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了因材施教的武坛佳话
八卦掌是继形意拳、太极拳之后诞生的三大内家拳之一,但八卦掌与形意拳 及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原始的八卦掌既没有拳谱,也没有套路。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云盘三十六歌诀》是尹福先生的弟子曾省三所撰,各种各样 的“游身八卦连环掌”的拳套也大多是第四代和第五代的传人们于董海川之后而 创编的,董海川先师除了转掌的心法和八式行桩外,据说只传了几式转刀。®
八卦掌自董海川进京首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间,由于历代名人辈 出,且风格各异,八卦掌一直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尹福、程延华、史计栋、马维 祺、梁振普、刘凤春、张占魁、刘德宽、宋长荣、宋永祥、樊志勇等八卦掌第二代传 人,是八卦门中公认的继董海川之后成就较大、建树卓著的佼佼者。上述名家虽 然都是董海川的人室弟子,但由于大多数都是带艺投师的成名拳家,所以董海川 传艺之法一向是留其长处,因材施教,以绕圆走圈为基本功,强调“百练不如一走”,以操练单式与基本掌法相组合,以变为法,量体裁衣,而不过于强调动作的一致 性,所以在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中自然出现了流派纷呈、不拘一格的现象。八卦掌 门中这种因材施教的特殊传授方法,也成为中国武术中一段传诵不已的佳话。在 郭古民先生的遗著中有一段文字最能说明为何尹派、程派、马派、史派等董海川先 师亲传的各派掌法却又都各不相同——“董先师之教人,不以拳脚演示,纯以口 授,非至近弟子万难学拟。而其特别之教授,则在于因人施教,非泥于一技而教 之。故董门高弟各有所长,凡授以相当之艺,无不易成标奇”。董公的弟子大多都 只练单、双、顺三掌,且这三掌也各不相同,都融入了其他武技的招式,如程派的 “走马活携”就是程庭华原有的摔跤绝技。董公的第一代传人中,以尹派和程派最 有影响力,尹派以穿掌为主,俗称“枪式”;程派以掖掌和削掌为主,俗称“刀式”。 第一代传人会的掌法都很少,但是也都练出了很高的功夫。与董海川这种因材施 教的独特方法相适应,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中一些著名的拳家虽然同练八卦掌,但 其各人所擅长和传承的八卦掌掌法、套路、器械的练法各不同,因而形成了后人所 称的不同流派:
尹派八卦掌的代表人物尹福(1840—1909),字德安,号寿鹏,河北省漳淮村人, 自幼好武,精于弹腿,后带艺投师拜董海川习八卦掌,将其所学弹腿、罗汉拳融于 八卦掌中,苦练数年,自成风格,名震京师,其门下成名弟子很多,如:居庆元、门宝 珍、马贵、李永庆、宫宝田、女婿何金奎及子尹成璋、尹玉璋等,大总管太监崔洳贵 是他的弟子,光绪皇帝也跟着他练掌,故北京人尊称他为帝师。尹派八卦掌的特 点是,出掌形似牛舌,故名为“牛舌掌”,臂伸得较直,四指并拢,拇指内扣,掌指向 前,掌心含空,掌背形成瓦垅;在劲力上,以干冷刚直见长,讲冷、弹、硬、脆、快。善 爆发、顿挫和弹抖,人称“硬掌法”;其在进手时屈腿蹚泥,以自然步走转,步子小, 趋于急行,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多穿点,在速度上强调“打闪穿针”,瞬 间爆发。尹福在八卦掌门中享有很高威望,是董海川之后八卦掌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民间有不少关于其武功事迹的传奇。
程派八卦掌的代表人物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 幼入京学徒,艺成后在京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 “眼镜程”,擅长摔跤,投师董公门下后深得八卦掌之精奥,因其传人主要在北京南 城一带活动和传练,故又称北京南城派八卦掌。其掌法的特点是屈腿蹚泥,横开 直人,拧翻走转,舒展稳健,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善摆扣步,螺旋力层出不穷,拧裹 劲变化万千。程派八卦掌桩功全面,不但有行桩,还有站桩,在八卦掌各流派中流 传最为广泛。其传人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著名者除孙禄堂合太极、形意、八卦自 成一派外,较有影响的传人有刘斌、杨明山、李文彪、程有龙、张永德、姬风祥、刘振 宗、王丹林、冯俊义、张玉奎、郭风德等。
