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与动物打交道的本领是人们主要的生存技 能。《世本》有“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的记载(相土和王亥掌握了 乘马服牛的技术);我国的造字也透露出古人对动物的熟悉程度,古人已 经能够细致地区分不同体态、毛色的马。如“麵”为黑马、“骐”为青黑马、 “骓”为黑白相间之马、“驷”为浅黑杂白之马、“骠”为黄马而有白斑、“骝” 为红马而黑鬃黑尾等等,《诗经•驷》中提及的十六种不同的马之名称反 映出东周人对马的熟知程度后来,人们将“头上有块白毛的黑马”美之 名为“乌骓抱月”,将“黑尾白马”誉为“雪中送炭”③。此外,家庭的构成也 与动物的饲养密切相关,甲骨文的“家”由建筑的屋顶下加“豕”构成。甚 至商朝还设立了专门的畜牧管理机构和官吏,如主管养马“马正”与“马 小臣”、主管养牛的“牛正”和“牛臣”、主管养犬的“犬侯”和“多犬”、主管 放牧的“亚牧”和“牧正”。

人类早期丰富的动物学知识,从两方面促进了人们学之于动物的 仿生学生产:一方面通过“象形”生产武术的象形拳系统,另一方面通过 “会意”生产武术的动物化运动意向,促进动物运动意向的身体化和人 格化。

一、模仿动物的运动意向

在“形似”动物动作进行象形化生产时,武术也以“神似”动物行为进 行会意性生产。武术模仿动物意向、“神似”的文化生产有三条路径。

首先是对动作名称的动物化命名,在武术动作与动物行为的意向之 间搭建联想的桥梁。在以动物命名拳种时,武术也以动物行为与动态命 名动作名称,并以动作的动物化命名指称运动风格、运动状态。如太极 拳的“野马分鬃,倒辇猴,揽雀尾”等,八卦掌的“白蛇吐信,鹞子穿天,大 鹏展翅,狮子抱球”等,少林拳的“雄鹰展翅,金鸡独立,猴子爬杆”等,从 动物行为形象地描绘了动作的形态,也暗示动作的性质。

其次是运动特点的动物化表征,将动物行为特征泛化为武术动作、 运动特点的要求,建设新的武术身体。第一,在动作的分类上,有“蛇之 缠绕、虎之扑打、鹰之拿抓”等象征性打法。第二,在动作的技法上,长拳 等有“起如猿,落如雀,立如鸡,缓如鹰”之要求,八卦掌以“三形兼备”之 理想力图体现出不同动物之长,而有“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势似鹰”之 规定。第三,在身体的技能上,要具有“猫窜、狗闪、兔滚、鹰翻”之能,体 现捕鼠之猫、搏兔之鹰的灵敏等。第四,在器械的技法上,要求“刀如猛 虎,剑如飞凤”。在古人看来,“风从虎”,虎给人留下的最惊心动魄的感 觉是狂风大作,即使老死山林仍然威慑其他动物,有“虎死威风在”之说。 因此,刀之猛,要舞得呼呼生风,舞出猛虎的“勇猛剽悍,雄健有力”之 威风。

最后是拳理的动物化比拟,将动物特殊的运动特征升华为指导武术 实践的理论。观雀蛇相争后,张三丰根据蛇的运动意向迸行了武术的文 化生产,生产了以柔克刚的太极拳,致有“长蛇摇头微闪,躲过雀翅”而悟

“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由按太极变化而粗出太极拳”之传说。①白猿 通臂拳也是人们根据长臂猿双肩贯通之能、舍形取势所创,其伸臂动作 要求力由背发,两背灵通,将上身之力贯注于臂力之间,击打动作则讲究 放长击远,抡臂成圆,高态快下,闪展穿插。

