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天宁 寺,分赏随围大臣侍卫等,其中三旗侍卫203人,善扑营翼长侍 卫6人,虎枪营11人等,“每人绸缎3件,穿黄马褂者23人, 每人加赏黄马褂料3件”。可见善扑营在宫中侍卫中有着重要的 地位。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朝廷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衰落,扑户们 的俸银、禄米时有拖欠,扑户的年赏、例赏也逐渐减少,有的赏 赐干脆免去了。光绪末年清王朝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政局,推行 新政,改革侍卫体制,废除“骑射”,挑选侍卫,不以“阅看箭 技”为标准,改习枪炮。凡遇皇上出宫,前引侍卫之先及后扈侍卫之次“清以宿卫叶廷之陆军,各执新式枪械。遇有谒陵、行围 差使,届时奏添队数”(《侍卫处档》),可见善扑营已失去了它的 应有作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将亲军、前锋、护军三 营“分年递减、期以十年裁尽”。善扑营虽未被裁撤,但出缺不 补,到清末宣统时期已剩下不到百人,而俱是老弱病残。俸银、 禄米时有拖欠,重大活动逐渐废弛,列赏均已无存。随着清王朝 的灭亡,善扑营彻底遣散。扑户们由青年时代私练至入营,几十 年勤学苦练,吃粮当差,到头来人老体衰,身无养生之道,有的 设馆授徒(如宛永顺设红庙跤馆),有的设场卖药献艺(如熊万 泰),有的拉人力车(如张兴、二武松等),多数以卖苦力为生, 也有贫困潦倒、流落街头了此一生者。
善扑营初建由代善之嫡孙、惠顺亲王之子康亲王杰书、索尼 之子索额图任管理善扑营事务大臣。此后,善扑营事务均由亲 王、贝勒监管已成定例。到了嘉庆初年,由乾隆之孙定安亲王、 永璜之二子绵恩管理善扑营事务(1793- 1819年)。其后,由怡 亲王载恒任善射大臣,管理善扑营事物。到了 1835年,由定瑞 亲王奕绍之长子定敏亲王载铨管理善扑营事务。光绪七年以后, 亲王衔、克勤郡王晋棋管理善扑营事务。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 军攻进北京后,由礼亲王世铎管理善扑营事务(《清史稿》)。当 时侍卫处各营人员大减,善扑营扑户已经所剩不到百人了。据不 完全统计,到晚清末年有庆六、苏殿启、宛永顺(宛八)、闪德 宝、唐宝、尹贵宝(善扑营三宝)、瑞五、万老、老孟三、崔永 福(小鬼崔)、大武松、二武松、熊万泰(熊德山之父)、佟八 爷、景仲三(景顾绪之父)肉包王三、宁海亭、宁德福、二双 爷、李福、德顺(大德子)、大玻璃客、二玻璃客(同胞兄弟)、 吴秃子、代三秃子、驴肉秃子(善扑营三秃子)、杭二巴、困孙、 傻公鸡(善扑营曾有困孙不困,傻公鸡不傻之说)、姚秀、小李
八(神跤小李八)、黑达子(黑三巴)大松爷、外扇李、大窝子、 二窝子、智江、智海、孚子华、海秀、连福、苏大胡子、徐恩 子、夏五巴、冯德禄、搬腿禄、何汉山(何贵生之父)、奎六、 关文连(关文爷)、祥德全(大祥子)、纪四(大棒子纪四)、龙 七爷、张兴、纪顺青、活动张、谭七巴、奎三、多龙鄂、薄二 爷、崇二爷(憨子)等人。
善扑营除为皇宫侍卫、应节表演外,还有为八旗军旅培养摔 政教练的任务。各旗可选派精干人员人善扑营,为期五年,成绩 优秀者到期升迁,回本营任职。
晚清宣统年间善扑营由和硕礼亲王管理,遇有重大问题或人 员升调,善扑营统领三大臣可直接向皇上奏请,向内务府呈请营 务。光绪十八年九月内宫二班值宿笔录有善扑营奏文件。到宣统 年间善扑营的人事管理仍然很严格,设有弓、刀、石、马、步、 箭各项练习,布库教习任期五年,一般扑户,笔贴式任期三年, 优秀者均会得到升迁或晋升为教习,调派到各旗任善扑教习(当 时各旗均配有摔较教练)。
据史料记载,宣统三年间六月初九,镶兰旗护军统领,正黄 旗满洲副都统祥普报请批准调升善扑营教习德顺以本旗营骁骑校 护军校之缺坐补。行文抄录如下:
总理善扑营勇射大臣和硕礼亲王等咨催事现据右翼善扑营翼 尉文秀等报称印房案呈,查本营奏定章程:各项教习向列五年期 满先行带领引见,以本旗骁骑校护军校之缺坐补忙奏在案。今查 镶兰旗满洲绪绵佐领下年满善扑营教习护军德顺于本年三月初十 日经钦派王大臣等在内阁验放于十一日具。奏本日奉旨依议以本 旗营骁骑校护军校之缺坐补亦在案迄,今尚未补缺查本营遇有各 项教习年满与别项奏保不同相应咨催。
贵大臣处遇该营护军校缺出尽先坐补,以符定制等因呈具须至咨催者。
宣统三年四月各旗营人选善扑营六名简录如下:
正黄旗满洲柏动佐领下护军文荫。
镶黄旗蒙古恩绵佐领下护军启队。
正白旗满洲瑞镛佐领下护军常录。
正黄旗满洲玉昆佐领下护军德山。
正黄旗满洲松寿佐领下护军富存。
正黄旗满洲海清佐领下护军前锋多泰。
