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形式各异、内容丰富 的摔跤活动,共同构成了中国摔跤运动。中国式摔政只是中国摔 跤运动中的一种形式,这一名称也只有50年左右的历史。
恩格斯曾经说过:“需要是发明之母。”摔跤也是顺应远古时 期原始人类的种种需要而产生的。
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就必须 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搏斗。在狩猎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 不仅赤手空拳地与野兽搏斗,还要拿起石头、木棒等简陋的工具 与猛兽恶禽抗争,逐渐地形成了徒手的、持械的格斗技能。这些 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虽然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 畴,但却是摔跤技术的萌芽。
据史书记载“轩辕之初立,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 臂,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铜头铁臂是头戴着有角的 面具,用顶及摔制胜。因此,摔跤在中国曾被称做“角抵”,它 起源于蚩尤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有所发展,至先秦时期称 “角力”、“春秋角试,以徕精才”。诸侯大夫也用角力的方法,测 试将才的武功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霸主,战争频繁,练兵习武活动在 军队和民间得到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摔跤这项运动也在练兵中
逐渐流传发展。当时,摔跤已基本脱离了宗教活动,更多地则是 作为锻炼身体和文化娱乐的工具,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 动和节日庆典的喜庆活动。
从秦以后,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为了体现秦朝“大一 统”的特点,秦正式将前朝的角力定名为“角抵”。东汉学者应 劭解释为:“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秦汉以来,盛行 角抵、手搏、击剑等。角抵已经成为军队中兵卒必修的训练科目 之一,《周礼》、《晋书》都有记载。《汉书•艺文志》中,收入 《手搏》六篇,十分生动地记述了有关摔跤的故事,说明当时的 技击理论和技巧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公元前的秦汉时期,角抵 这项摔跤运动发展较快,有单练,也有多种形式的对练。
由于武器的不断改良和军事技术的进步,摔跤在军事训练中 的地位降低,逐渐变为一项竞技活动和娱乐活动,这是一个很大 的变化。汉朝的封建统治者,每年春、夏两季要在京城举办大规 模的摔跋比赛,三百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热闹非常。曹操 将其收编进百戏之首。《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 溢》中写到:张郃曰:“张飞欺我太甚,传令观望,见张飞坐于 帐下饮酒,令二小卒於面前相扑戏”。
西汉时角抵戏颇为盛行,这是随着农商手工业的发展,国民 生活普遍提高而出现的新形势,帝王们注重生活和娱乐享受,把 角抵戏作为汉文化的代表招待外宾,大规模的活动一年有两次。
魏晋南北朝是文化融合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先秦及两汉经学 的玄学;第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文 化融合。魏晋六朝时期,居于北方的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 由于气候的变冷而纷纷南侵,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 华”。这些少数民族,虽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质,但游牧的社
会结构和彼此的邻近,又使他们的文化特质表现出某种层面上的 一致性,特别是与传统的汉文化比较起来,其清新之气可谓扑鼻 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时期摔跤的地位低下,但仍纳人在百 戏中。与摔较同义的“相扑”这个词,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角抵 的发展也是曲折的,战国时期即开始用于军事训练,秦又继续大 力提倡,作为讲武主要项目,汉又将其列入百戏之中,不久中 断,正说明角抵运动在发展上的一大反复。此后,角抵艺会和竞 技分道而进。艺会以宫廷为主,竞技多在军队和民间教练,继男 子的角抵运动之后,在宫廷又萌生女子角抵运动,供统治阶层嬉 戏消遣,男子则肩负着侍卫、宴乐、娱宾和特殊政治使命的任务。
隋代,角抵戏有了新的发展。据《隋书》记载:“郡邑百姓 自正月十五日起角抵戏。”另外还记载:“大业六年丁丑,角抵大 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能皆集。”隋朝初年,角抵活动开始复 苏,在宫廷、民间的节日活动中都有所发展,因而引起部分人的 非议。有人认为是败坏风俗、耗费财力,于是颁布禁令。但作为 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庆祝丰收欢庆节日的活动,摔政最终又重 回民间,流传开来。当时,还出现了女子摔較。
封建统治者如秦二世、隋炀帝、晋武帝、北齐、后赵的君主 均对摔跤有浓厚的兴趣。据史料记载,秦二世因看摔跤比赛,连 宰相李斯有国家大事求见都被拒之门外,不予接见。封建统治者 的爱好与倡导对摔較运动的广泛开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 唐文化,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在 这种文化氛围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传统(或当地)文化的因 子以丰富、激活、改造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 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活力。同时,唐文化在接纳、消化
M
—、历史考濛!F\
和改造那些域外文化之后,又将这种带有明显华夏特征的活泼的 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构成更为壮阔的唐 代中华文化圈。可以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 础,命兼容性又
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宋代文化的心态全面 走向成熟,诗人文化趋于柔美典雅,与此同时世俗文化也是全面 开花,异彩纷呈。
唐代皇帝中的许多人,如唐宪宗等,都酷好摔政。据史料记 载,有的皇帝自己还亲自摔較,如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就很会 摔跤,声称谁能贏他,可以赏给一个州刺史的官做。由于封建皇 帝喜爱这项运动,因此,在皇宫里建有“专业队”,有专门的摔 政选手。在唐代,这些选手属左、右神策军(即皇帝的卫队), 这些选手叫“内等子”,专为朝廷盛会表演。民间则有“瓦市相 扑者”,在集市庙会上卖艺乞钱。唐玄宗,特别是唐穆宗后,每 位皇帝都嗜于此道。
由于唐代始行武举制,用考试办法选拔勇武人才对武术的发 展起了促进的作用。摔較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 影响。唐代对摔政的称谓除“角抵”、“相扑”之外,又称为“手 搏”。《旧唐书•敬宗李纪》中记宝历年间敬宗“观二军,教坊、 内园分明驴鞠,角抵。”
宋人所著《角力记》成为目前发现的古代仅有的一部有关角 抵和相扑的书籍。唐代的角抵称为相扑,相扑与角力有所不同, 当时的角力可以使人伤残或死于非命。统治者爱看角力士拼死相 搏。宫廷中有相扑建制,称为相扑朋。在左右两军中有专门从事 相扑的力士,并出现不少相扑高手。从唐代开始,拳击运动逐渐 兴起,所以,现在日本人仍叫拳术为“唐手”,和摔跤相比,它的规 模还很小,历史也短,但拳术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古老的摔跤运动 中击和摔两种技巧的分离,摔跤逐渐向以摔为主的方向发展。
浏览1,0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