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四大张之一的张魁元,站起来身高1.90米以上,头似 麦斗,膀阔三亭,身怀绝技,善用挑勾。传说他拿毛驴练勾子, 驴行走间他站在一侧,突然将一只腿插人驴肚子底下,向上一 挑,可以把毛驴勾起撂翻在地。京津两地素有交往,按辈分宝和 矮一辈,与张魁元论爷们。

这三名选手中只有宝和名头最小,而且年轻。决赛前张魁元 跟宝和说:“咱爷俩谁先碰僧格,谁先拼挣他的体力,然后自己 爷们好说。”话虽如此,跤场是“当场不让步”,哪有谦让之理。 抽签结果宝和先碰僧格。

僧格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宝和是初出茅庐的新秀,不少人都 关心场上比赛的瞬息变化。比赛开始僧格不紧不忙,将左手纫上 宝和的右侧小袖,继而又用右手揪住偏门,宝和顺势将左手搭扶 僧格的左腕上,右手反挂僧格直门。僧格双手用力向外一撑,腰 胯向后一坐。僧格没能要动,稍一停僧格又一用力,将宝和吸至 跟前,随即右腿人裆一挂宝和的左腿,好一招漂亮的大得合,动 作连贯一气呵成。观众心里一惊“宝和要输”。话音未落,说时 迟,那时快,只见宝和转腰盘腿,眼看僧格,僧格站立不稳翻身

倒下,如倒下了半堵山墙相仿。顿时全场爆起雷鸣般的掌声。

僧格一跤失利后反而稳定了情绪,毕竟是老谋深算。宝和初 试得手,接着发起了一连串的进攻,连续使用10个脑切子,下 下双方倒地,因成功率不高最终宝和以微弱的劣势输得了比赛。 赛后宝和一举成名,街谈巷议“杨宝和盘腿破僧格”,一时成了 佳话。新闻媒体报道称:汉族大力士杨宝和。

至今宝和说起56年的比赛,十分客观评论,自己年轻经验 不足,按实力贏不了僧格和大老九。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未必人 人都有。

杨先生讲话十分风趣。他说全国比赛,我是注定的老三。58 年全国比赛,重量级虽没有僧格和大老九,但又有了内蒙的呼合 勒和喇嘛,两场下来,两个0:0,互交白卷。对呼合裁判判我被 动,呼合勒比我高大。对喇嘛,摔成平局,称体重评胜负。上了 度量衡(榜秤),喇嘛比我轻,我还是第三。1958年杨先生获得 了运动健将称号。

杨先生出生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肖家胡同,12岁学徒, 在旧中国,童工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杨先生出身贫寒,只能从小 挣钱养家,被家所累。稍大以后又赶马车,幼年间吃了不少苦。 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不畏艰难和强健的体魄,生得人高马大。解 放初期北京有几处私人撂地跤场,北城在鼓楼后、隆福寺、护国 寺、白塔寺,场主是熊德山、何贵生等。工休时宝和常到私场帮 场,他虽然人高马大,但很灵活。因此,得到不少名家的传授, 擅长脑切子、踢和小得合。原来还有一招穿裆靠很瓷实的绊子, 后来丢了。说起来也与比赛有关。56年在北京和张魁元争夺第 二名时,照面给张使用了穿裆靠,本以为志在必得,不料大老九 张魁元技高一筹,撤步大挽桩,把宝和空在地上,最后便以所失 这分屈居第三。此后,宝和这招穿裆靠再也没有显露。但他在当

教练员时把绝招传给了柔道运动员,很是奏效。日本人为了破他 这招煞费苦心,竟没找到有效的方法。

成名以后,宝和与赵玉海、王文治和马学拜毯子徐徐俊卿先 生为师。徐先生早年得纪四爷真传,对大棒子的功夫颇有研究, 他根据实战需求出发,在练“横劲”时左右手有个“挣”的动 作,非常合理。徐先生的手法也很精奇,“螳螂爪”是徐先生早 年所创。当对手抢先抓握住自己小袖一时难以挣脱,徐先生被抓 反而沉稳,用手摸自己的肩头,然后出肘,屈臂挂住对手的手 臂。“抹肩出肘”反控制对手,变被动为主动。宝和拜徐先生为 师是仰慕徐先生的为人和技艺。宝和善用脑切子,但最初他是搛 直门作底手切。徐先生说:“宝和你把底手改为攥小袖,不要搛 直门,攥小袖作底手的好处是,一旦跑了上手,可以双手抱胳膊 打滚,还能贏跤。”江湖上有“宁传一手,不传一口”的说头。 徐先生一句话使宝和顿开茅塞。“一日为师,终身难忘”,宝和虚 心好学拜能者为师的品德使人尊敬。

