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绪论

八极拳的基本技术是构成整个拳术技术的基础,也是构成八 极拳精华技术的要素,同时各项基本技术反映了八极拳区别于其 他拳种的基本特征。因此,练习好基本技术,就是抓住了事物的 本质,不但可以为提高整体拳术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 利于掌握实战应用的细微要领,也就是说八极拳的基本技术实际 就是精华技术。因此,深刻理解并勤奋习练这些基本技术,是练 好八极拳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人在习练八极拳的武术生涯中, 始终需要坚持习练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做到动作严谨、精益求 精,否则就会失去八极拳的本质和精髓。

武术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是一门学问,同其他学科一样,既 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又有与所有学科所共同遵循的规律,而做 学问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练武术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极为重要, 必要的过程不能省略,就像小学没毕业就急着学大学的课程,那 无异于鸭子听雷,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 功,不遵循科学的训练程序,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武林高手。学 习武术的捷径只能是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要领,这是练好武术 的前提条件,然后还需要一步一个脚窝地练下去,每一项技术没 有练习时间和数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实质水平的提高。所谓 “真传一句话”,也是对正确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是简明扼要的点睛之笔,没有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别说是一句话,就是十句、百 句也无济于事。

有些初学者误以为基础、基本就是初级的,因而,他们忽 略了这些技术的练习,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高级”技术,为了 达到“高级”的水平,他们甚至极力追求数量的增加、内容的 丰富,苦苦追寻什么套路我还不会,什么招式我还没学到,老师 什么时候能教我“六大开” “八大招”?实不知就连大家普遍认为 八极拳的高级技术——“六大开”“八大招”,实际就体现在这些 基本技术的里面。由于追求的盲目性,使自己背上了繁琐沉重 的包揪,致使所学内容繁杂,不练怕忘了,都练又练不过来, 顾此失彼,只好每天划个数,根本无法精益求精。俗话说:“不 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做起来却 并非易事。

有的人还自作主张简化必要的程序,美其名曰“是为了更接 近于实战”,甚至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理论,批驳先人的做法。 贬低别人无非是为了抬高自己,孰不知弄巧成拙,反而暴露了自 己的无知和浅薄,成为行家们茶余饭后的笑柄,心中窃喜没有把 好东西教给这种人。这些现象的影响极坏,使很多人不知不觉地 走进了习武的误区,表面上什么都会了,而实际上则相距甚远, 虽苦修多年,甚至穷毕生之精力,但终因基础未牢、拳技粗糙, 而难以登堂入室。正如老拳师评价这些人时所讲的那样:“从二 到十都会了,只有一还没会。”写到这里又想起一句话,“十窍通 了九窍,只有一窍没通”。此说可谓既通俗又深刻,实在值得我 们大家深思。

这些对武术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很多八极拳的习练者不 注重基本技术的练习,对基本要领不做深入的探讨、领会和研 究,出现了很多偏差和问题,其中严重与基本要求不符者俯拾 皆是。专业队里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说通俗点,练的是八极拳的套子,自选拳的架,四不像的味,看起来很漂亮很热 闹,但如果都这么练,无疑是对八极拳这一祖国宝贵遗产的 亵渎。在民间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就连某些习拳多年的“老 拳师”,其所学所练也实在令人难以苟同,说他不会吧,他 ^ 还觉得冤枉,说他会吧,却也实在相去甚远。这样以讹传 胃讹,严重阻碍了八极拳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八极拳技术的继 承和提尚。

s 八极拳的动作简捷朴实,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其中

细微之处甚多,但往往被习练者所忽略,日积月累,毛病也就 形成了,想改都特别难,犹如笨媳妇做了一顿夹生饭,吃也不 是,扔也不是。还有些人不知道细练是怎么练,也看不出对和 错,只是依样画葫芦,以为动作简单好练,孰不知正应了老拳 师的一句话:“一看就会,一练就错。”错在哪里,他们自己也 没有头绪。更有甚者还有的人以错为好,误己误人,实为其本 人及弟子们的悲哀,八极绝技之不幸也。

