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燕青拳
燕青拳又称秘宗拳、迷踪拳、猊猄拳等。姜容樵在其《写真秘宗拳》中称:“秘 宗拳艺者,少林派中一支之总名称也。亦曰秘宗门、迷踪门、猊猄门,皆一音之转 也。”该拳由山东人孙通学自少林寺,后因定居于沧州,便使得沧州成为秘宗拳兴 盛的地区。据传宋朝时卢俊义学该拳于少林寺并传于燕青,二人又同人梁山,所以今天山东的青州、济宁、兖州一带称其为燕青拳,而河北地域因燕青为梁山之 “寇”,恐后世传承受到影响,所以称其为秘宗拳,以秘其宗派之意。关于秘宗拳, 还有一种说法称唐代时一少林僧人偶见猴类中的猊猄群斗于山中,后悟得此拳, 故又名猊猄拳。清雍正年间,山东泰安人孙通居少林寺十余年习得此拳,后因误 伤师妹,远走他乡并隐居沧州,在沧州授徒有孙庄陈善,南皮大马庄周长春,沧州 九八式田春奎、天津静海县孙家园吕铜锤,沧县科牛庄余式,东光县安乐屯霍恩第 之师和沧县李龙屯庙智远和尚等,即称名于当时。陈善刀技称绝,又精擒拿点穴 之术,门下功深艺精之名弟子众多。陈善传其子陈广智,陈广智又传其子玉山,玉 山传其子凤魁、凤仪、内侄姜容樵,至今已传八世。著名武术家佟忠义即为田春奎 之徒弟,万籁声也为田春奎一系传人。吕铜锤一支,传于青县和沧县东北部等,门 徒中以周义和周六名气较大。科牛庄余式一支,传于沧县高家口刘吉发,刘传本 村高锡林等。沧县李龙屯志远和尚一支,由志远和尚传徒蒋炳,蒋炳传于官长元、 官长和,后来赵炳岩又传艺于自来屯李恩慧等。霍氏一支,则自东光县移居静海 县小南河村。霍恩第传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霍元甲门徒广多,改称迷踪 艺,并将该拳发扬光大。霍元甲之子霍东阁后又赴东南亚传艺,从而使得该拳远 播南洋各国。
据手抄本《燕青拳谱切录》记载,燕青拳的理论包括艺人论、武德论、苦练论、 着法论、技击论、打拿论、枪法论、刀法论、棍法论、六合论等系统内容,另外,陈凤 岐先生又根据自身多年习武经验,总结出了“练巧四十八要”。燕青拳属于小架动 作,其风格特点为动作紧凑,手法严密,小巧玲珑,步法多变,腿法较多,以中下盘 动作为主,技击强调“手是两扇门,全凭足赢人”,是北方拳种中腿法较为突出的一 个拳种。燕青拳法练习,又有慢练功与快练功之分,讲究八字要诀:抢、靠、粘、卷、 提、挎、弹、缠,也称八大招。燕青拳法套路有:燕青架子、头连手、二连手、三连手、 密宗拳、绵掌拳、五虎拳、大进拳、燕青查拳、燕青靠背、赵拳等;器械有大九枪、小 九枪、群羊棍、群棍、八卦奇门枪、六枪、九枪、双头蛇、燕青四门单刀、春秋大刀、云 摩棍、双刀、梅花双钩、上群枪、中群枪等;对练套路有套环散、摘扣子、靠打十八 勾、八折、八打、挤不靠打、破架十二势、二路靠打、青萍剑对劈、风魔棍对练、三节 棍对打、双钩进抢、单刀拐子进抢、双刀对砍、疯魔棍进枪、三路条、二郎棍、三节棍 进枪等等。
四、六合拳
关于“六合”一词,一直说法不一。《河北武术》一书中列举了多种说法,其中 有说法认为,“六合”是指眼与心合,胆与力合,气与血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 与跨合;有说法认为,“六合”系指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运动时手与眼合、 步与身合、智与力合;也有说法认为,“六合”是以“沙、刘、罗、杨、赵、孙”等六位武术家而得名。现在的“六合”则多指内外三合之合,其中,“内三合为意与气合,气 与力合,力与筋合;外三合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二者合为六合。是 指的内外的配合为本门之长”。关于六合拳的来源,一说为明万历末年张明之所 传,在1990年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河北武术》则指出,六合拳“大体皆出 于河南嵩山少林寺韦陀门”。六合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大拳种,历史悠久,人才 代出,在全国分布比较广泛。远在明代,戚继光就有六合枪二十四势流传,“今之 枪技,多源于此”。®
