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门户弥漫的社会关系,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
系。另一方面,处理门户与门户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武术,是武术发 展的现实要求。
(一)门户的社会关系被社会支持,也生产武术社会
门户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以一种准家族的方式进行互动。作为门 户家长的师傅,在教学中动用全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第一,利用“导 师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丰富徒弟的武术学习。例如,作为李仲轩师 傅的唐维禄,主持了李仲轩拜其二位师叔为师的仪式,使李仲轩先后转 学于尚云祥和薛颠门下。第二,动用社会资源丰富徒弟的社会实践。例 如,唐维禄将其徒李仲轩的武术生活纳人为师编织的社会网络之中,拓 展徒弟武术交往的空间,丰富其徒门户内外的武术交往。唐维禄不仅安 排李仲轩拜访师兄,建立了与郭振声师兄的联系和友谊:“唐师说他有个 徒弟叫郭振声,住在海边,让我去散散心,并给我一块药做见面凭证,这 块药就是李存义传下的‘五行丹’。我把药拿出来,郭振声就认了我这师 弟,给了我五块大洋。”①(其中,“五行丹”变成了类似信件、建立社会关系 的象征物。对于唐维禄而言,“五行丹”是他得李存义衣钵的凭证;对李 仲轩而言,“五行丹”是其师唐维禄所开介绍信。)而且,作为其师社会交 往的替代者,在师傅的门户内交往中,扩大其徒的社交圈;“师叔的手掌 在捉犯人时受了伤,医院说得将大拇指切除,他……托人带话说,只有师 傅的药能救我,唐师配好药让我给他送去。” ©同时,在师傅的门户外联系 中,拓展其徒的交往空间。“有一位燕青门前辈,会铁裆功,爱在洗澡时 表演,结果在澡堂子里招惹了一伙玩弹弓的人找他麻烦。他年老无徒 弟,传来口讯要唐师援手……我约那几个玩弹弓的一谈,就解决了此 事。”③第三,师傅利用社会资源的“导师组教学”和门户内外的“社会实 践”,不仅开放了门户,也使门户成为一个与其他门户具有密切联系的空 间。随着门户社会交往的扩展,武术逐步形成了一个由无数门户组成的
毒、三功夫”的同时,武术又从精神层面生产了武术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 念:不仅外化为“八不打”的“手德”规范(“不打太阳、不打对心锁口、不打
中心两闭、不打两肋太极、不打两肾对心、不打两耳扇风、不打海底撩阴、
不打尾闾丰府”),升华为“攻/防”技术的“德/力”联想(“技击之道,尚德 不尚力,重守不重攻”),自觉于“不妄论他人之短长”的“口德”修养,延伸 为处于功夫势能上位者“点到即止、手下留情”的“拳德”期待①以及“先退 三步、让三招”的比试礼仪,制度化为武术招生道德人格的“人门筛选”。
第一,对入门者个体的道德考量。门户以“相逢不是忠良辈,他有千 金也不传” ©为原则,形成了不同拳种细致具体的戒律。如内家拳“五不 传”③、“杨氏传钞太极拳谱”的“八不传五可授”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十 不传”⑤、永春白鹤拳拳谱的“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贤者不可不教,愚 者教之何益?务须朴诚,教之无妨”©、明代流传的峨嵋僧普恩等著的《峨 嵋枪法》“戒谨篇”中“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有传,谈元授道,贵乎择 人”之述、《昆吾剑箴言》规定的“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人无 恒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人 骨者不传,市井人不传……”⑦。第二,对入门者家族的出身调查。据蔡 龙云先生口述,“华拳拜师的递帖上要写祖宗三代的职业”。也就是说,
华拳对入门者的伦理考察包括了本人及其祖辈的系统追认,习者的家族 系谱成为门户推断习者伦理可能的参数,作为武术人选拣选的依据,形 成了这样门规:不收那些以“理发、吹鼓手、聚赌”等为业的子女作为华拳 人门弟子。第三,对入门者的长时间的考察。为了提高习拳者道德评价 的准确性,门户还将个人及家庭出身的一次性伦理认证,分阶段长时间 地加以考察,将一些心血来潮而不能持久,随着时间推移而露出伦理真 相或“尾巴”的人隔离在门户之外。如梅花桩拜师有三道门,真正的传人 是那些能够通过三次拜师的人①;这种以伦理潜质区分为主线、“一脚门 内,一脚门外”的师访徒、徒访师的预备考察制(更多是师对徒的考察), 在李存义收尚云祥和唐维禄为徒中,成了李存义对尚自修十一二年、唐 随学七八学并均学有所成的认定。当然,李存义的学业考核背后也潜伏 着尚唐二人的毅力基础。第四,对入门者年龄和社会地位的选择。武术 在拳场门口贴“伦理问题者禁止人内”的同时,其人门筛选还有对门户内 成员在年龄和社会地位上的全面考虑,并以门户内成员的年龄和社会地 位决定后来者的人门线。
因为与尚师年岁相差过大,尚师开始是不收我的,说:“老师傅, 小徒弟,以后给人当祖宗呀!”唐师一个劲儿地说:“读书人的孩子, 不错,让我立下“学成后不收徒”的誓言。②
在“老师傅,小徒弟”的托辞中,尚云祥担心的并非李与他的年龄距 离,而是李仲轩的进人可能造成的尚系孙辈社会秩序的混乱;因为,“明 长幼之序”的周礼有“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礼 记•乡饮酒义》)之规定,形成了中国将年龄大小与社会地位高低相联系
