型,甚至受伤。错误的东西一旦形成并养成 习惯,d后改起来就难了,即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这个 道理。

三是跺脚要与擤气相合。拳术的内外是否相合,主要是看气 与力是否相合,气与力合是拳术六合的关键,跺脚本身也是一种 发力,因此跺脚与擤气相合,也是完成跺脚技术的必备要素。跺 脚与擤气相合的主要标志就是两者同时完成,在跺脚落地的瞬间 适时擤气,不能有超前和滞后的现象,更不能在跺脚时没有擤 气。擤气的程度要与用力的轻重相一致,以便用内气的下贯来防 止地面的反作用力损伤身体。

四是姿势要正确。跺脚时抬脚不可过高,下跺发力前脚应该 尽量降低高底。腿的弯曲要适度,过直不利缓解地面的反作用 力,过曲则易使踩脚与整体劲力脱节,从而产生局部用力、整体 不合的现象,因而初练时拳架应略高一些为妥。

五是练习跺脚要与其他动作配合。练习时要遵循由简到繁的 原则,可结合步法先练无上肢运动的跺脚动作,然后增加简单的 上肢动作,逐渐应用到较复杂的动作中去,但不能操之过急,以 免因上肢动作而影响跺脚的质量。

六是踩脚要与整体劲力相合。跺脚是整体发力的一个有机的 组成部分,是十字劲中向下沉坠劲的一种反映,它不应该是腿脚 局部用力的动作,而是整体发力时把腿脚催下去的,所以凡是有 发力的动作必须有跺脚,跺脚劲力的大小直接受整体劲力的支 配。

跺脚技术虽为八极拳的基本技术,但对整个拳术技艺的作用 至关重要,其原理及作用绝非一篇文字所能概括,其深奥之处更 非文字所能揭示,但习练者如能将此文内容理解透彻,在练习时 细细体悟,并假以时日,跺脚技术自会日趋精纯,整体拳技水平 更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节八极拳的擤气

八极拳的擤气是构成八极拳劲力特征的基本要素,是八极拳 独有的用气之法。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是拳 家们的经验之谈。我国的传统武术都强调内外兼修,对练气一直 都非常重视,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其他搏击术的主要区别。武 术中的练气之法有很多,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主要有内养 和外用两大类,而擤气之法是最能应用于实战的气法。

一、擤气技术的作用

擤气是八极拳非常重要的基本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有四:一 可稳下盘,二可增劲力,三可壮筋骨,四可促六合。

所谓稳下盘。就是通过擤气,促进内气下贯,也就是使丹田 之气通过双腿注入双足,由涌泉穴向下发出,从而使下盘稳固。 所谓“气沉则稳,气浮则飘”就是这个道理。在应用时,当对方 企图摔倒你而发力的一瞬间,你即可擤气下沉,则对方很难摔动 你,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千斤坠”功夫。

所谓增劲力。就是通过擤气,激发丹田之气,使之由肢体的 发功点发出,从而增加发功点的打击力度,且可以透入对方体 内,伤其内脏器官。所以,进攻类技法伴以擤气可以增加打击效 果。

所谓壮筋骨。就是在擤气的瞬间,使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充满 真气,犹如充气的轮胎,既可抗击打,又能反弹。当遇到对方进 攻而无法躲避时,擤气可使外来劲力无法透入我之体内,从而增 加了身体各部位的抗击打能力,又可利用擤气产生反弹之力,伤 及对手,对手用力越大受伤越重。在练习靠山背、靠粧等身体拍打类功法时,伴以擤气,可避免内脏受伤,促进功力的增长。

所谓促六合。即是促进拳术六合要求的实现。拳术都讲六 合,其中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对身体 外形协调一致的要求。内三合中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是 对人体内在因素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而“气与力合”则是沟通内 外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只有气与力合才能使内外相合,内外 相合才能达到六合。八极拳在发力时伴以擤气,就是气与力合的 具体途径,练八极拳如果擤气不得要领,或者不会擤气,都会导 致内外不合,练一辈子也难以登堂入室。

二、练习擤气技术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擤气作为八极拳的一项基本技术,在习拳之初,就要同时练 习擤气。而且它又是八极拳六合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地把 它重视起来,但目前在擤气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地加 以纠正。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没有擤气,二 是发声喊叫,三是机械模仿,四是要领不明,五是时间过长,六 是气力不合。