目前,关于河北地区的六合拳的源流,一般认为是始于沧州泊头镇西清真寺 八里庄的曹家,但在此前提下认识又小有分歧,1990年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 编写的《河北武术》一书中是以曹寿为始传拳者,而丨991年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 会出版的《沧州武术志》一书中则注明六合拳是由曹振朋传其子曹寿。六合拳由 曹寿传予泊头镇石金可、石长春、张茂龙等,此后分四支传播,求艺者甚众,一些志 士名扬于外。泊头镇四世传人石金可授徒甚多,武功高超者有十八弟子。其中楚 文泰最为年长,以大枪著名,另外还有石金省、石金合、石清振、沧州田奎春等。沧 州李冠铭亦受业于泊头镇。其师一说为曹寿,另一说则为楚文泰。六合门拳术自 泊头镇传人沧城又可分为三个系。李冠铭艺成返沧,传其侄李凤岗,授徒王殿臣、 刘玉庭等。李凤岗曾在沧县大南门外随叔父李冠铭经营成兴镖局,精双刀,时人 美称“双刀李凤岗”。王殿臣、刘玉临继承成兴镖局,设庆临国术社,授徒胡云田、 姚宝云等。胡传侄胡景华等。王正谊绰号大刀王五,清末在北京半壁街创办源顺 镖局,为京城八大镖局之一。他助谭嗣同戊戌变法,又常扶贫济危,名震京城。田 奎春相传为石金可十八弟子之一,在沧州传于佟存,佟存传子佟忠义。佟忠义善 摔跤、精拳术,通骨伤科,早年在沧州授徒有赵永福、关吉祥等,后又赴上海办忠义 国术社,授徒甚众。截止1991年,六合拳法已传九世。另,清末有关东人传六合 拳法于献县淮镇,已历五世。六合拳中出了不少著名武术家,像李冠铭、李凤岗、 大刀王五等皆是武林中的风云人物,而佟忠义则是与王子平齐名的一代名家,被 美称为“沧州二杰”。
六合拳以舒展大方,快速多变,动静分明的长拳风格而闻名,其招式轻敏连 贯,稳中有动,步法清晰,刚柔并蓄,飘洒实用,技法讲究“一打二拿三摔”,刚劲饱 满,势势相连,一气呵成。六合拳法之基本功,有桩、腰、腿、掌、气五功,其功夫套 路有十三太保,五禽、仙天京、拾手生立等,内外软俱备,基础坚实;主要手型有拳、 掌、勾、明、暗、阴、阳、出、回;主要步型有弓、马、虚、扑、歇、开、散、进、退、摆、里、 顺、凑、提、落、换、纵、抽;有劈、砸、损、冲等拳法和弹、踢、踏、踹、勾、挂、旋等腿法。 六合拳法之拳术套路主要有前后六合拳、前后行门八式、前后回龙拳、前后迎门
炮、前后梅花拳、五花炮、八折拳、关东拳、关西拳、十八趟截打拳等;器械包括六合 大枪、六合花枪、十二连环刀、梅花枪、一百单八枪、春秋大刀、五路大刀、六合单 刀、八步连环刀、六合剑、八仙剑、行者棒、六合双刀、六合双剑、六合双枪、六合钩、 三节棍对双枪、对劈刀、双刀进枪、单刀对双枪、大刀对老虎鞭、手销对棍、三节棍 对打、三节棍手销对打、双手带进枪、双手带对双枪、棍术对练及镗、链、槊、锤、抓、 戟、斧、钺、鞭、锏、爪、环等。
在199丨年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沧州武术志》一书中,有关于六合 拳的详细描述,本书中的有关六合拳资料,也基本以二者中的相关内容为准。
五、通背拳(通臂拳)
通背拳,也称为通臂拳,是一种古老的武术拳种。关于此拳,目前仍有不同的 认识,通背、通臂的称谓及其来历有着不同的说法,动作内容也有不少差别。例 如,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多上肢动作,两臂宛如长臂猿之抡臂摔拍而称之为“通臂 拳”,一些拳家则以此系拳法强调以“通背”促成两臂串通如一,而称作“通背拳”。 就北京、廊坊、保定地区的流传而言,该拳系山东(一说为浙江)的大齐(祁)太昌, 小齐(祁)云(信)所传。民国初期有陈庆、韩和尚、张策、修建迟(池、痴)、张吉、刘 月亭、贺振芳等擅长此技;贺振芳又传日本人武田熙,刘月亭传刘茂林等,修建迟 (池、痴)传成传锐等,张策传韩占鳌、张翰臣、王荣标等。天津市则主要由张策之 子张翰臣传播,辽宁主要由修建迟(池、痴)发扬光大,北京、廊坊等地则主要归功 于张策、刘月亭的发展,沧州地区的传播始于一名游方僧人。“此拳在清代,自雍 乾时期,即以河北为核心而传向全国,成为独具一格的大拳系”。明末学者黄宗羲 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就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语。 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 说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经流行。此拳的源流还有将创拳时间向前推移的说法:春秋 战国时,由白猿公所创(姓白,字衣三,道号动灵子,即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 徒年轻时人称白猿道人)。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逐渐形成了 “通臂换后”、“白猿 通臂”等拳套。
