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新中国河北武术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到党和政府 的关怀重视。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 展武术,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1952年6月10日,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 人民体质”的题词,给新中国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丨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 会(简称“国家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 1958年9月19一22日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李梦华,由河北沧州人——著名 武术家王子平等担任副主席。

一、飞速发展的繁荣气象

(一〉社会武术的蓬勃发展

伴随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河北武术也表现出飞速发展的蓬勃局 面。在五十年代末的武术之乡河北地区,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发展迅猛,武术得到 了广泛的普及,仅沧州市就发展了 70多个武术活动的点、站。保定市成立了群众 武术研究会。衡水地区的深县、安平、武强、饶阳四个县还相继成立了 7处群众武 术骨干培训站。为了加强对太极拳的研究和推广,原河北省体委还专门抽调太极 拳传人杨振基等武术家到各机关单位任教,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开展。在群众性 武术开展的基础上,1958年河北省各个地市也相继建立了 11所武术业余体校班, 其中沧州2所,邢台1所,保定I所,南宫县1所,徐水县1所,还有基层自办的5 所等,其主要任务是培训骨干和开展系统训练。1960年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的成 员中,就有河北安新人郑怀贤等武林宿将,他们在向国外介绍和宣传了中国武术 的同时,也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推陈 出新”的指示下,密切配合国家体委关于对武术整顿影响的方针,河北大地上又积 极进行了对于武术“去粗存真,剔除糟粕”的整理工作,保证了河北武术在正确的 方向指引下稳步发展。例如,原河北省体委对河北省武术的整顿工作进行了全面 的部署,于1960—1963年先后三次与沧州地市体委一道对该地市的武术门派间 的问题以及武术中的宗派、封建迷信东西进行了重建调查和解决,并以此为经验, 于1963年底召开了经验交流会,加强了对武术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打破了 门户之见,增进了武术界的团结,消除了一些违反科学、有碍健康的练武方法,使 武术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体育项目。

“文革”十年动乱,河北武术同样备受摧残。武术被称之“四旧”,多名老拳师 惨遭揪斗,甚至被迫害致死。中共十一届三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河北武术进人

 

了一个新的繁荣昌盛阶段。各地市纷纷成立了一批专门培训武术人才的业余体 校;河北省也于丨979年成立了全省群众性的武术组织——河北武术协会,以及各 地市的武术协会,加强了对群众性武术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密切了与各老武术拳 师的联系,同时还建立了每年一次全省武术比赛的竞赛制度。据1983年河北武 术挖整小组对全省武术的调查统计,“河北省各地市县的武术馆、团、社共有194 个。参加武术系统训练的有26349人。其中武术馆、团、社及训练人数为邯郸市 8个,825人;邢台地区18个,2088人,邢台市6个,1779人;石家庄地区14个,727 人,石家庄7个,2809人;保定地区44个,5821人;保定市7个,365人;唐山市3 个,773人;沧州地区丨2个2173人,沧州市46个,1292人;衡水地区26个,1648 人。沧州地区仅学生习武的就达10余万人,习武点有百余处;永年县500多个村 镇中,300多个有武术活动。邯郸大名县仅城南关即有把式房19处;雄县17个乡 中,有12个乡常年开展武术活动;保定高阳县180个村,有40多个练武场,经常 练武者达2000多人。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市,每逢寒暑假还举办学生习武的 辅导站、学习班等。充分展示了武术在河北城乡的普及和广泛的群众性。当代河 北省有60岁以上的武术老拳师,约计350多人。其分布情况和习练的主要拳种 简介如下:唐山市,29人;秦皇岛市1人;邯郸地区46人;邢台地区22人;衡水地 区32人;保定地区40人;张家口地区3人;承德地区1人;沧州地区55人;廊坊 地区15人。1981年8月在新疆举行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孟村回民自治县被评 为传统体育先进县。1956年10月26日至30日,河北省第一届人民体育检阅大 会在保定市举行,保定武术团表演了武术。1978年8月1日至10月28日,河北 省第五届运动会共进行了 12个比赛项日,武术为其中之一。1979年9月8日至 11日。全省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沧州举行,13个地市的200多名运动员表 演了拳术、器械、技击和气功,并成立了河北省武术协会,南朴任武协主席。丨988 年5月,在沧州黄骅县举行了河北省第一届农民运动会武术表演赛,10个地区60 多名运动员参加'①1978年以来,全省每年举行一次武术比赛活动。自1989年 沧州举办第一届“沧州武术节”以来,截至2010年,著名的“沧州武术节”已成功举 办了 8届,积极推动了河北武术的发展。