没有擤气。其主要原因是对八极拳缺乏深人的了解,试想没 有气与力合哪有拳术六合,气与力不合也就失去了拳术的本质, 你练的还是八极拳吗?有的人随老师习练八极拳多年,仍不会擤 气,当问老师擤气技术时,老师说:“你还没练到时候,练早了 会出偏差。”结果连随之习练八极拳几十年的弟子都不会擤气, 练的都是“蔫巴拳”,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教“擤气”?恐怕就 连他自己也只是听说,根本没有练过吧?这实在是误人子弟。

发声喊叫。这虽是个别的现象,但是却也要引起我们的重 视,有的人练习八极拳时把擤气变成了发声喊叫,别人看起来很 奇怪:“这是练的什么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不 明白擤气的原理作用,以讹传讹,师父这么做学生也跟着这么做,练起来自己还很自信,殊不知大家都看着不对,就是不好意 ^ 思说出来。八极拳应用时确有喊招-•说,但可绝不是把擤气变成 极喊招。

机械模仿。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原因主要是教练的问  题,或保守思想严重而不愿细讲,或自己也不明所以,因而无法 肖 讲清。所以学生们只好机械模仿老师,老师“哼”学生就跟着 “哼”,老师“哈”学生也跟着“哈”,更有甚者还把每个动作与 程“哼,,“哈,,对号人座,这就是机械模仿的最明显特征。

要领不明。是指对擤气的原理不知所以,对练习的方法步 骤不甚明了,对不同情况时擤气的运用区别含混不清,因而产 生偏差。有的只用鼻腔擤气。在发力较大时由于鼻腔狭窄而憋 得满脸通红,致使气血上涌,不但造成鼻腔内毛细血管破裂出 血,还会对脑血管及脑神经产生不良影响。有的要求舌舔上 颚,这在发力较小只用鼻腔擤气时是对的,但当发力较大而需 用口腔参与擤气时,则形成舌头阻碍气流喷出而参加擤气过 程,影响了擤气的正常运行,久之形成错误,难以提高擤气的 质量。

时间过长。是指擤气过程所用的时间明显拉长,这样非但不 能起到擤气的应有作用,而且使体内真气泄出,弄巧成拙,事与 愿违。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软弱无力,既不能增加劲力,更不能 提高抗击打能力。

气力不合。前面所说的几种情况都会影响拳术的气与力合。 但我在这里所说的气力不合主要是指擤气与发力不同步,不是超 前就是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是:有的先擤气后发力,有的先发 力后擤气,还有的擤气时间长于发力时间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直接阻碍拳 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对极拳技术的正确理解,在应用时就 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及 时更正错误做法,使自己的拳技水平顺利地向前发展。

三、怎样正确练习擤气技术

八极拳的擤气发声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发声,与练拳喊叫更是 不可同日而语,它们之间在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练习 擤气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擤气的过程和要求

八极拳的擤气是在发力的瞬间快速排出体内浮气,从而使内 气下贯,真气内存。擤气的关键是整个过程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 成,要与发力同时产生,同时结束,不能有任何一方超前或滞 后,这样才能达到气与力合的作用。

擤气时鼻腔、口腔只是起到一个通道的作用,口、鼻腔内的 其他部位要保证这个通道畅通无阻,从而确保气流的快速通过。 当气流高速喷出时,由于反作用力的原理,大量的内气便会在体 内下沉,从而激发丹田真气向外发出。

在谈到擤气时老拳师们讲“外三内七”,即外吐三分,内含 七分,这是对吐出少量浮气,而使大量内气下沉的一种形象说 法。我们没有必要确认三分是多少,七分又是多少,真正理解这 个道理是最重要的。

(二)要弄清“哼哈”二气的实质

通常八极拳师们讲擤气时,都有“哼哈”二气的说法,各种 拳谱、书籍、文章都提到“哼哈”二气,有的人还把它落实到具 体动作上,哪些动作为“哼”,哪些动作用“哈”,却也直观,易 懂易记。但笔者以为“哼哈”二气只是擤气的外在表象,不是擤 气之本质所在,如果只在外部表象上去理解和指导练功,则难免 会产生偏差。