史派八卦掌创始人史计栋(1837—1909 ),字振邦,河北冀县小寨村人,木商, 善技击,精腿法,排行六,故人称“史六”,拜人董公门下,苦练多年,成为名家,其妻 为董公义女,董公晚年即住其家,因史在东城开有木厂,故其流派被称为北京东城 派八卦掌,与程廷华流派的南城派八卦掌同时驰名京城。史派八卦掌出掌为“钩 镰手”,食指、中指二指并拢,虎口撑开,其余二指则向内抱微屈。步法有蹚泥步和 鸡形步两种,讲究五形五势,八字八法,尤善腿法,因此其八卦掌步法和腿法更加 快捷、巧妙。其所传弟子中,著名者有韩福顺、张德修(善亭)、于庆进、杨荣本、寿 山等。
樊派八卦掌代表人物樊志勇(1840—1922)绰号“樊疯子”,满族,世居北京,自 幼曾习少林、弹腿等术达八年之久,后拜董海川为师习八卦掌,樊氏掌以“瓦垅掌” 为基本掌型,其拳式紧凑、轻捷灵活,善“三角步”,打四面,踩八方,以穿九宫为主, 走转圆为辅,具有独特风格。樊氏八卦掌主要传人有其女樊凤兰、婿王志能等,再 传有文大生、王刚、韩杰等。
梁派八卦掌代表人物梁振普(1863—1932)字昭庭,人称“估衣梁”,河北冀县 人。自幼好武,7岁拜本村秦凤仪老拳师学弹腿,13岁到北京,在前门外“万兴估 衣庄”学徒,以贩估衣为生,故人称“估衣梁”。梁派八卦掌在掌法上以“龙虎掌”为 标准,步法抱膝摩胫,如趟似踢,其特点是以正击斜,借力发劲。其后世传人有田 金峰、李少奄、郭古民、傅振伦、李子鸣等。
其他还有如宋长荣一派八卦掌特别注重下盘功夫,要求运动时前脚起,后脚 蹬,掌要与肩齐,掌要握力,步法为“蛇形步”;宋永祥一派八卦掌的基本掌法为 “荷叶掌”,其特点是换掌时要叠步,摆扣均衡,暗掌多于明掌;刘宝珍的八卦掌又 称八卦阴阳掌,行步转圆速度较快,变掌换式不讲摆扣步法;刘凤春一派八卦掌, 仅单换掌一势就练了 3年,所以“翠花刘”的单换掌未逢过敌手;张占魁的八卦掌 集形意、八卦、迷踪拳为一体,刚柔相济,身法灵活,步法为蹚泥步;刘德宽的“六 十四掌”则是综合了八卦掌第一代传人中的散手和自己的功夫而编创的套路等等。
上述的各家流派,因董海川特殊的因材施教传承方式,同习八卦掌而风格不 同,其多姿多彩的风格特点又构成了八卦掌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共同烘托出八 卦掌在中国武术中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所以,研究八卦掌的武学贡献,我们不 能不对当初董海川的非凡智慧、远见卓识和别具一格的传拳方式由衷赞叹。同 时,八卦掌中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也应该能为当今中国武术中的各拳种流派的 发展起到一定的启本作用。
二、河北武术外来拳种——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长期以来,一直与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并 称为中华武林四大名拳,在各地广泛流传,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优秀拳种。尽管 关于形意拳的文献早已成为许多武术名家的著述经典,但是,研究河北武术,我们 同样不能不再一次谈到这一中国武术中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同流分,“心”、“形”一家
继八卦掌之后,河北深县人郭云深至北京传授形意拳,从而使形意拳开始名 声大振。但是,正如中国武术中的其他著名拳种一样,关于形意拳源流的问题,也 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在形意拳的起源问题方面,以前曾相传有创始于宋 朝名将岳飞和高僧达摩的说法,但经考证,现已证明其均为假托,是前人为了借岳 飞和达摩来提高拳术的知名度和号召力。除此之外,目前社会上还有“三流一源” 之说,即形意拳有山西、河北、河南三大支派,都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至今河南地区还叫心意拳,只有山西、河北称之为形意拳。而关于形意拳源 流的认识分歧,则主要集中于其创始人是姬际可还是李飞羽(洛能)的问题。
