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民族最初由狩猎的部落构成,原始狩猎者在与自然界打交道、作 斗争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动物,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多为动物。所以, 在原始艺术中,以动物为举仿对象特别多。⑤并且,那些最具活动性的动 物的生命活力、动作的灵活性与攻击性、不同寻常的叫声等M为引人
注目①,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武术进行仿生的文化对象。在对动物行为的模 仿、动物运动特性的身体化过程中,武术不仅形成了新的身体语言、新的锻 炼体能方式、新的活动趣味,而且也建构了具有动物化特征的文化复合体。
一、效动物之攻击力而拳术化
为了提高技击能力,武术“以动物为师”形成了“学于动物”的两条路 径。一方面是与动物搏斗,通过实战性训练,提高技击能力;另一方面是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将动物的行为身体化,形成象形拳系统。
与动物搏斗提高技击能力,是恶劣生存环境人兽之争经验的再生 产。早期的人兽之争,后来被军队用作训练兵士、检验战斗力的手段(如 田猎),被个体用作锻炼身手、提高武器使用能力、展演武力的手段,如斗 牛、斗虎、搏狮等。斗牛有南阳汉画馆的“斗牛画像石”为证,图左一力 士,手持一物,力斗一牛;斗虎则有《诗经》为凭,《诗经•小雅•小旻》的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之句,《诗经•郑风•大叔于田》的“檀裼暴虎,献 于公所”之言,还有《孟子•尽心下》所载的“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 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峭,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 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关于“暴虎”,裘锡圭将甲骨文、 金文中的“跛”字考释为用戈、钺之类武器搏虎,认为“鵡”是“暴虎”之 “暴”的初文,并将“暴虎”解释为“徒步持戈搏虎” 纠正了汉人“徒手搏 虎”的解释©。本书以为,不论是持器械与兽斗,还是徒手与兽斗,都是人 们对恶劣生存环境中人兽之争历史经验的再生产。如李小龙就曾以狗 练习自己的动作速度。④因此,平江不肖生在《侠义英雄传》中也合理地将
“人兽之斗”改造成武术人“人狗之斗、人牛之斗”的技击训练。①
与动物近身“肉搏”练习技击的同时,武术人也形成了更为文明的 “学习动物”之道,并通过动物行为的身体化,形成象形拳系统。
第一,在学习对象上,学之于蛇而成蛇拳(蛇之屈伸和攻防能力在给 军事以“长蛇阵”启示的同时,也使武术形成了“以柔为主、开合得宜”的 蛇拳);对猴子敏捷、机警等特点的模仿而创猴拳(如《纪效新书•拳经》 载有猴拳,王士性的《嵩游记》则记道:“武僧又各来以献技,中有为猴击 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对狗的模仿形成了“踢打捆绑擒”的狗拳 (地术)©;方七娘“见白鹤振翼有力、走跳轻盈,创编成白鹤拳” 明末清 初王郎“见螳螂捕蝉之巧,……融人攻防法创编成螳螂拳”④等。以动物 作为武术创作灵感,又有于海通过复制王郎当年创拳方法,以草戏之、 观其斗,进行了再度创作,也将螳螂拳引进竞技武术,并通过《少林拳》 名扬天下;还有于存惠根据一次偶遇,从螳螂在林中遇倾盆大雨“运巨 斧与天搏斗”的动作意向出发,进行了“双手剑”套路之设计。此外,在 以单一动物作为材料进行文化生产的同时,武术也有组合不同动物的 集成式文化生产。如取“虎、豹、鹤、龙、蛇”之精华而创少林五拳;形意 拳在模仿“龙、虎、猴、马、熊、麗、鸡、鹤、燕、蛇、給、鹰”12种动物,形成 “十二型”(12种动物的动作系统)的同时,还通过对猴之轻灵、虎之勇 猛、燕之敏捷、蛇之柔韧、鸡之跳纵、龙之吞吐等神态模仿,对身体进行 了系统的仿生学转换,建构了复合性动物化身体,如龙身、熊膀、鸡腿、 鹰爪、虎抱头等。
第二,在学习内容上,武术全面地仿生动物特征。如王郎学之于