(二)富有成效的挖掘、整理

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要求各级体 委努力做好该方面的工作。丨983年至1986年,在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 组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整组的积极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 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开展了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 “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经过3年努力,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

“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编写的各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多 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为收集保存武术文物、史料所开展的 “献拳经拳谱、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共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 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丰富了武术文物资料库,为武术挖掘、整理、继 承、提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不仅如此,3年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工作,还激发 了广大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培养了一支业务素质好、勇于为武术事 业献身的队伍。这项工作,对武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项 宏大事业中,河北省体委和武术协会,从1980年7月至1982年8月,共调查研究 32个县、市的传统武术项目。先后访问了 77个门派拳种、武术会的234位拳师, 为其中50多人拍了照片,重点整理了戳脚、通背、八极、六合、燕青等19个拳种的 详细材料,整理撰写了 60万字的河北武术拳械录,录制了长达6个多小时的3000 多个拳械套路技术录相。征集拳谱、术稿200多册,古兵器80多件,奖杯、纪念品 22件。对河北武术的源流、演变、发展的概貌,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在国家体 委组织的全国武术挖整“三献”中,河北献武术谱5本,古兵器15件。共获二等 “雄狮奖”3个,三等“雄狮奖”7个,纪念奖10个。为了汇报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 作取得的初步成果,交流工作经验,表扬先进,研究部署第二阶段的任务,1984年 6月26日一7月4日在河北承德召开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成果汇报会,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和13所体育学院主管武术工作的领导同志和挖掘、整 理工作人员的代表共丨61人出席了会议。大会还评选出山东、河南、河北等10个 先进单位、180名先进个人,分别给予表彰奖励。会议结束后,展品移到北京国家 体委会议厅进行了内部展出。为总结3年来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汇报成果, 表彰在挖掘、整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单位与个人,1986年3月24—28日,在 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并举办了“武术遗产挖掘、整理成 果展览”,评选出河北等10个先进集体和188名先进工作者,分别给予表彰奖励。®


  1. 迅速发展的学校武术


1958年8月,国家体委在青岛召开全国体育学院院长座谈会,对武术专业进 行了强调。会后,北京体育学院率先设立了武术系,接着,北京、天津的其他一些 高校以及河北体院、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各地师范专科体育科等,普遍成立了 武术研究室,增设了武术专选项目,加强了对武术的研究和武术教育工作者的培 养,在河北地域形成了一套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武术发展新体系。为了统一和完 善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了一批武术专家,在参考了北 京、上海、武汉等体育学院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讲 义《武术》,使体育院校的武术教学逐步走上了系统、规范的轨道,这些专家中就包 括有李天骥、翟金生等当时活跃在河北地域的武术名人。

  1. 成绩优异的竞技武术


1953年11月8—12日,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会后,国家体委从中选拔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于丨954年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 育学院的前身)组建第一支国家武术队。

河北武术队创建于丨971年丨月5日,自1978年_1986年,先后有教练员、运 动员50人次,出访21个国家和地区。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中国武术 向世界发展,做出了贡献。河北武术队的教练员、运动员10多人先后参加了以武 术为题材的电影、电视的拍摄工作。多次荣获全国冠军的徐向东在与香港合拍的 电影《木锦袈裟》中饰主角志远和尚。刘振岭在与香港合拍的《八百罗汉》中饰主 角志兴和尚。李延龙在《南拳王》中饰红船艺人梁少佳等,都以他们精湛的武功, 贏得了观众的赞誉。河北省武术队和业余运动员组成的代表队自1953年至1987 年12月,参加全国举行的武术赛会共计37次。获12个第一,17个第二,29个第 三,8个第四,9个第五,13个第六。1980年全国武术比赛,河北队获男子团体总 分第一名。