就动作而言,此拳原本单操动作,没有套路,讲硬功,以劈、拍、钻、穿、摔为主 要手法,后来,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在原来象形取意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的风格 分化。以张策、刘月亭等人为主流的北京的一支单操讲十手、引手、爽袖、群捉、拍 掌,套路有二路通臂雁行拳、拆拳、通臂六合剑等,张策传出的拳法又有五形通背 和五猴通背两种。由贺振芳传播的一支则单操分为单换掌、双盖掌、撩阴掌、大引 手等,套路有二十四连环套手、六路总手等,器械有白猿棍、刀、双刀、枪、剑等众多 以白猿命名的种类。此拳在劲力上都讲究冷、弹、脆、快、硬、沾、连、绵、随九字,其 共同的风格特点为:“拧腰切跨,吞吐虚胸;探背松肩,臂长腕活;劲力上是腰背发力,臂膊如鞭,放长击远,灵活快便;气势上大劈大挂,舒展大方,形如龙,动如虎, 泰山不能挡。”
因为该名称较多,所以有韩通通背拳、五猴通背拳、金丝荷叶通背拳、五行 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独流通背拳、劈挂通臂拳等之分。由于时代久远,资料不足, 很难准确确定传承体系,但是总体来看,该拳应是清代雍乾盛世以来集体智慧的 结晶。颇为巧合的是,在与河北近邻的河南焦作,也有一较具影响的通背拳,其名 为猿仙通背拳,据传也为古代猿仙所创,而湖北也有传说为猿猴所创的类似拳法, 武术世界,堪称众妙毕集。
六、戳脚
戳脚也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属少林拳系,其分布主要以河北地域 中的蠡县、绕阳、深县为核心,此外,在东北的沈阳一带也较为流传。
戳脚是一种以腿脚功夫见长的武术。据说,《水浒传》里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 就是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等招法,而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无论是新老 版本的“武松醉打蒋门神”,都把戳脚的武技演绎得分外精彩,武松也因此成为众 多“水济”好汉中以拳脚功夫著称的英雄。戳脚拳曾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被誉 为“北腿”的杰出代表拳种。戳脚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法, 文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历代拳师上百年来继 承和发展,逐渐将戳脚和翻子拳融汇在一起,使技术内容更加丰富,在攻防方法上 更加全面。据说,该拳种在中国北方的主要传人为赵老灿。赵系清末农民起义领 袖之一,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隐居河北中部一带传授武艺。河北蠡县赵锻庄刘 洛尚先生经饶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将赵洛灿等三人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 中传授武艺,刘洛尚三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兄弟习武,同时习武者还 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芳等人。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 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被钦赐五品武职千总之职。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 尔滨等地传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 于东北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著名武 术家“花鞭”吴斌楼曾在北京传授戳脚等技艺,影响较大。戳脚腿法主要有踢、撩、 飘、点等,同时还强调手脚并用的技击方法,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拳法有“八 根”和“九枝”两派。“八根”多下盘腿法,“九枝”多上盘腿法。
