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母子拳、滑拳、大悲拳
母子拳流行于河北高压、蠡县、肃宁、河间一带,截至丨990年已经传承了十二 代,始于明末清初时期,由山东传人河南后传给北京昌平人张四海并得以流传。 其七十二行门为二人对练项目,另有十八趟单练,是北腿的代表性拳术,计有不重 复的腿法八十多个。
滑拳源于西北地区,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随同到中原平乱的回纥军队而传 人河北沧州。滑拳的特点是劲力饱满,舒展大方,节奏明快,招法清晰,干净利落, 攻防连锁。其在河北流行的拳械套路有三路滑拳、烈神拳、四叶梅花双刀、齐枪、 表龙枪、朴刀、对劈刀等。其中的名家有王子平等。
大悲拳取佛家大慈大悲之意,为少林拳法。该拳历史悠久,其特点为长拳及 内家拳法兼而有之,动作多为长拳动作,而劲力练内家拳连绵之术,舒缓有度,以 下盘腿法为主,动作多而绵长,有159式之多。河北保定人史正刚,法名奇云和
尚,曾在北京设场教授此拳。
十三、猿功拳、清八仙拳、唐拳
猿功拳又名戳脚地躺术,主要流行在唐山一带。此拳系唐山常振芳学自长工 李龙仁拳师,一直在常家传授,秘不外传。1920年后,始传有门徒王泽、刘玉厘等。 该拳系吸收戳脚、通背、地躺、翻子四家之长而成,以十二趟猿功拳为母拳,每趟拳 有一地躺动作,博采狗闪、鹰翻、蝴蝶飞等动作特长,极富特色。其套路中均有各 种地躺拳械。
清八仙拳是以八仙故事创编而成的拳术。其中的“清”与“红”相对,清不象形 红象形。此拳传至唐山刘金鹤已经六传了,推其传入河北时间,应大约在雍乾时 代(1722—1796)。清八仙拳讲究摇身晃膀,以身化形,引进落空,以柔克刚,有形 似流水,连绵不断,运用连环之特点。其拳械套路也分别以八仙命名,别具特色。 本书作者在上海体育学院读书时曾亲眼目睹言清八仙拳的相关演练,感觉的确有 独到之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练习者已不多见。
唐拳据说系唐高祖李渊所传,流行于沧州南皮一带,由乾隆时代的河北大名 人李天祥因避祸而隐居南皮所传。唐拳系少林拳法,动作舒展大方,快速多变,腿 法不过膝,后撑前打,手肘并用,交手时强调以快打迟,去如箭,回如燕,紧上加紧 犹嫌慢。其拳械有拳术十二趟,六合枪八套、双钩、刀加鞭、单刀拐子对枪、通臂 捶、挑捶(对手)九套等,其中的刀加鞭尤其独特。
十四、蛇拳、佛汉拳、气功长拳
蛇拳大约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 1820—1850)河北威县的沙老营,流行于威县、 清河、任邱、天津等地。该拳取蛇的动作、形态融入武术技术,身形多以腰胯变化, 步法以蛇行趟泥挂水步为主,步似八卦而更具自然,有踏子步、风浪步、蛇行滑步 等,今日的蛇拳拳械套路有子午捶、锁羊捶、二十四手变化式、蛇形掌、蛇形太极拳 等拳术和双钩、梢子、剑鞭等器械。
佛汉拳在邯郸等地流行较多,以大名为最普遍。大约在道光年间由河南长垣 的贾云路自少林寺习得此拳并传人燕赵。佛汉拳又有佛汉捶、佛按、扶按、扶汉之 名,以二人对练为主要形式,有72路拳术。“佛”,即佛祖,“汉”指罗汉,“拳”,即拳 术,拳名之意即为佛祖、罗汉所练的拳术。在传承过程中,各地拳师屡有创新,故 有大架、小架之分,其特点为紧凑精巧,敏捷多变,长短并用,刚柔兼备,功法注重 掌上功夫,有软硬功、易筋经、桩功等,其中桩功又分拜佛、降龙、伏虎、三环套月、 罗汉、托天六大类别,较有特色。其十八罗汉腿为单式练习,对练有三盘共72路 练法。
气功长拳系由长拳架式、内家劲法、佛道气功等融合而成,主要流行于石家庄 一带,由威县人魏斌臣贯通多家武术而创立。其行拳定式如站桩,势停意不断,呼 吸力缓圆,变式吸,定势呼,呼吸方法,四季有别。壮练刚,弱练柔。技击讲究出拳 如流星,掌击如闪电。又有“轻易不用头,用头气死牛”。又讲:“一力降十会,四两 破千斤。”®拳械套路有气功长拳、三合剑、子龙枪、大刀等。
十五、义和拳、五行五身拳、五子拳
主要在邢台等地传播的义和拳,是白莲教士所传内家拳术,分文胜功和武胜 功两路功夫,文胜功以静坐调气为主,武胜功为拳术套路,共有两路,带有动气功 类的练习特点。技击要求动作连贯,用意导气,以气催力,以猛、准、狠为要。
