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提携后人,从不保守,从者众多,他的伙计都能主持跤 场(掌穴),敛钱的说辞(说买卖),敛钱的方法(开杵门子), 使硬气功(惺活)。他的伙计到外地鬻技,设场卖艺者有刘玉堂、 李常贵、林德山、宋振甫、赵云亭、佟顺禄、佟顺德(佟四)、 耿常青、德占魁等。熊德山、赵文仲、单世俊、苏祥林等在北京 地区撂地、摔跤、表演硬气功均很成功,硬气功当年称硬功,摔 跤手自幼练功,肌肉丰满,体格健壮,适合演练硬气功。沈三向 常傻子、杨双恩等人学习,形成了独特风格。摔跤艺人练硬功, 无不宗沈三。

沈三的硬气功曾经拍过电影。1931年,上海明星电影制片 公司拍摄《啼笑姻缘》时,曾聘请沈三表演硬气功双风贯耳(开 方子)。沈三说:“此武技演时,以砖一块平置地上,本人以太阳 穴部枕之而卧,其上方太阳穴部,另以新砖三块置之。此时,由 另一有力者持铁锤向砖上方猛力一击。结果,上方之三砖,下方 之一砖,皆砸为粉碎。”表演者安然无恙。硬功统称为惺活,虽 然是惺活,表演者则须体格健壮,功底扎实,演起来能使观众信 服(压点)。沈三另有几样绝活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一是扇砖, 即将做了手脚的(上托)新砖一块,立于板発上,砖后放一杯 水,施技者立于凳前,左手背于身后,右手用力猛扇其砖,此砖

上半部分随之落地,下半部分纹丝不动。水杯不碎不洒,安然无 恙。此功力实难掌握,多年来,无人能演。另外,还有一种小石 锁,又叫花石,术语叫山根。沈三综合了石锁、掷子和花坛子的 技巧,有腰串、反花、反转、正转、举鼎、骗马、脑键等几十个 动作,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项目。前清时考武状元,演练弓、 刀、石、马、步、箭,石就是石锁,石墩子。石墩子相当于举重 的杠铃,社会上练石锁、墩子的很多,大多数是以练力为主。沈 三此技实为独创,有极髙的观赏价值。在北京、开封演练者众 多,深受观众的喜爱。沈三将此技传于其子幼三、少三和小三。 前几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沈少三先生还到会演练。目前,沈氏昆 仲已年过古稀,能此技者已不多了,河南开封、郑州、上海、北 京永外及朝阳区还有几处聚集演练者,此技为中华武术之瑰宝, 能者不多了,已面临绝迹。

1958年,沈三之三子沈小三(德元)入选北京队,将此技 授予队友李宝如。李宝如只学其十之一二,在长期教学中,将此 技授予不同时期的学生,其中有尹景云、石磊、杨新成、苏大 庆、刘震、李超、郑伟、宗林毅、刘伟等人,近年来,他们曾多 次在北京各跤场、竞赛场地为广大较迷和观众表演,深得大家的 欢迎和同行们的赞许。1999年民运会上有河南开封石锁表演, 水平之高,技术之精湛,堪称一绝,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得到 了业内人士的承认,使沈氏弟兄倍加欣慰。

沈三在摔跤功法、技法、硬气功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和创造,将以对抗为主要目的的御用摔跤(扑库戏)引向社会, 并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既保留摔跤的激烈性,又有观赏性,从而 保留和发扬了摔政技艺,使其流传至今。“躀跤场上彼此摔较时, 目的既为金钱,其中自有真假,无可讳言。当人场躀跤,真摔跤 多,至四五回合后将要钱时,则只图摔得漂亮,而参观者悦心。

行话上呼真为‘尖儿’,假为‘理惺’。吾人若闻摔个‘理惺’

的,是假的。但此种假功夫,亦须锻炼。否则,手脚未到人先倒 了,岂不露出马脚”(引自《天桥一览》)。

沈三经过精心研究和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惺加尖”的 表演风格,既突出了摔較的技术,又诙谐幽默,为北京广大观众 所接受,百看不厌。他培养了大批撂地摔跤艺人,使其形成了特 殊群体。前清时,善扑营扑户叫官练,在家练摔较叫私练,又叫 子弟练。民国成立,善扑营便被取消,所有钢儿达、扑户等养尊 处优,除躀跤外,别无所长,故纠合同志,从而鬻技为生。当 时,沈三曾率众到天桥以外地区走穴撂地,如西便门、朝阳门 外、永定门外以及天津、唐山、张家口、大连等处皆曾前往鬻 技。

民国后撂地摔較称为内行买卖跤,但不称官练,他们皆是高 手,代表北京最高水平,很多撂地摔跤艺人,参加了全国或地区 性的大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世间将天桥撂地摔跤和摔跤运 动等同起来。