“哼哈”二气之区别是由擤气的轻重程度决定的,而擤气的程度又取决于发力,也就是擤气与发力在程度上应该是高度一致 的。发力小或打暗劲时,擤气则轻微,这时排出浮气的数量也 P 少,这时只用鼻腔即可完成,由于气流通过鼻腔所发出的声音与 “哼”相近,拳家们喻之谓“哼”。发力较大或放足劲时,擤气则 t 重,这时排出浮气的数量也多,而鼻腔狭窄,显然不足以完成任  务,这时就需要用口腔补充,甚至以口腔为主,以保护擤气过程 的顺利完成,由于大部分高速气流由口腔通过,所发出的声音与 程“哈,,相近,拳家们喻之为“哈,,。这就是“哼哈,,二气的形成原 因及实质所在。

因此,在习练擤气的过程中,何时用“哼”,何时用“哈”, 是由发力的大小、擤气的轻重所决定的。假如我们只用一、二分 劲练一套小架时,擤气只用鼻腔就足够了,那么所发出的声音都 与“哼”相似,套用“哼哈”二气的说法就是用“哼”气练小架 了。如果我们用七八分劲练小架,擤气以口腔为主,则所发出的 声音又都与“哈”相似,又是用“哈”气练小架了。而练习过程 中,发力时轻时重,则“哼哈”二气又兼而有之了。

笔者曾见到一位颇有资历和影响的八极拳师表演八极小架, 由于是表演场合,自然发力刚猛,但他只用鼻腔擤气,一趟小架 下来,气血上涌涨得满脸通红,当时见到这种情况深感不解和惋 惜。

总之,我们掌握了以上的原则,就会很容易地处理好“哼 哈”二气的关系,一切就会顺其自然,根本不需要把“哼哈”二 气分别规定到每个动作和招数上。

(三)练习擤气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是要在有经验的老拳师的指导下进行,这样入门快,容易 掌握要领,不易出偏差。

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轻渐重。轻练时仔细体会要 领,找准感觉,当感到已经符合要领要求后,再逐渐加重。

四是擤气要与发力密切配合,首先要达到“同时产生,同时 结束”的要求。

五是在感到不适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调整,纠正错误,

自己弄不清时要及时请教老师,以免形成不良习惯而难以纠正, 甚至出现偏差,伤及身体,不但影响拳技水平的提高,甚至会留 下无穷后患而追悔莫及。

第四节八极拳的发力

中国传统武术的每一个拳种,都有其独具特点的技术体系,

从而形成各拳种之间在风格特点上的明显区别,其中发力技术是 形成一个拳种极为重要的因素,是拳种的立身之本。练拳不懂劲 无异于盲人摸象,即使刻苦修炼也难窥拳术之堂奥。鉴于此,本 节拟从发力的角度去分析八极拳的劲力技术。

一、八极拳发力技术的原理

八极拳的发力以“刚猛暴烈,崩撼突击”“动如绷弓,发若 炸雷”为特色,从而有别于其他拳种。其劲法主要有十字劲、沉 坠劲、缠丝劲等,但各种劲力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 系、互相兼容的整体。

(一)八极拳发力技术的过程 第

拳谤云:“动如绷弓,发若炸雷。”这是对八极拳发力过程的 形象说法。“动如绷弓”是蓄劲的过程,意思是身体像拉开的弓 ^丨 一样,蓄满劲力,然后把浑身所蓄之劲力传递到肢体而释放出 去。实际上用“身如弓,拳似箭”这种说法来形容八极拳的蓄劲发力过程也是非常恰当的。

“发若炸雷”则是描述八极拳发力瞬间的特征。其中包含两 个方面的含意,一是发力要突然、猛烈,使人猝不及防,要有摧 枯拉朽的气势。二是发力要以人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发出, g 任何方向都要有力的存在,就像炸弹在空中爆炸一样。

八极拳的发力虽然刚猛暴烈,但在练习和应用时都讲究“劲 ® 到头发”,也就是通常练武术讲的“寸劲”“爆发力”,但八极拳 所发出的是督透之劲,不是抖弹之劲。八极拳发力的全过程可分 为前期动作的运动过程(发力的准备过程)和发力过程,发力动 作的运动过程要放松,要达到松而不懈、快而不僵的要求,以便 在节省体力、理顺筋脉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动作过程,当动作运行 到指定位置时,再突然发力。所以八极拳的发力过程要领总结起 来就是,发力前的过程要放松、要快速,发力时要突然、暴烈, 也就是快速到位,到位发力。这既是练习时的要求,也是应用时 的要领。

