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蒙古族贵族建立的王朝,它对广大汉族人民和其他少 数民族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种族压迫,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元 朝统治者严禁民间的反抗运动。《元典章》规定:“学习相扑或弄 枪棒”,就要处以重刑,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恣悼之术 不作,凶悍之技不传。”在元朝统治者的严禁下,相扑很快就衰 落了。蒙古族本身有摔跤运动,叫“巴邻勒都”,它与宋代的相 扑不同,而和现代的“自由式摔跤”相似,即摔倒后,仍然相 搏,以对方两肩着地为止。蒙古族贵族也喜爱摔跤运动,有自己 的选手和摔跤队。所以,相扑被禁止后,摔跤运动并没有终止, 只是形式有所改变。

元代统治者严禁民间私藏兵器和练武活动。蒙古民族原来生 活在大漠南北,以游牧为生,放牧之余,以骑马、射箭、搏克为 乐。一方面可以强壮身体,另一方面也用于军事、战争及武进士 的选举。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海郡王的女儿爱扎鲁克, 提出谁能在搏克上战胜她便与之结婚,如输给她,赔偿良马百 匹。”不少王公贵族公子都不能与她匹敌,这段历史在草原广传 为美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反蒙古族的风俗,力图恢复唐宋旧 制,因而大力提倡相扑运动,相扑在宫廷、民间又有所恢复。但 因为拳术在当时有了很大发展,削弱了相扑的重要地位,所以 击、摔结合的相扑,始终没有恢复到唐宋时的盛况。而明代许多 记述“角力”、“相扑”的历史资料,实际写的都是拳术。

明代,也有专门研究相扑技术的机构。《万法全书》就绘有 以摔打为主的相扑画面。当时的相扑列人六御之内,为军队训练 中心的武技。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和沿海一带倭寇的骚乱,困扰 明代朝廷。为了平息外扰,明王朝派遣官员出使日本,这样相扑

术传入日本国。

跟以往的少数民族人主中原一样,自满清人关后,统治者也 曾采取过一系列的民族隔离政策,但这丝毫不能阻止民族融合的 历史步伐。满汉杂居,满人渐渐改变旧俗,转而沿袭汉民族的文 化习俗。民族间的文化在很多层面上有了大规模的交流,同其他 体育运动一样,摔较也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明亡之后,大批明朝降臣人仕清廷,更直接促进了满族统治 者的汉化。清代的善扑营代替了角抵班子。摔跤运动风靡全国, 不仅在平地摔,又进一步发展到马上摔较。

清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相扑。侍卫府专设有“相扑营”,后 称之为“善扑营”,专为宫廷表演相扑取乐,平时担任宫中守卫, 御试武进士时充任执事。善扑营编制有三百名相扑力士,均从八 旗子弟兵中挑选组成,由正都统统领,下设翼长。善扑营分东、 西两个营。相扑力士满语称“布库”,俗称“扑户”,又称“扑 虎”。布库分成头、二、三、四这四个等级,头等最高,按照等 级给薪俸。善扑营还是专门研究提高相扑技术的机构,善扑营里 每个扑户自练绝活。中国跋术发展到清末已有较高的水平了,讲 求“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民间称“扑户”为“官腿”,又叫 “官跤”。民间练較术的叫“私练”,又叫“私跋”。

“布库”是满语,汉语的意思为“撩脚”,也就是通常说的摔 跤。随着布库与角抵比赛等方面的雷同,布库与角抵的名谓也开 始混称,大多常以“扑”字为记号,“善扑”一词逐渐取代了 “布库”。布库也从原先的脚力取胜,发展到以臂、脚、腰三功结 合的善扑,这是在吸取汉族角抵技能之后而形成的带有全面性的 摔跤方法。中国近代的摔跤运动到此大体完备。布库原是满族固 有的徒手摔跤方式,主要以脚法为主,兼带擒拿之技。布库具有 独特的满式风格,是满族人民擅长的技巧,这种布库形式,多重

