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沈三去河南后,从此再无音信往来,相信这位美 国青年应该是把中国摔较介绍给大洋彼岸了。
民国初年,京城有不少俄国人,据说是被苏联红军赶出俄国 的白俄。他们聚集在东直门里、东单、西四等地,做一些生意, 卖毯子、大衣等物品,有时也来到前门外活动。常到天桥较场的 有一俄国人彼得洛夫,此人嗜酒如命,酒量很大。经常手提着一 只酒瓶,边喝边走,全身的酒气。有一天,来到沈三的跤场,对 沈三说:“我也会摔跤。”想下场比试比试,说着拉着一个伙计就 摔。伙计不跟他摔,怕搅了买卖,俄国人说:“我摔遍天下无敌 手。”说着从兜里掏出洋钱50元(银元),说:“谁要把我贏了,
就把钱给他。”沈三一看,这是来搅买卖踢场子的,就对彼得洛 夫说:“你想摔,就得穿上褡裢、靴子,系上胳蛇毛绳,才能下场。” 当年,北平较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躓跤用具,有三 大件,披于身上之厚衣,谓之‘褡裢’。系于腰间之绳,谓之 ‘胳蛇毛绳’。此绳系用骆驼毛搓成,有硬有软,结实而不伤皮 肉。着于足上者,谓之‘螳鄉肚靴’。下场躀跤者,非有此三物 不可,角斗时,其褡裢、骆驼毛绳以备对方抓手之用。向例缺此 三物不可。”有此三物下场摔跤伤死无怨。所以,沈三给彼得洛 夫一件褡裢,倒不是怕彼得洛夫被摔坏,而是以备抓握。彼得洛 夫穿着皮鞋,给他一双靴子换上,以防被踢伤。
本来彼得洛夫是行家里手,想来天桥卖弄,自谓摔跋无敌, 即下场自荐,同时,想在天桥找碗饭吃,加盟跤场。他一见沈三 不吃他这一套,并要亲自下场与他较量,彼得洛夫向沈三审视良 久,见沈三真的要下场跟他较量,自知不敌。连跋衣都没穿,从 桌上拿起了银洋,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天,彼得洛夫手提茶叶又来到跤场。沈三一见,以为他 又来捣乱,谁知他却用并不流利的汉语诚恳地说:“我会摔跤, 想加盟跤场。”沈三一想,场里有一 “色堂”(指外国人),或许 会更火(更受群众欢迎)。沈三跟大伙一商量,同意他在本场拿 “黑杵”(即明着帮场,暗着拿钱)。从此,沈三的跤场来了个外 国人帮场。经过熏陶和指教,俄国人能跟孙荣、沈三、李永福等 人打买卖跤,技巧娴熟,动作灵活,洒脱大方。沈三、魏老等都 拿他抖搂“包袱”(笑料)。他也能量得严实(配合默契),很受 观众的欢迎,着实火了一阵。
后来,因喝酒滋事和其他原因,外五分局出来干预,沈三才 把他“迂了”(辞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在天桥 俄国人摔较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北平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五六十年代,京城有一摔政名手,叫关文林,回族,长 得面貌很像俄国人。自幼习武练跤,常到天桥跤场帮场。只摔不 说话,常同马贵宝、何兰亭打买卖跤(摔假跤)。由于关先生长 得很像俄国人,跤场伙计就向观众报称他是俄国侨民。每次来场 表演,摔七八场观众情绪还相当热烈,可谓百看不厌。其原因 是,早年间就有俄国人在天桥摔跋。
据说,民国初年,有一俄国杂技团到天津演出。其中,有一 迈加洛夫表演气功和举重,号称“走遍天下无敌手,世界第一大 力士”,视京、津武林为草芥,被霍元甲、韩幕侠等津门高手赶 出天津卫。不日,来到北平,公演于长安大戏院。事先广为宣 传,大肆鼓吹其力无比。京城武林界聚议推举沈三与他比武,以 振国威。