第二节八极拳的手型手法

―、八极拳的主要手型

(一)拳

八极拳的拳型主要有立拳、俯拳、开口拳。八极拳的基本 拳型与武术的其他拳种没有差别,但在八极拳中有独特的开口 拳用法,这有别于其他拳种。

八极拳的基

在中指、食指、小栂指根节,掌骨前端。

立拳

拳眼向上。(图4-1)

俯拳

拳背向上。(图4-2)

图片1 图片2

开口拳

在基本拳型的基础上,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根节依次 打开,但各手指第一二指节保持原状不要松开。(图4-3、 图 4-4)

图片3

(三)勾手

在八极拳中勾手使用的是刁 勾,就是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肚相 捏,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向 手心内蜷曲,手腕向前臂侧勾屈 至极点。(图4-7)

二、八极拳的手法

八极拳的手法看似不多,但每种手法皆可变化,练的是最能 体现原理的手法,习练者要循此原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一)主要拳法

八极拳的拳法多用立拳,其原因有五,一是便于沉肩坠肘发出整体劲力;二是便于改变发力方向,用时可稍带向上掀起之 意,易催动敌之根部;三是便于伸手捋抓;四是便于上挑下砸, 不必换式换劲;五是便于变掌托压敌手。八极拳的主要拳法有以 下几种。

撑拳

传统叫撑捶,是用拳面向前打击的拳法,所以叫撑拳。是突 出八极拳打出的十字督撑之劲,而非抖弹之力。撑拳有直接撑出 的,呈立拳状;有旋转撑出的,呈俯拳状;有沉压撑出、上挑撑

出等等。

砸拳

砸拳是由上向下砸击的拳法,使用的是沉坠劲,有以拳背、 前臂为力点的反背砸,有以拳轮、前臂为力点的劈砸、落步砸。 砸拳可用拳,也可用臂,可是击打之法,可是打摔之法,视与对 方距离、方位而定。

悠拳

传统叫悠捶,是由下向斜上方或横向悠动击出的拳法,拳 背、前臂皆可以作为攻击力点。

挑拳

传统叫豁挑,是整个手臂和拳拇指侧由下向上挑击的动作, 拳眼向上,拇指侧微上翘,手臂放松,力点在前臂前端。挑拳应 用主要是用来打开对方防守的架子。

横拳

拳、手臂向横向击出的方法,拳臂合用,以臂为主。可上、 中、下三盘合用,形成打摔之法。

栽拳

是由上向下打击的拳法。

(二)掌法

八极拳源自少林寺,是少林寺的看家拳,整个拳术是以 掌法为主的。因此掌握了八极拳的掌法才是真正懂得了八极 拳。其掌法是少林掌法的精华,对少林掌法的应用更是精深 入微。

掌法的优点

一是掌法快速而灵活;二是掌易于变化,而拳变化较费 力;三是掌长而拳短,掌如不及还可伸直增长,而拳则不能; 四是掌易中要害,进击中能有变化的余地,而拳机械,变化受 限制。

掌法要诀

少林掌诀云:“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 吐气需开声,推宜朝上起(掌力朝上敌易于倾跌),紧逼短马 蹬(紧逼而后出掌得力,短马而后可以自顾),三字粘按吐, 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脉上之锐骨)。”

铁齐氏曰:“掌法先用指点入敌之咽喉部,再平掌按下, 觉掌心正及敌之心窝,而后放全力吐出,但吐出时需开声一 喊,令敌人心房粹然一惊,则掌力始恰到妙处,然此须精熟者 始能为之,更不可轻易用此,以草菅人命也。”

这段论述的是掌法中的精髓要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的时 候,不要死抠字眼,要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历来武术界多知道 此掌诀,但能够真正理解其要义,又能勤奋练习、灵活应用于 实战中的人,犹如凤毛麟角。

掌法的作用

八极拳的掌法是内功掌法,不同于一般的掌法,此掌伤人 后,是外皮不见形,内脏受损伤,所以应用时一定要慎重。发手 要有刹手,否则恐伤人命,要既能制住对方,又不伤害对方,才 为用到妙处。