(二)八极拳发力技术的科学原理

八极拳在发力时遵循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这里所说的遵循 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不是说生物力学可以全部解释八极拳的发 力现象,实际上任何科学也不能全部解释一种自然现象,但是我 们还是要去解释可以解释的部分。科学有一个进步的过程,对自 然现象的解释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对武术的科学发展是 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的人喜欢对武术动作进行定量的计 算,结果总是不能说清楚,说明白,使人产生误解。我们的原则 是对发力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这对把/V极拳 科学化有百益而无一害。

我们这里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八极拳的发力,但是这里所 用的动量守恒定律与高中课程中的有很大区别,是高等力学中的内容,应用的是微积分的原理,所以高中文化程度的读者不要用 高中的知识去思考。我们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它适用于非 弹性碰撞,因为这时虽然有能量损耗,但是动量守恒仍然成立。 动量守旦定律,即恒量,其是质量,是速度,它们 的乘积mv就是动量。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有人讲劲与力是不同的,从力学的表述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区 别。对于习武之人在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力都是指劲而言,有时叫 劲,有时叫力,有时叫劲力。从力学的科学角度讲,其不同之处 就是动量与力的区别,动量(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是物体本 身所具有的,是人体内部潜在能量的外在表现,人体一旦运动它 就表现出来,即使没有打击到物体,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它的存 在,这就是所说的劲。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打击到任何物体时,“力”是不存 在的。

那么这种物体(人)本身所具有的描述物体(人)运动状态 的物理量就是我们所说的劲,或者说劲是以动量为主要因素的一 种状态。那种由于物体(人)对物体(人)发生作用才能表现出 来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力,也就是说力是在击打到物体后,由 动量转化而显示出来的一种作用。

运动生物力学中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是.•我们可以把“一个 人”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在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或 为恒量时,人这个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动量总和保持不变(为恒 量)。当某一方向的动量发生变化时(增大或减小),与其相对应 的(反方向的)另一动量也会随之改变(增大或减小),以保持 总动量的不变。

八极拳在发力的瞬间,人体向前运动的趋势或运动速度对发禁 力不起主导作用,甚至不起作用,它的作用就是快速到位。在发 £ 力的瞬间这种向前的趋势只能减小,不能增加,甚至减到最小 :: (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可以说A极拳的发力不是依靠整体

向前运动而获得的。而只能是由人体内向外爆发出来的。

现在,我们就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八极拳的发力技术。

首先我们可以把人体看成是由无数个小质点构成的一个系统,

由于质点非常小(我们想象它有多小就有多小),小到它的形状 ^ 对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样我们只要去研究任意相关两

胃个小质点的运动规律,然后再把有关小质点的运动特点用积分 的方法积到一起,就可以得到人整体的运动特点,从中总结出 ^ 一些规律,用以形成八极拳发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武术

实践活动。

八极拳在发力的瞬间(我们要把人体向前运动的过程和发力 的瞬间区分开来),由于我们可以把人体向前的总动量视为一个 恒量(是一个较小的恒量或零,实际上如果发力时人体向前的 速度很大,就会影响自身的稳固,也不利于整体发力,但是无 论是多少,这都不影响我们的分析结论),那么我们在发力的瞬 间实际是依靠内力(人体本身具有的)使劲力向四面八方炸开, 此时每两个相互对应的小质点的运动都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即 1X1^=111^2,也就是两个小质点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 动量为恒量或零。如果我们加大其中一个小质点的动量m^, 就会使另一个小质点的动量m2v2得到相应的增加(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因为动量的总和是不会改变的(为恒量或零)。也就 是我们想增加整个向前的动量S,就必须加大所有向后的动 量 E m2iV2i〇

当我们打击到对方身体时,这种向前的动量(ZmliVli)就会 转化为冲量(F« At),也就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作用,力 (F)就表现出来了。力学中冲量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 mv2-mv,,这就是动量定理。从定理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动量的 变化固定的情况下,作用的时间越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作用的 时间越长作用力就越小,所以我们为了增加作用力,就要尽量缩 短作用时间,实际上作用时间如果超过两秒就不是打人了,准确的说应该是推人。所以八极拳发力时讲究瞬间爆发,这是符合动 量定理的。