“形意拳脱胎于明末清初人姬际可创编的心意六合拳。大约咸丰六年(公元 1856年)以后,郭云深之师李飞羽(洛能),始以‘形意’命名这一拳系。此拳系依五 行学说立论,以其基本五拳配五行,并以五行的特征作为对拳法的要求。”®这是权 威的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由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出版的《中国武术史》中 关于形意拳的论述。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也 采用同一观点,认为“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河北深 县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授这一拳系”。这种观点认为 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县李飞羽(洛能)始创,已经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与 当今的许多著述中的看法相同,是一种较为主流、权威的认识。这一种观点在邸 国勇编著的《形意拳械精解》一书中就得到了体现,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出 版的该书中明确指出“形意拳是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之说”,“心意六合 拳是以姬龙峰为始祖,形意拳则是以李洛能为始祖”,“虽然,心意拳和形意拳只是 一字之差,但在武术的历史上是一个改革的里程碑”。
但是,在这种认识之外,还有着不少关于形意拳源流方面的不同观点。例如, 在张山主编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1月版《中华武术大辞典》中,关于形 意拳条目,则这样认为——“形意拳,武术拳种。初名心意六合拳。据史书记载, 系明末清初山西省永济县姬际可所创,故当地称‘际可拳’。拳名几经改变,而后 始称‘形意拳’。因其讲究‘心意藏于中,肢体形于外’,‘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 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等,故亦名‘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经过近三 百年的传播,已有不同的地区特色。在河南及陕西、四川等地流行的仍称‘心意六 合拳’……在山西、河北地区流行的称‘形意拳’,®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任 海《中国古代武术》中的观点与此相近——“形意拳是由心意六合拳发展而来的。 ‘心意六合拳’又叫‘心意拳’或‘六合拳’……这种拳的真正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 武术家姬龙峰……河北深县的李飞羽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湖北科学技术出 版社出版的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中也持此一观点,认为姬际可所创的心意拳 是汲取了中国历代武术大家的拳理、拳法精华并融为一体的拳术,形意拳名之确 立源自李飞羽(洛能),李飞羽(洛能)继承发展了该门拳术,并有重大的改革创新。 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国术丛书”系列第三辑中,由杨遵利著的
《形意拳述真》中也认为,“近时期不少探索形意拳的源流和发展者,以姬龙峰公为 形意拳创始者,或为形意拳前身集大成者,姬公可谓形意拳和中国武术史上一位 非常重要的人物”,“溯本追源,从姬际可的‘心意六合拳’到戴隆邦、马学礼的‘心 意拳’再到李洛能的形意拳,虽是同源但又各具特点,说明拳术在不断发展创新”。® 这一种观点虽然没有居于权威的地位,但应该说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观 点,即由姬际可为形意拳创始者,或为形意拳前身集大成者,形意拳名之确立源自 李飞羽(洛能),李飞羽(洛能)继承发展了姬际可所创的拳术,并确立了形意拳的 拳名,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开创性发展。持这种看法的著述还见诸于人民体育出 版社1981年出版的李天骥、李德印《形意拳术》,李金波等编著的北京体育大学出 版社2003年版《形意拳真传图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国术丛 书”系列第一辑的宋光华《宋氏形意拳》等,而值得一提的是,宋氏形意拳本传自于 河北的李飞羽(洛能)。
