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少数民族摔跤项目的设置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开展广泛,深受各民族的喜爱。每逢年节及重大的喜庆日都要 举行摔跤比赛。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设置了五种民族摔跤项目。
搏克(袭古族式摔续)
比赛设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采用了三人轮赛制,个人赛为单淘汰制。运动员均 不分体重级别,两人相遇以一跤定胜负。胜负的标准: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 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负。运动员一般穿着有金属铆镶边的皮制“卓得戈”(跤衣)、
“班泽勒”(跤裤)、“策日布格”(彩带)、“淘术”(套裤)、“困特勒”(蒙古靴或马靴) 和“布苏勒”(皮制腰带)。
且里面(瘫居糸族式摔殘)
比赛方法是: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的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在 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手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用扛、勾、 绊脚等动作将对手摔倒(肩胛骨着地,侧身着地或臀部着地)为胜。比赛不分年龄,按体 重分为52公斤、57公斤、62公斤、74公斤、90公斤五个级别。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犇族式摔续)
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手的腰带,通过腰、腿、脚(勾、掰、翘、挑)等技术动作 的应用,将对手摔倒为胜。赛前一天称量体重,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标准同前)。比赛 采取三局两胜制。
(藏族式摔绞)
双方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手的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的背后 握抱)。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手将其旋转摔倒并用脚絆或蹬踹对手。运动员肩、背、 腰、臀、头、体侧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方。比赛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标准同前)。
(满读式和〇族式摔綫)
绊跤是满族式和回族式摔跤。运动员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标准同前)。两人身着摔 跤衣,在10米x 10米的比赛场地上比赛,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的质量得1 分、2分或3分,每场比赛要三个回合3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以三回合得分多者为 胜方。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而一方已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方。
第5教酲中国跤市的力学祈
内容提示:通过本节的学习,应对中国跤术的生物力学基础有所了解,并能够运用 中国跤术的稳定、重心位置与稳定、_ #定原则、跤力一圆劲等力学知识存中国踔术练习
中国式摔跤的生物力学基础
跤力是摔跤运动中的专项力量,特指中国跤术专项技术中所体现的有特色的劲力。 本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中国跤术中的跤力知识:①稳定的力学基础;②跤力的力 学特性。中国式摔跤的跤力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它是一种活体的相互对抗运动,因此在 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人体看成刚体,也不能完全应用普通力学原理去分析。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实践进行讲解。
一、德定的力
在摔跤运动中,对立的双方应用各种技术动作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对方的站立平衡, 将对方摔倒,同时保持自身平衡站立。站立平衡的稳定性(简称为稳定)与其在对抗中的 技术运用和基本功的练习有密切的关系。人不论怎样摔倒,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 脚底翻离地面,人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支撑面、基底范围的大小与稳定
在地面上,一个处于静止和稳定平衡状态的物体,其底部必有一个支撑面。支撑面 是指由物体各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组成的范围。支撑面面积越大, 物体的稳定性也越大。人是以脚底做支撑来维持站立平衡的。人站立时的支撑面由两脚 底触地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组成(见图5-1)。
然而人是一个活体,摔跤时运动员在不断移动过程中常常会单脚离地转换,人站立 时不同站立方式的支撑面见图5-1,为单脚独立。这时,两脚间在地面的垂直投影范围(最 小可支撑范围)比单脚的支撑面更能反映其稳定性,我们常称之为基底范围。站立时的基 底范围,是两脚底和其间所张开的面积在地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如两脚同时站立在水平
地面上,它的支撑面就是基底范围。如果用部分脚底立在地面上,这时他的基底范围就 是两个整脚底在地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和其间所张开的面积。
总之,基底范围是影响运动员站立稳度的一个因素。基底范围越大,稳度越高,要 破坏其平衡所需用的外力则也越大,也就是将对方摔倒的难度越大。
重心位置与稳定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无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始终垂直向下,重力的作 用点就称为重心。但是,每个物体都是由无数微小的物质所组成,这些微小的物质无不 受重力的作用,所以组成物体的每一个微小物质都有一个重心。那么,对于整个物体而 言,它的重心是什么呢?是各个微小物质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人体也不例外,人体是 由头、躯干、上臂、前臂、手、大腿、小腿、脚等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同时受到 重力的作用,各有自己的重心,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人体重心。 由此可见,重心就是合重力的作用点,它在物体上仅仅是一个几何点。几何形状固定的物 体,其重心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而人是活的运动的物体,其重心并不是恒定在一个点上。
人体重心的位置是随机变化的,随着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的进行,在一 定的范围内移动。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其变化范围在1.5 ~ 2厘米之间。人在站立时, 人体重心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骸椎上缘7厘米处。由于性别、年龄和体型不同,人体的重 心略有差异。在体育运动中,随着身体姿势的变化,人体重心位置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 变化对动作技术的影响较大。例如:手臂上举,重心升高;下蹲,重心下降;左侧屈,重 心左移;体后伸,重心后移。动作幅度过大,重心可移出体外。一般情况下,重心越低, 物体的稳定性越大。重心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离基底面某边缘的距离越远,物体在相应方向 的稳定性就越大;趋近于基底面的中心,则物体在各方向上的稳定性趋于均衡。
稳定角与稳定
稳定角就是重心垂直投影线(或者说重力作用线)
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见 图5-2)。稳定角越大,物体在相应方向的稳定程度越 大,即物体在某方位上平衡稳定性的储备能力越大。
稳定角能定量地说明物体在多大的范畴内倾倒时,重 力仍可产生恢复力矩使物体回复到原平衡位置。稳定 角综合地反映了支撑面积大小、重心高低及重心垂直 投影线在支撑面内的相对位置这三个因素对稳定性的 影响。如果要增大某方向的稳定性,则要增大在此方 向上的稳定角,反之亦然。
灵活性与稳度
在摔跤运动中,并不是说跤姿的稳定性越高越好,从而一味地扩大基底范围、降低 重心。摔跤胜负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稳度只是最基础的一个因素,但不是绝对的。
在实战中,还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便于移动,从而有利于寻找战机,并化解对方的进 攻。在一定的范围内,稳度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超出这样的范围,稳度越大,灵活 性反而下降,不利于实战中进攻取胜和防守反击。摔跤过程中应随时随机地自我调整重 心和基底范围,以保持较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稳定原则在中国跤术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稳度法则,基底范围越小、重心越高的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其重力作用线 就越容易超出基底范围,因而其稳定程度也就越差。摔跤时为了保持较大的稳定度和抗 衡对方袭来的横力冲击,一般采用两腿左右或前后均开,以扩大基底范围;膝关节微屈, 以降低重心。形成前腿稍绷、后腿弓的半丁字步式跤架姿势。
不同的跤架和跤姿,其稳定角随方向而异。在对方稳定角小的方向上用跤,容易破 坏定性而将其摔倒。在实战中,不论采取何种手法和步法,都是为了改变对方站立时在 各方向上的稳定角,从而寻求在对手稳定角最小的方向上使用跤力将其轻巧地摔倒。总 之,中国式摔跤是一项重视技艺的运动,进攻时,要找准对方稳定角最小的方向使招用 法;而在防守时,要根据对方动作与力的变化随时随地保持和改变自己的稳定角,以便 对抗对手的跤力,防止被摔,甚至可以乘彼之虚,反守为攻。
浏览8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