宣统三年四月以后内务府侍卫处建立了新的侍卫制度,此次 挑选文荫等六人是善扑营由八旗选员的最后一次。宣统三年闰六 月善扑营行文记有“罪状有未查筹议十营整顿办法,奏定章程内 载嗣后各营官缺清专由守卫新班人员拣选升补”,对大清祖制侍 卫制度有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除个别扑户侍卫来自各旗营 外,大部分侍卫来自新军学兵。至此,善扑营完成了它的使命。
善扑营从康熙八年(1669年至1911年)建制二百四十二 年,培养了大批优秀政手,推动了中国跤的发展,从功法到技法 形成了独特的京跤风格,对中国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 用。当时京都民间摔跤活动盛况空前,跤场林立。据《北京风俗 杂咏》记载,南城民众摔政盛行,上元节看摔跤,“角抵互争雄, 鱼龙变化工。”说的是,金鱼池旁观政看鱼的景象。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建立了近卫军,招收青年跤手孟三、郭 八、李恩荣等应征人伍,散落在社会上的前清扑户也应招而至, 社会上称他们为新善扑营。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粮饷时有 拖欠,时间不长也就烟消云散了,从此善扑营一词成为历史。
(二)康嚴设计擒董拜
自清以来,皇室对皇位的争夺异常激烈。崇德八年(1643 年),二月九日夜,清太宗皇太极因病猝死,皇室内部为争夺皇 位,掀起了轩然大波。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明争暗斗。为 了各人的利益,许多皇室宗亲、朝中新贵、文武大臣卷人了这场 政治斗争。孝庄皇后借重两黄旗大臣索尼、图赖、锡翰等的支 持,扶皇太极之子福临即顺治继承大统。其中,最坚决的是索 尼,他在多尔衮任摄政王独揽大权年代中效忠皇帝之心不改。
索尼,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早年随父硕色投奔努尔哈 赤,索尼被授予一等侍卫,侍从努尔哈赤,随军征战多年身先士 卒,作战异常勇猛。努尔哈赤倍加赞赏,视其为心腹。皇太极继 位后,索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天聪元年(1627年), 攻打锦州城,索尼率二十骑袭击,多有俘获。天聪三年(1629 年),索尼随大军进犯明京畿地区,在京东南地区列营,豪格率 先突入敌阵,被明军包围,矢石如雨。索尼见状,单枪匹马冲人 敌阵,索尼如入无人之境,斩杀甚重,明军丢盔甲、四散奔逃, 索尼救豪格破阵而出。索尼不但作战勇猛,并且才智聪慧。皇太 极远征蒙古喀尔喀部时,向各部征兵,惟独科尔沁部不至,皇太 极命索尼等持谕旨斥责其首领土谢图额對奥巴。奥巴已暗同明廷 往来,索尼到科尔沁部不卑不亢,述说其利害,使奥巴折服,叩 首悔罪。表示愿意发兵人朝,与明廷断绝往来。至此,索尼不费 一兵一卒,使科尔沁部重新归附。索尼奏报,皇太极大喜,赏赐 无数。天聪六年,索尼被授予骑都尉,官运亨通。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三子,身材硕大,武艺超群,是清军中
秦
第一勇士,他先率领清兵人关,此后赶走了李自成,皇太极死后 立幼子福临即位,多尔衮做了太上皇,大权独揽,多尔衮不甘心 于摄政王之位,对皇位仍垂涎三尺,对效忠皇上的重臣耿耿于 怀,蓄意报复。凡不依附者则予以打击,最先将肃亲王豪格人 狱。当年和肃亲王豪格、索尼一同盟誓效忠皇帝的两黄旗大臣谭 泰、锡翰等皆背盟倒戈,依附摄政王多尔衮。惟独索尼不改初 衷,依然效忠皇帝,在政事上,屡有分歧。多尔衮对索尼愈加憎 恨,屡屡加害,使其罢职、销爵、罚银、罚俸,甚至追回赏赐。 最后,査没家产,将其发放盛京(沈阳)。置其死地而后快。
显赫一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于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 九,病逝于边外的喀喇城,享年三十九岁。翌年,顺治皇帝亲 政,下诏削去多尔衮一切封号,没收全部财产。顺治皇帝特下 旨,将索尼由盛京(沈阳)诏回,官复原职,晋为世袭一等伯爵 内大臣,赐免死两次,总管内务府事务。由于索尼自归附以来, 不附庸多尔衮,始终效忠皇帝,深受顺治皇帝的宠信,详言政 事,每每照行,视为心腹重臣。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 七,顺治皇帝离宫出走(皆为悬案),遗诏定年仅八岁的第三子 玄焊继承大统,命亲信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 为辅政大臣,辅佐玄烨登继皇位,国号为康熙。
浏览2,2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