八极拳的基本掌法是撑掌,也叫迎面掌,这是八极拳的母 掌,真正理解这一掌法,就可以应用其原理举一反三,化生出各种掌法的变化。

主要掌法

撑掌:也称迎面掌,也有称为顶掌的,撑掌发出十字撑 托之劲力,力点在掌根。迎面掌、上步掌都是典型的撑掌动作。

掴掌:以掌背和掌心击打的方法,也叫反正掴子,练习 和应用时手臂放松,力达掌部,甩击掴出。掴掌的特点是启动速 度快,隐蔽性强,变式灵活。反正掴子是当年李书文交手时惯用 的掌法。

劈掌:以掌缘(小指侧)劈击的掌法,要用上全身的整 体发力,沉坠劈出。金刚八式中的劈山掌是劈掌的典型代表。

⑷掖掌:由腰发出的向斜下方的掌法,练习时注意两个手 反方向的撑拉,配合沉坠劲使用。典型动作有八极拳中的转身掖 掌、八极小架中的打虎式等。

挂掌:是以掌拇指侧及前臂为力点,由下向上挑挂的掌 法,是一些招式使用时的引手。

搂掌:是以掌缘及手腕为力点由上向斜下方搂打的掌法。

撩掌:是以手掌兜击的掌法。典型动作是撩阴掌。

撞掌:是双手同时击出的掌法。典型动作是双撞掌。

插掌:是手指向前插击的掌法。典型动作是硬插手(探龜马掌)。

架掌:是由下向上撑架的防守方法。

按掌:是由上向下按的掌法。

第三节八极拳的步型步法

一、八极拳的主要步型

八极拳的步型以马步为主,由马步而变化出四六步,还有弓 步、虚步、坐步、跪步、并步等等。

马步

又称“地盆步”“骑马步”,即通常所说的骑马蹲裆式。是本 门宽,约等于本人三个脚的长捜 重心在两脚中间,两膝盖不 要超过脚尖。上身正直,立 腰,扣膝、圆裆。马步分高、 中、低架,根据练习的不同 用途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架子, 大小腿之间的夹角要符合力 学支撑,最小不能小于90°, 最大不能超过135°,要感觉 两腿支撑自然有力。马步的 宽度可能因人的体型不同、 四肢比例有异而各有区别, 但不宜过大。(图4-8)

图片4 图片5 图片6图片7

拳术开门之基础步型。马步的动作要求:两脚开立,比肩略四六步又称半马半。两脚开立,比肩略宽,约等于本人的三个脚的 长度,一脚尖(后脚)向体前(与马步同),另一脚尖(前脚) 外撇大约45°,屈膝半蹲,重心稍偏后,上身正直,立腰。形成 后腿承担体重的60%,前腿承担体重的40%,因此叫做四六马 步或半马步,简称四六步。(图4-9)

弓步

也叫弓箭步。前腿屈膝,脚尖向前稍向里扣,膝盖前顶,但 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蹬伸,脚跟踏实,脚尖内扣,两脚方向基本 相同。上身正直,立腰。(图4-10)

图片8 图片9

虚步

后脚尖约与步型方向成45°角,屈膝半蹲,高度与马步相 同,前脚尖虚点地面,脚尖微内扣。上身正直,立腰。(图 4-11)

跪步

前腿屈膝下蹲,脚尖向前,后腿屈膝跪地,大小腿紧密叠 合,臀部坐于后脚跟,后脚尖着地,后膝盖稍后于前脚尖。上身 正直,立腰。(图4-12)

图片10

坐步

由马步或四六步开始,身体向一侧拧转,前脚尖向前,后脚 尖微内扣,两脚全脚掌着地,重心落于后脚,高度与马步同。上 身正直,立腰。(图4-13)

并步

两脚并立,脚内侧靠拢,屈膝半蹲,高度与马步相同。上身 正直,立腰。(图4-14)

图片11 图片12

二、八极拳的步法

八极拳的步法以马步为基础,以闯步为主。其步稳气沉,可 使浮力渐去,沉力重生。练时举足轻如鸿毛,立步稳如泰山。快 若惊鸿,固若磐石。步短而快,足低而稳。进步前脚进,后脚趋 随,既快速又有利于抢占中门。退步先退后脚,带动前脚后退。