沈三推辞不过,只好到长安剧院看此公演出,原来是“惺 活”(假的)。只见台上平放着6只大哑铃,每只约有100多斤。 报幕员上得场来,先鼓吹迈加洛夫的神力,然后聘请台下观众上 台来试力。由报幕员指定哑铃(真的),准其提举,一般观众是 举不起来的,引得^众一阵大笑。证明其哑铃是真的,然后由报 幕员请出迈加洛夫。他健步来到台中央,向观众致意。只见迈加 洛夫体格健壮,肌肉丰满,身上涂抹了凡士林,给观众一种健壮 有力,臂力过人的感觉。
这时,迈加洛夫走到左台脚,左手抱头,猛一用力,后背 肌,胸大肌,肤二头肌循环跳动,谓之“肌肉跳舞”。在当时, 北京观众很少见到此项表演,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此项表演结束后,迈加洛夫伸手拿起两个哑铃(他拿的是用 木头做的),往台中央一搁。观众惊讶不已(观众并没注意他所 拿的是真是假),迈加洛夫略加活动,伸手举起一只,做了几个 造型,观众掌声雷动。继而,双手各持一只,举过头顶,三起三
落。此时,观众掌声沸腾,由礼仪小姐上台献花。此时演出达到 了高潮。
真是行家看门道,力巴看热闹。沈三等早已“把清门子” (看清其中的技巧)了。大家都是江湖中人,无非是以此谋生, 不应砸人家的饭碗。怎奈北平国术馆许禹生等武林界朋友执意与 其交手,并到大旅社找到了其班主,要求和迈加洛夫比武。
班主无奈,只得停演比武。双方商定:星期日上午在中央公 园社稷坛比武。京都各大报纸予以报道。届时,京城武林政界同 仁和广大观众到场观看助威。五色土下(社稷坛),人山人海。 从上午9点一直等到中午,也不见迈加洛夫到来。沈三率其弟子 来到其下榻处,前门外西河沿金台大旅社,找到俄国杂技团问其 比武之事,班主讲:“我们浪迹天涯,以卖艺为生,不敢跟贵国 高手交手比武。”沈三深表同情,为了不回绝京城武林界的盛情, 又显示我中华武术之技艺,命其师弟严明宽露一手绝技,打弹 弓。严老左手持弓,右手握两弹丸。第一个弹丸打上了天空,待 此丸向下落时,就看严明宽速将第二个弹丸向天空中打去,正着 第一个弹丸。这套动作叫“天鹅下蛋”,在场之人无不拍手叫绝。 沈三递给俄国大力士迈加洛夫一张硬弓,令其拉开,迈加洛夫虽 有力,但没练过此功法,两臂当胸,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没拉开。 硬弓是考武状元的主要项目,善扑营训练器材,是扑户们必练之 功法。常言道:唱戏有好嗓子,拉弓要有好膀子。沈三接过硬 弓,左手握弓背,右手中指和食指拉弓弦,两膀一用力,将弓拉 开满圆,原地做个钻子脚,弓交右手拉开,叫左右开弓。俄国人 看得目瞪口呆,连声称“佩服、佩服,俄国人自愧不如,甘拜 下风。沈三等离开金台大旅社,这场比武之风就此告一段落。第 二天,长安大戏院已改演其他节目,俄国杂技团全团已经“转 穴”(到别处演出)了。后来得知,他们经上海到东南亚演出去
了。这场比武虽未实现,但是已轰动京城,给京城百姓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传说中的踢跤场并不多见,尤其是撂地卖艺跤场,从业人员 均是指身为业,有一定的水平,社会交往广泛。跤界高手不会去 踢场子,砸人家的饭碗,不懂规矩的新手,水平低,形不成踢场 子的可能。况且,各地撂场艺人均受过高人的“挟摸”(传授), 懂得江湖道的规矩,很少有污秽的语言和带有损人或贬低观众的 言词,对欲意来捣乱、踢场子的人一般均以好言相劝,避免发生 事端。“此类问题在躀跤界极端重视,尤其是到外埠撂场,更要 小心谨慎。如语言不周,礼貌不到,不知道得罪哪位,带几个人 来‘卯’(哄你的场子)你的买卖。更不能口气太大,自恃年轻 力壮,技艺超人,惹来是非,自找其苦。”(《天桥一览》)
