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教酲中国跤市的特点与作用
内容提示:中国式摔跤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并以其 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著称于世,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跤术的特点与作用。
中国式摔跤的特点
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摔跤最初是军事训练的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联系,是武 术四大技击方法之一(踢、打、摔、拿),其技击的特点是显著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就 是以最有效的方法制服对方,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摔跤技艺至今仍在武术散打、 军事、公安干警训练与实践中被采用。
摔跤作为一项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既具有体育的属性,也不失其技击的特性,将 这种格斗技能寓于竞技,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这就从单纯的军事需要演变成一项具有 独特风格的体育运动。
具有对抗性的技术特征对抗性是大多数竞技体育的共性特征,在中国式摔跤中表 现得尤为突出。在竞赛中,双方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在激烈的竞技、较力、斗智、斗 勇等攻防交替运动中,以快速、巧妙、干净地将对手摔倒在地而形成了两人相搏一站一 倒的运动特征。它要求运动员具有精湛的技能、敏捷的身手、强健的体魄和快速的应变 能力,因此它又区别于其他对抗性项目(见图2-1)。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 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此,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见图2-2)。中国式摔 跤不同于日本的柔道与蒙古式摔跤,它是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分化出来的。中国 ,式摔跤技术严谨、复杂全面,跤术上讲究规范、干净、利落、动作连贯;效果上力求
摔得幅度大,摔得潇洒漂亮;动作上追求完美实用。虽然中外摔跤运动都有共性特点, 但中国式摔跤是伴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而发展起来的,它还深受儒家的伦理观、道 家的哲理、佛家禅心以及兵家战略观念的影响,同时中国跤技术之全面、击发之巧妙、 哲理之深奥,是国外任何摔跤种类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中国式摔跤的作用
中国式摔跤具有健身、竞技、娱乐、观赏等价值,是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良好手 段。
提高素质,健体防身摔跤运动较力、较技、斗智、斗勇,对抗性强,人体各关节、 肌肉几乎都参加运动,因此经常参加摔跤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促使人体骨骼、 肌肉更加发达。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摔跤对抗性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许多史料和文学 名著都有有关擂台争跤场面的描述,围观者都是“人山人海,群情沸腾”。特别是中国 跤在双人较力对抗中,使用撕、夺、抽、拉、圆、耘、挣、拧等技法,一人使另一人腾 空翻倒在地,进攻者潇洒地重心不失,稳如泰山,使观众“惊叹不已”,其漂亮的摔跤 技法,不但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还使观众感受到中国跤技的高 深莫测,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见图2-3)。
第3教酲中国跤市与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提示:中国跤术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摔跤形式不断演化,交流融合,最后整合而 成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 奉献给世界人民的一项优秀体育形式。了解中国式摔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 我们深入地认识中国式摔跤的现状,并从文化层次加以把握、学习和发展。
