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四代人的经历是京城跤坛百年史的缩影,它是京城跤史 的真实写照,笔者曾多次访问了沈少三先生和小三先生,无不感 慨万分。少三先生说:清代的善扑营将摔跤推向高潮,形成了 200多年的专业体系。清王朝的灭亡,民国的创立建立了新秩 序。社会重新组合,父辈们以跤为业,齋技为生,保留了这宗技 术,三四十年代,已走向低谷。从解放前第五届的国民运动大会 起,摔较运动被正式列为国术中的单项,直至1948年第七届国 民运动大会。

解放后,从1953年开始,国家经常组织地区和全国性比赛。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摔跤被列为正式的竞赛项目,在发展体 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各地区相继成立了摔跤专业 队,并定期组织全国锦标赛,给各地、各民族摔跤运动技术广泛 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摔跤运动得到了空前的普及,技术得 到了普遍提高。六七十年代,中国跤达到了历史最高潮,涌现出 许多跤坛高手和名家,将摔較运动推向巅峰。国际式摔跤和柔道 的引进以及奥运战略的影响,使80年代后期,中国跤逐渐衰退, 到90年代初,已走向低谷。近年来,国人对中国跤这一词,已 有点生疏了。中国跤同其他民族艺术一样,已濒临失传,到了非 抢救不可的时候了。

由于中国跤有很强的生命力,仍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北京 的公园绿地总还有一批人在聚集练习摔跤。社会上只要有人类, 就有摔跤运动。摔较也不完全是人类的专利,中央电视台赵忠祥 主持的《人与自然》节目,片头有两个猩猩在嬉戏打逗,最后的 动作就是摔較动作“脑切子”。摔跤是不会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消 失的,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将会迎来中国跤的繁荣,再现中 国跤的辉煌。

目前,少三先生和小三先生均已年逾古稀,退休在家,其四 弟德仲退休在河南。少三先生现任省摔跤、柔道队顾问,每年参 加几次全国性竞赛活动,为了中国跤的发展和壮大继续努力工作

着。

有关沈三的轶事传闻,在京城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当时的 京城报刊多有报道。根据资料和传闻,整理几则,以供品玩。从 而通过沈氏家族的四代人的经历,反映出京跤百年沧桑史实。

沈芳有三子,长子英年早逝,次子玉亮,单字双,酷爱摔 跤,早年到归绥经营牛、羊、驼贸易,常来往于北京、内蒙等 地,将京絞传于归绥白儒珍,白儒珍又将其传于其子白松山和外 孙李斌、李清以及马全、高京等人,使京跤在蒙古大草原生根发 芽,茁壮成长。

宝三,宝善林,满人,生于北平西城的西草厂,属鼠,若活 至今天有103岁了。姐弟排行他行三,所以乳名三儿,成名之后 业内人称其为宝三。因民国年间跤界著名的跤手有沈三、铁三和 钱三,加上宝三称之为京城跤坛四个三,京城四个三跤技超群,

威镇较坛。把宝善林冠为宝三,也不无褒奖之意,宝三在北京跋 坛驰名几十年,宝三和他的宝三跤场成了近代京城摔跤最负盛名 之处了。

清末善扑营,右翼在西四牌楼北路西,报子胡同东口(当街 庙)。清朝灭亡后,又有近卫军在此驻防。宝三从幼年时就常到 营房看摔跤,也会个三脚猫、四门斗的,还经常组织一帮小伙伴 对摔。当时京城内到处都是空地,孩子们凑在一起,扒了衣服就 摔(怕扯破衣服),前清扑户瑞五、小鬼崔、万老和何汉山等常 驻足观看,时有指点一二。经过名人的指教,孩子们跤技大长。 稍长大后宝三等人到南城前门外西草市、红庙(宏济院)宛永顺 (宛八爷)的跋场试艺。红庙是宏济院的俗称,因庙内有一疏通 前门外河道碑记,民国初年宛八、瑞五等同庙内住持大和尚协商 在此设馆传跤,跤场设在红庙石碑前,吸引京城广大青年子弟到 此练跤,当时红庙跋场子弟众多,不乏高手,宝三为人慈厚且技 艺超群,深得宛八爷的赞许,对其倍加钟爱。每当摔完散场后, 对宝三加以指导调教,将其所能无保留地传授给宝三。当时京城 交通不便,南北城相离20多里地,宝三不能天天到跤场学艺, 在红庙学摔跤基本功,回家后每天二五更的功夫,坚持不懈。练 —段时间再到红庙让宛八爷检査指点。一次,宝三练蹲桩子,被 宛八爷看见了,宝三按蹲桩要领,两腿马步开立,膝不过足,含 胸,收腹,内抱外靠,提裆,竖顶,气沉丹田。这时宛八爷来到 宝三背后,双手一拍其双肩头,宝三并无防备,被摔了个屁股徵 儿。宛八爷说:“不成,还得回家练去。随时准备挨摔,要双膝 内合,两腿加力才成。”按照宛八爷所说,坚持二五更的功夫, 宛八爷也甚是喜爱。从此宝三经常到红庙练跤。

