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河北武术发展概述

河北武术是河北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河北地域 武术实践活动的积累性成果。从远古的萌芽状态到现代的体系完备,河北武术经 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明清以前的河北武术遗踪

历史已经成为昨天。遥望远去的历史,透过军阵纷争中的刀光剑影,翻阅典 藉文献中的吉光片羽,我们还依稀能感触到渐行渐远的河北武术遗踪。明清是中 国武术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本节内容亦首先简述明清以前的河北武术发展概况。

一、军阵纷争中的刀光剑影

河北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河 北小长梁人已经开始把萌芽状态下的武术作为生产劳动技能而寓于生活实践活

图片4

小长梁人已经开始把萌芽状态下的武术作为生产劳动技能而寓于生活实践活

 

动中,这种用石块制作工具、用木棒狩猎的长期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在远古时期 的部落冲突、战争中,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远古传说中著名的黄帝战蚩尤 和炎、黄二帝的阪泉之战,均发生在河北地域;进人阶级社会以来,河北地域所处 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得这块土地上一直上演着征战杀伐、金铁交鸣的频繁战 争史剧;元代以后,位于河北地域的北京以及作为京畿之地的河北、天津的重要地 理位置,在客观上又极大地促进了河北武术的繁荣发展。

(一〉传说中的河北武事活动

河北地域最早的武事活动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有关,当时正值原始社会末 期,作为炎帝部落活动范围的河北地域上经常发生各氏族之间的冲突与战争。我 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战事,即与河北地域有着密切联系。《孙膑兵法•见 威王》中有“神戎(农)战斧、遂”之语,指的是神农对斧氏族与遂氏族发动的战争。 这次战争便涉及河北南部地区。®

著名的史学家郭沫若也在《中国史稿》第一册中写道:“在通向华夏族形成道 路上,传说有三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炎帝部落的共工氏和蚩尤 氏之间的战争——“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共工拼死战斗,失败 后“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关于这次战事,《韩非子•五蠹》中描写道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可见 一斑;第二次是炎黄二帝结为联盟,与蚩尤大战于琢鹿之野,最后,战而胜之。《庄 子•盗跖》中说此战双方“流血百里”,可见当时激战之残酷;第三次则是黄帝与炎 帝之间的部落战争,双方战于阪泉,“血流漂杆”,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从此 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融合历程。这三次战争,全部发生在河北地域,第一次发 生在“琢鹿之阿”,第二次交战地点在“琢鹿之野”,第三次则是“战于阪泉”,而涿鹿 和阪泉都在当今的河北省境内。蚩尤在中国武术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其 曾“作五兵:谓戈、殳、戟、犹矛、夷矛”为中国武术中的兵器之祖。通过上述三次大 规模的战争洗礼,河北地域的武术发展应该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著名 的舜帝也为古河北地域的冀州人,名重华,号有虞氏,富有尚武精神——曾“修教 三年,执干戚舞”,摄服有苗氏。大禹直接参与了上述针对有苗氏的“执干戚舞”的 演武活动,而据史料记载,“禹行自冀州始”,可见当时的河北地域曾经盛行大规模 的武事活动,河北地域的尚武传统可谓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以来军阵杀伐中的河北武术

在以金戈铁马为主要标志的冷兵器时期,武术的发展始终与军阵杀伐密不可 分。古代习练武术的一些器械实际上就是战争中的常用兵器,频繁而残酷的战争 在另一方面又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在河北地域内曾

刘万春:《河北武术》,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郭沫若:《中国史稿》,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6年版,第122〜126页。