中国式摔跤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不像埃及、巴比伦和 希腊文化那样发生过间隔或跳跃。另外,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各 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着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 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 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其他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以找到的。中 国式摔跤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以中原汉族地区的摔跤为基础,不断吸收和融合 了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满族、蒙古族)的摔跤技术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摔跤精粹。
中国式摔跤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同时又具有兼收并蓄的风度,能包容个性文化, 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 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历史上汉民族文化长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存,
使得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比如历史上 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 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蒙文化、苗文化、 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而中国式 摔跤身处这一大环境中,其简明的胜负标准,也 为其包容多样性的技术方法提供了基础。中国各 地区各民族的摔跤技术在汇聚成中国式摔跤的 同时,许多仍保留着自己的特点,继续独立发展, 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式摔跤各具特色的技术流派 (见图3-1)。
中国式摔跤与中国人文精神千百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曾给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塑造着中华民族特殊的民族性格。中国文化以人 为本,重人伦关系的协调,讲究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 很不相同。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我们祖先寓教于乐的重要方式,而传 统摔跤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仁者必有勇。中国式摔跤的激烈对抗,除了能锻炼身 体外,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人的勇气,培养人 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正直、机智、果敢的品质。
中国式摔跤讲究争斗中有礼有节,有劲不 粗野,艺纯熟而不轻浮,追求高尚的精神品位。
体现在规则上,讲究点到为止,三点着地即停 摔;在技法上追求艺,不尚蛮力;在竞赛中提 倡干净利落、不砸不落、文明竞赛。中国式摔 跤强调“以武会友”,不完全以胜负论英雄,
进一步体现了“礼为用,和为贵”的群体伦理 观(见图3-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国人文 精神的写照;是一种谦虚不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式摔跤重视功法 练习,练功夫讲究熟能生巧,技合于道。至于艺,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的同 时练就个人绝技,提“一力降十会”、“以小胜大”、“以巧制胜”。历史上有不少摔 跤名家,他们练功的感人事迹一直被传为佳话。
中国式摔跤与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武术的一个分支,是武术中摔法的专门化发展。明清许多武术家 同时擅长跤术。所以武术的许多理论和技法同样在中国式摔跤中有所体现。中国武术哲 学中的“道论”、“气论”、“太极论”、“五行说”等也是中国式摔跤技战术的基础 和原则。例如中国式摔跤也以阴阳对立统一观解释跤技芦理,而且也强调“以巧破千斤”。 中国式摔跤中的“间劲”、“听劲”、“化劲”,都与'太极拳推手相通。两方运动员斗 智斗勇用的也都是中国的兵法谋略。在双方实力相当的高水平比赛中,任何一方都不会 轻易取胜,都必须运用组合技术,虚实变换,逢虚必实,逢实必解,逢力智取,逢弱力 敌,随机应变。中国武术讲究练功夫、练绝技、讲技艺等,这些都被中国式摔跤所继承 和体现。
中国式摔跤与中国美学观念
中国文化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中国式摔跤早期是军事训 练方法,秦汉以后主要是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性竞技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式摔跤特有 的美感、乐感及其可观赏性的价值追求。中国式摔跤是讲究快(打闪纫针)、巧(以巧破千 斤)的站立式摔跤,是技术与力量的完美展示,其动作干净利落,结果一倒一立,有很高的观赏娱乐价值;另外,中国式摔跤重视练功、练技成艺,把外在的美和内在的提高有 机地结合起来。动作潇洒、飘逸,刚柔并济。每个功法都可以用来进行单独的表演,都 能给人以美韵的感受。中国式摔跤还注重服饰美。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穿跤衣、着长裤、 系腰带、穿长靴,展示的是中国特色的服饰美,体现的是中国人文艺术含蓄美、柔和美 及精神美(见图3-3)。
