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拳传山西,名立河北
自17世纪姬际可创拳以来,形意拳术的发展至今已历经三百余年。道光十 六年(1836),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人李飞羽(也称李老农、李洛农,字能然)慕名 到山西祁县拜戴文雄为师习武,开创了戴氏心意拳外传的历史。李飞羽(洛能)继 承发展了戴氏心意拳术,并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改进和创新,李飞羽(洛能)的许 多著名弟子如车毅斋、李广亨、宋世荣、刘奇兰、郭云深、李大和、刘元亨、张树德、 刘晓兰、李占元等,都为中国形意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飞羽学得戴氏心意拳五行十二形之半数后曾随二闾师从事保镖业将近五 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老农受太谷富绅孟绰如之聘,离开祁县,到太谷城内 护院。从此,结识车二(车毅斋),授其心意拳术,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在征得二 闾师同意后,正式收车二为徒,同时还传艺孟氏。李飞羽(洛能)据“心意诚于内, 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一体”,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 术特点表现为由内而外的相互作用,因此将“心”字改为“形”字,提出了以“形”代 “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因此,始有形意拳之名闻于世。李飞羽(洛能)还根据 拳术的原理原则,反复实践,对心意拳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如形意拳内功中的“练 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就是他在发展拳理上的贡献,在练法上,经过实践, 摒弃传统练法上的不足,将拳改为掌,形成了以掌代拳的练法。同治五年(1866), 李飞羽(洛能)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对练套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称“五行 炮”。李飞羽(洛能)最为突出的改革是将传统步法中的弓步(原称虎步)改为“三 七”步,即将重心移到后腿上,比例为前三后七,亦即现在流行的形意拳的基本步 法,克服了原拳法中步法不灵捷的弱点,并将先哲之十二形修正定形,增加了新编 套路及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行生克及安身炮等,对于形意拳术的充实、光大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李飞羽(洛能)师徒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术得到了广泛传 播,使之成为我国四大名拳之一。®李飞羽(洛能)的杰出弟子很多,但最杰出的就 是河北的刘奇兰、郭云深和山西的车毅斋、宋世荣,后来也由此4人而大致分为河 北和山西二支。山西由于车、宋二人均精于内功,拳法劲力十分精巧,拳路也更形 象而紧凑;而河北刘、郭等人由于随李洛能时间较长,拳法较古朴,拳路舒展大方, 具有一种恢宏气象。河北深县人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对手而闻名武林, 郭云深还曾于北京传授形意拳学,与八卦掌宗师董海川以武会友,从而使形意拳 开始名声大震;刘奇兰文武双全,武林人称“圣手秀士”,著有《形意拳抉微》一书, 其子刘殿华也是武林中的佼佼者,把其父之书从拳术到器械一一画图为论,实为 武林书籍中之佳作。郭、刘这两支之后又出了两位杰出人物,其一为刘奇兰的大 弟子河北深县人李存义,另一为郭云深再传弟子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他们在中国 武术中均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另外,还有郭云深一系的形意拳弟子王芗斋在精 研形意拳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百家武术之精华而独创出中国武术中一门崭新 的拳种——大成拳,更是给形意拳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形意拳主要是由河北 派发扬广大的。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武术史上,形意拳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也构 成了河北人民引以为豪的一段壮丽画卷。
山西与河北二支均出自山西戴氏的弟子李飞羽(洛能),李飞羽(洛能)的心意 拳学自山西,后又将其艺回传山西,谱写了形意拳史上的一段佳话。正因如此,才 出现了近代山西、河北两地的形意拳内容较为接近的状况,例如其基本拳法都以 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用“六合式”、 “站丹田”;十二形拳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 二洪捶、出人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以及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 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等。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剑、连 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理法五行,象形取意