闯步

闯步是本门人经常练习的步法,也是本门的基本步法之一。 闯步的动作姿势是:马步站立,然后再转向前进方向成坐 步,前脚脚尖外撇并向前跺脚,后脚随之抬起向前一步碾动落 地,另一脚贴地跟进成马步,身体跟随转向一侧。由于前脚落地 有碾转,所以称碾步,如果这个碾步动作再做成往前闯移一段距 离,就是闯步了。移动的距离根据自己而定,通常是一步左右。

闯步要求扣膝圆裆,松肩松胯,手足肩胯联合动作往前进 步。通过此法达到膝胯足肩灵活有力,稳实下盘功夫,又能快速
前进。在练习时最好由老师辅导,以便掌握动作要领,及时纠正 错误,防止练习时动作走形。

顺步

也称转侧步。是由马步、四六步向下一个动作转换时的步 法,便于向下一个动作过渡。做法是身体侧转,两脚旋抒,重心 后移,面对行进方向。动作要快速、利落。

上步

一'脚向則上步,另一^脚跟进。

退步

一脚向后退步,另一脚跟退。

偷步

后脚由前脚后上步,前脚再上步。

盖步

后脚由前脚前上步,前脚再上步。

跃步

或称箭步。后脚由前脚前跃起上步,前脚再上步。也可以后 退跃步。

行步

两腿微屈,两脚贴地面匀速行走。

鸡蹬步

两腿弯曲,两脚向后扒地行走。

第四节八极拳的肘法、腿法及摔法

一、 肘法

顶肘

用肘向前(后)顶击。

里面肘

用肘向前侧顶击。

外面肘

用肘向后侧顶击。

盘肘

用肘之前臂尺骨侧横击。

挑肘

用肘及前臂尺骨向上击打。

砸肘

用肘向下击打。

二、 腿法

八极拳讲的是下盘稳固,俗话说:八极八极脚不离地。八极 拳的腿法多为暗腿,要求高不过膝,以保证下盘稳固的优势。

弹踢

支撑腿屈膝,另一腿提膝,脚面绷平,迅速挺膝使脚尖向前 踢出,力达脚尖。要求动作连贯,弹踢高不过膝,以大腿带动小 腿,攻击对方小腿迎面骨或膝盖。

蹬踢

® 支撑腿屈膝,另一腿提膝,脚尖上勾,迅速挺膝用脚跟向前

蹬击,力达脚跟。要求动作连贯,蹬击高不过膝,以大腿带动小 腿,攻击对方小腿迎面骨或膝盖。

踹腿

支撑腿屈膝,另一腿由体侧屈膝提起,脚尖勾回,支撑腿微 屈,挺伸膝关节出腿,脚跟或脚掌外侧发力,踹击高不过膝。主 要攻击对方膝侧或小腿迎面骨。

截腿

支撑腿屈膝,脚尖勾回并外摆,由后向前趟击对方小腿迎面 骨,在最低点时脚底擦地。

搓脚

支撑腿屈膝,脚尖向前并勾回,由后向前用脚掌搓击对方小 腿迎面骨,在最低点时脚跟擦地。

扣腿

是一种稳藏的暗腿,用膝和脚扣住对方腿部。

摆勾腿(漂腿)

支撑腿微屈,另一腿脚尖内勾,大腿带小腿由后向前摆动。

近地点时脚掌擦地。主要是配合上肢的缠拨勾起对方靠近自己的

一条腿。

三、摔法

缠摔

是通过缠绕摔击对方的方法。如大缠、双缠。

抱摔

是上下左右相对合击摔打对方的方法。如抱肘、掐肚。

靠摔

是用身体靠击摔打对方的方法。如靠山背。

漂腿摔

±肢缠绕拨动对方,下肢摆勾对方下肢的摔法。

挎摔

上肢手臂摔打对方躯干,中下盘控制对方相应部位的摔法, 是打摔合一的方法。如挎打。

过肩摔(倒口袋)

一手刁捋对方手臂,进身搂抱对方大腿,将对方扛起再摔 出。如进步撩阴掌的变招。

横摔

以手臂横击对方身体,中下盘控制对方相应部位的摔法。如 搜肚。

第五节八极拳的拿法

八极拳的拿法主要是通过小缠的练习掌握擒拿的原理和要 ^ 点,从而举一反三,派生出各种擒拿技法,掌握了小缠的原理和 技巧,就可以将其他擒拿招法融会贯通。所以小缠有“擒拿第一 程 把,,之称。.