1958年以后宝和多次任北京队教练,除了 1965年第二届全 运会时为了养家糊口到天桥地上挣钱之外,直到1984年退休前, 大部分时间从事教练工作。可以说把全部生命都投人到了中国跤 的工作上。

现在杨先生已是古稀之人,看到中国跤的状况,忧心忡忡,

口上虽说是“寒了心”,但心里还是念念不忘为之奋斗了大半辈 子的摔跤事业。杨先生叮嘱跤界朋友,加强团结、齐心合力,把 摔跤这事办好。

《北京晚报》记者陈钟良先生在1998年12月20日发表了一 篇题为《为中国跤贡献余生——记老教练李宝如》的文章。文章 记述了李宝如从14岁学摔跤起,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一日,为推 动中国跤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至今将至古稀之年仍 然活跃在运动场上,言传身教孜孜不倦,真称得上是京跤场上的 不老松。

(1)谦虚好学,以能者为师

一般的北京人都有个优越感,天子脚下,经多识广,自以为 了不起。摔跤行更是如此。话说I960年在北京先农坛的北京摔 跤队,集合京津地区最优秀的选手,个个都是成了名的人物如刘 玉森、杨广森、刘金元、周茂兴、李宝如等。在50、60年代, 运动员选才还不很突出,而且我国民族传统的运动项目一般竞技 性不突出,所以选材不很苛刻,而且大多是从兴趣出发,自学成 才。今天已然不同了。

因为现代竞技体育对于选材十分重视,各个运动项目标准尽 管不同,但选材的标准都十分严格,方法十分科学。

按现代竞技体育的选材标准宝如并非是练摔跤的好料。李宝 如身体生得是上宽下窄,上身宽大厚实,臂力很大,而下身腿细 且是内八字,上实下虚重心不稳。有人戏称“两条肉杠夹个猪 头”,宝如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条件不行而放弃喜爱的摔跤运 动。他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创造了自己的拿手绊子(得意技)

“撕裆”,自立于跤林。下肢力量差,上肢力量大,宝如扬长避 短,发展手上功夫,创造了许多新的手法,例如“扒肩出肘”、 “脱肘褪腰”等等。在摔跤界中李宝如的手法精妙是有目共睹的, 早在60年代初就获得了 “运动健将”称号。

李宝如在这个好手如云的集体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各 种营养来丰富自己。宝如洁身自好,认真记录,刻苦学习。在北 京队短短的几年里,他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宝贵的知识为他后 来的成就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运动场上宝如扎实的基本功、朴 实的思想作风贏得了胜利,也贏得了记者和观众。I960年中国 式摔跤的全国比赛已接近尾声,最轻量级争夺第二名的比赛正在 激烈紧张地进行着。一位是江南名将宋宝生,另一位是北京选手 李宝如。宋宝生是摔跤前辈宋振甫长子,家学渊博,基本功扎 实、技术全面。李宝如跤力纯厚,正处上升时期。比赛开始后俩 人你来我往、各不相让,第一局结果0:0,互交了白卷。第二局 李宝如抓住进攻的机会,抱住了宋宝生的腿,欲使用抱腿摔。宋 趁势将腿插入宝如裆内,使用窝勾成功,先得一分。宝如失分后 并不气馁,充分展现了自己手法奇妙的特长,骗取宋宝生失去重 心,也得一分。第二局结果1:1。第三局进人了决胜局,更紧张 激烈,观众也把目光全部集中到了第一台。裁判员一声“开始” 的口令,宝如又抱住宋宝生的腿,经验丰富的宋宝生依然用窝勾 再得一分,以2:1领先。时钟的秒针一秒一秒地跳着,观众的心 随着时间的逝去愈发紧张。只见宝如打开了手,用右脚虚踢宋的 左腿,迅速背步添腰,用了“揣世满”的揣。说时迟、那时快, 虚踢背步添腰,紧底手,泛擦一气呵成,干净利落漂亮,把宋宝 生摔在垫子上。一技得两分,李宝如反以3:2超出。宋宝生使用 全身的解数欲挽回败局,无奈时间已到,回天无力。记者王品璋 当时发表了《李宝如三战宋宝生》的报导。这场跤至今不少人仍然记忆犹新。

浏览2,6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