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以及城外四乡八镇受善扑营的影响跤场林立,习跤者甚 多。北京牛街是回族聚集地,早年有很多“回回侍卫”出自牛 街,善扑营著名扑户闪德宝、夏五巴、谭七巴、宛永顺(宛八)、 沈芳等人皆来自牛街。牛街地区培养了一代代摔政名家,形成了 具有京跤特点的武术加跤的风格。满清倒台之后,善扑营也只有 散伙,扑户们落难四处。民国年间民间摔跤之风盛行,出现了不 少摔跤名家,容一一道来。
(―)一代跌雄沈三
沈玉升,字友三。因其兄弟排行第三,世亦称其沈三。沈三 祖籍北京,父亲沈芳,字松锦,身高体壮,臂力过人,业内称其 为沈大个,以卖胳酿肉为业。沈芳最崇尚躀跤,经过多年的苦 练,技艺精湛。青年时摔遍南城,以躀跤著名于世。沈芳因无旗 籍,以编外扑户的资格人营,相当于戏曲界的票友,参加善扑营 的表演和比赛活动。因其政艺超群,品德高尚,形象特殊,甚为 上人(长官)见喜。也颇为管营王爷所赞许,特恩准人营晋为扑 户。
沈芳之子友三,继成父业以卖骆驼肉为业,受其家庭和社会 环境的影响。从幼年练武习跤,其“躓跤之技,实本家传渊源”。 沈三虚心好学,广收各家之长,曾师从京城摔跤名家善扑营著名 扑户闪德宝、夏五巴、宛永顺(宛八)等,技艺大长,沈三在民 国初年已摔遍京城无敌手。可惜,沈三未到成年,清王朝已灭 亡,善扑营自行解散了。“未躬逢其盛,亦憾事也
善扑营解体后,扑户们各谋生路。所以,京城出现了撂地跤 场。最初有肉包王三,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历铁存(铁三)在护 国寺地界说较卖药,但没有形成撂地跤场的规模。到20年代初, 北京撂地摔较场当首推沈友三,沈友三“本族为清真教,最崇尚 跟较,其人朴实和蔼,不甚识字,而常识充足,谈吐继进情理” (引自《天桥一览》),社会知识极其丰富。沈三生活在高手如云 的牛街,自幼酷爱摔跤,受其父影响,得其父真传。每天早晨五 更起来,到老君地练功(当时人们思想保守,练功时免得被人家 看见,每天早晚练功,叫二五更的功夫),沈三早晨练完功,再 到骆驼锅房(胳驼肉批发点)上货,将货运到家再行加工,将头 天剩下的货一起回锅,吃完早饭,推车(木制独轮车)到天桥桥 西摆摊,做买卖,生意甚是兴隆。每天中午饭口过后,没有买主 了,沈三无所事事,一般情况耗会儿时间也就回家了。晚饭后, 再到牛街南口、老君地、枣林街或草市红庙(宏济院)摔跤,长 此以往,边做买卖边练跤,技艺大增。
沈三身高1.75米左右,细腰乍背,双肩抱扰,线条清晰, 属贯字体,幼功扎实,腰腿灵活,且臂力特大,爆发力极强。上 百斤的货物装在小车上,再加上车的自重,可达200多斤,每天 出门或回家从不叫人帮忙抬车。北京城住户的门槛髙有一尺,沈 三到门口一坐腰,双臂一使劲,独轮车的轱辘就起来了,上台 阶、过门植如履平地,时间一长,将门槛轧一道凹痕。由此可见
沈三的臂力之大。
天桥西边一里地许,有一先农市场,用红砖建成的新型平 房,俗称红楼,红楼南边有一把式场子(武术场),穴头叫杨双 恩,在此摆地练武卖艺。杨双恩也是回民,家住牛街,和沈三是 街坊,卖过灯芯子,世人称其为芯子杨,幼年习武练跤,擅长通 臂拳。据说年轻时入过善扑营。据沈三说,“当年杨双恩老先生, 其家向称富有,因嗜拳棒,结交朋友,挥霍无度,家已中落。彼 已生活困难,乃在天桥开场卖艺。”因杨老先生是本分的练家子, 被生活所迫,子弟下海,没有生意口(江湖上称之为“杵门 子”)。往往表演时,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练完之后一向观众敛 钱,马上一哄而散,每每收获无几,勉强维持生活。