一、小缠

小缠又称金丝缠腕、小金丝、缠丝手等。是八极拳中的主要 拿法,通过拿其一点而治其全身,巧妙地抓穴拿脉、分筋错骨, 使对方疼痛难忍,全身失去抵抗能力,为我所制。

(一)小缠的使用方法

我们这里仅以对方右手顺抓我右手为例。当对方以右手顺抓 我右手时,我以左手按于其右手背之上,右手腕部上顶,控制对

方右手,防止对方滑脱,然 后右手用小指侧引领向对方 右手腕缠绕。如果对方屈肘, 则可直接向下按拿使其跪地; 如果对方伸肘,则向后拉带 再向前下扣送,使其倒地。 (图 4-15—图 4-19)

当对方以其他方式或抓 拿我之手腕,或抓拿我之肘、将对方制服。当对方以掌击来,也可以使用小缠来擒拿。

图片13 图片14

小缠在使用时手法要自然,控制住对方的疼痛点,我方的缠置,便于我用缠法。

(二)小缠的变化 极

我用小缠,敌将肘(前臂)垂直立起,我无法用缠。我 将肘顶入敌肘内侧,将敌臂顶拨至近水平状,同时用力翻拧向下 教扣压并前挤,敌后退跟虚,用缠易于成功。

我用小缠,敌将手向上抬,并将另一手从我两臂下方插人放在我的肩头,成为一条横梁,使我不能下压翻拧,无法用缠。我可用力双臂上举,将敌手吊起,使敌手臂离开敌另一手臂 形成的梁,我在上方翻拧下扣用缠,便可成功,也可向后拉带破 坏对方防守,再向前送也可成功。

我用小缠,敌顺势和我拉而转之,使我无法扣腕用缠。 我可双臂用力,向敌所转方向前进推拽敌臂,使敌臂横在我的身 前,我就可以扣住敌腕用缠。要完成这个动作,须有吊球的功夫。

我用小缠,敌向后转,打算转过身来用另一手掐我咽 喉,我双手向上托,控制住对方的疼痛点,使敌被迫转回来,再 向下扣,此法叫“回龙”。

我用小缠,敌用缩手退手法,我压握不住对手时,可用 四指抠压敌指掌关节的上端,敌强行逃跑则皮掉。

我用小缠,敌腕力超强,使我不能用缠,我可用肘砸压 敌肘关节,使敌屈服。还可以伴以飘腿,摔倒敌人。

敌在另一方向抓我腕时,我也可以用缠,如里缠、肘缠 等。

二、习捋手

是刁抓对方手臂的方法,这是很多摔法的基础,如果抓不到 对方有些摔法就很难使用,通过两个人反复练习刁抓的准确性, 再配合刁抓的功力训练,才能致用。

第六节八极拳的身法

一、顶顶拔腰

顶顶就是头顶要有向上的顶劲,但是头部没有明显的向上移 动,而是内含向上的顶劲,太极拳中称为“虚领顶劲”,虽有不同 但道理一致。为保证顶顶的效果,下颌要微内收,颈部竖直,使 颈与头形成竖直的支撑。

拔腰就是使腰部形成竖起状态,使腰椎关节向上拉开,使每一 椎节四周受力均匀,整个脊柱呈自然的曲度,使之向任何一方变化 都很便捷。有利于带动四肢运动,也有利于内在意、气、力的贯通。

切忌低头、扬头、猫腰、撅臀。过去老人们讲:“低头猫腰学 艺不高,一撅屁股就是挨打的架。”

二、 含胸拔背

含胸也称涵胸,两肩微向前合扣,使肌肉向下放松,使胸腔的 上下径和左右径拉大,促进实腹,使躯干上虚下实,有利于气下沉,

安舒稳定,便于蓄劲和化劲;同时使背部肌肉拉抻,使背部挺拔。

切忌挺胸收腹,挺胸则气上浮,收腹则腹空下虚。

三、 沉肩坠肘

对肩肘部的要求有沉肩、松肩、垂肩等不同的表述,各种说0 法在强调不同的细节,但主要是要使肩关节放松下沉,肩部松沉_ 可以使劲力顺达,同时又可使肺叶舒张,内气下沉。对肘来讲,_