五行五身拳主要流传于河北束鹿一带,是清末浙江一周姓武师传于束鹿人王 洛资,王又传其外孙耿兵合等。“五行”是指“龙行、虎行、鹤飞、云行、摔行”;“五 身”是指“腰身、前臂膀、后臂膀、闭身、站身”。其风格特点为势低形美,身灵步活, 三心俱缩,以掌为主,揉球变化,动作弧形,快慢结合,前手接待化,后手攻力发,粘 连相随借力发,以柔克刚攻防兼备。
五子拳由道光末年U850)河北唐山丰南县大园庄李福所创。拳术有十二趟 弹腿,五趟五子长拳,八趟五子拳帽,十趟实手艺等;器械有步战五侯刀等。
十六、人祖门自然派、鸭形掌、三皇炮捶拳
人祖门自然派为清末东北长白山一道人所传,由盐山人付忠武传人河北。此 拳为长拳风格,以传统的蹿蹦跳跃、起伏转折动作组成套路,练的是四击八法十二 型的二十四要功夫。有形拳、猴拳、雪花拳、领挡拳、醉八仙、八趟拳点、形刀、三尖 两刃刀、拦马镢、绳镖、拂尘等拳械。该拳融合了劈挂拳、疯罗汉等家的内容,体现 了清末武术发展中多拳种互融的显著特点。
鸭形掌相传是由峨眉山传人天津,后又在河北地域流传开来,其寓象形与武 术攻防技击之中,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三皇炮捶拳奉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为祖,故又称“人祖门”和“三皇门”。明末清 初时期,自河北冀县乔三秀传授此艺,始有文字记载和文物可考。乔三秀传其子 乔龄,乔龄传给第三代宋彦超、于连登、张文彩、王双奎四名弟子。宋彦超集平生 所学,潜心钻研,创“夫子三拱手”之绝技,而于连登则继承了传统的拳架,由此,三 皇炮捶形成了拳理一致、拳架大同小异、各有特色的“于”、“宋”两种风格。清道光 二十五年(丨845),宋彦超连败北京神机营中众多武林高手获赐五品亮蓝顶戴之职。 宋在京官场中耳闻目睹了朝政腐败,自感报国无望,便弃官从贾,在北京前门外粮 食店街创办“京都会友镖局”,以武会友,从事保镖生涯,同时传授武艺。从此开创了北京三皇炮捶门历史新纪元。第四代传人中,于鉴是佼佼者;第五代传人中主 要有著名的镖头“四大亭”(即:王兰亭、王显亭、王豪亭、孙立亭)以及李尧臣等人。
除了以上所列的部分拳种以外,河北武术中还有很多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 拳种流派,如无极拳、查拳、拦手、岳氏连拳、猴拳、螳螂拳等等,因为篇幅等原因, 本书研究不能一一进行列举描述,诚以为憾。另外,考虑到本书研究的下面内容 中专门设计有河北武术拳种的个案研究,把河北武术中的若干著名拳种如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大成拳等单独列出,尽可能进行详细的分析 和阐释,所以本节中也没有涉及上述几种拳种的相关内容,对于这一情况,特在此 予以说明。
第三节近代河北武林著名人物
清代以来,河北武林中的著名人物可谓层出不穷,涌现出了杨禄禅、李洛能、 郭云深、董海川、孙禄堂、霍元甲等一大批中国武林中赫赫有名的武术大师,他们 以精湛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在中国武术中书写下了河北武林辉煌的篇章。由于 本书研究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专门设计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 大成拳等的个案研究,所以本节中暂不涉及上述几种拳种的相关名家,仅对于河 北武术中上述几大拳种以外的其他一些拳种名家进行介绍,通过本节内容与下文 中的6大拳种专题研究两者之间的互相配合与补充,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河北 武术的整体发展概貌。
李良栋
李良栋,河北定兴人,清朝末期时以一 口单刀闻名,一生以少林拳械扬名,尤 其以花刀见长,以德会友,曾在郑州开设“永胜镖局”,三代精武,武林誉称“花刀李”。
卢鸣金(1830—1900)
卢鸣金,河北广平人,是冀南、鲁西、豫北一带屈指可数的武林豪杰,曾创立了 卢式通臂太极拳。练就一根白蜡杆,一支丈八大枪,民间有不少武功故事流传。
李拫清(? 一1900)
李振清,河北霸县人,早年习少林拳,17岁于江南师从董梦麟学习阴阳八盘 掌,以速捷巧妙称雄。晚年时参加义和团,因眼疾中敌排枪遇害。据其徒任致诚 《阴阳八盘掌》中所言,任曾亲见李在古稀之年仍能纵身擒飞鸟,其技艺不愧武林 所称“燕子李”之名号。
王子平(1881—1973)