二、以动物喻人

武术将动物运动意向身体化,源于人类将动物特征人格化的文化传 统。广泛渗透进古人生活的动物知识,也是他们认识其他人的前理解。 也就是说,对动物形象和姿态的熟知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对人的认识之 中;或者说,对他人形象和姿态的感知,唤起的是脑海中关于动物记忆库 中的某一影像。动物特征人格化的文化传统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首先,表现为以动物特征描绘人。第一,人们将力大、善射与生有一 双猿臂相关联。《魏书》对匈奴刘聪的刻画是“猿臂善射,弯弓二百斤”, 《明史》以“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描写常遇春,唐代诗人崔道融在 《题李将军传》曰:“猿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第二,以动物形 象比拟人的体格和行为。如以“虎背熊腰”形容身体魁梧健壮者,以“龙 吟虎啸”形容声音洪亮,以“龙腾虎跃”比喻动作矫健有力,用“龙行虎步” 比喻人步履矫健。第三,以动物之斗比喻人之争,如以“龙争虎斗”形容 战争或体育比赛的激烈。

其次,表现为以动物形象刻画人格。如楚国商臣的“蜂目而豺声” (《左传•文公元年》)、叔鱼的“虎目而豕喙”(《国语•晋语八》)、项羽的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史记•项羽本纪》)②、宋江的“坐定时浑如虎 相,走动时有如狼形”(《水浒传》),以及《三国志》以“龙骧虎视”赞扬诸葛 亮的雄才大略、《世说新语》以“龙章凤姿”赞美嵇康出众的相貌,等等。

再次,表现为以动物符号区分人之等第。第一,从汉代到清代的官服 一直沿用狮子纹饰,也是位高的标志。如汉代,一般的武官服饰都可以绣 上狮子图案;唐代,武则天则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等饰以对狮子” (《旧唐书》卷四十五《舆服志》);宋初之制,朝服为“三梁冠,黄狮子锦绶”(《宋 史》卷一五二《舆服志》)。第二,人们将爵位高低与服装不同的动物文饰相联 系,并以动物序列“明贵贱,别等级”。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文官 绣飞禽、武官绣走兽(《明史•舆服志》清代沿用明制(《清会典图》)。

最后,表现在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借助动物知识来理解他人,也自 然成为我们认识周边民族的成见。如我们曾以与狗同义的“狄”来类归 北方部落,以具有爬虫特质的“蛮”和“夷”来定义南方民族,以“羌”字的 羊的偏旁来指征放牧民族。©其中有趣的是,人类早期积累的丰富的动物 知识,作为社会生活认识他人、理解陌生人的前理解,本是自然而然的现 象(例如,在顾颉刚看来,从动物来认识民族与他们的原始图腾有关©), 但是,随着人从动物界走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种以动物来理解人类 的认知方式也就具有了歧视的色彩。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42年,《南京 条约》第17条特别规定不得称英国为“英夷”;后来,因为中国并未遵守, 1858年《天津条约》再度明文重申。同时,我们也被拿破仑称之为“东方 的睡獅”,汪穰卿经百般求证得知:原来西人眼中的睡狮乃以涂抹鸦片的 牛肉喂食、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则梦语的狮子。

西人言中国为睡獅。狮而云睡,终有一醒之时。以此语质之西

人,西人皆笑而不答 后见驯獅者,叩其解,驯狮者曰:“此义遥深。

吾辈从前习驯獅之术,皆捕小狮子使母狗乳之,及其长成则狮形而狗

性矣,易驯之以为戏。后有人与之戏,至张獅口数獅齿,时适狮饥甚, 乘势一口,将人之头颅咬下。观者震骇,咸咎吾术之未精。因复深思, 乃得一法,以生鸦片抹于牛肉以何獅,初仅少许,谜则渐加,鸦片之量 既广,獅则终日昏昏皆在睡梦中,尽人调戏。虽能张拳开口,发声嗥 吼,不过如梦谵而已,实不能咬人。盖有獅之形,无獅之质,并前之狗 性亦无矣。殆将长睡,永无醒时。贵国之大,犹獅之庞然也。受毒之 深,奚止心于鸦片耶?以此为譬,庶乎近之。”(《汪穣卿笔记》)

对此,国人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抗议,如南狮传到海外,因粤语“瑞狮” 的发音颇似“睡狮”,为防止外人称作“睡狮”,国人则将岭南的南狮改称 “醒狮”①,寓意“中国睡狮”之醒。

浏览8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