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河北文化中的民风武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和熏陶,孕育出了河北地域尚武任侠、剽悍刚健的社会风尚。多民 族刚健武俗的长期互融,又给河北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增添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性情卞急的河北民风,好气任侠的剽桿习俗,多民族刚健武俗的互融共同构成 了历史悠久的&北文化中一道耀眼的光芒。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剽桿刚健,武运 久长——历经漫漫时空的浸润和消磨,河北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至今仍摇 曳着动人的风姿,使人津津乐道,兴味盎然。

一、性情卞急的河北民风®

性情卞急的河北民风,可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因为靠近胡人,经常受到侵 扰,师旅屡兴,所以河北地域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气”。因为在血缘和文化 上的胡汉互杂,深受少数民族地区刚直、豪爽风尚的影响,中间又经赵武灵王胡服 骑射的胡化变革,所以性情卞急的河北风气日渐更为浓烈。河北古称燕赵,史载 燕地“山高水寒,承商朝亡国之乱,又承西周初兴之弊,猥琐而局促,卞急而狷介”。 燕地距离内地遥远,人口稀少,经常受到胡人侵扰,风俗也和代、中山相类似,男子 常相聚在一起慷慨悲歌,情绪激昂。燕赵之人擅长骑射,惯见刀兵,人民雕悍少 虑,甚至就连这里的女子也都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夹杂在燕、赵两国之间的中山 国虽然土地狭小,但人民同样“性情卞急”表现出鲜明的民风特色。性情卞急的燕 赵民风也可从燕赵之人性情耿烈的特点上可见一斑。赵国的赵襄子曾令人暗杀 代王,兴兵吞并了代国。赵襄子的姐姐为代王夫人,在闻讯后呼天痛哭,并磨笄自 刺而死。女子性情尚且如此耿烈,其他人的耿直卞急更可想而知。赵武灵王发动 著名的胡服骑射变革后,由于一心专注于兴国大计,竟然索性将王位也禅让给了 其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亲自统率将士专事开边拓土,与胡人征战,还计划从 云中、九原袭击秦国,后来也正是因此竟丧身于儿子争权之乱中。赵武灵王的这 一非凡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该地域性情卞急的民风特点。另外,据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河北冀州人审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同样性格的河北 名人还有当时的魏国名将乐进等——“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也。容貌短小,以 胆烈从太祖”。《隋书•列传第二十一 •张衡》中也有“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 衡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的记载。唐时的名士袁恕己也是这种性格特点的鲜明 体现。据《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记载:“袁恕己,沧州东光人也。敬晖等将诛张 易之兄弟,恕己预其谋议,又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以备非常……后与敬晖等累遭 贬黜,流于环州。寻为周利贞所逼,饮野葛汁数升,恕己常服黄金,饵毒发,愤闷, 以手掘地,取土而食,爪甲殆尽,竟不死,乃击杀之。建中初,赠太子太傅。”

河北大地自古盛产良马,所以良马常称为“壤”、“■”,以地名命名。辽宁教育 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张京华《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燕赵文化卷》中曾有关于燕赵 良马的相关记载:“自两汉以后,燕地就以精良的骑兵著称,并成为燕赵文化中的 一大特色被一直保留下来。”西汉初燕地的“枭骑”到东汉初又称为“突骑”。“枭 骑”和“突骑”之称都有勇健骁锐、冲突凌厉的意思。或许,在以迅疾如飞而名动天 下的骏马与以性情卞急而闻名的民风这二者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并非纯属巧合的 某种相关联系。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性情卞急的河北民风又是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一种表 现。这种由于性格差异而形成的南北文化风格不同在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显著 体现,例如元明时期戏曲的风格特点中,这种南北差异就表现得尤其明显。王世 贞曾经系统对比过北曲与南曲的风格差异并提出了精辟见解:“凡曲,北字多而调 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王世贞关于北曲“字多而调促,促处见 筋”的这一精彩风格评论也可以说正是燕赵民风“性情卞急”特点的另类经典阐 述。由此也可以看出,历史悠久、性情卞急的燕赵民风对于包括武术在内的燕赵 文化的发展和完善应该说一直具有着长期而明显的影响作用。

二、好气任侠的剽悍习俗

“好气任侠”是河北地域文化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古燕赵之人擅长骑射,惯见 刀兵,很早就形成了好气任侠的剽桿习俗。《汉书•地理志》载“(蓟地)其俗愚 桿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宋史•地理志》说河北“其人质厚少 文……大率尚义,为强技,土平而近边,习于战斗”,“涿郡连接边地,习尚与太原 同俗,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中也有 “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之说。《隋书》同样有“自古言勇者皆出幽并”、“自古言 勇侠者首推幽并”的记载。唐人杜牧曾经有言:“冀之北土,马之所生,马良而多, 人习骑战,非山东兵不能伐虏”,“幽并之地,其人沈鸷多材力,重许可”。唐代诗人 韦应物在诗歌中有“礼乐儒家子,英豪燕赵风”的诗句,韩愈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 士”更是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1. 历史悠久的好气任侠习俗