中国式摔跤与中国养生文化
中国养生学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强调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中国式摔跤训练中强调“冬练三 九,夏练三伏”,而且说“冬练长(zhfing),夏练长(chdng)”。长(zhtog),是指长功夫、 长力量,相当于现代竞技体育的冬训;长(chdng),是指长筋,柔軔性练习应在夏天。这 是对养生学中一年四季“生、长、化、收、藏”规律的应用。
中国式摔跤还吸收了中医养_学中的练养相兼、内外兼修等训练理论。“内练一口 气,外练筋骨皮,宁长筋三寸,¥长肉半分”。重视基本功与专项技法的联合锻炼。创 造了许多灵活有效且独具特色的训练器械与方法,如天秤、地秤、抖皮条等。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养生情趣,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人们起居 有定,耕作有时,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这种安土乐天的文化心理也是形成中国式 摔跤融养生、健身和技艺、娱乐于一体的因素之一。
第4教酲我国民族式摔跤簡
内容提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目前开展摔跤运动最好的是我国的蒙古族。本章重点介绍蒙古族摔跤,通过本章的学习,可对民族摔跤有一个全面了解,,
我国蒙古族简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当你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到这首从北朝时就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时,你是否会联想到 那绵亘千里、牛羊遍地的内蒙古大草原,联想到世世代代生活各草原上的一个勤劳勇敢、 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其漫长的发展进 程中,创造出了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大量珍贵典籍。其中,《蒙古 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 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以英雄史诗《江格尔》最为著名,它以巨大的概 括力生动反映了蒙古族部落战争时代的社会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大英雄史诗”之 一。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至今仍在使用传统的蒙古文。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 和萨满教。蒙古族,现有人口 480.6万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分布在 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最早见于唐代,是当时蒙古地区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 蒙古部落发祥于古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公元7世纪向西部草原迁移,并分 衍出许多部落,散布在从鄂嫩河到贝加尔湖之间的辽阔地带(见图4-1)。
蒙古族在开拓和保卫边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 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铁木真,他就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铁木真在各家族的支持下,发展生产,扩充武力,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 国。他带领着蒙古骑兵东征西讨,把蒙古汗国的疆界不断扩大,发展成一个跨越亚欧两 洲的大帝国。他的孙子忽必烈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一元朝。这是蒙古族历 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元代之前的蒙古族摔跤活动,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用以锻炼力量、技 巧,并通过摔跤来选拔擢升力士。元朝建立以后,由于大规模对外战争基本结束, 国内出现了安定局势,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摔跤的社会娱乐成分也就 愈来愈多。
了解“那达慕”
