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学习路径上,有对动物动作进行身体化的动态模仿,以及作 为功力性锻炼的静态模仿。动态模仿有象形拳为证,静态模仿则有以动 物命名的“豹拳桩”、“虎拳粧”、“鹤拳桩”、“龙拳桩”、“蛇拳桩”等为凭。 也就是说,除了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进行身体的动力性训练之外,武术 还模仿动物形态特点和静态姿势,对身体进行静力性的定型化锻炼。
第四,在学习过程上,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艰辛历程。对此,平江不肖 生以文学之细腻将武术界象形拳诞生的传说刻画为言永福观鹤蛇之斗 而若有所悟、持续数月的疯癫、功成(恢复常态)创“八拳”的脱胎换骨过 程,以及广慈睹鹰蛇之斗而生八种身法手法、后用二十余年之揣摩终成
八诀创字门之艰辛。
忽见那鹤耸身一跳,两翅一扑,便跳过了天井那边,随着用长嘴 向青草里啄了一下。……青草里面,钻出一条六、七尺长的青蛇,伸 颈扬头的张开大口,向白鹤的喉颈咬去。白鹤不慌不忙的,亮起左 边的翅膀,对准青蛇七寸上一扑,长嘴就跟着翅膀啄下。……蛇将 头一低,从翅膀底下一绕到了白鹤背后,……在白鹤后腿上下
口。 鹤后腿连动也不动,只把亮在后面的左翅膀,挨着后腿掠
将下来,翅梢已在蛇头上扫了一下, 蛇、鹤相斗了三个时辰,蛇
自低头去了。言永福独自出了好一会神,猛然跳起身来,仰天哈哈
大笑, 辞退学生 如失心病人一样,独自在房中走来走去,
有时手舞足蹈一会,有时跳跃一会,无昼无夜的,连饮食都得三番
五次的催他吃, 在家里闹了三五个月,忽改变了途径,每日天
光才亮,他就一人跑到后山树林中去了。 只见他张开两条手
膀,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学着白鹤的样式,就听得哗查一声响,如 刀截一般的断了。地下斗大一个石头,一遇他的脚尖,便蹴起飞到 一两丈高。是这么又过了几月,才回复以前原状,仍招集些小学生 在家教读。①
看见一只盘篮大的苍鹰,盘旋空中,两眼好像在石缝里寻觅什 么。……石缝里面,藏着一条茶杯粗细的花斑蛇,只留出头尾在外, 身子全被崖石遮掩了,蛇头伸了两尺来高。鹰飞到那一方,蛇头便 对着那一方,鹰越盘越低,离蛇头约有五、六尺远近,忽然便将翅膀 右侧,刀也似的劈将下来。……鹰伸着翅膀劈下来的时候,只听着 “啪”的一声响,蛇尾已弹了过来,正打在鹰翅膀上面。鹰被打了这 一下,却不飞开,只一翻身,就在蛇尾上啄了一嘴。蛇头将要掉过 来,鹰亮开两翅,横摩过去,吓得那蛇连忙把头往石缝里一缩,…… 一连斗了八次,一次又一次的斗法,各不相同。……我(广慈)从永
宁州出来,到罗浮山,受我师傅的剃度,渐渐领悟了静中旨趣,心胸 豁然开朗,就因苍鹰与花蛇相斗,悟出遍身解数来。他八次有八次 的斗法,我也就创出八样身法手法来,费了二十多年的心血,精益求 精,成了八个字诀,因名这种武艺为字门。①
总之,人们从技击上学之于动物,塑成了新的武术拳种,形成了技击 训练的新方法,建构了武术的象形拳系统。
二、效动物之生命力而养生化
在认识到动物攻击能力,对身体的技击性动作进行动物化改造的同 时,人们也看到了动物的生命力,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动物的运 动方式和活动特点进行养生性文化生产。
在模仿动物行为、增强人的生命力的文化生产中,先是产生了各种 动物舞。《尚书•益稷》载有“……猿猴舞、雀鸟舞、熊舞、象舞”,《汉书• 艺文志》记有“沐猴舞”,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的“沐猴灌”、 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引书》都有模仿“猿呼、猿据、猿行”的动作。接着,人 们将动物舞与消肿舞©、导引等相结合,形成了我国仿生学养生。西汉董 仲舒在《春秋繁露》记载了仿猿之气象的养生行为,“猿似猴,大而黑,长 前臂,所以寿者好行其气也。”晋代丹士葛洪在《抱朴子》中引《玉策记》说 明了人们模仿猿猴进行养生的原因,“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千岁变 为老人。”在以增强生命力为主旨的养生化生产中,汉末医学家华佗根据 人们的仿生学养生实践,如《庄子》记载的“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 伸,为寿而已矣”等,选择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并通过模仿虎的 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