河北地域好气任侠的剽桿习俗由来已久。《汉书•地理志》中曾有关于蓟地 女子的描述:“初,太子丹宾养男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宾客 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其俗愚桿 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北魏时期,据《魏书》卷五十三 《李孝伯列传》载河北广平大族李波的小妹骁勇无比——“李波小妹字雍荣,褰裙 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 ”北宋时期,河北常山 郡北七里唐河店的一位无名老妇,甚至能够赤手空拳智杀契丹的骑兵。北宋文学 家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中也有河北边郡上的人们习于战斗而不怯懦的说法,当 听到敌虏到来时,他们的父母便帮助拉出战马,妻子为其取来弓箭,甚至有不等穿 好盔甲就敢于上前的。王禹偁说:“一妪尚尔,其人人可知也。” ®

赵国的文化源出三晋,而晋国正是中国古代法家智谋与豪侠勇武的发源地。 在迁都邯郸前后,赵氏之中就已接连出现了几位有名的侠士。为了保护赵氏遗 孤,赵氏门客中的公孙杵臼和程婴大义凛然,更是演出了震撼古今的“托孤救孤” 传奇。邯郸原为赵夙的后代赵午的封邑,时称“邯郸午”。赵鞅在吞并邯郸后囚禁 了赵午,命令从者脱剑而人,惟独赵午的家臣涉宾不肯从命,表现出了坚强不屈的 豪侠风骨。为给主人报仇,赵人豫让吞炭漆身先后两次行刺赵鞅之子赵襄子,就 连赵襄子都感动得喟然叹息而泣。“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自此 以后,侠义之风在赵地就成了一种传统”。另外,《庄子•说剑》中关于赵惠文王三 千斗剑之士的描述在中国武术理论中一直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唐代李白《侠客 行》中的“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诗句即以此为

 

指。战国至秦汉时期,赵国的邯郸是当时各国中最繁华富庶的城市之一。由于社 会经济的繁荣,当时诸如弹琴悲歌、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饮酒、狎妓等等多种游 戏类别在邯郸颇为流行,其中尤以六博和狎妓最为突出,而且要比同时期皆为大 都市的洛阳和临淄更为豪雄,更为狂放,以至于后世文人在提到邯郸时,都免不了 在这方面回顾和咏叹一番。“这都是受了燕赵区域任侠勇武传统的影响,是任侠 勇武性格的一种转移”®。

燕国的君王也颇有侠风。燕昭王是对于燕地文化风格的形成与成熟起了关 键作用的一位君主,其卑身厚币向各国招贤,其买千里马骸骨和高筑黄金台发奋 图强的故事,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六国之中燕国是最后灭亡的一国,而燕太子丹与 荆轲不畏强暴、谋刺秦王的千秋壮歌也历来成为爱国志士忠勇报国的典范。据 传,当年太子丹仰天长叹之时,乌白头,马生角;荆轲欲刺秦王之际,白虹贯日,天 为之动;太子丹与荆轲易水作别之日,“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行至易水之 上,荆轲作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意和 之。荆轲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闻者皆瞋目裂眦,发上指 冠。勇士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荆轲于是升车而去,终已不顾”。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里这段关于燕赵侠义精神的记述已成为亘古不移的经典而一直为后人 传诵不衰。唐代“诗圣”杜甫的《后出塞五首》皆写游侠从军,曾在其之四中说:“渔 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这是对于燕地豪侠之风的艺术再现。也正是在这样浓烈 的社会氛围之中,《唐才子传》中才会有关于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如此记载:“蓟门 人,少有侠气,所从游者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好气任侠、强焊尚武的 社会习俗,代相传承,不绝如缕,构成了河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

  1. 代有才出的剽悍豪杰义侠


翻开历史卷宗,熟习武艺、剽悍仗义的河北豪杰义侠可谓不绝于目。

《史记•田叔列传第四十四》中有关于赵人田叔的记述:“田叔者,赵陉城(西 汉无陉城县,可能是苦陉之误。苦陉,西汉时属中山国,在今河北无极县东北)人 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 诸公。”中华书局版《汉书•田叔传》中也有“齐田氏也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 为人廉直,喜任侠”等记载。

还有田畴。据《三国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所记:“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 终(今河北蓟县)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其主为公孙瓒所害,田畴曾不顾禁令谒 墓哭祭。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妆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 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 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仇守义之臣,诚行此

 

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 ”瓒壮其对,释不诛也。拘 之军下,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璜曰:“田畴义士,君弗能礼,而又囚之,恐失众 心。”璜乃纵遣畴。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 不可以立于世!”遂人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 年间至五千余家……