王子平,回族,出生于河北沧州武术世家,曾任中国武协副主席。早岁行商关 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1900年(光绪二十六)义和团失败,他亦因避嫌出走济南,随查拳名师杨鸿修习练武功,精通查、滑、八极、龙泉剑等武技,有“千 斤神力王”之称,曾挫败过号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康泰尔等多国洋武术家, 又在山东青州车站举磨盘吓住德国兵,在上海楼顶栋杆上拿大顶扬威等,任南京 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1923年,创办中国武术社,在上海“全国武术运动大会” 上,与武术名家何玉仙、刘百川、高振东等登台表演武技,齐白石曾亲笔书赠“南山 搏猛虎,深海驱长蚊”对联。I960年随周总理访问缅甸,又以一趟青龙剑折服满 场观众。1958年9月,全国武术协会创立,王子平当选为武协副主席。1959年, 王子平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总裁判长。I960年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 缅甸,任武术团总教练。历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 摔胶协会委员及上海市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伤科研究室主任等。
宋迈伦(1809—1893)
宋迈伦,河北冀县人,名彦超,人称“神拳宋老迈"。自幼习武,从师多人,20岁 中武秀才,于峨嵋山得乔鹤龄传三皇炮捶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宋彦超连 败北京神机营中众多武林高手获赐五品亮蓝顶戴之职。曾创立“宋氏三皇炮捶 拳”,在北京开设“会友镖局”等。
任致诚(1888—1976)
任致诚,字嘉祥,河北文安人,先习八盘掌,又习花拳等,尤精八盘掌拳械,因 习武而荒废家业,晚年著书为生,天性好隐,识之者鲜,著有《阴阳八盘掌》一书。 该书及其描述的八盘掌武技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肖海波(1863—1958)
肖海波,河北固安人,从“燕子李”学得阴阳八盘掌,曾任庄亲王府武术教习。
1930年前后,在天津教拳期间曾结识程廷华并教授程之三子有龙、有功、有信等
武功。
孙通(1662—1742)
孙通,字季宽,山东泰安人,后因误伤师妹而远走他乡并隐居沧州。孙通曾居 少林寺十余年习拳,被武林称为“万能手”和“铁腿孙通”,其在沧州授徒有孙庄陈 善和安乐屯霍恩弟霍氏家族等,在沧州有着许多关于孙通武功高超的故事和传 说。陈善刀技称绝,时称“赛胜英”,又精擒拿点穴之术;霍氏一支自东光县移居静 海后,又有霍元甲等后起之秀。
霍元甲(1869—1910)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沧县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近代 著名爱国武术家。精秘踪拳,曾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1910年6月 1曰,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 “中国精武体操会”,后 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尚武精神”惠赠,陈毅也曾为之题词 “劳军模范”。霍元甲病逝于上海之时,天津的怀庆会馆中,悬挂有长幅挽联:
瞻仰昂昂校刚汉,力巨出神,拳精入化,飞龙踞虎,尚武精神,浩气鹏鹏贯讴歌堂堂勇大侠,胆坚钦石,志烈秋霜,爱国忧民,强我民族,大意凛凛满斗牛;乾坤。
李贯铭(1865—1940)
回族,河北沧州人,六合拳大师,有奇功,性负气,曾有镖客喊镖过其门,乃驰 马追超其前,双腿夹马而起,手攀路边石坊梁,马嘶叫而不能动,镖客惊服,后乃有
“镖不喊沧”之俗。李贯铭之侄即为双刀李凤岗,李凤岗传艺于大刀王五。
李贯铭一门传奇颇多,在近代武术史上影响较为突出。
浏览9,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