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夏天,北京杂技团的造反派会同一伙子中学生, 一起涌到了宝三跤场,来者气势汹汹,一副“横扫”一切“牛鬼 蛇神”的造反派架势。他们首先宣判宝三跤场的种种“罪行”, 然后就把一副对联“庙小神仙大,水浅王八多”、横批“一群混 蛋”的封条,吊在天桥宝三跤场门口。从民国初年到文革初期届 时50年的撂地的跤场就此结束了。
对北京撂地跤场的社会价值历来褒贬不一。连阔如先生说: 清室设此机会用其技艺,威震内外蒙是也。至今时代变迁,善扑 营之人十之存之一二,亦都老迈苍苍了。自人民国以来,摔跤这 种技术几乎失传,幸有一班人在各杂技场撰地,虽是掉在地上挣 钱,还不算江湖玩艺儿。有人被讥笑为摔活跤的,太不原谅人 了。……摔跤的这种功夫是我国国粹的一种武术,至今没有失 传,亦是摔跋、撂地的人们保存国粹的一种功劳。环境的改变, 提高了表演质量,增加了集体收人,文革期间,一切传统的文化 都是革命的对象,中国式摔跤也不例外,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 整个中国,北京杂技团的造反派会同中学生在跤场门口。将大家 叫到一起排好队,宣读勒令限期解散。后由宣武区负责,将大家 分配到本区各单位工作,从此有50年历史的天桥跤场告一段落。
建国以来北京也出现了许多摔跋高手,小级别的郝正才、王 惠民、钱德仁、王英华,李宝如中量级别的徐茂、曹增云、王跃 维、王洪昌、李明元、苏洪涛,大级别的陈金泉、李柳根、杨宝 和、陈来顺等等。可谓人才济济,笔者难以一一叙述,仅就几位 代表性人物略述如下。
(一)中国现代跤奠基人—王德英
自从满清王朝亡国后,摔政的扑户们没了正经的营生,有些 人不得已打了地摊卖了艺,摔跤手成了街头艺人。散落民间的扑 户们也收了一些子弟,形成了卖艺与私跤场多层次的民俗文化。 从事摔跤和喜欢练摔較的人大多数是普通劳动人民,满清以前上 至帝王均练摔跤。民国初年上层人士,如宋哲元、吉洪昌、冯玉 祥喜爱摔较。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都是摔跤名家。民国初年, 没有了摔政组织,摔政走向社会,深受广大劳动人民钟爱。也有 些人认为,俩人撕皮搂肉,不是件文明的事。在50年前学生练 摔跤的北京只有一位,那就是名冠全国的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王德英先生。
王德英先生是回族,祖居北京通州张家湾,后随父兄定居京
城广安门内牛街。牛街是北京的一个回民居住区,这里有摔跤的 传统,满清时代就有不少善扑营的扑户,闪德保、宛八(宛永 顺)等人都是一顶一的高手,民国时期有铁勾子钱三(钱良)、 沈三(友三)。因此,王德英先生生长的周围环境对他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王德英先生家族是个大家族,他排行第八。排行第六的是他 亲哥哥王瑞英,是一位对中国跤很有研究的高手,50年代初就 是北京市轻量级的摔跤冠军,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他就在六哥王 瑞英的训练下开始练习中国式摔政。王家的家传跤术真是从儿童 抓起的,王家的晚辈儿孙学练中国跤也都是从儿童开始的,培养 出了王洪显、王洪昌、王洪振、王洪强等国内著名的跤手。在北 京王家政场培养的全国冠军和运动健将也很多,比如王跃维、海 德亮等等数不胜数。
王德英先生在哥哥的训练下摔跤技术进步很快,读初中时, 在牛街一带他已有点名气了,髙中时北京同级别的跤手中就难寻 对手了。前辈们喜欢刻苦勤奋的晚生,不喜欢“嘴把式”的懒 汉。王德英先生聪明、勤奋、刻苦,因此,很受前辈的赏识,大 家都愿意教他,把绝技传给他。熊德山先生传授他“撮窝”、“别 子”,满宝珍先生传他“揣”和“插闪”,郭八传他大棒子。江湖 有句话叫“妙言就是三五句,不得真传罔徒劳”。王德英先生得 各位名家的真传不仅对提高个人技艺有益,而且对于他形成的谦 虚好学品质和一生从教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王德英先生从小学摔跤可不像现在有些学生学体育那样,由 于读书不成器,而弃文习武,以至文不成、武不就,晃荡一辈 子。他不仅跤摔得好而且书读得更好。解放初期,他就以优异成 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一生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1953年国家成立中央体育学院,即现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前
身,遵从国家的分配指令他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从此,开始执 教生涯50年,从事摔跤及柔道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至今 仍然活跃在中国跤坛上,现在还在清华大学教授柔道课。
教育系的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是天经地义的,教育系的学生 任专业体育院校的专业教师并不多见,这不仅表现出王德英先生 的学识,而且反映出他的专业技术水平。1952正在北师大教育 系读大学二年级的王先生到天津市,参加天津市的中国式摔胶比 赛。因为在1953年以前北京市还没有举办过中国跤比赛,北京 的大学生参加天津市的比赛,大会规程中没有注明。当时参加组 织工作的有张文广教授,当时张先生正在天津工作。张先生同有 关人士研究,大家一致认可,有大学生参加中国跤比赛是件好 事。王德英先生第一次正式参加外埠的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摔跤锦标赛中,王德英先生代表北京 参赛,次轻级比赛选手有天津著名运动员贾福才,上海著名运动 员宋保生,北京选手王德英。王德英胜贾福才,贾福才胜宋保 生,宋保生胜王德英,王德英先生获第二名。1957年在内蒙古 举行的全国职工摔跤锦标赛上王德英先生获第一名。1959年他 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锦标赛上获自由式摔 跤次轻级冠军。并先后获得中国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两种摔跤的 运动健将称号。
1954年王德英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以后,为了出色地完成 教学任务,他不断地汲取各种营养,来丰富自己。他做了三件工 作:首先他阅读了中国现存的所有关于中国式摔跤的书籍,真可 谓“读破四车五箱书”,并写下多篇学术著作和论文。早年,薛 济英和李鹤鼎从美国带囬来两本世界摔較规则,这是英文版的小 册子。王德英先生是学英语的,读起来不太费力。然而50年代 我国在前苏联政治影响下,图书馆的外文资料全部是俄文资料。
浏览3,8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