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到动物攻击能力,对身体的技击性动作进行动物化改造的同 时,人们也看到了动物的生命力,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动物的运 动方式和活动特点进行养生性文化生产。

在模仿动物行为、增强人的生命力的文化生产中,先是产生了各种 动物舞。《尚书•益稷》载有“……猿猴舞、雀鸟舞、熊舞、象舞”,《汉书• 艺文志》记有“沐猴舞”,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的“沐猴灌”、 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引书》都有模仿“猿呼、猿据、猿行”的动作。接着,人 们将动物舞与消肿舞©、导引等相结合,形成了我国仿生学养生。西汉董 仲舒在《春秋繁露》记载了仿猿之气象的养生行为,“猿似猴,大而黑,长 前臂,所以寿者好行其气也。”晋代丹士葛洪在《抱朴子》中引《玉策记》说 明了人们模仿猿猴进行养生的原因,“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千岁变 为老人。”在以增强生命力为主旨的养生化生产中,汉末医学家华佗根据 人们的仿生学养生实践,如《庄子》记载的“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 伸,为寿而已矣”等,选择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并通过模仿虎的 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

锻炼身体,创造了新的养生方法。①后来,在战国末期邹衍所倡导的阴阳 五行学说广为流传后②,人们又从五禽戏解读出五行理论,或者说附以五 行理论。鹿属木,与人体肝系统相应;肝藏血主筋,主疏泄,司运动;并通 过舒展大方、轻捷灵活的鹿戏,增强肝胆的疏泄功能,增加肢体关节的灵 活性,增加筋脉的柔韧性。猿属火,与人体心系统相应;心主血脉,藏神, 主司神明变化,其志为喜;通过嬉戏顽皮、攀援枝藤、机灵敏捷、腾挪闪避 的猿戏,悦心神、畅心志、通血脉,增强心功能。熊属土,与人体脾系统相 应;脾主消化,运输水谷精微,为人后天之本,又主肌肉与四肢;通过晃动 身躯,摇摆四肢,寓沉静于舒缓的熊戏,增强脾的运化,营养肌肉,健壮体 魄。鹤属金,与人体肺系统相应;肺主一身之气,主司呼吸,宣发水谷之 精微至全身各部分,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通过起落展翅、伸颈回顾等动 作和吐纳的鹤戏,增强肺的呼吸功能。虎属水,与人体肾系统相应;肾藏 精主骨,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而司会巧之所出;通过行走扑跃的虎戏 内练骨骼、外练四肢,收强肾固本之效。

在仿效动物行为的养生实践中,除了仿效动物动作和运动姿态进行 养生而外,人们还发现了长寿动物,并通过仿生长寿动物的呼吸方法而 养生。例如,被古人列为四灵之首(龟、龙、凤、麒麟)的乌龟,在古人眼中 是忍饥耐饿的长寿动物。《史记•龟策传》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方 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 引。”陈仲弓《异闻记》曰,“张广定遭乱避地,有一女四岁,不能步,又不忍 弃之,乃县笼于古冢中,冀他日得收其骨。及三年,归取之,见其尚活。 问之,女答曰:‘食尽即馁,见其傍有一物,引颈呼吸,效之,故能活。’广定 人冢视之,乃一龟也。陈实之言,固不妄矣。”于是,人们仿效龟之引颈呼 吸而创养生之“龟息”方法(如引颈前伸,缓缓呼气至头部低于两膝;缓缓 吸气,上身徐徐抬起至端坐状),引申出“辟谷食气”之养生目标,也进一

步开发了其他呼吸法(如胎息、喉息、毛孔呼吸等)。

在模仿动物的养生中,人们将养生实践分流为两条截然不同的养生 路径。在斯特劳斯看来,人对死的认识存有前瞻与回顾两种视角,面临 “如何阻止死亡?怎样返老还童(起死回生)?”两类问题,形成两种不同 的维护生命的实践类型:一是不要听、不要感觉、不要触动、不要看、不要 品味,二是要听、要感觉、要触动、要看、要品味。®中国人对生的两种态 度,在徐中舒看来,表现为西周时期(前1122—前771)祈求有限的长寿和 得享天年,以及春秋时期(前722—前481)的“难死”和“毋死”②,形成了 中国人“保持生、对抗死”③的两种追求(不死和成仙)©,建构了中国人两 种养生方式:动而养生、静而养生。

第一,动而养生。如《吕氏春秋》所载“昔阴康氏之始,民气郁阏而滞 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似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 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 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 老。我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 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都是从运动能力的开发、身体机能的提高出 发,生产了养生的动养方式和动功系列。第二,静而养生,如老子《道德 经》所说因“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而采取 “塞其兑,闭其门”、“少私寡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无为而养,以 及龟息、静坐等对身体技能的深度开发与精神状态的深度护理,建构了 养生的静养方式和静功系列。其中,静而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文化奇

观,如李大钊从“静/动”两极对应“东/西”文明①。因为,静养不仅是儒 道释共同的身体修炼,也是他们对人之精神状态的深度维护。如佛家 用作智蒽开发的手段,有“定能生慧”之说;道家用作体能的进一步开 发,以“还精补脑”而达“心静智生”之效;儒家则将静养作为“一日三省 吾身”的修身之必修工夫,成为儒者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朱 熹主张,“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是三五年必有进步可观。……学 者不做此工夫,虚过一生,可惜!”梁启超说,“每日静坐一二小时,…… 他日的一切成就,皆基于此。”第三,统一“动/静”的养生理想。在“动/ 静”养生系列的对立化生产中,中国养生还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分 类之后的“形神统一”目标,保持养生方式的“动/静”张力,收养生“身心 兼备”之效应。

总之,在模仿动物能力的文化生产中,武术进行了双向仿生学运用。 一方面用于技击,进行攻击力的模仿性训练;另一方面用于养生,并通过 仿效动物动作、运动姿态和呼吸方法,服务于人体生命力的提髙,也建构 了养生的“动/静”系统,形成了统一“动/静”的养生理想。

浏览9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