就是肘关节要下沉,肘下坠与肩下沉相辅相成、异曲同工。沉肩 _ 坠肘可以使气血畅通于臂、手,使劲力顺畅直达肢体末端。一切忌耸肩翘肘背肘,耸肩翅肘则力不顺达,背肘则前后手臂劲力不合。



教 四、立身中正

® 八极拳练习时要求立身中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拳谚

云:意博身直正,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跨易拧腰,两肘 配两膝,八方任飘摇。身要中正,中正方能气顺,气顺则灵,气 不顺则滞,身正才能静如山岳,动转灵活,支撑八面。

切忌左右歪斜、前倾后仰,立身不正则转动不灵,劲力不合。

五、动如绷弓

这是八极拳发力过程的身法要求,八极拳发力是以吸腰来蓄 劲,以搡腰来发力,蓄若绷弓,发如放箭。

切忌过分扭腰发力,扭腰发力则形散力薄,上下脱节。

穴、扣膝合膀

扣膝合胯的劲是内含的,就是膝盖和胯要有内扣的意识,同 时又要圆裆,所以不要留于外形上的过分追求,而失去拳术本意。 切忌展膝开胯。

第七节准备活动

八极拳有自己独特的准备活动,包括溜穴、圈抱掌、悠裆等练习,同时也有与其他拳种相类似的准备活动。

溜穴

溜穴(俗称遛膀功)是取自劈挂掌的基本动作,也是本门中 很重要的一种基本功,是一种准备活动,它能够活动全身,四 肢、肩、腰、胯等都能得到锻炼。由于左右两手臂大抡大劈,大 开大合,便于气血运行,使气贯于两臂及手指,且气与力相合, 协调一致,又使气口得到锻炼,故可使气口坚实。因此常在习练 拳术之前,做几分钟的遛穴动作,以便活动全身,理顺筋脉,为 练拳做好准备。

溜膀功的动作是以左右方向结合练习,下面仅以左侧为例, 右侧动作与此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动作说明

上身正直,两脚前后分开站立,身体重心后移,左手向后回 带,右臂自然放松下垂,左手继续向上、向前下摆动,右手向后 上摆动。(图4-20—图4-22)

图片15

接上动,身体重心前移,左膝前顶,右腿蹬伸变弓步,左手 继续向下、向后摆动,右手继续向前上抡臂,随即向前下劈击后 继续向下、向后至左腰间,同时左掌向前上摆到右肩处。(图 4一23、图 4-24)

图片16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19

上动微停。右掌向前、向上豁挑,左手向下落,身体重心后 移,右掌继续向上、向后豁挑,左手继续向下、向前摆动,随即 右臂向后下自然下落,左手向后上回带。两臂继续重复以上动 作。(图 4-25—图 4-27)

图片20 图片21

要点

两肩、两肘、两腕要充分放松,出鞭打的劲。发力时两掌要 相向合力,并伴以擤气。左侧做20个动作后,以同样方法做右 侧动作,也同样连续做20次。

二、圈抱掌

做完溜穴动作后,再做圈抱掌动作。

动作说明

两脚平行站立,两腿微屈膝,两臂自然放松,向前做圈抱动 作,20次左右。(图4-28—图4-31)

要求

两肩、两肘、两腕要充分放松,出鞭打的劲。

图片22 图片23 图片24

三、悠裆

悠裆也叫揉裆,是本门人练习拳术之前经常做的活动膝跨部 位的准备活动。

动作说明

做悠裆动作时,两脚分开且平行开步站立,两臂向两侧方向 水平伸出,肘、腕关节微含,两掌拇指侧向上,目视前方,缓缓 屈膝下蹲成骑马式。(图4-32)

要点

上身正直,臀部不得后突。

成马步后稍停片刻,然后缓缓下蹲到最低点,胯部向右缓缓移动,身体同时向右移动至极点。(图4-33、图4-34) 上动微停。胯部再向左缓缓移动,身体同时向左移动至极点。如此左右揉胯3次,然后再缓缓站起成骑马式。(图4-35、 图 4-36)