三国时著名的蜀国开国皇帝刘备,也是一个善使双兵、以侠义闻名的不折 不扣的侠士。据《三国志•刘二牧传》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 人……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 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 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 合徒众。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 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 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 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 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 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两晋南北朝时的河北人士中,也是豪侠频出。以“闻鸡起舞”而闻名的爱国将 领祖逖,便是一名武艺高强的慷慨侠士。据《晋书.列传第三十二•刘現祖逖》中 有“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也。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 父武,晋王掾、上谷太守。逖少孤,兄弟六人。兄该、纳等并开爽有才干。逖性豁 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 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等记载。此外,《北史.列传 第十五》中也有关于燕赵人谷浑的武勇侠义记述:“谷浑,字元冲,昌黎(今河北昌 黎)人也。父兗,膂力兼人,弯弓三百斤,勇冠一时。仕慕容垂,至广武将军。浑少 有父风,任侠好气……”

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李载义》中记载:李载义,字方谷,常山愍王之 后。代以武力称,继为幽州属郡守。载义少孤,与乡曲之不令者游。有勇力,善挽 强角牴。刘济为幽州节度使,见而伟之,致于亲军,从征伐。回鹘每遣使人朝,所 至强暴。边城长吏多务苟安,不敢制之以法。但严兵防守,虏益骄桿,或突人市 肆,暴横无所惮。至是,有回鹘将军李暢者,晓习中国事,知不能以法制驭,益骄 恣。鞭捶驿吏,贪求无已。载义因召李暢与语曰:“可汗使将军朝贡,以固舅甥之 好,不当使将军暴践中华。今朝廷饔饩至厚,所以礼蕃客也。苟有不至,吏当坐 死。若将军之部伍不戢,凌侮上国,剽掠庐舍,载义必杀为盗者。将军勿以法令可 轻而不戒励之!”遂罢防守之兵,而使两卒司其门。虏知其心为下,无敢犯令。九 年,加侍中。开成二年卒,年五十,赠太尉。

宋朝的史册中也有不少河北侠士的资料记述。如《宋史•列传第三十•张藏 英》记载的“报仇张孝子”张藏英,《宋史.列传第三十二•郭进》记的郭进等。

从上述有关燕赵侠义之士的部分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好气任侠 的剽悍习俗已经成为河北大地的一种鲜明文化传统。好气任侠的剽桿习俗是河 北文化的显著标志和主要特征之一,而剽焊勇武、尚义好侠的河北壮士,古往今来 也一贯被天下有志之士视为侠义精神的典范而倍受敬仰。虽然这些侠士之中难 免有“以武犯禁”的相关事迹,追溯壮士光荣历史,缅怀前贤侠义精神,今天,继承 和发扬河北大地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无疑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多民族刚健武俗的互融