在本研究中,则把河北武术中的形意拳武术,划分为外来拳种类别,并以之作 为外来拳种的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之所以这样安排,首先是考虑到关于形意拳创 始人是谁仍然存在分歧的当前研究现状,这种较为广泛的分歧现象本身就说明了 在形意拳的源流问题上,应该说还存在着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必要,如果片面地把 形意拳的发源地定为河北,对于本书研究而言,似乎还缺乏足够的无可辩驳的理 由。其次,在关于形意拳源流的考证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批驳岳飞、达摩创拳的 文献资料,似乎也从另一方面给本书研究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启示。虽然说关于岳 飞和达摩创形意拳的说法现在已经基本上遭到了否定,但是,长期以来,包括刘殿 琛《形意拳术抉微》等在内的支持“岳飞创形意拳”论点的一方和1928年凌善清 《形意拳五行图说》等认为“达摩创形意拳”说的一方均据有一定市场的现象也似 乎表明了,在形意拳源流的认识上,早期的一些研究者实际上可能是在进行着一 种把视角投向比姬际可生活的年代更为久远的思考,而且,这些论点的持有者们 对于该门拳术的“形意拳”的称谓首先就表明了一种直观的看法,即“形意拳”这个 名词在他们的心目中应该说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拳种的称谓,这个历史应该说不少于 姬际可(1602—1680)生活的17世纪,至少其年代应该在李飞羽(洛能)(1809—1890) 生活的19世纪之前。现在看来,一旦把这种现象同当前仍然坚持姬际可为创始 人的情况联系起来,就可能反映出这样一种认识——在许多武林人士的心目中, 并没有认为“形意拳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姬际可始创的武术类型”。而在这一点上, 应该说有一定依据的,因为即使是持“李飞羽(洛能)创形意拳”一说的研究者也只 是认为李飞羽(洛能)始创的形意拳已经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但并没有 完全否认二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进行上述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并不是想否认李飞羽(洛能)在武学上的光辉成就和崇高地位,李飞羽(洛能)继 承发展了姬际可所创的拳术,并确立了形意拳的拳名,对其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 开创性发展,这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事实,但是,正如脱胎于河南陈式太极拳的杨 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等一样,与其成长的母体——陈式太极拳相比,虽然这 些拳术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并且也有着难能可贵的创新发展,但是在人们的 心目中它们仍然还是太极拳,并没有脱离陈式太极拳所代表的太极拳体系而成为 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武术类别,之所以在太极拳之前加以杨式、武式、吴式、孙式 等不同的称谓,一方面是对于自身拳学发展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其拳学母 体——陈式太极拳的一种尊重。其实,如果从李飞羽及其众弟子对于形意拳的巨 大贡献的角度出发,把形意拳称为“是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认为“心意 六合拳是以姬龙峰为始祖,形意拳则是以李洛能为始祖”,在本书研究看来,这种 说法应该也没有什么大错,但也正是基于上述关于太极拳的相关认识,以及从武 术界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角度出发,本书采取把形意拳归人河北武术中外来拳 种的分类。
把形意拳归人河北武术中外来拳种的分类,也只是一己之见,本书研究并无 意于否定李飞羽(洛能)及其众弟子对于形意拳的巨大贡献,也丝毫没有忽略河北 派形意拳在形意拳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本书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一贯崇礼尊 德,河北武术历来胸怀广阔,缅怀着以往历史上的丰功伟绩,畅想着未来发展的长 远大计,即使把形意拳称为河北武术中的外来拳种又有何妨?
浏览1,5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