八极拳发力时所产生的沉坠劲,对地面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种强大的压力就使人和地面之间产生了很大的摩擦力,使得脚 下生根,用以对抗对手的反作用力,能够在更加有效地把向前的 动量施加到对方身体的同时,又将这种摩擦力增加到整体的劲力 中来,增强打击效果。

从以上我们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科学原理对八极拳发力技术 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是八极拳的劲是由内向外爆发的,是人体内在能量的瞬间 释放。

二是八极拳在发力的瞬间人体重心是稳定的,因为它不依赖 于人体向前快速运动所获得的能量,而是依靠人体系统内动量分 配的调整所获得的,这就保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三是我们如果想加大前手向前的打击力度,就必须同时加大 后手向后拉的劲力,两者不可偏向一方。就像老拳师说的那样:

“前手十分劲,后手九分九也不行,也必须是十分。”

四是八极拳的劲力是以人体为中心向四外辐射发出的,任何 方向都有劲力存在,而且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劲力与 之相对应,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面整体浑圆力。

二、八极拳发力技术的特点及作用

通过对八极拳劲力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八极拳发力的特点和 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劲整力猛,暴烈突然。由于八极拳的发力是整体发力,f 劲力是由人体内向外发出的,且各个部位高度协调,同时发动,三 充分激发了人体内的潜能,使之瞬间向外爆发出来,形成了八极 拳劲力刚猛暴烈的特点。在实用时威力奇大,极具杀伤力,即使_力是以人体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发出,其中既有显现的力,也有隐 藏的力,可以说全身无处不藏力。有些方面看似无力,触之则有 力,而且在各个方向都有力存在。对手无论在任何方向实施破解 或偷袭,或者从几个不同方向同时进攻,都会遇到一股强大劲力 的反弹,从而起到保护自己、伤害对手的作用。

三是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八极拳的劲力看似刚猛,而在蓄 劲和劲力运行的过程中又要做到柔顺自然,快而不僵,柔而不 懈,快速到位后突然发力。其过程的柔顺和发力的刚猛,充分体

现了八极拳劲力刚柔相济的特点,柔顺的过程为发力的刚猛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这种刚柔相济的劲力使得八 极拳的招式在应用时能够虚实相生,每一招每一式皆可实可虚, 不发力为虚,发力即为实,不到位为虚,到位后即变为实,因此 可使人虚实难辨,真假难分。

四是以气促力,简捷实用。八极拳在发力时都伴以擤气,以 使气力相合,内外合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招式,也蕴藏着极为巧 妙的劲力,且可使内气直接用于实战,从而发出督透之劲。此劲 后续极强,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连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直 透体内,伤及五脏六腑,使人无法抵抗。人在受到打击以后,外 面没感到怎么样,而内脏却似翻江倒海般难以忍受,这也就是拳 家们所说的“内伤”。

三、练习八极拳发力技术容易出现的问题

八极拳的发力对整体协调性要求很高,其细腻之处也很多, 因此在练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错误。总结起来主要有 四个方面的错误:一是要领不明,二是片面理解,三是急于发 力,四是劲力不合。

要领不明。是指对发力的要领没有正确理解,或者浅尝辄止,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由于是认的错误,或者是由干老 师的错误讲授,而形成了学生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是 非常顽固的,别人的忠告是很难听进去的,所以最后练出来的就 不是八极拳的劲力了。还有的人将其他拳种的发力方法融到八极 中来,练出来的劲更是四不像了,就像武术界人们常说的“练的 是八极拳的架,不是八极拳的劲”。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就是克 服自以为是的心态,虚心向有名望的老拳师请教,如果向连自己 老师都非常尊敬的老拳师请教就更好了,请教时要真心诚意,人 家才能真正告诉你,得到有经验老拳师的指导后,要细观察,从 中悟出道理来,一招一式从头开始,彻底改变错误。切记不要急 于求成,如果只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到后来还是一顿夹生 饭,不伦不类。

片面理解。是指对发力的要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抓住一 点,不计其余。致使发力时在某一个侧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其 他方面则违背了拳意要领的要求。例如,大家都知道八极拳是取 八方极远之意,但也有的人在练习发力时只有一方极远,还有的 每在发力时肢体放过了头,好像是达到了极远,但是要知道一旦 超过了极限,事物就会朝相反方向发展,同时还会造成发力力点 不明,整体不是爆炸劲,这也失去了及拳的真意。

