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病夫”之脉后,近代社会精英又为中国社会开出了 “尚武”的救 时良方。®第一,他们从认识上确立尚武之必要,大造尚武之舆论。梁启 超在远观战国、近验欧洲后,得出了“战国尊武,一统右文”的结论,并指 出,“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 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梁启超《论尚武》,1903
年),“今日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 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梁启超 《中国魂安在乎》,1899年);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化”特征(如 吴怡、林语堂)®,将“意志顽强,善斗不屈”、“信赖本能”、“顺性率真”的 “兽性主义”作为近代人的标志(如陈独秀)©,也将中国之病归因为“专以 柔顺为教”的文弱不武,号召“拔文弱之恶根,雪不武之积耻”(梁启超《中 国积弱溯源论》,1900年),希望通过急公好义慷慨赴死的侠义(武士)精 神振兴中华(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1904年),以“加强国民体育”作为 “老大病夫”走出困境的良方(梁启超《京师大学堂运动会记》,1906年), “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体育不讲,人种不强;人种 不强,国将安赖?此又可知学校体操为教育之本,尤不可不亟图改良者 也” 欲强国莫如激发其尚武精神,欲激发其尚武精神先从体操着手。 体操之效非一端,约言之曰:强筋骨,习步伐,齐心志三者”(《同里教育支 部体育会演说》,《苏报》1903年3月17日)。
第二,他们举办运动会,以竞技之方式切实推进尚武之风。1899年 (庚子前一年),天津发起了一次校际运动会,参加的有北洋大学、水师学 堂、武备学堂、电报学堂等单位;1905年,通县协和书院与北京汇文书院 (现北京26中)联合举行北京最早的校际运动会,以后还举行过两次田 径、网球、棒球、足球等的校际运动会;同时,协和书院也与天津新学书院 进行过一次足球对抗赛©; 1907年,南京举行“江南第一次联合运动会”, 八十多个学校参加了比赛⑤;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南京举行全国
性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①……社会渐成“人耻文弱,多想慕于武侠”之 风尚②,“投笔从戎者,陆续不绝”③。资料表明,1904年初,浙江武备学堂 招考时,几日内,报名的就有一百多人,当年仅该省处州府青田县到杭州 及附近各省报考军事院校的青年就有一百多人。④一时间体育(运动)成 为时尚,“运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话题。一首流传于2〇世纪20年 代江南集镇、说唱于茶楼酒肆的《运动歌》®这样说:
说运动来啥“运动”?各学堂里真运动:遇着远东运动会,各大 学堂才聚拢。说运动来啥“运动”?学生赛跑真运动:一个圈子奔转 来,面青嘴蓝吼勿动。说运动来啥“运动”?学生跳高真运动:跳得 过来拍手笑,跳勿过去跌勿痛!
1930年4月28日,胡适曾为公学运动会写了一首《中国公学运动会会 歌》:“健儿们,大家上前! /只一人第一/要个个争先/胜固然可喜/败也 要欣然/健儿们,大家上前! /健儿们,大家上前! /全体的光荣/要我们 担待/胜,要光荣的胜/败,要光荣的败/健儿们,大家齐来! ”(《胡适手 稿》,第十集中册,台北胡适纪念馆,1970年)这样,西式体育、运动会在带 来新视野的同时,也成为人们观察问题的新视角,“运动”成为当时人们 理解社会现象的前理解。1915年编纂的《辞源》这样解释了用作社会学 解释的“运动”意义:“运动,为求一种之目的而游说他人,或钻营奔 竞也。”
民国之言天下通,各色事体称“运动”:“运动”两字才可用,各项 自有各运动。
说运动来啥“运动”?攀亲求贴要“运动”:茶酒先请媒人吃,老 法所说“浇媒翁”。说运动来啥“运动”?倘寻生意要“运动”:茶酒先 请中保吃,个点还称小“运动”。说运动来啥“运动”?开店老板亦 “运动”:个位朋友看中仔,摘里过来加薪俸。说运动来啥“运动”? 要挖房子亦“运动”:小费捧到帐房里,个幢房子就成功。说运动来 啥“运动”?会官入讼要“运动”:钞票塞到衣袖管,老法之言“摸靴 统”。说运动来啥“运动”?要想做官先“运动”:上司面浪弗“孝敬”, 要想做官难成功。说运动来啥“运动”?逢着选举要“运动”:叫仔好 菜先请客,多投几票就成功。说运动来啥“运动”?出兵打仗亦“运 动”:差仔代表接洽好,省得大家动火攻!①