关于戳脚的源流问题,也还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该拳由河北宁津人赵老 灿传授,河北省武术丛书中的《戳脚》一书中肯定此拳系冯克善所传,但是1990年 河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编写的《河北武术》一书中则认为此说还有待商榷。
七、二郎拳
二郎拳在河北的沧州、衡水、邯郸、石家庄、邢台等地流传较广,其中尤以沧州 的盐山具有代表性。二郎拳自明末清初问世以来至今已历传三百多年,清道光年 间第八代传人崔笠将此拳传入圣佛寺崔庄,至今已一百五十多年。崔笠的生卒年 代大约是乾隆至同治年间,即公元1735年至18M年期间。崔笠无子,其传拳于 王天维等。二郎拳为长拳风格,套路直来直往,动作舒展,朴实无华,一招一式,非 打即防,爆发力很强。其拳术有长拳八路,短拳五趟,器械有二郎大刀、剑枪、双 钩、双头双枪、双手带、燕翅镗、铲等。
八、太祖拳
太祖拳是少林拳的重要支系,自宋赵匡胤以来一直流传较广。清代太祖拳在 河北较普及,有不同支系传承于沧州等地,石家庄灵寿县有朱元璋后人习练的朱 太祖拳,衡水枣强县也有太祖反拳等,但都属少林长拳风骨。太祖拳的风格特点 是讲究大劈大挂,挨膀挤靠、八卦转打,多用一字步行,斜跨八字步,步行中门等。 基本桩法有木粧功、游动功、推功、击沙袋、铁轴滚轴功、站凳功、腾挪梅花桩功、拧 门扣功、睡绳吊腿等。拳术有太祖二路拳、罗汉拳、太祖溜腿架等,器械有太祖棍、 稍子棍、双手带、金臂唐刀、九环月牙铲、九龙太祖棍对接等。
九、功力拳
功力拳为少林拳法之一。“功”指武术内功,“力”指练外力。该拳在河北也流 传较广,其中衡水故城的功力拳传自明永乐年间,沧州尹家桥的功力拳由清朝嘉 庆年间一邱姓道人所传,石家庄行唐县的功力拳则学自山西。以上三种功力拳, 内容有别。沧州的功力拳在技击上讲究远腿、近拳、靠身肘,挨膀挤靠腰如轴,蓄 势要静出要猛,气存于底,劲行于外;功法有举石锁、扔沙袋、推重物、翻硫碡、摔 掌、靠桩、踢桩等;套路有功力拳、少林太子拳、行拳、三角园、昆吾剑等。衡水故城 的功力拳具有勇猛、刚健、快速、多变的特点,有功力拳一、二、三套对练套路。石 家庄行唐县的功力拳分为两路,器械以八仙鞭杆为特色。
十、短拳
早在明代中叶,戚继光、何良臣等就多次提及过短拳,可见其古老悠久。河北 的短拳主要有高阳短拳、张家口少林短拳、承德短拳三支。高阳短拳是清朝咸丰 年间( 1850—1861),由江苏一举子传于高阳人胡山并流传至今的,有前、后各八趟 拳术,十三枪、小虎头钩、小勾、孙膑拐、镰判官笔、刀枪对等器械,其风格短小精 悍、刚猛灵巧,式式有圈、处处螺旋,精神内敛、不形于外。张家口少林短拳源于清
末满族武术家恒泰,他曾担任清宫武术教官,晚年仅授徒张宝忠、张宝臣两人,张 宝忠在天桥卖艺多年,张宝臣则在张家口传授该拳,此拳与杂技结合后,更富有表 演美感,共包括少林杂拳、少林架子拳、少林短拳三个套路。承德短拳原系道门拳 术,明末清初时由山东赵氏传人承德,拳分六趟,寧趟六手,一手又分三手,共一百 零八手,故又称“子母拳”,以猛、快、狠著称,器械i有独特的兵器,如五形轮、鹿角 棒、虚、杆棒等。
十一、连拳、梅花拳、言情拳
连拳主要流行于河北的博野等地,雄县的刘仕俊等也以教岳氏连拳知名。连 拳舒展大方,灵活多变,刚柔适度,抖擞刚劲为其主要特点,有八步摘打、五步神 锤、空臂刀、三节棍对双枪、文武三枝对、五马闯槽等拳械套路。
梅花拳源于明末清初的邹红义,在清代逐渐发扬光大,据2000年1月第一版 《辞海》第1579页“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武术拳种。起源于 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 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 变化多端,快而不乱。”梅花拳前两代均单一相传,自第三代北直顺德府人邹宏义 开始,始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平乡县后马庄被誉为梅花拳发祥地。近代以河 北栾县韩其昌传人较多。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其武功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架子、 成拳、拧拳和器械四部分。
言情拳自清代乾隆年间(1735—1795),就在唐山等地流行。本门拳法讲究心 意智慧,招法多变,以灵活轻巧致胜,不封不架,多用滚手,力发螺旋,攻防互寓,套 路有言情拳、三步架、五虎断门枪等,以枪论、枪套多称奇。
浏览7,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