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时期摔跤的地位低下,但仍纳人在百 戏中。与摔较同义的“相扑”这个词,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角抵 的发展也是曲折的,战国时期即开始用于军事训练,秦又继续大 力提倡,作为讲武主要项目,汉又将其列入百戏之中,不久中 断,正说明角抵运动在发展上的一大反复。此后,角抵艺会和竞 技分道而进。艺会以宫廷为主,竞技多在军队和民间教练,继男 子的角抵运动之后,在宫廷又萌生女子角抵运动,供统治阶层嬉 戏消遣,男子则肩负着侍卫、宴乐、娱宾和特殊政治使命的任务。
隋代,角抵戏有了新的发展。据《隋书》记载:“郡邑百姓 自正月十五日起角抵戏。”另外还记载:“大业六年丁丑,角抵大 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能皆集。”隋朝初年,角抵活动开始复 苏,在宫廷、民间的节日活动中都有所发展,因而引起部分人的 非议。有人认为是败坏风俗、耗费财力,于是颁布禁令。但作为 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庆祝丰收欢庆节日的活动,摔政最终又重 回民间,流传开来。当时,还出现了女子摔較。
封建统治者如秦二世、隋炀帝、晋武帝、北齐、后赵的君主 均对摔跤有浓厚的兴趣。据史料记载,秦二世因看摔跤比赛,连 宰相李斯有国家大事求见都被拒之门外,不予接见。封建统治者 的爱好与倡导对摔較运动的广泛开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 唐文化,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在 这种文化氛围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传统(或当地)文化的因 子以丰富、激活、改造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 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活力。同时,唐文化在接纳、消化
M
—、历史考濛!F\
和改造那些域外文化之后,又将这种带有明显华夏特征的活泼的 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构成更为壮阔的唐 代中华文化圈。可以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 础,命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宋代文化的心态全面 走向成熟,诗人文化趋于柔美典雅,与此同时世俗文化也是全面 开花,异彩纷呈。
唐代皇帝中的许多人,如唐宪宗等,都酷好摔政。据史料记 载,有的皇帝自己还亲自摔較,如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就很会 摔跤,声称谁能贏他,可以赏给一个州刺史的官做。由于封建皇 帝喜爱这项运动,因此,在皇宫里建有“专业队”,有专门的摔 政选手。在唐代,这些选手属左、右神策军(即皇帝的卫队), 这些选手叫“内等子”,专为朝廷盛会表演。民间则有“瓦市相 扑者”,在集市庙会上卖艺乞钱。唐玄宗,特别是唐穆宗后,每 位皇帝都嗜于此道。
由于唐代始行武举制,用考试办法选拔勇武人才对武术的发 展起了促进的作用。摔較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 影响。唐代对摔政的称谓除“角抵”、“相扑”之外,又称为“手 搏”。《旧唐书•敬宗李纪》中记宝历年间敬宗“观二军,教坊、 内园分明驴鞠,角抵。”
宋人所著《角力记》成为目前发现的古代仅有的一部有关角 抵和相扑的书籍。唐代的角抵称为相扑,相扑与角力有所不同, 当时的角力可以使人伤残或死于非命。统治者爱看角力士拼死相 搏。宫廷中有相扑建制,称为相扑朋。在左右两军中有专门从事 相扑的力士,并出现不少相扑高手。从唐代开始,拳击运动逐渐 兴起,所以,现在日本人仍叫拳术为“唐手”,和摔跤相比,它的规 模还很小,历史也短,但拳术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古老的摔跤运动 中击和摔两种技巧的分离,摔跤逐渐向以摔为主的方向发展。