锻炼身体,创造了新的养生方法。①后来,在战国末期邹衍所倡导的阴阳 五行学说广为流传后②,人们又从五禽戏解读出五行理论,或者说附以五 行理论。鹿属木,与人体肝系统相应;肝藏血主筋,主疏泄,司运动;并通 过舒展大方、轻捷灵活的鹿戏,增强肝胆的疏泄功能,增加肢体关节的灵 活性,增加筋脉的柔韧性。猿属火,与人体心系统相应;心主血脉,藏神, 主司神明变化,其志为喜;通过嬉戏顽皮、攀援枝藤、机灵敏捷、腾挪闪避 的猿戏,悦心神、畅心志、通血脉,增强心功能。熊属土,与人体脾系统相 应;脾主消化,运输水谷精微,为人后天之本,又主肌肉与四肢;通过晃动 身躯,摇摆四肢,寓沉静于舒缓的熊戏,增强脾的运化,营养肌肉,健壮体 魄。鹤属金,与人体肺系统相应;肺主一身之气,主司呼吸,宣发水谷之 精微至全身各部分,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通过起落展翅、伸颈回顾等动 作和吐纳的鹤戏,增强肺的呼吸功能。虎属水,与人体肾系统相应;肾藏 精主骨,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而司会巧之所出;通过行走扑跃的虎戏 内练骨骼、外练四肢,收强肾固本之效。
在仿效动物行为的养生实践中,除了仿效动物动作和运动姿态进行 养生而外,人们还发现了长寿动物,并通过仿生长寿动物的呼吸方法而 养生。例如,被古人列为四灵之首(龟、龙、凤、麒麟)的乌龟,在古人眼中 是忍饥耐饿的长寿动物。《史记•龟策传》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方 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 引。”陈仲弓《异闻记》曰,“张广定遭乱避地,有一女四岁,不能步,又不忍 弃之,乃县笼于古冢中,冀他日得收其骨。及三年,归取之,见其尚活。 问之,女答曰:‘食尽即馁,见其傍有一物,引颈呼吸,效之,故能活。’广定 人冢视之,乃一龟也。陈实之言,固不妄矣。”于是,人们仿效龟之引颈呼 吸而创养生之“龟息”方法(如引颈前伸,缓缓呼气至头部低于两膝;缓缓 吸气,上身徐徐抬起至端坐状),引申出“辟谷食气”之养生目标,也进一
步开发了其他呼吸法(如胎息、喉息、毛孔呼吸等)。
在模仿动物的养生中,人们将养生实践分流为两条截然不同的养生 路径。在斯特劳斯看来,人对死的认识存有前瞻与回顾两种视角,面临 “如何阻止死亡?怎样返老还童(起死回生)?”两类问题,形成两种不同 的维护生命的实践类型:一是不要听、不要感觉、不要触动、不要看、不要 品味,二是要听、要感觉、要触动、要看、要品味。®中国人对生的两种态 度,在徐中舒看来,表现为西周时期(前1122—前771)祈求有限的长寿和 得享天年,以及春秋时期(前722—前481)的“难死”和“毋死”②,形成了 中国人“保持生、对抗死”③的两种追求(不死和成仙)©,建构了中国人两 种养生方式:动而养生、静而养生。
第一,动而养生。如《吕氏春秋》所载“昔阴康氏之始,民气郁阏而滞 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似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 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 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 老。我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 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都是从运动能力的开发、身体机能的提高出 发,生产了养生的动养方式和动功系列。第二,静而养生,如老子《道德 经》所说因“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而采取 “塞其兑,闭其门”、“少私寡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无为而养,以 及龟息、静坐等对身体技能的深度开发与精神状态的深度护理,建构了 养生的静养方式和静功系列。其中,静而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文化奇
观,如李大钊从“静/动”两极对应“东/西”文明①。因为,静养不仅是儒 道释共同的身体修炼,也是他们对人之精神状态的深度维护。如佛家 用作智蒽开发的手段,有“定能生慧”之说;道家用作体能的进一步开 发,以“还精补脑”而达“心静智生”之效;儒家则将静养作为“一日三省 吾身”的修身之必修工夫,成为儒者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朱 熹主张,“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是三五年必有进步可观。……学 者不做此工夫,虚过一生,可惜!”梁启超说,“每日静坐一二小时,…… 他日的一切成就,皆基于此。”第三,统一“动/静”的养生理想。在“动/ 静”养生系列的对立化生产中,中国养生还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分 类之后的“形神统一”目标,保持养生方式的“动/静”张力,收养生“身心 兼备”之效应。
总之,在模仿动物能力的文化生产中,武术进行了双向仿生学运用。 一方面用于技击,进行攻击力的模仿性训练;另一方面用于养生,并通过 仿效动物动作、运动姿态和呼吸方法,服务于人体生命力的提髙,也建构 了养生的“动/静”系统,形成了统一“动/静”的养生理想。
浏览1,4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