民国初年,北平有东西两庙(隆福寺和护国寺),每当庙会 期间,赶庙的人山人海,应时小吃,家用百货,文艺杂技应有尽

有,京城摔政名家熊万泰、肉包王三、历铁存(铁三)集众在护 国寺后设场摔跤。河北晓阳县王家庄民间艺人王小辫来东西两 庙,演练中幡。中幡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千年的历 史,据史书记载“石民遗将军,晏谦伐弘农……获关中担幢技以 充太乐。”历代王朝宫廷内皆有中幡的演练,不过那时称之为 “幢幡”。“如幢幡往来无定,仪凤教坊诸乐工戏伎,竭其巧艺呈 献,奉悦天彦”(《晋书•乐志下》卷二十二)。每当军队得胜还 朝,旗手们沿途演练简单的动作,以壮军威,形成了现代中幡的 雏形。清朝中叶,中幡已流传于京都,流行于京都地区的中幡是 幢幡的一种。幢幡又称担幡、旌幡,高大者为样幡或硕幡,体型 矮者为小幡称之为值执,中幡大小适中用来演练,故称其为中 幡。乾隆年间,京城有郭络罗氏三关保满洲镶皇旗、佐领,他是 康熙宜妃之父,据史书记载,三关保常率年轻子弟在地安门外关 帝庙演练中幡,盘杠子竖蜻蜓,观者如潮。乾隆六十大寿有百档 花会献上。其中有两档中幡,争芳斗艳,各显其能深得皇帝的赞 扬,共受皇封。据《旧北京人物与风情》记载:有大过会“二档 中幡逞英豪,四五层褡包在腰间绕。头一手先耍了一个怀中抱, 举三举落三落,托塔转云幡,愣往脑袋上掉,两眼不住往上瞧, 不亏绳,早就倒(四根绳拉着的样幡)。别的故事全好了”。惟有 押肩最难学,劲儿不许大,劲儿不许小,要不小心,砸脑袋,劲 儿大,一出溜可怎么好,眼睛、鼻子可干了。京城流行的中幡高 三丈,分主杆、尖子、衣子、伞、铃、拍子、盖、旗等组成,有 几十个动作,可交叉操练,舞动起来迎风招展,铃声悦耳,甚为 壮观。早年京城有“王小辩”善耍中幡,他的幡竿长两丈五,竿 头上安着三把伞,竿子中间绑着一个长方形木架,架上挂十几个 铜铃,下面挂一条宽三尺,长一丈八的红布幡面,幡面上横书 “京都王小辫”,竖写“以武命友,晃动乾坤”。王小辫晃动起

“乾坤”来,既惊险好看,又悦耳动听。他的绝活是“断梁”,即 用鼻子接着抛向高空的中幡。

王小辫首演于京城两庙,同跤场共用一块场地,深受观众的 喜爱,由于王小辫“钢口 ”(说话)差,“杵门子”(向观众要钱) 软,每天收人不多,只能维持生活。高大的中幡,王小辩每次上 庙均要自己扛着,演练时只有他一人,遇有风天无人“保托” (助手),甚为艰难。宝三等人摔完跤以后,由王小辫演练中幡。 宝三等人就帮王小辫“保托”和“托杵”(向观众要钱),渐渐地 宝三也能扶幡,“过过托”(传递给王小辫),练两手简单的动作, 宝三等人的义务加盟,使王小辫的收人日益增加。时间一长,宝 三等也爱上了这门功夫,宝三欲意拜王小辫为师,王小辫也有意 收宝三为徒,继承这门技艺。经铁三等人撮合,一拍即成,宝三 拜王小辫为师。从此宝三每天早晨到护国寺后身练中幡,宝三认 真学,王小辩认真教,几年的功夫,宝三将王小辫所能尽已学 会,并根据个人特点创编了“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牌”等几 个高难动作,因这几个动作均须有人保护,王小辫一人演练无法 完成。后来,王小辫年老体衰,力不如前,每次上场均由宝三主 演。一年冬天,王小辫得了伤寒,一病不起。当时的医疗条件很 差,缺医少药,一冬天都没治好,住在草市(六铺)店里。宝三 一人上场,挣钱不多,无法给师傅买药治病。春节后王小辫喘病 加重,二月份去世,由宝三料理后事,葬于南城永定n外。沙子 口南,50年代还有一墓碑上写:河北晓阳王小辫之墓。60年代 盖民房被迁走了。

王小辫死后,铁三(历铁存)跤场就由宝三演练中幡和摔 跤。宝三是个有心计的人,总结了买卖不挣钱的主要原因是“钢 口”差。常言道:金皮彩挂,全凭说话。又有:“一钢不到,空 子不落”之说。辛苦了半天刚一要钱,观众都走散了,到头来两

手空空,收人不多。宝三就虚心向著名艺人常傻子兄弟学习“杵 门子”(要钱方法),“圆粘子”(招揽观众),“挑汉”(卖药)。宝 三又和魏德海、郭升祥、付德才(付傻子)、张文山(张狗子) 等人,编纂了一套适合京城百姓口味的表演套路,既诙谐幽默, 又不失真功夫。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北京民俗文艺的代表项 目,有的语言已被社会所接受,如“溜肩膀不担沉重“肚脐眼 耍幡心里的劲”等,已被世人引用为街头歇后语。

浏览1,0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