二三十年代,北平经济萧条,有部分摔跤艺人到外埠发展, 设馆授徒,撂地卖艺或另谋他业,以求生存。北平跤手李长贵会 同伶顺禄、小王老等人到唐山撂地鬻技。唐山是新兴工业城市, 是北方煤炭生产地,人烟稠密,市场繁荣,可谓五方杂地。矿工 们均喜欢摔政运动。因此,跤场生意很红火。李长贵年轻气壮, 在跤场失言,自诩无敌。当时,观众中有一个跤练高俊明,甚为 愤怒,认为李目中无人,瞧不起唐山的跤练,下场与之角斗,苦 于技不如李,连败三跤。回家后,意欲找能人,意图报复。当地 无人能胜李长贵,经筹划,高俊明亲赴天津,聘请高手来唐山教 训李长贵。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称,习武练跤盛行,当时天津有一史占 魁,以卖面茶为生,在家排行第二,幼年时习武练跤,练就一身 好功夫。因其身上纹有龙形,故号称“一条龙”史二,是津沽摔 跤武术名家,同“四大张”(张魁元、张宏玉、张连升、张鹤年) 齐名,在天津卫称之为“四大张、一条龙”。史某素与高俊明交
情深厚,高俊明来津后,拜访了“一条龙”,说明了来意,聘请 其亲赴唐山,与李长贵一搏。“一条龙”欣然应允,将买卖停下 来,随高俊明来到唐山。次日,来到李长贵跤场,李长贵正在 “点买卖”(招揽观众)。高俊明迈过板発,对李长贵说:“我有个 朋友,想跟你过过汗(跟李摔较)。”李长贵一愣,进来这几位大 汉,个个横眉立目,一身杀气。况且,一个也不认识,就知道对 方是来找茬的。当时,撂地跤场有一约定俗成的规矩:谁来摔 跤,本场人员均须陪人家摔。所以撂地跤场的跤手必须有真本 事,来者点名要和李长贵摔。李长贵知道,对方是来者不善,善 者不来。只好穿上褡裢,和“一条龙”对阵,双方抱拳施礼,互 通姓名,客套一番,搭手就摔。李长贵感觉,来者非同一般,不 敢轻易发招,“一条龙”属武术跤,功架优美大方,动作清晰明 快,腿脚干净利落。李长贵是右架,左手抓握对方右小袖,右臂 插其左腋下,人跨进腰,这个动作叫插人。“一条龙”早有准备, 向下一坐腰,像一座生根的金刚,铁打的罗汉,纹丝没动。李长 贵就知道不好,离腰想跑。这时,“一条龙”双手合力,向内一 拉,李长贵欲逃不能,只好顺势一跪腿,用了个小得合。“一条 龙”固若金汤,防守森严,左腿向内一盘,转身一合,李长贵被 摔倒在地。李长贵擅长使小得合,虽不说百发百中,一般也有八 九分的把握。谁知头一下就被人家给盘倒了,站起来再重新摔, 李长贵倍加小心,不敢轻易进攻,跳起了黄瓜架,跟“一条龙” 逗手。“一条龙”欲抓不能,就与李长贵周旋,伺机抓握。看准 李长贵走跳的步法节奏,抓住时机猛踢李长贵底腿,踢个正着, 这个动作叫“飞逮子”,把李长贵踢起来,呈四平落地。当时, 跤场讲究三跤两胜,李长贵连输两政,第三跤也别摔了。李长贵 站起来,向大家一抱拳说:“学徒我经师不到,学艺不高。这场 跤不敛钱了,算我孝敬各位的。从今天起跤场歇了。”跤场的其
他伙计,愤愤不平,想跟“一条龙”过过手,被李长贵给拦了。 他深知大家的水平,在场的哪位上去,也是白给。李长贵向“一 条龙”一抱拳说:“朋友,您这跤摔的真好,很有功夫。李某才 学乍练,过几天您再来。”“一条龙”一听,知道他是要找人报 复,忙说:“好,我等你10天,过10天到天津找我去。” “一条 龙”在唐山住下来,和朋友们切磋技艺,专等李长贵。
浏览9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