图片5

出现过燕、赵、中山、山戎、楼烦等国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河北大地一直是纷争 不休。当时的战争方式以车战为主,射、御是主要的军事技能,攻防格斗也大多仅 限于简单的一击一刺,短兵相接的攻防技术和徒手的格斗远远落后于射、御等技 艺的发展。随着步、骑战等作战方式的兴起,战争中短兵相接的机会逐渐增多,士 卒的体质强弱状况和武术技艺水平等也随之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各国 的军事训练也日益增加了士卒攻防搏击方面的内容要求,出现了与燕、赵同时代 的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齐国的“技击”等著名武勇人才。在各国尚武风 气的推动下,河北地域内的燕、赵、中山等国也无不尚武图强,重视军士的武技训 练,出现了一批武艺高超的勇士。据《史记•范睢列传》记载:“吾丘鸠中山人,多 力也。赵氏攻中山,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 车,以人投人。”通过这些记述,我们可以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器械已经比较 丰富,在戈、戟之外还出现了铁杖等多种器械,而且当时的燕、赵等国已经存在着 一些武艺高强的军队人才。为了在战争中战胜对手,燕、赵等国先后开展奋发图 强的军事改革运动,其中以公元前306年发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为有名, 引进便于战斗的胡人衣服,采取利于战争的骑射手段,发扬敢于战斗的尚武精神, 终于使赵国取得了开疆扩土的空前成功。秦灭六国后,尽收天下兵,“讲武之礼, 罢为角抵”,®这一时期的河北武术在徒手搏击的“角抵”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 展。秦末时义军纷起,河北地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当时的主战场。据《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7年,项羽率楚军渡过漳水,令全军“沉船、破釜甑、烧庐 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大败秦将章邯军解巨鹿之围,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奇迹。三国时弩兵盛行,曹丕在《饮马长城窟 行》中提到的“幽燕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即是一种连弩。这种弩 后来又经诸葛亮改造,被称为“元戎”,能够“一弩十矢俱发”。《后汉书•顺帝本 纪》载:东汉顺帝刘保时,曾“告幽州刺史令其缘边郡增置步兵,列屯塞下,调五营 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剑盾以及后来的刀盾,是汉军士兵的主要装备。 《后汉书•袁绍传》中“兵伏盾下”,“营中皆蒙盾而行”的盾,可能就是这种大盾。

图片6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尤其动荡的时期,处于战争中心的河北地域更是刀光 剑影,杀伐不断。该时期的河北涞阳人李存孝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将,史书载其作 战时身披重铠,挂张弓,架条槊,手舞挝,冲锋陷阵,往来如飞,马疲劳时常换骑再 战,可见当时战场之激烈状。《五代史话》中也有一场战场上勇将之间的对打记 载:幽州勇将单廷珪号称单无敌,在阵上望见周德威,“曰:‘此周阳五也!’乃挺枪 驰骑追之。德威佯走,度廷珪垂及,侧身少却,廷珪马方驰,不可止,纵其少过,奋 槌击之,廷珪坠马,遂见擒”。单廷珪和周德威皆当时名将,单廷珪被周德威用铁 挝打下坐骑,生擒活捉,从上述内容中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古军阵搏杀的具体情况, 而且也能领略河北武士勇猛威武、敢于战斗的豪气雄风。《旧五代史•列传二十 二》中也有单廷珪与夏鲁奇的比武较技记录:“(夏)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 珪、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士皆释兵纵观。”从上述内容也可 以看出,在当时的军阵厮杀中,比较崇尚双方武将个人的武功展示,猛将之间的单 人比武较技较为常见,这种武功高超者的比武活动也很受双方军士的欢迎,而且 武术器械中的枪术在当时军阵冲杀中运用较为广泛,成为主要的技击手段。在当 时河北地域作战的一些外地将领中,也不乏武功高强的名手,例如上述的周德威、 夏鲁奇等,其中,夏鲁奇还曾担任河北地域内的磁州刺史。据《旧五代书•列传二 十二》记载,夏鲁奇在河北地域的魏县作战,一次被围时,曾“持枪携剑,独卫庄宗, 手杀百余人”,可见其武功之超人,同时,其“持枪携剑”的描述也表明当时的武术 发展已经出现了双手分使不同器械的技术及应用。这一时期武术徒手技术也比 较流行,在《五代史》中的一些关于河北武将的列传中,经常见到“少有拳勇”、“少好拳勇”、“拳勇骑射”等类似的记载。