我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在武术史上,不同兄弟民族各具特色的武艺技 能,都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战乱纷争的 政权更迭,在孕育了多民族尚武习俗的同时,也给不同民族间刚健武俗的碰撞 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河北是古代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燕 山南北便出现了以打磨细小石器为特征的北方草原地带狩猎畜牧民族的经济文 化;而在河北南部则出现了以磁山文化为代表的定居农耕民族的经济文化。从那 时起,这两种文化便开始了冲突与融合相互交汇的激烈而持久的历史进程。经历 了先秦、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漫长融合过程后,公元916年至1125年,居于今内蒙 古一带的契丹民族在北方建立辽国政权,与北宋抗衡达二百余年;公元1115年至 1234年,女真民族建立了金朝,定都燕京,与南宋长期对峙;公元1206年至1368 年南下的蒙古民族则建立了统一的元朝帝国。上述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后来满 族建立的清朝一起,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之间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都非常重视军事,以狩猎、放牧为主的生活方式 及大漠、草原等生活环境,养成了这些民族剽悍尚武的刚健传统,也决定了武事在 其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例如,契丹兵制就规定,凡男子年15以上、50岁 以下皆录入兵籍。兴起于13世纪擅长骑射的蒙古族,在金朝的残酷迫害下奋进 抗争,更是全民皆兵,其人口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的军事制度编制,男子从15 到70岁都要人伍。金朝还注意对武艺人才的举荐,《金史•选举制》记载,金章宗 完颜璟曾批示招选“方略出众,武艺绝伦,才干办事,工巧过人者”。北方各民族均 精于骑射,其杰出的骑射武艺在征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金、元、清均以骑 射立国,据《元史•兵志》中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为弓马之利取天下”,清军 也自诩“以弧矢定天下”,重视武技训练,其八旗军“以骑射为本,兼习长枪、刀、牌
等器械”。①少数民族没有儒家纲常礼教的束缚,全民皆兵、崇武、尚武的习俗,也 使妇女习武在这些民族中蔚然成风。如史载前秦苻登的皇后毛氏(氐族)“壮勇善 骑射”,有一次苻登受到姚氏的攻击,营垒即将失守,只见毛氏毫无惧色,仍然“弯 弓跨马,率壮士数百人,与苌交战,杀伤甚众”。©另据《资治通鉴》卷一四八中记 载,北魏孝明帝元诩的母亲胡太后是鲜卑族人,喜欢马、步射,经常在居住的后园 练习射箭,能射中针孔。满族一向有“刀不离身”的风俗,甚至于满族女性也同男 性一样好武,李民寞在《建州闻见录》中也曾这样描述其所见情景:“女人之执鞭驰 马不异于男……少有暇日,则至率妻妾畋猎为事,盖其习俗然也。”史载乾隆的女 儿和孝公主“性刚毅,能弯十力弓,少尝男装随上较猎,射鹿麗龟” ®。满族入关后, 对于该民族一贯喜爱的角抵运动更是大力提倡——“选八旗数精炼勇士为角抵之 戏,名善扑营。凡大燕享,皆呈其技,或与藩部之角抵者较优劣,胜者赐茶以旌之。 和珅当轴,令巡捕营将士亦选是技”。®另外,在中国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回族, 也有着悠久的勇武风俗,来自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回族先民“不仅能吃苦,更 有尚武之风,善骑射,精狩猎,枪法、刀法均极精确。老少男子皆有此风,且多善拳 术”。@魏晋南北朝以来,通过民族的大融合,北方民族的这种刚健尚武之风有力 地促进了河北地域文化中尚武精神的发展。在各民族政权的存在期间,这些民族 的剽焊、刚健武俗对于河北文化中尚武传统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辽、金、元时期盛行多种骑射活动,主要有“射柳”、“射木兔”、“射草狗”等。 射柳是练骑射,马球是练马上挥杖击打,二者均要求高超的骑术武功,金、元时期 常常把射柳与击球两项活动接连举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节令性的较武娱乐活 动,这个风习一直盛行到明、清时期,成为古代中国节令文体活动的代表性项目。 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还常以射猎为练习骑射的重要手段,以此训练战士骑 射、奔驰、跳跃、搏击、刺杀等多种本领,还通过大型射猎活动,考查选拔精通武艺 的武勇人才。“射木兔”和“射草狗”等比赛即为此类活动的反映,以射箭、赛马、摔 跋为标志的“那达慕”赛会至今仍成为蒙古族的代表性尚武活动。清代尤其重视 和提倡以射猎练习骑射,以康熙帝、乾隆帝为代表的王公大臣经常举行大规模的 围猎活动,河北著名的木兰围场就是专门为此而设计的射猎活动场地。

北方各民族的首领大多精通武艺。金太祖阿骨打的超人射技,成吉思汗的骑 射、摔跤,清康熙帝、乾隆帝的武功技艺等都被载人了历代史册,其中清康熙皇帝 的文治武功,在河北武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据《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一》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221页。 任海:《中国古代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年版,第169〜174页。

昭裢:《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5页。

徐珂:《清稗类钞(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87〜2956页。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221页。
记载,“康熙二十年(1681 )十一月乙亥,上猎于南山,发失殪三虎”。《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记载,“康熙三十年(丨691)五月己丑,上御甲冑乘马,遍阅各部。下 马亲射,十失九中。……四十年(1701 )八月甲申,上次马尼图行围,一失穿两黄 羊,并断拉哈里木,蒙古皆惊”。康熙几乎每年立秋之后都要到位于河北承德的 “木兰围场”参加一次为期二十天的秋猎,一生参加了四十八次。每次围猎,情景 都极为壮观,其尝“于一日内射兔318只,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康熙自幼勤习武技,本人还是一名武术好手,为了擒伏权臣鳌拜,曾经选拔了一批 武林高手,悉心练习武术,事成之后,又据此设立了清代以摔较技艺闻名的善扑营。

图片3

图3中国军事博物馆存金代女真人作战用的铁刀、铁叉、铁蒺藜、铁马镫

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以金太祖阿骨打、蒙古成吉思 汗和清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这一批北方民族杰出领袖的高超武艺和刚健武风,在他 们人主中原的漫长时期内,必然会对于河北地域内的民俗武风起到强烈的震撼效 果,北方各骑射民族的剽悍刚健习俗,与汉民族固有尚武传统的互融,对于包括河 北武术在内的中国武术发展必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 中国武术开始了明清以来的鼎盛发展局面,并最终在清代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 峰。虽然,上述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统治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也曾对于汉 族和其他民族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禁武”运动,但从总体来看,包括契丹、女真、蒙 古、满、回等在内的众多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民族融合与武艺交流共同促进了中 国武术的进步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对多民族刚健武俗的 长期互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浏览1,9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