形意拳体、用、艺三者兼备,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为指导思想,以五行拳、十二 形拳为运动核心,将拳理、道理、医理相互贯通,达到精气神与形体的高度结合运
太谷县志办:《形意拳术大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3页。
用。其在技法上讲究六合为法,三节为用,阴阳为母,四象为根等,形成了自身鲜 明的特征。
理法五行,技根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认识世界、解释宇宙事物变化的一种理论,同时也 是指导形意拳学的基本思想。
(1)理法五行,生克互用
五行学说的产生很早,《尚书•洪范》中即有五行的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 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人将自然 界千变万化的事物采取类比方法按其不同性质、作用纳人五行的属性,它与阴阳 学说结合起来,对古代医学、天文、历数等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武术同样吸取 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的思想原则,而以五行学说作为武术技击理论基本原则 的武术拳种又无疑以形意拳为典型代表。形意拳是以技击兼养生为突出特色的 拳种,它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强调体与意、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形意 拳的基本拳法是五行拳,是形意拳沿用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来演练拳术的最具代 表性的体现。“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套路,五拳,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 拳,其中劈拳属金,崩拳属木,钻拳属水,炮拳属火,横拳属土,有形意拳歌诀云: “劈拳似斧性属金,生钻克崩妙绝伦。崩拳属木似箭穿,生炮克横紧连环。炮拳似 炮性属火,生横克劈妙无双。横拳似弹性属土,生劈克钻用自如。钻拳属水似闪 电,生崩克炮顺势变。”劈拳主要用掌,其形似斧,拳势严谨;崩拳以左右直打冲拳 为主,其形似箭,喻其直进有力;钻拳似电,快速上钻;炮拳沿波浪曲线左右斜进, 一架一冲,拳法激烈;横拳于前冲中顺势横拨,坚韧含蓄,拳掌结合。此五种拳法 之主要技击特色,与它们的五行属性有某种近似,这应该就是五行观念指导技击 的体现。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五行拳亦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即劈生钻,钻生 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这种拳法 上的相生相克,同样还体现于五种拳法特色在实战运用时的变化之中。由于形意 拳是以技击兼养生为特色的拳种,所以其拳法理论与中医人体五脏生理理论也有 相应之处,还依五行脏腑之说,将五拳分别配五脏,讲述五拳与五脏的相互关系。 例如,劈拳属金,其形像斧,在于人体则属肺,故其劲顺则肺气和,劲谬则肺气乖, 气乖则体弱病生,拳亦必不通矣;崩拳属木,其形似箭,在于五脏则属肝,故其拳顺 则肝气舒,拳谬则肝气伤,因而此拳善能平气舒肝,强筋壮骨;钻拳似水,其形似 闪,在于人体则属肾,故其气和则肾足,气乖则肾虚,其拳不顺则其劲不能长,拙劲 亦不能化;炮拳属火,其性似炮,在于五脏则属心,故其拳顺则气和,气和则虚灵, 拳谬则气乖而四体失和;横拳属土,其形似弹,在于腹内则属脾,故其拳顺则内五 行和而万物生,拳谬则内气必努而失中,失中则四体万骸无所措施,试式亦无形矣 (参见《武术学概论》引李慎泽“形意拳经谱与名家拳论”,《精武》1987年)。上述理论试图将拳法与生理统一起来,以求做到“形意合一”、“内外同化”,调和脏腑气 血,在养生上达到强身延年之效,在技击上达到克敌致胜之目的。按五行学说,形 意五拳应综合运用,即拳谱所谓“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丹田久练灵根本, 五行合一见奇功”。而五行之中,又当以横拳为主,因为“所谓意者,即人之元性 也,在天地则为土,在人则为性,在拳则为横,横者即拳中先天圆海中和之一气也, 内包四德,即劈崩钻炮也”。®
(2)技根阴阳,“六合”、“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理论在形意拳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形意拳理技法讲 究“六合为法,阴阳为母”,即是严格按照阴阳理论进行修炼并用于实战的。