杨双恩为人忠厚老实,待人诚恳,善交朋友,仗义疏财,武 德高尚,沈三“甚崇拜其为人”,常有往来,已成莫逆。沈三见 其生意艰难,“自愿以摔跤来报,代杨请客,杨赞同”。从此,沈 三忙过中午的买卖,一般游人吃完午饭,要到游艺场看玩艺。沈 三“乃于卖驼肉之余暇,到其把式场内约友人摔跤”(引自《世 界曰报》)。当时还有帮场者,他们“皆为技术甚优者,亦不敛 钱,纯为帮忙,计有回回马八(马巴)、李连峰、郭八、裁缝刘、 卖牛肉大李、潘恩宝、李荣斋、郭永福、小孩王等”(引自《天 桥一览》)。当时,京城百姓特别喜欢看摔较,每当沈三等人帮杨 双恩摔跤时,观众纷纷解囊,“杨老先生之收人颇为可观”。开始 时,前清遗老们大为光火。他们认为,“躓跤一技极端珍贵”,前 清之善扑营扑户做皇帝近侍,每年定期给至高无上的专制皇帝表 演摔政、跳胳轮等技艺,为皇帝御用,保卫皇帝和供皇帝欣赏。 跤手们都是有身份和等级的官员——御扑户,怎能撂地卖钱呢? 前清遗老们宛八老爷、瑞五老爷、何五老爷、奎六老爷均表示反 对。沈三等人亦是给杨双恩帮忙,纯属义务,“完全为帮忙性质,
从不得分文。”他们一般都另有别业,如此数月,杨双恩把式场 子红火起来了。开始先摔跤,然后再练把式,练完后再向观众敛 钱,慢慢地观众摸到规律,摔跤时“环立如睹”(引自《天桥一 览》),可见摔跤表演已得到观众的承认,但到“杨老先生练把式 时,又轰然而散”。后杨老先生经人指点,改变了表演形式,先 练把式后摔跤,摔完跤向观众敛钱,以摔跤“作敛钱之法,到后 来把式则置而不练”,专练摔跤了。这是民国初年,天桥出现的 第一个撰地卖艺跤场。杨双恩多次请沈三加盟,均被婉言谢绝 了,仍以卖骆蛇肉为业。由于每天到杨双恩处摔跤,不慎注意业 务,时有因去摔跤,耽误胳轮肉的生意。
当时,军阀混战,经济萧条,社会甚为混乱。天桥地区是五 方杂地,桥翅上遍插红旗,各个军种在此招募新兵,兵痞、小 偷、地痞、流氓横行。一天,沈三下午到杨双恩的把式场帮忙, 回来一看,肉车子被小偷偷走了,失去了生活来源,甚为着急, 家庭经济拮据,无任何生活来源,本想集点本钱,继续卖骆驼 肉。一天来到杨双恩把式场,杨双恩知道沈三困况,便请他人伙 加人把式场演练摔跤。因为沈三小车子被偷后就没到天桥来,杨 双恩的买卖一落千丈,收人不如前。现在沈三两手空空,买卖不 能做,以至停歇。出自无奈,杨老先生聘其人伙,正合本意,沈 三就此下海,在北平城内以至全国,开创了摔跤撂地鬻技的先 河。从此,由沈三掌穴,聘请挚友加盟,专练摔較。杨双恩不再 练把式了,每天照常拿份儿。杨老先生于民国十六年冬月间故 去,卒年七十有五。杨老之后事,皆由沈三筹措,对其可谓养老 送终,得到了人们的称颂,沈三时年24岁(就为民国十年)。天 桥政场的兴起,启发了无生活来源的摔政手,效仿者甚多。除天 桥外,北京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几处撂地跤场。
当年,北京有三个“三”,南北对此说法不一,北城跤界称
三个“三”为:铁三(历铁存)、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 林);南城牛街称三个“三”为:沈三(沈友三)、钱三(钱良)、 宝三(宝善林)。南城三个“三”的形成还有 1段插曲。京城撂 地跤场初建时定制,各跤场每天要给宛八、瑞五等人拿份儿钱, 一段时间,沈三跤场收人不佳,没能按时给宛八等开份儿钱,宛 八在闲谈中说给了宝三,宝三甚为恼火,认为不按时孝敬宛八等 爷,为欺师灭祖,大为不敬。于是宝三穿着跤衣(褡裢),来到 沈三的跤场,点名要和沈三摔,沈三一看,这是踢场子,不摔是 不成啊。