图片25

要求

左右移动要缓慢均匀柔和,不宜太快。如此缓慢地屡蹲屡 起,其次数为3、5、7、9。每次左右揉胯3次。蹲下时应至最 低点,整个动作过程中两臂始终保持接近水平并沉肩坠肘,肌肉 放松,气贯于四肢且有热感。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使胯部松动自如、灵活便捷,胯与腰连 接之部位能伸开即已活动开,感觉舒适,下肢坚强有力。

四、其他准备活动

还可以练习走行步、聽子穿林、压腿、踢腿、溜腿等,八极 门有一套“溜腿架”,与传统长拳的踢腿溜腿相似,也可参考长 拳这方面的训练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第八节步法练习

步法练习主要是闯步练习,所以我们这里单独介绍闯步的练 习方法,其他步法结合动作进行练习。练习闯步时,可以根据场 地的大小来回练习。步法是一切动作的基础,练习好步法非常重 要,它直接关系到以后动作能不能灵活自如,应用时能不能快速 进招。

动作说明

为了使初学者能够集中精力练习好步法,避免上肢动作影 响步法准确性,我们要求双手抱膀,双腿下蹲成马步。(图 4-37)

上动稍停。身体左转,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里扣,左脚 以脚尖为轴,脚跟向里转,重心后移成坐步。(图4-38)

上动不停,左脚抬起脚尖外撇跺地,同时右脚抬起,向前上一大步,到位后脚尖内扣碾跺落地,左脚贴地跟进成马步。如此 左右反复练习。(图4-39、图4-40)

图片26 图片27 图片28 图片29

要点

上身要正直,动作过程中身体不可起伏,上步要快,定式要 稳。上步时脚尖向前,落地瞬间脚尖内扣。整个动作过程中始终目视行进方向。初练时动作要慢一些,把动作要领做对,等熟练 后再加快速度,每个动作要有节奏。

第九节基本动作练习

这一部分是八极拳所有动作的基础,要一招一式、一板一眼 地练习,初练时首先要把动作规格做准确。练习时不要急于发 力,先把动作规格、动作路线做准确,应用不发力的方法反复练 习,使动作要领准确、各部协调、顺随自然,再逐渐尝试发力。

把这几个动作练好对于以后的练习和提高极为重要。

撑捶、迎要掌动作比较简单,一步一拳,一步一掌,应该 说是八极拳中最简单的动作,但是八极拳的要领都在里边了,

真正做到要领齐全、动作和顺,确实需要下一番工夫。过去老 拳师说:“一看就会,一练就错。”语言简单朴实,但却颇富哲 理,耐人寻味。而怀抱婴儿一式,动作比较复杂,初学者做起 来感觉难度很大,八极拳的要领在这个动作上体现得非常全面,

要把这个动作做好,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是不行的,这在《教 育学》上叫做高难度,突破这个高难度,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 解。

笔者当初刚练八极拳时,师父要求“怀抱婴儿”一式最少练 到两万次才能练出点意思来,笔者问:“撑捶、迎面掌应该练多 少次?”师父说:“没有遍数,越多越好。” “拳打千遍,身法自 然”嘛。笔者又问:“这几个动作什么时候能练成?”这个问题现 在回忆起来提得很幼稚,师父说:“学到老、练到老,艺无止 境。”后来时间长了,才逐渐理解师父所说的道理。 第

这部分练习内容比较枯燥,坚持下来需要一定的耐力。练习 0 时采取成趟练习的方式,.每趟动作数量根据场地大小而定,10个动作或20个动作皆可,等练完一趟,可以放松走回原处开始

第二趟练习,每个动作可练习10~20趟,再练习下一个动作,具 体数量视练习时间而定。

一、撑捶

撑捶是配合步法的基本拳法动作,表面看很简单,但是初练 起来还真有点难度,真正做到动作和顺、协调一致、气力相合是 很不容易的。当长期坚持练下去以后才会体会到它的细节和奥 妙,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动作说明

面向运动方向,左腿屈膝下蹲,身体重心落于左腿,右脚向 前脚尖点地成虚步;同时,左拳向前伸至水平,拳眼向上,右拳 握至腰间。(图4-41)

上动停。右脚向后扒地蜷腿,随即右脚向前上步,脚尖稍 内扣踩脚落地,左脚贴地跟进成四六步;同时,右拳向前击出, 拳眼向上,左拳拉回腰间;目视右拳打出方向。(图4_42、图 4-43)

