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明清至民初的武术兴盛

明清至民国初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武术在这个时期内的发 展、演变,构成了中国武术史中的重要内容。

一、明清时期的创拳肇始

与以前任一历史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国武术发展都要表现得更为全面和 成熟。明、清两代的武术发展主要表现在武术理论的完备和技术体系的形成两个 方面。河北是明、清时期的京畿重地,也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 优越的先天条件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河北武术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河北地域不 仅几乎包容了中国武术的众家流派,而且还博采众长,在广泛吸取各派武技优点 的基础上,开创和形成了一些新的武术流派。而这种现象也正是明清时期中国武 术各拳种流派兼收并蓄、革故鼎新的宏观发展局面的缩影。明将戚继光镇守河北 达16年之久,期间也曾将名家拳械带入北方。另外,明清时期频繁的农民起义和 义和团运动等,都对于河北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从拳种的分类来看,明代出现了 “内家”和“外家”的拳种称谓。至清代,又有 人把太极、形意、八卦分为内家,少林等多种拳术则被视为外家。就其主要拳系而 言,当时全国主要有赵家、温家、少林、峨嵋、五台、南拳、内家拳等大的武术拳系, 而在河北流行的拳种“大体有一百七、八十家之多。另外,少林拳在河北,又有掌 式、六合、花拳、林泉青拳、红拳、霸王、长拳、行侠派等几十个门派”。®明朝武术的 繁荣为清代武术的鼎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到的明代 流行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合拳、猴拳、园拳、吕红八下、绵张短打、巴子拳棍、 苗刀等拳械,与河北武术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代的剑术虽从阵战消失,但 在民间仍较流行。《手臂录》的作者吴殳就说,他曾向河北的渔阳老人学过剑法; 当时以枪法闻名于世的石敬岩,也曾向河北献县人耿桔学习过剑术。在人民体育 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中,也指出了 明代的武艺及器械的流行范围似与地域有关,并说“井径有蚂螂手,善运石,远可 及百步”。《明史•列传一百四》中也有“疏请令潮州营兵如河北例,兼习长枪、短 棍、连接棍诸艺”等记载,由此可知,当时河北地域的长枪、短棍、连接棍等武术器 械应该比较兴盛,以至于政府让南方的潮州等营兵纷纷模仿学习,而地处河北地 域的井径的蚂螂手也已是名声远播。在著名的小说《水浒传》中也曾有过林冲与 洪教头在沧州柴进庄上比武等场景描写。另外一段发生在大名府的比武描写则 被直接引用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中。在这段描写中, 青面兽杨志与周谨各用去掉枪头的木枪,包上毡片,醮了石灰,骑马较技,以身中 白点者多为输。“《水浒传》中描写的这种枪术比赛,当是明代武术的现实反映”。② 而作者把这场比武的地点选择在当时河北地域的大名府进行,从中不难想象当时 河北武术的发展盛况。

图片14

清代武术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流派林立,名目繁多,出现了 以传统哲学名词命名,并以哲学道理阐述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清晚期,分别以太 极、八卦、五行学说命名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相继轰动京城武坛,开创了 河北武术发展中的一个黄金阶段。咸同年间,河北永年人杨禄禅从陈家沟习得陈 氏太极拳后,在北京比武教拳,轰动京城,杨禄禅创立了杨式太极拳,并经杨氏一 家三代薪火相传;咸丰二年(1852),曾从杨禄禅和陈青萍习拳的永年人武禹襄,自 言得阅一篇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开创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大兴满族人吴 鉴泉于北京从师杨禄禅习武,创立了吴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郝为真习 得武式太极拳后,又融合形意、八卦等武技,创立了三拳合一的孙式太极拳。此 后,在以上几家太极拳的基础上,河北地域又先后出现了通臂太极拳、三皇太极 拳、武清李式太极拳、太极十三形拳等,形成了河北地域上太极拳百花争艳的大好 局面。同治初年,河北文安人董海川在北京传出了一种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 式的拳术,初名“转掌”,后易名为“八卦转掌”,现惯称其为“八卦掌”。继八卦掌之 后,河北深县人郭云深也在北京传授形意拳。形意拳脱胎于清初山西的心意六合 拳,郭云深之师李飞羽始以“形意拳”命名这一拳系,后又经河北宛平人宋世荣回 传山西。以太极、八卦、形意为代表的三大内家拳种在京城的纷纷亮相,对于当时 的中国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河北武术这一时期的兴旺发展局面,也 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多彩的一笔。据统计,在清末,河北武术已 经形成了“以长拳、形意、太极、八卦、翻子拳等拳系为主,多项拳种、多个单项拳械 广泛传习的局面”。®