拳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形意拳先贤把这一理论延伸 为“拳打一阴返一阳”,即是在一拳向某一方向打出时,另一拳又向其相反方向同 时打出,即使没有打击目标,后拳也向相反的方向发劲,这样的击打能确保同时打 出的两拳,发劲互相对撑,互相为作用力,而且能确保身体的整体平衡,使劲整而 迅猛。就形意五行拳来讲,劈拳虽然是小臂由上向下劈,但后手却向后发同样大 小的回收之劲;钻拳虽然似电似闪,但它打的是包裹劲,不论那只手在前发抖擞 劲,还是在后发拨裹劲,但两只手发的劲都是相反方向互为阴阳之劲;虽然崩拳之 劲似箭是向前发直劲,但后手仍是发向后的直劲;炮拳是一拳打向前方,同时,男 一拳停于额角,内含拧、裹、拨、化的混合劲,其劲的大小与前手打出向前的直劲是 相等的阴阳之劲;横拳也是如此向前钻出之拳,和向后收至腹前的拳所发的劲同 样是相反的阴阳之劲。形意拳的脚部阴阳的运用则是脚步的起、落、钻、翻,其脚 打不是用脚踢,而是用脚向前猛趟,后脚猛蹬的趟步,还要发前脚的起落阴阳之 劲。即前脚在向对手趟进的同时,要发由下向上的阴劲,并迅速变成下落的踩之 阳劲,通过这一起一落的阴阳合一体的向前冲劲,使敌手人仰马翻。拳经云:“脚 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描述的就是 形意拳进步快而远的特点,而且是如铁犁翻地的阴阳之劲。形意拳在实战交手时 强调手脚并用,这无疑也是阴阳理论的具体运用。半步崩拳是形意拳的绝技之 一,形意拳门中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云深、尚云祥两位前辈,都是以此技闻 名。半步崩拳便是根据拳经“未等打人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的思想。在打崩 拳时,脚用向前的趟劲,拳用催三节(根节、中节、梢节)惊四梢(发、指趾、舌、齿)的 迅猛刚实的爆发劲。在打出的直拳中带有螺旋,螺旋上下旋转和“前手打人、后手 发劲”,即是形意拳阴阳的打法。而脚也采用踩趟的阴阳,挑踩和前脚趟出的“卷 地风”之劲,后脚猛蹬的阴阳之劲,上下阴阳相合,手脚阴阳相对,力道平衡,不偏 不倚,强打直进,抢占中门,形成“我在场中无定势,是拳是把望着就是”的主动进攻的气势,拳一沾对手的身上立即发劲。
“六合”之法,是中国传统武术通用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形意拳理法的主要 内容。所谓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俗称“内三合”;“外三合”则指 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谓六合,实为内外相结合之法也。循此法则, 不但能调和脏腑气血,强身健体,而且在技击上也可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合则无 不合,周身内外上下合为一体,五官百骸悉用其中之妙用。“三节”,以一身而言, 分之为三节。即手臂为梢节,躯干为中节,腿脚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之中亦各 有三节。如梢节中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头为梢 节,胸为中节,腹为根节。根节之三节: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节为 用,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 则一也。盖通身之劲如是,而各节中之劲法亦如是。故为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也。起要起出,随要随定,迫要追上,一动而三劲皆至,则无失矣。秘诀曰:“身以 滚而起,争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肯可齐。”
象形取意,四象为根
形意拳以阴阳五行学说立论,创编了五行拳,又博采动物技能之长,创编了十 二形拳,组成了形意拳运动的主要套路内容和基木拳法。它精心模仿各种飞禽走 兽的技能特长,象其形,取其意,内外兼修,形意合一,蕴含有丰富而浓郁的象形取 意之仿生学思想。如五行拳中崩拳似箭,取射物之意;十二形中的虎形,取猛虎伏 身离穴之势,扑食之勇等;其各拳都以“象形取意”为拳理,古谱中所说的“行如槐 虫,起如挑担”则是形意拳起落进退的基本法则之一。形意拳之十二形者:龙、虎、猴、马、鼍、鸡、骀、蛇、鹤、燕、鹰、熊;十二形拳之取意为:龙有吸水之精,虎有扑食 之勇,猴有纵跳之能,马有疾蹄之功,鼍有浮水之灵,鸡有争斗之性,鹰有捉拿之 技,熊有竖项之力,骀有崩撞之形,蛇有拨草之精,鹞有入林之妙,燕有抄水之巧。 象其形,取其意,务需符合拳理,服务拳法。“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与内 意的高度统一与结合,才成“形意”。
所以,形是体,意为本,拳是用,练形而会意,形同而神似,形神融化为一,方为 合道。在练法上,形意拳讲究“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等四象之理,并以之作为 练拳的基本要求。形意拳的步法多用鸡腿步,就是说练习形意拳的步法要像鸡走 路一样,两腿夹紧,似屈非屈,似直非直,出步磨胫;站立时如金鸡独立之势,以单 腿重心低为功夫,有提低疾远、变化敏捷之特点,又具攻守兼备之寓意。形意拳的 身法以龙身之特点为要领,主要取其身有三屈之才、形松体灵之精义。龙善变化, 腰为一身之主宰,形意拳的动作,吞身蓄气时犹如龙体之蚕伏,起身进攻时又似龙 体之升腾,体现出身法灵活柔韧、吞吐自如的特色。形意拳劲力之锻炼又以效仿 熊膀力为上,即取其力猛形威之仪,练静力,练沉身,气充丹田。“虎抱头”则是在 动作过渡时“两手相抱似猛虎离穴之意”,取老虎扑食之前表现出来的雄威形 态——目聚神光,身藏其劲,爪藏其锋,以练精气。
浏览9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