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 是游戏娱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见图4-2)。每到这个时候, 牧民们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骑马坐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大会上,有既惊 险又精彩的赛马、射箭,还有各种棋艺比赛和各式各样的歌舞表演。最精彩的可以说是 蒙古式摔跤了。摔跤场上,两队挑选出来的摔跤手依次站好。他们穿着镶有闪闪发光的 铜钉的黑色摔跤衣和肥大的摔跤裤,脚穿长筒皮靴,一个个威风凛凛,强壮有力。这时, 在一个人的指挥下,摔跤手们唱起歌来:
啊……
台勒拜,台勒拜(‘‘快出来’’的意思),
放出你的勇士来,
放出你的摔跤手。
伴着雄壮粗旷的歌声,两队各出一名摔跤手摔起跤来。这时,摔跤场沸腾了 (见 图4-3)。人们各自为自己的选手加油、叫好,掌声、笑声、喝彩声、欢呼声震耳欲聋, 回荡在节日的草原上……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每年7月、8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
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 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 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 牛皮紧身背心,下穿肥大的摔跤裤,脚登蒙 古靴,他们高唱着摔跤歌,跳跃出场(见图 4-4)。每个参加者都有奖励,其中最有成就 的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这 种斗智斗勇的摔跤比赛培养了蒙古民族剽焊 的气质和乐观豪迈的精神。除摔跤之外,“那 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 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
搏克——蒙古式摔跤
嫌袭劣式摔续简介
蒙古式摔跤是草原牧民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蒙 语叫“搏克”。每当“那达慕”盛会召开的时候,. 各地的摔跤能手都不远百里前来参加。谁若能在群 雄角逐中夺魁,就格外受到尊敬。摔跤手是牧民心 目中的英雄(见图4-5)。
摔跤运动在蒙古草原有悠久的历史。西安客省 庄出土的两件匈奴铜牌,图案中间是两个力士在摔 跤,为我们提供了蒙古式摔跤起源的重要资料,铜 牌上的力士都赤裸上身,互相弯腰扭抱,左边的人 用右手按住对方的腰,左手紧抓对方的后胯;右边 的人分别用两手抱住对方的腰和腿,双方相持不下,都想奋力摔倒对方。从铜牌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来看。属于汉初匈奴的遗物;而从摔跤的 图像所呈现的架式上看,大致与今天的蒙古式摔跤跤法同源。铜牌的整个图案以树、马 为依托,显然是描绘两人骑马游于野外,下马摔跤的场面。可见,那时的匈奴人摔跤已经相当普遍。
搏克是一项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蒙古式摔跤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时即已 盛行。参加比赛的人数需成偶数,最多可达1 024人。比赛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 民间比赛时,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腰系“希力布格” (即围巾),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蹬蒙古靴,颈套五色彩带“景嘎”(为名次的标志, “景嘎”越多,表示历次比赛中优胜越多)(见图4-6)。在三唱摔跤歌中,摔跤手跳着 狮舞步或鹰舞步出场。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敬,然后互相抱摔,以膝盖以上任 何部位着地者为负。获胜的前三名重奖。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的摔跤,也 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见图4-7)。 参加蒙古式摔跤的人数是8、16、32、64、128、256等双数,总数不能是奇数。报名 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和体重。对手的安排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不征求摔 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
摔跤手的服装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 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丼 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用香牛皮制成,上面钉 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镜或“吉祥”