二、清末民初的勃兴鼎盛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这一段时间内,政治动荡,军阀割据,但总体来看,混乱 的时局中河北武术仍旧保持着向前发展的趋势。北洋军阀时期,河北地域一直处 于直奉军阀的混战之中,为护村自保,各乡村纷纷组建起习武场、把式场,同时商 人、富户也争先聘请武师护院、保镖,武风鼎盛。这一时期,霍元甲、韩慕侠等著名 武术家曾经多次击败一些到国内摆擂比武的外国大力士,大长了河北武术的威 名,同时对于河北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以后,在近代 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不少武术组织纷纷开始了武术科学、规范发展方面的探索。 1911年,北京成立了以许禹生为首的体育研究社,以“研究体育,振兴尚武精神” 为宗旨,传播和发扬传统武术。这一时期的北京地区,同样的武术会社还有中华 尚武学社等25家。天津的情况与北京类似,除1911年由李存义发起的中华武士 会外,还有道德武术研究会等十多家武术组织,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北平市立国术 馆等。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 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至 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人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 容”。®当时的一些河北武术名家如李存义、刘凤春、陈子正等都先后在各学校任 教,教授各种武术,当时北京的中小学都增添了武术、拳术等教学内容。1931年, 武术和摔跤又被列为华北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除了北京和天津的武术组织以外,民国时期,河北省的国术馆也曾遍布于保 定、沧州、衡水、邯郸、石家庄等地及许多县。河北国术馆于1927年在河北保定成 立,馆长于学忠,董事顾问中有李景林、孙禄堂等。教员前后共有110多人,为河 北省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河北各地市国术馆中,又以成立于1935年的沧州 国术馆最为突出,其馆长段永庆在《国术讲义》序言中曾说:“沧县国术余绪不堕, 以国术著名遐迩,高手之多,济济称盛。”沧州国术馆开设形意拳、燕青拳、功力拳、 六合拳、滑拳、太祖拳等六门课程,直接授徒六十余人。当时比较突出的还有保定 国术馆(1932年建),青县国术馆(1937年建),沧县民众教育馆(1928年建),新城县 国术馆(1929年建),定县国术研究社(1933年建)以及建于1931年的定兴县国术馆 等。

图片15

这一时期,一些河北武林人士还纷纷走出家门,在全国各地创造了河北武术的辉煌。例如,1910年,河北静海人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又 改名为“精武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丨9丨1年, 河北保阳人马良在山东发起“中华新武术”运动,积极借鉴兵式体操形式传授传统 武术;1927年,河北盐山人张之江在南京发起创办中央国术馆,改称武术为“国 术”,由河北武林王子平、高振东等分别担任少林、武当门长,努力进行武术救国尝 试等。此外还有河北武清县李瑞东创建了天津武德会,河北沧州人刘振山等在四 川创建的“万县国术馆”等。在全国其他地区任教的河北武林人士也很多,例如在 湖南国术馆任教的有河北定兴拳师朱国祯和新城拳师时汉章,在上海“武德会”任 教的有朱国福,上海“武思会”任教的河北沧州人王子平,在山东“黄县国术研究 会”任教的沧州李书文等等。河北任邱形意拳师郝恩光,还被天津“中华武术会” 选派赴日传授中国武术,在当时的日本影响很大。

1928年10月18日,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1届国术国考”在南京公共体育场 举行,通过历时10天的比武,获得前30名的优胜者中,河北人共有13名,其中的 前5名,全部为河北人所囊括,定兴人朱国福成为了第1届国术国考的武状元。 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散手项目“国术比赛”中,河北沧县曹晏海,以两战全胜击败 上海总镖头刘高升,一时在武林中传为佳话。$如上所述,可见河北武术在当时全 国武林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16

这一时期,河北武术中也继续出现了一些拳术创新现象,例如河北沧县人姜 容樵将其师张占魁自编的气功简化为十二式,作为形意拳的基础练功手段;王芗 斋以形意拳为基础,创立了以养生桩和技击桩为根本的意拳(大成拳);马凤图融 合河北翻子拳、劈挂、八极等多种武术特长而成通背翻子拳等等。据不完全统计, 在这段时间内,河北武林中大约“有二十四人,先后撰写六十部武术著作”,对于中 国武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著作中有河北沧县人姜 容樵的《形意母拳》、《形意拳》、《八卦掌新义》,完县人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形 意述真》、《太极拳学》,盐山人张之江的《国术与体育》、《国术与国难》等等,其中, 曾担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历尽艰辛,共有22部著作问世,被誉为武 术理论大师。

1936年8月1日至16日期间,河北武林高手郑怀贤等在德国柏林第11届奥 运会上,向各国观众和运动员三万余人表演了中国武术拳械套路,技惊四座,德国 一位体育博士观后在报纸上撰文称赞中国武术具有“艺术与奋勇及舞蹈之三大特 点,世界任何方式的运动是绝不能与其相比的”(《第十一届世运会纪评》)。在奥 运会的世界大舞台上,河北武术为中国武术争了光,同时也书写下了河北武术发 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当时,中国武术运动员在柏林奥运会上表演的武术节目中还 有以杨氏太极拳中的“杨澄甫定型架”为标准的集体太极拳表演等近五十年来 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发布推广的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综合太极拳竞赛套 路等也大都以杨氏太极拳为主要内容和标准。河北武术在中华武林中的贡献与 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

图片17

浏览2,2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