第三,他们组建体育团体,培养革命力量。如戊戌维新时期,熊希 龄、谭嗣同等人发起组织民间体育组织“延年会”,其章程中规定“每日六 点钟起,学习体操一次”。1903年春,江苏先后成立了常州体育会、无锡 体育会、吴江同里教育支部体育会等©; 1903年5月,陈独秀等人在安徽 安庆发起的爱国会下设体操会;1904广东省成立“体育会”;1907年春徐 锡麟与秋瑾在浙江绍兴设“大道学堂”③,秋瑾出任督办,增设了“体育专 修科”,自任教练,购买枪支弹药进行军事训练;期间,秋瑾还在绍兴仓桥 设立体育会,自任会长,试图训练一支女国民军。1906年徐一冰等成立 “中国体操学校”,以“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作为校训, 在“二次革命”中的松沪之役,该校师生全体参加协助攻击制造局,1911 年沪军都督陈英士,拨款补助,发给枪械子弹。©1909年在上海社会精英
的组织下成立的“精武体操学校”(191〇年易名为“精武体育会”),其会员 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不少会员参加了光复上海攻打制造局的战 役,其中女子部奋起参军传为佳话。①同时,社会体育组织如雨后春笋。 以上海为例,20年代有三育、乐华体育会,30年代有东华、华联、丽都、百 乐门、进德等体育会。从行业看,以银钱业、邮电业、烟草业体育活动最 普遍。银钱业联谊会在30年代曾组织各类比赛。邮电业于1925年成立 工会,组织了足球队、小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国术队等,其中,邮电 乒乓球队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强的队伍之一。烟草业于1928年由英美 烟草公司为主体组成颐中体育会,开展乒乓球和小足球运动。此外,华 盛码头职工组织有华盛乒乓球体育会,中国内衣织染厂组织有ABC乒乓 球会等。②社会体育组织推进了群众体育活动,1946年参加上海青年会 举办的体育活动的人数有15万人次,1947年达20余万人次,1948年近 26万人次。©第四,兵操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练习兵操成为人们的 自觉行为。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创水陆师学堂,设击剑、棍 棒、哑铃、武术、竞走、跳远、跳高、单杠、双杠、木马等体育课程;1891年, 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规定学生每周一、四习体操,逢 假曰作体育游戏;1899年,广州公立广府中学及私立求是小学,开设体 操科;1900年,广东创立武备学堂,开设体操训练课程;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开办的两广大学堂,改名广东高等学堂,规定不论政科(文科)或 艺科(理科)都设体操课程©;留日女学生于1903年组成了共爱会,在拒 俄运动高潮时,相当一部分会员“逐日练习兵操”,并积极报名参加义勇 军和学生军⑤;国内青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凭借当时
最为风行的兴办教育的名义,以学校为培养革命力量的基地,展开宣传 组织活动,并不拘泥于发展教育”①,学员也多“练习瞄准、射击”,“对兵操 的兴趣特浓,蔡师(元培)亲自参加” ©。兵操甚至成为鲁迅身体改造的 动机,“午餐一完,照了三张相。并排一站,我就觉得自己的矮小了。虽 然心里想,假如再年青三十年,我得来做伸长身体的体操……”(《看萧 和“看萧的人们”记》)。这样,学堂也唱响了《兵操歌》:“男儿第一志气 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 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冬冬冬冬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 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沈心工编:《学校唱歌集•兵操》, 1924年)。③
在近代人们看到的病夫之躯和病夫意识、倡导的武士道精神、进行 的军国民教育实践之中,其实是治国方略“文武之道”、人才培养“文武双 全”内在张力的矛盾。中国教育人才培养“文武双全”的张力,在孔子“新 六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构建的课程体系中,我国传统教育的人 才培养也由武士教育转向文士教育。©同样,国家治理“文武之道”的张 力,在赵匡胤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王朝动荡的局面而 “杯酒释兵权”,也在国家治理上出现了“重文轻武”的转折,造成了雷海 宗所说的“无兵的国家”。这种在国家治理方略、文化倾向上的内超越之 路(余英时语)、人才培养的“文”化导向,在外侵面前暴露其“文弱”的一 面,并在近代女性化特征批评之后掀尚武风潮、现“武化”之说,还于建国 后文革时期的“学军”、改革开放后的“军训”中续写“文武双全”的教育理 想,保持教育“文化与武化”的张力。
浏览9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