等字样。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 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名跤手脖子上佩 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江嘎,看上去 煞是威风,这是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 的象征(见图4-8)。
_ f劣式摔綫的比赛规则
比赛可分为个人赛、团体赛、安慰赛和表演赛。个人比赛以个人在预赛、决赛中
的成绩确定个人名次;团体比赛以每个队在团体赛中的成绩确定名次;安慰赛以未进人 个人决赛的运动员及其他自愿参加的人员之间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表演赛是由主办单 位以特定方式组织的比赛,按单淘汰制比赛确定名次。
比赛制度指个人比赛按传统方式进行时,采用的单淘汰制、单循环制、循环与淘 汰混合制;团体比赛采用3人轮赛制、点将制(不得少于5人,均为奇数);无论个人赛 或团体赛,均不分体重级别,两人相遇一跤定胜负。
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负。
得分标准:在个人预赛中的胜者得2分;在团体赛中的胜者得1分;团体赛和个 人预赛的负者得〇分。
侵人犯规:用非技术性动作踢对方任何部位;使用反关节动作;按压对方眉口之 间部位、咽喉及揪、抓对方头发。
技术犯规:用手或臂触及对方髋关节以下任何部位;抓、揪对方“江嘎”(项圈)、 “陶术”(套裤);比赛进行中未经裁判员许可自行停止比赛;违反比赛服装规定;有意
伤害对方;比赛中说话挑逗和侮辱对方;比赛中,随队人员(包括教练员)未经裁判员允 许进入场地或进行场上指导;不服从最终裁决。
比赛前10分钟开始点名,3次点名(每次点名间隔时间为2分钟)不到或不按规定 人场者按弃权论。犯有侵火犯规之一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劝告、警告或取消其比 赛资格。犯有技术犯规之一者,裁判员应及时给予提示、劝告;劝告不听者,则取消其 比赛资格。用手使动作于对方髋关节以下部位而摔倒对方者,判对方胜。比赛开始1分 钟内双方无进攻动作,裁判员警告双方各一次;2分钟内仍无进攻动作,则取消其本轮 及以后各轮比赛资格。
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战歌,以助声势。唱过三遍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做 着雄鹰展翅的舞姿进入会场。比赛开始前,摔跤双方互相致意并向观众致敬后,开始较 量。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相击。蒙古式摔跤以技巧取胜,大体分踢、绊、 缠、挑、勾等30余种、300多个动作。一跤定胜负,只要身体有一处着地就算输了,但 不能抱腿,不准反关节动作,不准扯裤子(见图4-9)。
劣式摔綫的比赛砀地
一般在平整的草坪或土质地面举行比赛。要求表面清洁,无碎石、粗沙,不得有与 地面镶平的坚硬物(如砖、石、金属物),土场地要保持适当硬度。个人冠军赛、表演赛、 安慰赛一般采用长方形或扇形场地,其边长、半径视比赛规模而定。团体赛一般采用圆 形或方形场地。如有三个以上圆形场地,则应按放射形或扇形布局;方形场地按平行并 列布局。如遇特殊情况可以在室内进行,但必须用中国式摔跤或柔道场地设备、规格代 替,并罩帆布盖单。
袭劣式摔续议唷女各参与
近年来经过改革,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蒙古名称“搏克”驰名中外,在重大的那 达慕大会上,现还设有女子搏克比赛,这是那达慕体坛上一支娇艳的奇葩,备受国内外 宾客青睐。女子搏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观众;为那达慕大会编织了一束五色的彩环。 改革后的搏克运动,常以单独项目构成比赛,这种比赛不仅设有个人冠军赛。还设有团 体赛、表演赛和安慰赛等内容,从而给古老的蒙古式摔跤注人了新的生命力,使搏克登 上了全国比赛的殿堂。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摔跤运动
在我国广阔的疆域里,自古就居住繁息着许多生活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这些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生活特点不同,所以,各少数民族的摔跤风采各异,摔法不 一,并各自具备较完整的规则和奖励办法。
云南省流行的摔跤是云南省各少数民族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他们利用农闲、节假 日进行摔较比赛,特别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摔较活动达到高潮。电 影《阿诗玛》中有句歌词是“谁要是摔跤摔得赢,绣朵山茶花献给他”,可见摔跤能手 在当地还是姑娘们倾心爱慕的对象(见图4-10)。
云南各族人民为什么这样喜爱摔跤呢?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两个勤劳勇敢的 彝族兄弟,放牧着一群牛羊。一天,兄弟俩看到两只羊打闹,不分胜负,很有意思,于是就模仿羊的动作,互相摔起来,并规定以双肩 或单肩着地为失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摔跤活动就流传开了,沿袭至今。现在每次摔跤比 赛前,不论是运动员、裁判员还是观众,都弹起民 族乐器,唱起民族歌曲,跳起民族舞蹈,欢聚在摔 跤场上。裁判员首先进入摔跤场内,号召愿意参加 比赛的运动员入场,运动员人场后在裁判员的搀扶 下,诙谐地绕场一周,征求对手人场比赛。对手入 场后,双方拥抱,然后双手高举,轻轻下落,表示 在比赛中要高高抱起对方,往下摔时则轻轻放下,以示友谊。比赛时赤背袒胸,穿短裤,腰上系一根 带子(见图4-11),全身可以握抱,可以抓腰带,不 许抓短裤。把对方摔倒后,可以继续翻滚,直至使 对方单肩或双肩着地才算胜一跤。每场比赛采取三跋两胜制。比赛不受时间限制,胜 者留在场内继续比赛,直至败给对方才退出场外,延至最后没人出场比赛时,则由举 办单位派一人出场,与优胜者比赛。云南流行的摔跤类似自由式摔跤,所以,云南省 自由式摔跤在我国跤坛有一定的优势。