1927年,北平(北京)市政府和北平国术馆组织了北平国 术大赛。此次比赛,设各种拳术和摔跋。摔跤比赛,在前门内公 安部街公安体育场进行。摔跤只有30多人参加,比赛不计时间, 三跤两胜制。组织者聘请前清遗老、政府要员周市长、驻军张副 司令以及各局局长为比赛评判者。此次比赛为民国后第一次市级 摔政比赛,参赛者虽不多,但代表了京城最高水平。比赛竞争异 常激烈,“决赛时只有7人”,最后由沈三和小孩王争夺冠军,因 为他们之间互相了解对方的技术特点,沈三已年近四旬(37 岁),小孩王以“合鸡鸭”(贩卖鸡鸭)为生,每天拉驴到乡间收 购鸡鸭,驴身上驮3个上百斤的鸡筐,双手一抡,就放在驴背上 了,小孩王五短身材,四肢甚为有力,比沈三小十来岁,双方又是熟手,沈三虽在跤份上略胜一筹,但小孩王采取防守战术,不 抬腿,这场跤摔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跤。北平国术馆馆长著名武 术家许禹生先生不得不叫他们停下来,说:“你们两位就赌一跤, 谁赢了谁冠军。”当时,所穿跤衣自备,合身瘦小,和尚领,元 宝叉,一般抓不到把位。他们二人重新开始比赛,谁也抓不到有 利把位。小孩王比沈三矮一头,跤架又低,只跳黄瓜架,不抓 把,沈三欲抓不能,双手向里一按小孩王的肩,小孩王顺势向前 撞去,正撞沈三嘴上,当时头破血流,小孩王一捂头,沈三拉腰 变脸用了个别子,将其摔倒在地,这下跤算沈三贏,获得此次摔 跤比赛冠军。“傅作义主席赏银盾、锦旗、奖章、奖牌以资鼓 励。”

1933年,民国第五届全运会首设摔跤比赛,在南京举行, 沈三力克群雄,取得了决赛权,当时,沈三已年越四旬,可见沈 三功底之雄厚,实战能力之强,身体素质之优秀。参加决赛的 有:马文魁、常东升和沈三。马文魁、常东升皆是中央国术馆的 教习。沈三则是燕都名家,大家谁要输了,都会影响名誉。经张 之江、马良等调和,决定三人并列第一。此次比赛后,中央国术 馆邀其留馆工作,因其父母在堂,不得久留。沈三谢绝国术馆之 邀,在南京逗留几天,访问好友,广交武林。沈三应河南跤界之 约,到开封小住,广收门徒,传授政技,从学者众多,使京跋技 艺在中州大地生根发芽,为河南摔跤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 动作用。从开封回到北京,京城武术界、跤界同仁数百人到车站 迎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披红挂彩,将其直接送往家中,挂 匾庆祝,一时成为佳话。沈先生回京后仍以鬻技为业。

撂地卖艺实属不易,既要有真功夫,又要有涵养,还要有应 变能力。一次,沈三在中央公园(中山公园)偶遇一中年人,执 意要与沈三比试。沈三推辞不过,即陪此公下场。角斗良久,沈

三不好意思摔倒对方,此人非要见个高低,沈三无奈将其摔倒, 此人惭愧而去。第二天此人率30多人,来到天桥沈三跤场,个 个雄赴赳、气昂昂,皆是练武之人,专找沈三比试。当时,跤场 有个俗规,凡胜者不得下场休息,接摔下一个人,来者三四十人 依次上场与沈三摔,沈三是跤场穴头(负责人),不能随便输给 别人,否则跤场就不能搁了,沈三连续同30多人每人摔三跤, 被摔者虎视眈眈,欲意发作。沈三是京城摔跤名家,以身为业, 这些人是得罪不得的,魏德海(魏老)、孙荣(孙傻子)忙欲意 调和,沈三摔到最后,让给为首者一跤。沈三忙抱拳施礼说: “沈某甘拜下风。”对方皆是行家里手,明知沈三故意让给自己, 忙说:“承让,承让。”双方握手言和,以后大家皆是朋友,如果 沈三决心摔到底,不给对方留面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天桥是五方杂地,什么样的人都有,常有好斗之人下场欲 试,也有武术界行家、跤坛髙手慕名而来切磋技艺,也有心怀恶 意来踢场子,一决雌雄。当时較场规矩“倘摆设跋场者被外人摔 倒,此跤场即不能再摆”,必须收场。故与外人摔跤,即与摆设 跤场之人生活前途有关。遇此种机会非尽力奋斗不可。一天,跤 场忽然来了一位中年人,欲同沈三决一胜负,沈三推辞不过,同 来人全力格斗。常言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沈三一搭 手,就知道对方的实力。沈三上手抓其领,底手握小袖,拉对方 跳起黄瓜架,盖步一脚,上手拧,底手捅,这个动作叫冲踢。沈 三用力大点,对方四平躺地。常言道:未曾练跤,先练挨摔。这 位没有练过倒地功,当时就口吐白沫,背过气去了。经人灌救, 逾时方醒。此人甚有来历,据说是河北某武馆主任。

七•七事变以后,北平沦为日统区,城内驻有很多日军和日 本商人,他们当中有很多柔道高手,来华服役,有的对中国跤很 感兴趣,经常同京城政手切嗟技艺,传播演练日本柔道。但由于

种原因没能形成规模,柔道对京城跤界影响不大。

牛岛展雄是侵华日军驻京军官,是当时日本柔道七段高手, 对中国跋术颇有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跤术,来京后,首先 慕名找到天桥沈三,切礎跋艺。

浏览2,0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