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的“国 粹”、“国宝”。其历史悠久,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人类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斗争实践 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宝贵的义化遗产。武术内容丰富,至 今挖掘和整理出来的拳种有300多种,套路1 000余套;器械 300多种•套路700余套。各拳种、器械拥有完全不同的风格。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 且又成为当今人们健身、防身、修身养性、自娱娱人等多种功能 的良好手段。武术义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武术方面的 综合反映。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杰出代表。
第一节武术的槪念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和研究武术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武术的内 容也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 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字的形体看,“武”由“止”和 “戈”两部分组成,“止戈为武”就是用来制止武力的活动;“术”是 策略、方法、技巧。从历史发展来看,武术深受中哲学、兵学、
中医学和养生学以及古代舞蹈等中国传统义化的影响。“天命 之谓件,率件之谓道”(《中庸》)。古代对武术(拳种)的表达总是 依附于天道的抽象表达.还未从具体的形式h对之进行描述.形 成统一的认识,武术在古代就是“拳种”的集合。
在原始社会.武术是指人民狩猎活动中与兽斗、战争中与人斗 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出现了 “武艺”一同.并沿 用至明末;清初出现“武术”一同;民闰时称为“国术”;新中H成立 后仍沿用“武术”一同。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 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 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 形式及UII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 也在不断变化。
武艺:古代武术的名称,汉代就已使用此称。泛指搏人的技 能,如“武艺高强”、“十八般武艺”。《'国志•蜀书•刘封传》: “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古今图书集成•闺奇部列传》:“关索 妻卫氏……精诸家武艺。”唐宋元明各代.武术异名颇多.但武艺 一同广为应用,明代趋于统称。戚继光《纪效新书》:“凡武艺.不 是当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卜.贴骨 的勾当……若不学武艺,是不要件命的呆子。”何良臣《阵记•教 练》T教练武艺.节剑行列者.总为张胆作气之根本……故善练 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清至民国.此称亦多用。
技击:古代指搏斗击刺技术.当今指实战武艺。亦作武术的别 名。技击一同出现于春秋战闽。齐国把经过考选和训练的十兵称 技击,是一种选拔制度。《荀子•议兵》载:“齐人降技击.其技也, 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汉书•刑法志》载:••齐愍以技击强。”清 工先谦〈(尚子集解•杨注》:“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 为技击。”
功夫:①指武术.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风靡海外,
海外将中国武术称“功夫”。②指造诣,《南齐书•王僧虔传》:“天 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武术中尤指运动技术水平达到的程度(如 某人腿h有功夫)。③指武术中的en技艺(如腿功、鹰爪功等); 武术古谚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同“工夫”,指时间和 精力。汉《广汉长王君治石路碑》:“功夫九百余日。”《抱朴子•遐 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拳:“拳师”为民间对会武术的人的称呼。“拳”最早出现在《诗 经•小稚•巧言》中:“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指一个人没有武艺又 没有胆量是对国家无用的人。
闽术:武术的异名。近代爱国将领张之江认为武术是闰粹、国 宝,他在1927年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 重要性,当即获得中央批准,从此“武术”便改称“网术”,使之与闰 旗、国歌、同画、国徽齐名。1928年成立中央闰术馆,遂正式称武 术为国术。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 改称武术。今港台地区经及东南亚一带.仍称武术为国术。
“武术”作为一个名同,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颜廷之的《皇太子 释奠会作》,说到“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的 意思。
作为一个属于体育范畴、并包含多种价值功能的技艺名称武 术”一同目前史料中始于晚清。1908年7月12 《神州报》:“论 今H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
对武术概念的认识是在两方文化涌人中国以后.尤其是两方体 育思想及其活动形式席卷中国以来,为了维护传统的义化地位土 洋之争”自然不免,从此对武术概念及其理论的研究持续展开,虽在 借鉴西方逻辑主义的思想对武术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然而到前为 止还未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概念。
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认为:“国术原我国民 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技能,一方面可作锻
炼体格之工具。”
1943年《中央闺术馆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宣言》中认为:“所谓 民族体育者•即我固有之体育也……不独在运动卜.具有相当之 价值,且对于tJU h有著之功效”。
1961年《武术》讲义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 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 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
姐广。
1978年《武术》教材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 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 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
《辞海》(1979年版)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我国民族体育 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我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li的一 种方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 剑、棍等单人套路练习和两人以h对打套路练习。对抗运动有 散手、推手、长兵、短兵等项。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 术、棍术等列为武术竞赛项。武术对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起良 好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2)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中 国传统体育项S ,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 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1983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对武术的定义是:“武 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 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 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 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中闽武术大辞典》(1990)对武术的解释:“武术是中闰传统的 技击与健身技术,是以套路和对抗为基本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
浏览1,9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