于脚的使用,以勾、掠、绊、撇为攻击招数,一旦负者倒地,不 得再攻。这与近代的中国式摔跤极为相似,汉族的角抵常用手臂 搏斗,亦用腰功制服对方,蒙古族的摔跤在对手倒地之后仍可压 击,二者与布库还稍有不同。

由于康熙皇帝亲自提倡,布库戏在清代前期就已风靡一时。 大凡宫廷宴乐、礼宾、集会和时令佳节,皇宫要在大庭广众面前 进行布库表演,场面十分壮观。皇帝到木兰围场围猎之际,还要 进行“塞宴四事”的四项活动,其中布库的比赛竞争尤为精彩激 烈。当时蒙古族也派出摔跤手,与清廷的布库名将角斗。比赛 中,清廷的布库手屡占上风,往往技高蒙古人一筹。现存故宫博 物院的《塞宴四事图》,就真实地描绘了布库比赛的场景,从多 角度绘出精彩的摔政动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原始的布库自成一种体系,与汉族的角抵相扑、蒙古族的搏 克并称中国近代摔跤运动的三大来源。布库是满式摔跤,同汉族 流行的角抵有一定的区别。汉族角抵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其招 式手法变化无穷,攻防技术全面,兼有力量和技巧高度结合的特 点。尤其是传统的角抵方式允许用手臂搏击,这就比布库多一套 攻防招数。因此,汉族角抵的搏击能力受到满族布库手的喜爱和 重视,布库逐渐从角抵中汲取精华,改变原先单一的脚法攻击方 式,这样布库与角抵互掺其长,融会贯通,其比赛规则也开始趋 向一致。

清廷还建立了善扑营(亦称善扑处),专门搜罗和训练善扑 能手。在某种意义上说,善扑营是清王朝成立的国家摔跤队,专 门选拔训练优秀的摔跤手,其技艺超群者往往得到皇帝的奖励和 提拔。善扑营注重与营外强者的对抗比赛,尤其是定期同蒙古族 的摔较手较量,在实际搏斗中提高善扑技能。善扑营之所以能够 称雄于清代,原因也就在这里。

清朝的善扑营,不但进行摔较的训练和比赛,而且担负着侍 卫宫廷、擒拿罪犯、制服强寇的使命,许多江湖奇侠都败在善扑 营的手下。清朝时,俄国人在中国依仗身体强壮,经常欺凌百 姓,善扑营的高手们曾制服过这些俄国人。陈康祺《郎潜纪闻二 笔K己载:“恶人虽高大强壮,举足不灵,善扑者从其后踢之, 扑地不能起……”不难看出,掌握了娴熟技法的善扑手,因其脚 法精妙而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清朝历代皇帝极爱摔跤,以显示他们的勇武。随着封建王朝 的衰落,一些跤坛高手迫于生计卖艺,但是不管任何朝代的跤 手,都不乏抵御外辱、扶危济贫的英雄好汉,他们以浩然正气谱 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清亡之后,善扑营扑户散流于各地,有的成为摔跤老师,有 的为了养家糊口,在街头卖艺。民国年间,北平天桥、天津三不 管地带、南京夫子庙等地是摔较卖艺人最为集中的地方。

民国初年,山东济南镇守使韩复渠的武术教官马良为复兴武 术运动,开办新武术传习所,聘请武术专家传授新武术,1916 年,马良著的《新武术摔较科》一书提倡摔政运动,南京中央国 术馆成立伊始,马良任教务长将摔跤列为正式授课内容。1935 年及1948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六、七届运动会上,摔跤被列为 正式比赛项目,在这两届运动会上,还有女子摔政运动的表演项 目。民国初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组织,进行了一些较大规模 的武术表演活动。然而,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武 术发展的步伐极为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 事业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髙度重视和热情关怀,摔政 才正式成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摔 跤比赛,第一、二、三、四、六、七届运动会上摔跤是正式比赛 的项目。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式摔較也逐渐得到各国 人民的接受和喜爱。

浏览1,7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