螳螂,在精神上吸取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庄子■人间世》)的气 概①,形成“当轶不避”的特点和“刚焊活泼”的运动风格;在手法上吸取其 “挥斧运臂”的灵巧,形成了“勾、搂、采、挂、崩、劈、挑、砸”等动作和“反车 辘辘捶”、“采三手”等方法,以及“势快招连”、“一招三变”的特点;在身法 上吸取其“细腰巧躲”的“仰、俯、拧、旋”之变,形成了“拧腰而不走跨”的 特点势偏骨正”、“枝摆根固”的气势和神韵;在步法上吸取其踏实、稳 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灵巧,并以滑步、拖步、跟步等形成了 “迎正而侧击”的技击风格和灵敏、活泼、矫健的运动特点。此外,学习内 容的全面性,除了对动物运动特征的学习,还有对动物之叫的模仿,将动 物之叫武化为呼吸方法。如虎啸龙吟,以声助气,以声助力,以声助 势;传说李小龙高亢的“啸叫”源于丛林训练时学之于一种凶猛的大鸟。 模仿动物的啸叫,在向恺然看来,有打练之分,并有打而啸叫在于“造气 势、慑人魄”、练而啸叫在于“顺其气、通三关”之不同目的,“拳术家临敌, 有发声大喝者,亦以气慑人之意,与练习时声喝不同。练时之喝有两用, 一舒肺气,一送劲过三关”②。
第三,在学习路径上,有对动物动作进行身体化的动态模仿,以及作 为功力性锻炼的静态模仿。动态模仿有象形拳为证,静态模仿则有以动 物命名的“豹拳桩”、“虎拳粧”、“鹤拳桩”、“龙拳桩”、“蛇拳桩”等为凭。 也就是说,除了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进行身体的动力性训练之外,武术 还模仿动物形态特点和静态姿势,对身体进行静力性的定型化锻炼。
第四,在学习过程上,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艰辛历程。对此,平江不肖 生以文学之细腻将武术界象形拳诞生的传说刻画为言永福观鹤蛇之斗 而若有所悟、持续数月的疯癫、功成(恢复常态)创“八拳”的脱胎换骨过 程,以及广慈睹鹰蛇之斗而生八种身法手法、后用二十余年之揣摩终成
八诀创字门之艰辛。
忽见那鹤耸身一跳,两翅一扑,便跳过了天井那边,随着用长嘴 向青草里啄了一下。……青草里面,钻出一条六、七尺长的青蛇,伸 颈扬头的张开大口,向白鹤的喉颈咬去。白鹤不慌不忙的,亮起左 边的翅膀,对准青蛇七寸上一扑,长嘴就跟着翅膀啄下。……蛇将 头一低,从翅膀底下一绕到了白鹤背后,……在白鹤后腿上下
口。 鹤后腿连动也不动,只把亮在后面的左翅膀,挨着后腿掠
将下来,翅梢已在蛇头上扫了一下, 蛇、鹤相斗了三个时辰,蛇
自低头去了。言永福独自出了好一会神,猛然跳起身来,仰天哈哈
大笑, 辞退学生 如失心病人一样,独自在房中走来走去,
有时手舞足蹈一会,有时跳跃一会,无昼无夜的,连饮食都得三番
五次的催他吃, 在家里闹了三五个月,忽改变了途径,每日天
光才亮,他就一人跑到后山树林中去了。 只见他张开两条手
膀,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学着白鹤的样式,就听得哗查一声响,如 刀截一般的断了。地下斗大一个石头,一遇他的脚尖,便蹴起飞到 一两丈高。是这么又过了几月,才回复以前原状,仍招集些小学生 在家教读。①
看见一只盘篮大的苍鹰,盘旋空中,两眼好像在石缝里寻觅什 么。……石缝里面,藏着一条茶杯粗细的花斑蛇,只留出头尾在外, 身子全被崖石遮掩了,蛇头伸了两尺来高。鹰飞到那一方,蛇头便 对着那一方,鹰越盘越低,离蛇头约有五、六尺远近,忽然便将翅膀 右侧,刀也似的劈将下来。……鹰伸着翅膀劈下来的时候,只听着 “啪”的一声响,蛇尾已弹了过来,正打在鹰翅膀上面。鹰被打了这 一下,却不飞开,只一翻身,就在蛇尾上啄了一嘴。蛇头将要掉过 来,鹰亮开两翅,横摩过去,吓得那蛇连忙把头往石缝里一缩,…… 一连斗了八次,一次又一次的斗法,各不相同。……我(广慈)从永
宁州出来,到罗浮山,受我师傅的剃度,渐渐领悟了静中旨趣,心胸 豁然开朗,就因苍鹰与花蛇相斗,悟出遍身解数来。他八次有八次 的斗法,我也就创出八样身法手法来,费了二十多年的心血,精益求 精,成了八个字诀,因名这种武艺为字门。①
总之,人们从技击上学之于动物,塑成了新的武术拳种,形成了技击 训练的新方法,建构了武术的象形拳系统。
浏览1,0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