图片7

宋代以来,河北地域同样一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冲突前沿, 激烈的厮杀拼斗难有平息之时。《宋史•列传第三十八》中曾有关于沧州勇将张 凝的记述:“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 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凝一发洞过,矢激十许步,抵大树而止, 观者叹服……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出其不意,腹背奋击,挺身陷 敌。凝子昭远,年十六,从行。即单骑疾呼,突人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 张凝及其子昭远的单骑冲阵,表明当时的一些武将有着高超的个人武功,而且这 种个人武技在军阵厮杀中通常能起到关键作用,这也在客观上证明了至少在宋代 前后的历史时期中,武术技术对于军事阵战还是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凝子昭 远,年十六,从行”,从这一叙述中也可以推测,由于兵戈纷仍,当时的男子可能往 往在十几岁的年龄即上阵冲锋了,而在其上阵冲杀之前,应该已经习练过一定时 间的武术技术,也就是说,宋代前后的河北男子可能在幼时已经开始习武,而且, 在河北地域的那一时期,也很有可能会形成并流行着浓郁的武术氛围,这也为本 书研究上文中提到的“源远流长的河北武风”等内容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在宋代 的有关史料中,同样有不少当时河北勇士单骑挑战的记载,例如《宋史•列传第四 卜九》中记载有保定人张玉的事迹:“遇夏兵三万,有驰铁骑挑战者,玉单持铁简出 斗,取其首及马,军中因号曰张铁简。以状闻。仁宗曰:‘真勇将也。’以为本路同 巡检。从征侬智高,抵归仁驿,贼列三锐陈以逆官军,军小却,玉率右厢突骑横贯 贼垒,贼大溃。”

元代的情况与此相似,例如《元史列传•第三十九》中就记有关于河北勇将查 剌在一次攻城作战时的威武表现:“城坚如立铁,查剌命偏将先警其东北,亲奋长 槊大呼,登西南角,摧其飞橹,手斩陴卒数十人……”

单兵作战,所向披靡,河北武术,技高若此!

同样的情形,在不同时代的历史记录中可谓随处可见。

翻开尘封的历史卷宗,遥想远去的纷争岁月,透过隐隐的金鼓锣响,伴着激扬 的猎猎战旗,在金戈铁马的刀光剑影之间,闪烁着河北武术光耀千古的赫赫风流!

图片8

两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兵械武艺

自两宋以来,作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对峙中心,河北地域也一 直是双方兵械武艺展示的历史舞台。在长期的相对较量中,汉族的武术器械必然 要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著名兵器史专家周纬就曾指出:“(宋代)钩竿、叉竿 等杂形长兵,显带胡人色彩;各式长枪中,更杂有外族形制。”辽、金骑兵多用长枪, 另备有短刀,以刀为主,必要时刀、枪并用。元代蒙古族除长于骑射外,同时也擅 长多种兵器武艺,短兵以剑、刀、斧、锤为主,长兵则以枪为主,间亦有使棍棒者。 蒙古军队作战是“两军交绥,炮战开始,弓手继而发箭,终则双方白刃相向,斧、剑、 刀、枪从事,是以两军之最后胜负,仍以刀、剑短兵及武术决其雌雄”。蒙古军较少 使用长枪,其枪械形制记有三种:其一,名“期胡大”,其体甚长,向前之刃作三角 形,杆尾之刀作花瓣形,两头均可制敌,亦可投掷杀敌;其二,名“巴尔哈”,体亦长, 向前之刃近于斜方形,杆尾之刀作圆头钉形,两头可刺,亦可掷杀敌人;其三,名 “三尾掷枪”,虽亦可在马上刺敌,但其作用纯为抛掷杀敌之远刺器。尤其值得说 明的是蒙族战士还有一种独特的器械叫“轮圈”,蒙人称之为“恰克拉姆”,其形甚 小,每一武士之左腕上常套带有七八具之多,而以右手手指摇而远掷敌,®该器械 类似于古代武术中所说的“日月乾坤圈”、“日月风火轮”等,颇有杀伤力,其来源待 考。

浏览1,4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