急于发力。是指虽然知道了正确的要领,但还没有落实到实 际动作中去,在整体还没有和顺的情况下,急于在动作中发出劲 力。一般人们都认为八极拳的劲力刚猛,总觉得不发力不足以体 现八极拳的特点,从而急于发力,图一时之快,结果导致了劲力 僵硬、不合等诸多不利因素的生成,阻碍了正确劲力的形成。虽 然勤修苦练,工夫没少下,但还是事倍功半,进展缓慢,这就是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克服的方法是不要急于发力,要在慢练 中仔细体会要领,使要领自然地融于动作中去,变成自觉的行 动,然后逐渐尝试发力,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劲力不合。是指发力时达不到六合的要求,整体不协调,也 A 就是老拳师讲的“打的不整”。所谓“整”,就是整体发力,也就是合劲力不合的主要表现一是擤气与发力不同步;二是踩脚与 窗发力脱节;三是缺乏竖颈、顶顶之力,就是所说的“丢顶了”; 四是后手与前手劲力不等,或后肘向后偏斜,也就是“背肘了”; 敢五是缺乏沉坠劲,身体起伏不定,时高时低;六是三盘脱节,发 力时只有上盘在使劲,根本无法打出合劲;七是发力时劲力抖 ® 弹,没有练出督透的劲力,一般有其他拳术基础的人练习八极拳 会出现抖弹的劲力,宴引起重视,及时改正,如这种错误改起来 需要长一些的时间,要坚持下去,彻底改正过来,不要半途而 废;八是内外不合,有的人外形上偏离了八极拳的要求,怎么练 也无法达到内外相合的目的,外形上低头猫腰,却硬说内在是直 的,致使内外严重脱节,怎么能合得了呢?如此等等。克服这些 毛病的方法最好是由老师一一纠正,也可以由功夫好的师兄代 劳,习拳者关键是要虚心接受,用心领悟,认真改正,才能逐个 克服毛病。

四、怎样练习八极拳的发力技术

练习八极拳的发力技术,首先要正确掌握要领,而最基本的 要领就是八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基本要求,即“含胸拔背、顶顶 拔腰、沉肩坠肘、气贯丹田”。然后再仔细琢磨八极拳发力的原 理及过程,这样边理论边实践,反复印证,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二是要从“十字劲”人手。因为“十字劲”是八极拳劲力的 主流,同时又包含了其他劲法,因此先把这个劲练好了就抓住了 事物的本质。所谓“十字劲”,是指前手向前打的劲力和后手向 后拉的劲力构成了“十字”的一横。而沉肩、坠肘、跺脚、擤 气,即四肢百骸向下沉坠的劲,同顶顶、竖颈、拔腰形成向上的“顶拔劲”,构成了“十字”的一竖,因此我们叫它“十字劲”, 也叫“十字顶拔劲”。

三是要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八极拳劲力特点的动作来练习。这 些动作主要就是撑锤、迎面掌和怀抱婴儿(马步顶肘),无论是 站桩培植内力,还是试劲、放劲都从这几个动作入手,进行反复 练习。每个动作要一招一式地练,力求准确,切忌毛草,最后由 练习数量的积累而达到本质的变化。老拳师们讲:“怀抱婴儿不 打到两万下,劲是出不来的。”而撑锤和迎面掌则应该“没遍数 地练,越多越好,要学到老练到老”。练久了自会体验到其中无 穷奥妙。

四是要循序渐进。练习时要先打暗劲,体会要领在身体各方 面的感觉,待感觉对了以后方可尝试发一点力,再随功力的增长 而逐渐增加劲力,也就是“用暗劲把明劲逗出来”。但在具有一 定功力后也切记少放足劲(即十分劲)。

五是八极拳练的是爆发力,也就是人们说的“寸劲”。它讲 的是劲到头发,但发的是督透劲,不是抖弹劲。动作过程要柔顺 自然,要充分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快速到位后,突然发力,发 力时“像一垛泥撂到那”,既要实,又要稳,纹丝不动地停在那, 不能晃动、颤动。

劲力是拳术的灵魂,只有把劲力练好、练对了、练整了、练 合了,才能为以后的拳术练习打下深厚的基础,才能把实用技法 练好、用精,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随时发出八面整体浑圆力,才 能在实战中发挥巨大威力。

浏览3,5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