云南省群众性的摔跤运动会,促进了各民族间体育运动的开展。运动会期间,弥 勒县西山区到处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景象。路南彝族自治县和弥勒、元阳等县的哈尼族、 僳僳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喜气洋洋地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参加运动会。群山中的 一块方圆五六十米的盆地就是摔跤运动场,人们环坐在松林葱郁的山坡上观看。比赛 开始,全场顿时活跃起来了。几十名裁判员向着四周一呼唤,喜爱摔跤运动的群众纷 纷寻找自己合适的对手,经过亲切交谈后,便手挽手地进人运动场。他们中间,有大 力气对大力气的摔跤,有青年对青年、少年对少年的摔跤,也还有年近五十的老年人。 群众性摔跤比赛中获得五战五胜、正式比赛中又获得次重量级第一名的路南彝族自治 县撒尼运动员毕永恒,在摔跤中不仅具有勇猛顽强、机智灵活的战斗风格,而且十分 注重团结友爱。每当他把对手抱起来将要摔倒在地上的时候,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路南彝族自治县汉族运动员赵云祥和弥勒县阿细运动员岳琴芳是这次比赛中的一对大
力士,他俩在中量级的摔跤比赛中整整对垒了一个多小时才分出胜负。比赛一结束, 他俩互相拍打了身上的灰尘后,又手挽着手亲切地交谈起来。人们看到他们这些团结 友爱的表现,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摔跤是云南省山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族群众 中广泛地开展。在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等地,绝大多数青壮年和少年都积极地参加业余 的摔跤运动。路南圭山中学还办了一个业余的摔跤训练班,为普及摔跤运动培养骨干。 元阳、泸西、师宗等县每逢节日期间,都举行摔跤活动。许多村寨在生产休息时,田边 地头都有摔跤的人群。由于摔跤运动的广泛开展,各民族人民的体质普遍增强,促进了 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公主角力征婚 摔跤功夫
《马可•波罗游记》第四章第四节中以《海都王矫健而又勇敢的公主》为题,记述 了我国元代一名杰出的摔跤女将角力征婚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的侄儿海都王有个女儿, 名字叫艾吉阿姆(鞑靼语的意思是明月)。她不但长得漂亮,性格倔强,而且练就了一身 摔跤的硬功夫。公主自16岁以后,无论在什么样的摔跤场上,从来没有失败过。满朝文 武百官无不交口称赞:“真是如花似玉又武功过人的艾吉阿姆啊! ”岁月匆匆,一晃, 公主长到20岁,一天,海都王和王后商量,要为女儿选一门当户对的人家,找一个人才 兼备的女婿。一征求女儿的意见,不料,明月公主长叹一声,说道:“父王、母后,孩 儿不愿出嫁。”两位老人相对而望,不知女儿到底为什么?公主沉思了片刻,走到窗前, 看着大厅前面不远的摔跤场,自言自语地说:“堂堂大元,竟无一个有用男子,真乃可 叹! ”海都王一听女儿这句话,知道公主是指摔跤场上的事。“女儿,依你之见,你的 婚事如何决定? ”,“依女儿之见,摔跤场上相会,不论哪家公子,战胜我者,我就为 妻,不能胜我者,罚好马百匹。”海都王一向喜欢女儿的豪爽,一听女儿这番言语,喜 上眉梢。“好!就这样吧。”
公主摔跤征婚的消息一经宣布,就吸引了各地求婚的青年,尽管他们知道公主技艺 不凡,但还都想碰碰运气。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海都王和王后坐在王宫的大殿上,左右 分班待立。公主穿着薄绸缝制的华丽衣裳,威风凛凛地走进大殿。比武的青年也都走进 大殿……一连几天,公主都获全胜。时间一长,求婚的青年渐渐少了起来,他们明白, 这种运气不那么好碰。一天,卫官向海都王报告:“报王爷,公主已赢得一万匹良马。” 海都王哈哈大笑,他从心里高兴自己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女儿。可是后来,海都王不免也 犯了心思,照这样下去,公主何时才能嫁人呢?
大约1280年,从远方来了一个王子,小伙子英俊、剽桿,带来了一千匹骏马。他 拜见了海都王,海都王一眼就看中了这位王子,从心里愿意把公主嫁给他。海都王私下 里告诉公主:“你得手下留情,王子是真心为你而来。”公主听后摇了摇头,她对海都 王说,世界上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使她那么做,大汗最喜爱说真心话的人。海都王听后没 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这场较量,王子输了,公主又赢了一千匹好马。《马可•波罗 游记》中这个故事讲完了,可后来兮主究竟嫁到哪里去了呢?书上没有交待。但至今民 间还在流传着明月公主后来的故事/说她遇见了一个草原牧民的儿子,他们相爱了,他 们赶着一万一千匹良马,离开了王宫,沿着也里古纳河向天山草原走去。
浏览2,0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