的尊老传统。所以,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辈分高低与年龄大小的 倒置现象,不仅妨碍宗亲之间的亲情交往,而且也常常是宗亲隔阂的根 源。也就是说,如果收李仲轩为徒,那么李即可能是尚系门下与李年龄 相仿之孙的师叔(甚至是李仲轩门户永远的位高),年幼辈高的李也就可 能成为搅乱门户“差序格局”的石子。同样,在尚云祥以年龄为由拒收李 仲轩时,杨露禅的拒绝收徒又有门生社会交往的新考虑。在收贝勒之子 石少男(也有人称之“时绍南”)和武状元出身将军岳柱臣为徒后,面对旗 营下级军官凌山、万春、全佑得其传、欲行拜师礼之际,杨露禅让三人拜 其子班侯为师①;其举不仅避免了凌山、万春和全佑与时绍南和岳柱臣社 会交往的尴尬,而且也以门户班辈遵从、复制了社会秩序。
第三节“生万物”的空间:门户的流动性和异质性
李劼认为,就像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第 三空间”是基于双向同构方式和思维,有助于克服“对立统一、合二而一、 黑格尔的正反合”等单向度的封闭的哲学。©三生万物的门户以流动体现 了武术文化生产的双向性,以异质体现其同构性。
一、流动:门户空间的动力机制
(一)门户流动的三股潜流
作为社会空间的门户,其表面稳固的地理位置中具有三股潜流。一 是人的流动。静止的门户以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习武者的迎来送 往,折射其流动性;在习武者“人学/毕业”的流水线上,门户静止的地理 位置刻录了门户成员的记忆,储蓄了一批又一批成员对门户大家庭的情
感。二是场所的流动。地理位置并非稳固的门户从两方面体现其场所 的流动性。一方面地理位置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作为实体空间的门户的 流动性,如李仲轩先是于母亲家(王家)祠堂学之于唐维禄,后被其父发 现,改为远行十里开外的唐维禄家中学习①;陈家沟庭院练拳,随着各家 院落面积缩小、卖场库房等公共空间的消失,人们在宅院平顶成立新的 练拳的场所(将拳场移至屋顶)②。另一方面,门户成员学有所成后的另 立门户似原先门户的“分店”,间接地实现原先门户的地理迁移。三是技 术的流动。无论是人的流动还是场所的流动,都是借助技术流动而实 现。其中,人的流动,为门户新体验而来,因完成身体体验的“注射”而 走;同样,场所的移动,也是门户身体体验于空间上的位移。技术的流动 推动了门户的“人的流动”和“场所的移动”,技术的流动也使门户由实体 性空间变成精神性空间。在技术的流动中,门户技术由师傅注入徒弟, 不仅使成员身携家族相似性,具有技术的一致性;而且也形成门户惯习, 门户成员分享着“共同的”精神魂脉,具有身体和精神的一致性。当李仲 轩帮助其师唐维禄送药给烟台师叔时,“远远看见一个人跟我打招呼,原 来是这位师叔的徒弟。他对我说,我一看就知道是你,咱们是同门,走路 姿势都一样”③。
(二)门户流动的交换本质
在门户“人的流动、场所的流动和技术的流动”三股潜流中,其本质 是交换。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所言,“如果没有交换,就不会有社 会生活”。门户的存在是因为它有可交换之物,授拳者以门户技术待售、 习拳者以时间汗水等资本投资,双方也以师傅之授、徒弟之学完成了门 户技术的交换,实现了门户武术由师向徒的移动,组成了门户的社会生 活和武林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交换之前,什么也没有;在交
换之后,什么都出现了”。门户技术的交换,除了发生在门户内部师徒之 间之外,也有外部门户之间的交换。门户外部的交换,并不完全以技艺 为媒介,还有人际关系的纽带,即以人际关系交换其他门户的技艺。这 种发生在门户之间的人际关系与技艺交换,常常借助徒弟的转学,以两 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上对下的接受。甲方接受身负人际债务乙方的 技艺债,常常用徒弟来接受乙方的人情债。这种发生在门户之间技艺与 人情的交换,也因债务接受方非本人,一方面暗含了乙门户人情债务偿 还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又以债务清算的间接性,将人情关系在下辈身 上继续延续。二是下对上的奉献。乙方将得意门生转托甲方门户深造, 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的师之乐传递给甲方门户,并借此暗示 甲方的高位,也在徒弟身上继续门户间的友谊和人情(将门户之间具体 二人之间的人情在门户代代相传中增殖)。
(三)技术交换的临近原则和社会交换的人情因素 从技术层面看,以差异对立作为发展策略的门户,在进行门户内外 的交换时,也大都采用“临近原则”,以技术相似门户作为社会支持的源 泉;也就是说,门户的差异性发展使它们面临相同的“对手”,而志同道合 的门户也就自然地选择相互类似的门户技术作为交换的对象,互相支 持,共同壮大。
从社会层面看,门户之间的交换大都建立在深厚的人情基础上;因 此,门户内部发生在师徒之间的技术交换,也常常附带师傅的人情赠品, 而门户外部的技术交换则是社会支持的获得与巩固。也就是说,门户内 外的交换,并没有随着技艺的等价交换而止步,相反倒是推动了人情的 循环,启开了广泛合作的航程。门户之间技术的交换,并不因为交换而 缺损,相反是有所增益,并在门户之间文化意义重组与社会谱系重组中 增添门户技术的丰富性。
浏览1,1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