沈三长宝三7岁,已时过境迁了,技术水平远不如前 了,无奈搭手就被宝三连贏三跤,沈三一抱拳说:“宝三,我今 天身体欠佳,咱们明天再摔”。沈三回家后,到钱三家将此事一 说,想请钱三为他捞跤,钱三小沈三几岁,正是年富力强,答应 明天到天桥给他捞跤。第二天,大家准时来到跤场,宝三一看, 钱三也来了,知道有挡横的了。沈三对钱三说:“你先把我兄弟 贏了,咱俩再摔”。钱三身材修长,四肢抱拢,肌肉发达,据说 钱三是牛板肋,臂力过人,属贯字体,善使勾子,百发百中,有 铁勾子钱三之称。当时二人搭手就摔。钱三连用一个勾子,宝三 身材魁梧,四肢有力,但矮钱三一头,宝三不支,连连败北,经 李连峰、魏德海、宛八等人说和,三人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 好,从此沈三等按时给前清遗老们开份儿,所以北京跤界有宝三 贏不了钱三,钱三贏不了沈三,沈三贏不了宝三之说。由于南北 城对三“三”其说不一,所以又有北京政坛有四个“三”之说。
四个“三”中,应首推沈三,沈三自幼习武练跤,广投名 师,善交朋友,武术躀跤知识颇丰,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自从以跟較为业,从不言能、潜心钻研、博采众长、虚心好学。 鬻技,得益于杨双恩、常傻子(练硬功)、周焕文(卖小儿灵丹) 等名家。学会了江湖规矩(买卖道)、敛钱方法(杵门子),充分
三个“三”为:铁三(历铁存)、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 林);南城牛街称三个“三”为:沈三(沈友三)、钱三(钱良)、 宝三(宝善林)。南城三个“三”的形成还有 1段插曲。京城撂 地跤场初建时定制,各跤场每天要给宛八、瑞五等人拿份儿钱, 一段时间,沈三跤场收人不佳,没能按时给宛八等开份儿钱,宛 八在闲谈中说给了宝三,宝三甚为恼火,认为不按时孝敬宛八等 爷,为欺师灭祖,大为不敬。于是宝三穿着跤衣(褡裢),来到 沈三的跤场,点名要和沈三摔,沈三一看,这是踢场子,不摔是 不成啊。沈三长宝三7岁,已时过境迁了,技术水平远不如前 了,无奈搭手就被宝三连贏三跤,沈三一抱拳说:“宝三,我今 天身体欠佳,咱们明天再摔”。沈三回家后,到钱三家将此事一 说,想请钱三为他捞跤,钱三小沈三几岁,正是年富力强,答应 明天到天桥给他捞跤。第二天,大家准时来到跤场,宝三一看, 钱三也来了,知道有挡横的了。沈三对钱三说:“你先把我兄弟 贏了,咱俩再摔”。钱三身材修长,四肢抱拢,肌肉发达,据说 钱三是牛板肋,臂力过人,属贯字体,善使勾子,百发百中,有 铁勾子钱三之称。当时二人搭手就摔。钱三连用一个勾子,宝三 身材魁梧,四肢有力,但矮钱三一头,宝三不支,连连败北,经 李连峰、魏德海、宛八等人说和,三人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 好,从此沈三等按时给前清遗老们开份儿,所以北京跤界有宝三 贏不了钱三,钱三贏不了沈三,沈三贏不了宝三之说。由于南北 城对三“三”其说不一,所以又有北京政坛有四个“三”之说。
四个“三”中,应首推沈三,沈三自幼习武练跤,广投名 师,善交朋友,武术躀跤知识颇丰,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自从以跟較为业,从不言能、潜心钻研、博采众长、虚心好学。 鬻技,得益于杨双恩、常傻子(练硬功)、周焕文(卖小儿灵丹) 等名家。学会了江湖规矩(买卖道)、敛钱方法(杵门子),充分
浏览1,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