图片18

近几年,河北武术队在河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在国内外重大比 赛中,团结一致、敢打敢拼、锐意进取,在中心成立前后短短五年中,获得世界冠军 奖牌2枚,洲际冠军6枚;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得冠军奖牌30余枚。天津武术队 曾经拥有郎荣标等武坛名将和对练等武术强项,在第八届和第九届全运会上分别

 

夺得了 3枚和1.5枚金牌,战绩辉煌,同样不辱河北武术的威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武术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积极发展,出现了《河北武术 志》、《沧州武术志》、《燕都当代武林录》、《戳脚》、《鹰爪拳》等一大批著作,为河北 武术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二、当今时代的巨大挑战

毋庸置疑,当前的河北武术发展,同样正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挑战。从某种程 度上说,这种挑战又是非常严峻的。与全球化时代特点的崭新要求相比,在许多 方面,河北武术都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种欠缺首先反映在河北武林人士的一 些观念上。在一部分河北武林人士的心目中,仍缺乏相应的改革开放精神和面向 世界发展的宏观武术观念,他们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过于自信,没有结合当 今时代特点而积极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对于当今的竞技武术仍存在一定程度的 消极心理,没有充分发挥积极协作的主观能动性;在河北武术各门派内部,仍然存 在着某些不利于团结的因素,各拳种流派之间以及同一拳种内部也仍旧保留着传 统的矛盾和内耗积习,这些现象对于河北武术的发展都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作用。 另外,在整体的科学规划方面,河北武术的发展也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足,组成 河北武术的数目繁多的拳种流派总体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自然生存状态,一些影 响较大的拳种发展情况相对可以,但大部分拳种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 种种原因,相关职能部门还没有充分发挥宏观引导和调控职能,河北武术距离集 团化的科学发展仍有相当路程要走。虽然武术在河北大地上得到了较好的普及, 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经济建设 上,名目众多的现代流行健身项目正对河北武术的发展构成着强劲、激烈的冲击; 同时,普通的武术习练者参与武术运动的动机仅仅是锻炼身体,大部分武术人口 在技术上通常都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准,但是他们往往缺少关注技术以外的武 术理论知识以及其他拳种流派发展状况的意识和习惯,因而对于武术的文化内涵 以及其他拳种的情况大都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在河北地域中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中 间表现得相对较为突出。与当今世界武坛的其他一些武技相比,中国武术已经显 露出了对于时代发展适应不够的某种征兆,而相对于中国武术内部的一些地域来 说,河北武术之于中原、荆楚武术,已经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河南的少林拳和湖 北的武当武术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事实上早已走在了中国武术的前列,在当前的国 内外环境中,河北武术的发展诚可谓任重道远。

河北武术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该地域历史悠久的武术传统和博大精深的 武术内涵,而这个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掌握这些传统精华的武术文化 的主体——武术家。据1983年对全省武术的调查统计,当代河北省有60岁以上 的武术老拳师约计350多人,他们都是当代河北武术无比珍贵的财富和珍品。至 2007年,距离当时的调查已经有24年之久,我们不知道这些宝贵的“老拳师”们 至今仍有多少人健在,即使仍然健在的武术家,也至少应该有84岁高龄了,如何 充分利用这一批武林长者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武术活字典”的优势,是 当前的河北武术发展中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这些老武术家往往又是一些拳种 的关键技术掌握者,一旦这些代表人物过世而其所传弟子又相对较少或者有些弟 子难以承担重任,那么对于这些拳种乃至河北武术整体而言,都将是无可挽回的 损失。事实上,这种现象也往往是武术拳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 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华遗产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由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 栏目组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专题片《中国记忆》第23集“津门 刀王: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显示,天津重刀武术传人曹仕杰能将80公斤的大刀耍 出30多个套路。但是今天这门武学绝技却在失传的边缘,习武了 40多年的重刀 传人还能保住手中这把大刀吗?专题片中提出的这个问题的确发人深省——而 事实上,对于当前的武术发展而言,存在着这个疑问的又岂止是曹氏天津重刀一 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环境下,河北武术的发展无疑正面临着一场无比艰 巨的挑战!

浏览1,3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