上动停。身体右转,重心后移成坐步。(图4-44)

图片30 图片31 图片32 图片33

接上动,重心前移至右脚, 左脚上步,脚尖点地成虚步。 (图 4-45)

上动微停,左脚扒地蜷腿, 随即左脚上步,脚尖稍内扣跺 脚落地,右脚贴地跟进成四六 步;同时,左拳击出,拳眼向 上,右拳收回腰间。(图4-46、 图 4-47)

要点

前拳撑击和右肘回拉要同时进行,形成对争的撑拉之力,两 肩要松沉,手臂与肩要顺畅,后肩不能有硬角,也就是俗称的不 能“背肘”,上肢发力和下肢跺脚要同时完成,并伴以擤气。练 习时始终目视运动方向,可在前方稍远设一假想目标,每一拳在 意识上要打向这个目标。

用法

撑捶应用就是用拳击打对方,招式虽然简单,但如果练出功 力却是极为实用的招式,而且内含很多劲力的变化。

二、迎面掌

动作说明

左腿弯曲下蹲,身体重心落于左腿,右脚前伸脚尖点地成虚 步;同时,左掌前伸至水平,掌心向下,右掌置于腰间,掌心向 斜下方。(图4-48)

上动停。右脚向后扒地蜷腿,随即右脚上步,脚尖稍内扣跺 脚落地,左脚贴地跟进成四六 步;同时,右掌向前击出,抖 腕变立掌,掌心向前,左掌拉 回腰间,掌心向斜下方;目视 右掌打出方向。(图4-49、图 4-50)

上动停。身体右转,重心 后移成坐步,随即右脚踏实,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上步,脚尖点地成虚步。(图4-51、图 4-52)

图片34 图片36 图片37 图片35

动作说明

上动稍停,左脚向后扒地蜷腿,随即左脚上步,脚尖稍内扣 跺脚落地,右脚贴地跟进成四六步;同时,左掌击出,抖腕变立 掌,掌心向前,右掌收回腰间,掌心向斜下方。(图4-53、图 4-54)

图片38 图片39

要点

同撑捶要点。

用法

迎面掌应用就是用掌击打对方,招式虽然简单,但劲力却极 为巧妙,而且变化多端。

三、怀抱婴儿(马步顶肘)

这是八极小架的第一个动作,俗称“第一膀子”,也有叫 “两仪顶”的。这个动作既可以作为练习八极拳十字顶拔劲的典 型动作,也可以作为站粧动作来练习。该动作练习起来非常细 腻,八极拳的要领都在这个动作上体现出来了。

动作说明

两脚并拢,面向运动方向。下颌微内收,两眼平视前方。含 胸、松肩、竖颈、顶顶。(图4-55)

上动停。下蹲至适当高度,双手臂由下向前上豁挑,拇指侧 向运动方向,两掌心相对。待两掌至水平时握拳收至胸口,拳心向里。随即两拳向下至小腹前停顿,两拳距小腹大约一拳距离, 两拳最小间隔一指的距离。(图4-56—图4-58)

要点

整个动作速度要均匀、缓慢。拳架分高架、中架、低架,根 据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拳架。初学者可采取高一点的拳架。

图片40 图片41 图片42

上动停。左脚上步;同时,双拳稍向前腹回收。双拳向下后 双臂再向上豁挑至水平;同时,左脚踏实膝盖前顶,右腿向后蹬 伸成弓步。(图4-59、图4-60)

上动停。右脚向后扒地蜷腿;同时,右拳稍回收,肘下沉。 随即右脚向前上步,脚尖内扣跺脚落地,左脚贴地跟进成马步; 同时,右肘向前顶出,右拳变开口拳,左臂向后平拉,拳心向 下,前臂端平。(图4-61—图4-62附图)

图片43 图片44 图片45

要点

双臂豁挑要柔和并逐渐加速,前顶肘和后拉肘要同时完成, 形成对拉合力,要与下肢的跺脚同时完成,并配合擤气,顶肘要 以腰助力。两肘顶出时要有沉坠劲,要体现出八极拳的十字顶拔劲。

浏览8,5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