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开始王德英大部分心血倾注在国际跤上,他晚上翻阅 英文和俄文资料,编译《国际摔较》一书,后又编著《怎样练习 摔絞》,为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撰写摔跤条目。白天和同事演练, 同曾希濂先生研练。一招一式边学边练边教。1958年召开全国 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班,把国际絞向全国推广。最近有人和王先 生开玩笑说:“王先生,您把国际較引人到中国,掀开近代国际 跤在中国开展的篇章,可称得是近代摔跤之父。”他立即反驳说: “这可不能开玩笑,翻译一些外文资料,洋为中用是本职工作, 不可乱加封号。”这不仅仅是王先生的谦虚,而是说明他的明智。 其二,他是以能者为师,不耻下问。50年代中期他已经是闻名 全国的摔跤冠军、运动健将了,但他访高人问名友,向一切内行 学习,利用全国比赛、会议及各种学习机会进行学习,不断地提 高自己的学识和技术。他非常了解同行们的特点,跤界人士大多 有表现欲,愿意在人前高谈阔论,言谈之中会说出许多有用东 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扩大知识面都是十分 重要的。聊天和抬杠都是长学问的好时候,当然不能完全靠这种 方式,也要真诚地虚心求教。山西的摔跤对抱腿摔有独特的方 法,50、60年代山西摔跤队以张毛清、崔福海为代表,在全国 比赛中应用十分有效,屡屡获胜,以至各省市队遇到山西人不敢 伸腿,生怕一旦被抱就坐以待毙。王德英先生亲临山西向张毛 清、崔福海虚心请教,并掌握了抱腿的绝技。他还到南京、天 津、保定、广东分别向马国新、马新田、穆成宽、张宏玉、马文 魁、张登魁诸名家学习,取长补短、博采众长。第三,王德英先 生注意积累日常训练的经验,不断地丰富训练内容和改进训练方 法。他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由博返约等教学思想, 运用到教学和训练中,表现出了一位教育家的风范。他在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大脑不是容器,而是燃料。教师不能像填鸭式,拼
命地往学生大脑中灌东西,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释 放出灿烂的光彩和能量。”北京体育大学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
学者如云,人才济济。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条件各不相同。王先 生在指导学生教学训练中因材施教,都能达到较高水平,体重轻 的林终明、陈福德,中等的林烚、贺子文,体重大的王道平、杜 仲勋等等基本上都是全国冠军,都达到了运动健将。自各省市建 立中国跤、国际跤、柔道项目专业队以来,各代教头大多出于王先 生门下。而今国家柔道队、古典跤队、自由跤队的教头程志山、张 文秋、曲忠东等也都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也是王先生的门生。
王先生在教学中强调教学相长,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 程,而且教师也会温故而知新。教学不是个简单的重复过程,在 教学中备课是温故,通过温故而要了解目前的科研前沿状况,不 断赋予新的内容,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当学生的智能被开发出来 之后会发展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其中自然也会得到提 高。前国家国际较总教练林始先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
是王德英先生的得意门生。他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条件把传统 中国跤的“揣”,经过反复研究改为“披”。“披”在古典跤谱中 没有这下绊子。“披”和“揣”比较有许多长处,它可更好地利 用双手的配合,结合下肢以及腰部发力把人摔倒。王先生很是赞 赏,他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现在技术和身体条 件而不断更新进取,在继承中发展。
王先生对教学生是有教无类,无论是北体的学生还是社会上 的摔跤爱好者,有问必答毫不保守,但是他把握自己,不问不 答、不好为人师,无门户之见。不管是哪门哪派,谁家弟子只要 求教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单打
一。他的学生不仅重视技术练习,也重视理论研究,即学习中国 跤,也要学国际跤,他说“不仅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要中
为洋用。”所以他的学生是多面手、综合人才,只要是摔跤的同 类项目都能教,而且都能教好。
王德英先生由于对摔跤事业的奉献,原国家体委授予他“新 中国体育开拓者”、“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中国摔跤协会授予 “对摔跤做出卓越贡献”奖章,亚洲摔跤联合会授予“对摔跤做 出突出贡献”荣誉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现今王先生已七十有三,虽满头银发却神采奕奕,仍然行走 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比赛场或教学的课堂上,勤奋耕耘,谱写着人 生的美丽篇章。王先生桃李满天下,可谓是德艺双馨,是当代摔 跤教育家。
二)汉族大力士 物宝和
盛夏的一天傍晚,笔者和李宝如、朱福利一起到马家堡西里 小区去拜访政坛名人杨宝和先生。礼节性地敲开门后,杨先生略 做寒暄,先请我们到客厅暂坐,然后回到寝室穿上上衣,再给我 们沏茶招待。一是在自己家里,二又是熟人、老朋友,其实不必 拘礼,但杨先生十分注意小节,温文尔雅完全不似当年叱咤跤 坛、纵横南北的名跤手,被誉为汉族大力士的杨宝和。
话说到1956年,在北京举行全国锦标赛重量级比赛上,预 赛结束后只剩下内蒙古的僧格,天津的张魁元,即有名的天津四 大张之一的大老九,还有就是北京的后起之秀杨宝和。内蒙古跤 手僧格以力大著称,传说两臂夹牛来练臂力。自从小牛出生以 后,他每日用腋下夹小牛犊行走数步,及至小牛长成壮牛以后, 他依然能夹牛行走,健步如飞,真乃神力之人。传说僧格一手揪 一头儿马耳朵,丹田一叫劲双手一按,竟把两头儿马按倒在地。
浏览1,8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