宋代设有“左右军”,相扑分官府御用和民间两类,宫廷中 有了明确的编制,训练日渐完善。宫廷设有内等子,属军头司, 有相扑手和剑棒手,以相扑为主,是全国水平最高的相扑手。他 们的任务有三:一是为皇帝、后妃表演娱乐;二是为宫廷宴乐所 用;三是做宫廷护卫。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 勃兴起,为民间武术传授1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水浒 传》第七十四回写燕青和擎天柱任原相扑,就对这种有击有摔的 比赛做了细致而具体的描写。
宋代,除将相扑作为兵卒军事和身体训练手段之外,还作为 宫廷宴会主要的助兴节目,并进行专门的相扑组织管理和训练, 对相扑手有严格的甄别、考试、选拔、晋升、赏赐等一系列制 度,宋王朝每逢宫廷宴会、节日、御宴等,都有两军表演相扑助 兴。当时,宫廷中专门豢养的“内等子”名额有一百二十人,额 内有管押人员:上将各二名,上阁五对,下等各八对,剑棒手各 五对,与做预备祗应。三年一次,挑选更换,重新报人额,其管 押等,亦三年一变更,当殿相扑考核,技术佳者,赏赐银两,还 有提升充当军头的机会。宋代民间相扑高手颇多,仅《武林旧 事》就列举了赛关索、董绕大、董急快、王急快等五十三人,他 们相扑技艺高超,在各项比赛中享有盛誉。
北宋已有女子相扑,南宋民间还有相扑社,有专门的场地训 练。当时出名的女相扑手有器三娘、黑四姐等数十人之多。南宋 抗金英雄岳飞遗留下来的岳家军相扑遗风流传至今,山西人民还 保留着挠羊的山西摔較,独树一帜。
宋代皇帝中的许多人,如宋敬宗、宋武宗、宋仁宗等,都酷 好摔跤。由于摔跤运动的广泛开展,在这个时期,摔跤在技术上 有很大的提高,但在比赛方法、规则、技巧上都和现代的摔跤有 显著的不同:它不是纯粹的摔跤,而是有击和摔的混合运动。也
就是说,在比赛时可动手打人,因此,往往会打伤或打死人。
元朝是蒙古族贵族建立的王朝,它对广大汉族人民和其他少 数民族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种族压迫,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元 朝统治者严禁民间的反抗运动。《元典章》规定:“学习相扑或弄 枪棒”,就要处以重刑,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恣悼之术 不作,凶悍之技不传。”在元朝统治者的严禁下,相扑很快就衰 落了。蒙古族本身有摔跤运动,叫“巴邻勒都”,它与宋代的相 扑不同,而和现代的“自由式摔跤”相似,即摔倒后,仍然相 搏,以对方两肩着地为止。蒙古族贵族也喜爱摔跤运动,有自己 的选手和摔跤队。所以,相扑被禁止后,摔跤运动并没有终止, 只是形式有所改变。
元代统治者严禁民间私藏兵器和练武活动。蒙古民族原来生 活在大漠南北,以游牧为生,放牧之余,以骑马、射箭、搏克为 乐。一方面可以强壮身体,另一方面也用于军事、战争及武进士 的选举。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海郡王的女儿爱扎鲁克, 提出谁能在搏克上战胜她便与之结婚,如输给她,赔偿良马百 匹。”不少王公贵族公子都不能与她匹敌,这段历史在草原广传 为美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反蒙古族的风俗,力图恢复唐宋旧 制,因而大力提倡相扑运动,相扑在宫廷、民间又有所恢复。但 因为拳术在当时有了很大发展,削弱了相扑的重要地位,所以 击、摔结合的相扑,始终没有恢复到唐宋时的盛况。而明代许多 记述“角力”、“相扑”的历史资料,实际写的都是拳术。
明代,也有专门研究相扑技术的机构。《万法全书》就绘有 以摔打为主的相扑画面。当时的相扑列人六御之内,为军队训练 中心的武技。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和沿海一带倭寇的骚乱,困扰 明代朝廷。为了平息外扰,明王朝派遣官员出使日本,这样相扑
术传入日本国。
跟以往的少数民族人主中原一样,自满清人关后,统治者也 曾采取过一系列的民族隔离政策,但这丝毫不能阻止民族融合的 历史步伐。满汉杂居,满人渐渐改变旧俗,转而沿袭汉民族的文 化习俗。民族间的文化在很多层面上有了大规模的交流,同其他 体育运动一样,
摔较也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明亡之后,大批明朝降臣人仕清廷,更直接促进了满族统治 者的汉化。清代的善扑营代替了角抵班子。摔跤运动风靡全国, 不仅在平地摔,又进一步发展到马上摔较。
浏览1,8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