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打/演”竞技化生产,从近代的探索起步,在近代为民族国家提 倡武术运动的基础上,新中国根据“增强人民体质”的要求,一方面从普 及武术运动出发生产了像简化太极拳这样的新武术:
第一次关于太极拳简化套路的研究,吴图南、陈发科、李天骐、 唐豪、高瑞周等参加,虽然强调简化、便于推广,但是编出的套路包 括了各个流派的一些主要动作,这套“精简太极拳”发表在1955年 《新体育》杂志之上。
贺龙总理说,你们武术处这些人都是搞武术的,你们就不能编 个群众的简化套路吗?用不着各方面各流派都考虑,倒把事情复杂 化了,咱们现在不是要编大全,要的是群众利于开展的、简单易学 的;并下令武术处完成此事。
接着,国家体委武术研究室组成了创编小组,毛伯浩、李天骥、 唐豪、吴高明研究确立了编创方针:选择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某一个 流派,选择这个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保留太极拳的传统风貌, 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易学、易练、易于推广。他们在杨式 太极拳全套一共八十几个动作中,从去掉重复动作后的40个动作中 挑选代表性动作,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顺序、两个来回的要 求,编成了需要4—6分钟共有24个动作的简化太极拳(或称24式 太极拳)。®
据蔡龙云口述:“1955年国家(武术)队解散,毛伯浩被安排到北京体育学 院,李天骥准备回哈工大,票都买好了,国家体委要求他们留下来、搞简 化太极拳,主要是李天骥搞。李只会杨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没有混杂 两式三式之说,是李天骥搞的!他搞出来以后,我们很多人去提提意见。 后来,我们搞了一个简化太极剑,没有推行,那是我们大家搞的。” ®另一 方面又从指导普及的提高角度生产了竞技武术,并在“普及和提高”的生 产中建立了“国家武术”的生产系统。
20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武术根据运动员等级“三级、二级、一级、健将 级”创编了“拳、刀、枪、剑、棍”五类四级套路,后因文革未能推行武术运 动员等级制度,以“(甲组、乙组、初级)三级五类套路”流传,生产出徐致 一当年希望的“大家都练的东西”;同时也生产了国家武术的流水线一 武术训练方法系统的建立©,武术训练组织体系(“业余体校——体工 队——国家队”一条龙的举国体制),武术竞赛系统的构建(竞赛规则③和 “全运会——省运会——市县运动会”的系统赛事)——后来人称“竞技 武术”系统。
在竞技武术的演之生产中,国家武术通过这套“统一的东西”以及统 一东西背后的统一的训练方式与统一的评价体系等,解决了近代演之竞
技化生产面临的“如何区分选手的高低”问题;并于此基础上,着力解决 “如何解决看出较为一致的结果”的问题。“看出一致的结果”,除了裁判 公正因素之外,从文化学角度看,是武术视觉评判的一致性问题。传统 武术“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中关于“有/没有”的视觉判 断,在现代竞技化生产这里面临二个难题:怎样进一步区分出“有多少” 的问题(即对“有或没有”的程度衡量),以及如何克服裁判员惯习带来的 差异性。对此,“竞技武术”系统在生产了“大家都练的东西”(统一的套 路)、武术训练方法系统(统一的训练方法)之后,又在武术竞赛系统(统 一的比赛规则、统一的比赛场所)中生产了统一的裁判(视觉)队伍;并通 过评分分值的权重分配、失误动作的扣分、难度动作的加分等方式,将近 代演之竞技化的评分制逐步细致化,也使竞技武术的视觉队伍成了武术 视觉的“数字管理者”,表现为分数的运算权。①
“国家武术”的竞技系统,也促进了散打技术(远踢、近打、贴身摔)的 定型、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在通过规则初步解决了“得分(点数)和击 倒”的关系后,现代打之竞技化也在“人们心中的武术技击意象”面前举 步维艰。对此,除了通过散打的仪式凸显民族性、生产武术文化,我们还 可以在规则“得分”和“击倒”的评判中为套路(门户)技击留有空间。如 在现行散打“3分动作”——用主动倒地的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迅 速站立;用转身后摆腿击中对方躯干部位而自己站立——的内容中,增 添“具有某种套路技击的击打方式和击倒方式”。当然,将套路技击作为 散打“3分动作”又需根据散打规律重新整理门户技击,罗列各门各派 “踢、打、摔”的动作系列,并经历散打实践的检验。
总而言之,近代以来因“病夫”概念而使中西比较由“技不如人、制度 不如人、思想不如人”聚焦为“身体不如人”,不仅奏响民国“强国强种”的 旋律、确定新中国“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而且也在国民身体改造的主 题下推进了武术军事化、体育化和竞技化生产。当下,因青少年体质连 续多年下滑,武术再次成为国家大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服
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
务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学校体育作为深化我国改革的内容,教 育部将武术作为深化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近代以来 的国术表征,一方面如“学有中西”一样,术也有中西,武术成为中国学术 的组成;另一方面“国术”与“国学”一起,以其“体/用”、“身/心”的分工与 合作,成为中国“转弱为强、转衰为胜”的药方。
浏览1,1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