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武盛,究因思源

作为中国武术中的四大名拳之一,形意拳有着较之八卦掌和太极拳更为久远 的创拳历史,长期以来,在百花齐放的中华武林中,形意拳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 位。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的集大成时期,而在中国武术的这一巅峰时代中,形意 拳诚可谓武威赫赫,占尽风流。形意拳之所以能够始终在中国武术中发生着重要 的影响,其中自有其自身以及时代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但是,在近代以来的中 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使得河北武术中的这一著名拳种一直名 动四方?这个问题至今似乎还没有明确见诸于相关资料。今天,从21世纪的时 代视角出发,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相应探讨,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明清以降的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形意拳之所以能够一路续写辉煌,概括而 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拳富哲理,形简意深

形意拳的拳学高度,首先体现在其自身拳理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 形意拳以博大精深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拳理、技法的指导性原则,讲究内外双修, 体、用、艺兼备,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整体思维特点;其在整体思维的基 础上进而注重拳法具体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五行生克的理论分别进行劈、 崩、钻、炮、横五拳的相应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该门拳学的科学性和先 进性。形意拳注重象形取意以及其以五行拳、十二形拳为运动核心,将拳理、道 理、医理相互贯通,从而达到精气神与形体的高度结合运用的特点,也使得该拳种 具备了相对于其他一些武术门类而言的较高的武学起点。形意拳在技法上讲究 六合为法、三节为用、阴阳为母、四象为根等,又使得自身的拳法应用拥有了科学 的实战理论基础。另外,形意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层道理,“易 骨,易筋,洗髓”的三步功夫和“明劲,暗劲,化劲”的三种练法,更是历代传诵,堪称 中国武术拳理中的经典。

图片24

形意拳以“人之形为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为立法之本,其五行、十二形 各取一手特技以为技击之妙用,堪称形式简单而意义深刻,动作简捷而功用无穷。 形意拳的基础套路五行拳——劈、崩、钻、炮、横,简单易学而功效显著,男女老幼 皆可习练。其站桩功更是人们养炼意气的最易人门而又最为科学的拳学功法之 一。作为形意拳基础的五行拳和十二形拳既可单练,又可对练,也可任意组合循 序渐进练习,比其他拳种套路易学易懂,习练价值和科学性也很高;形意拳设计的 明劲、暗劲、化劲三步功夫更是使人们明确了练习形意拳的方法、步骤和功夫进 境,从而使该拳具备了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科学明了的锻炼依据;形意拳 依据五行化生的原理,把简捷的动作精确地对应于人体内脏的功能锻炼,并把这 种内外兼修的功法贯彻始终,正应了 “大道至简”的古训。形意拳没有初级到高级 的套路锻炼过程,只有从初级到高深功夫的锻炼方法——“形意拳的动则变,变则 化,变化无穷,不见而章,不动而变的出神人化的‘三步功夫’从始至终永远无穷的 简单动作练习,便将人们引导走向武术功夫高深层次的境界”,®这也是形意拳能 成为一个优秀拳种的根本道理。形意拳动作朴实,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花法 少,打起来明快有力,刚柔相兼,富于自然之美。就是技术熟练以后,也要求从朴 实的动作中见功力,不可故弄花法,失去形意拳的固有风格。形意拳的这种特点 与其技击法则是一致的,它在攻防中强调快攻直取,先发制人,出手“一寸为先”、

①买正虎:《形意拳搏击的理与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一发即至”,因而拳法简捷朴实,明快有力。据李文彬、尚芝蓉《尚氏形意拳械抉 微》中记述,形意拳大师尚云祥教练形意拳时“不务招法,但重内劲,严禁努气使拙 力,要求从轻松、自然、和谐中去追求迅猛刚实的爆发劲……进而再求‘不意而发’ 的‘化劲’,这就是先生对‘三步功夫’的不分阶段、不单趟去练的简而易得的特 点”®。上述关于尚云祥教练形意拳情况的这段记述,也为形意拳“形简意深”的特 点提供了真实的论据,同时,也对形意拳的长盛不衰作出了一种很好的注解。

以枪立拳,体用为本

史载姬际可“以枪立拳”开创了形意拳的前身心意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 南进士王志诚的《拳论质疑序》是继《姬际可自述》之后最早的传世墨本。《序》云: “(姬际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以为吾处乱世,出则可操兵, 归则执枪可自卫,若当太平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为 拳法,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在这里,王志诚肯定了姬际 可“将枪法为拳法”的立拳依据。®而且,通过这段记述还可以得知,姬际可“以枪 立拳”的一个很重要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的问题。也就是 说,形意拳初时乃源于“以枪立拳”,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解决一旦遭遇不测 时的人身安危问题,所以其一开始就拥有了 “讲究实用”的特点。在以往的乱世, 形意拳这个以“体用为本”的特点显然应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而也正是这个特 点,决定了形意拳从问世之初就应该具有了相当的实用性,能够满足当时人们“以 御不测”的需要,所以才会拥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个突出特 点,李飞羽(洛能)才会不远千里慕名前往山西学习该门拳艺,也才会有历代形意 拳习练者的不辞辛苦、不绝于道。所以,形意拳“以枪立拳,体用为本”的特点,应 该说是该拳能够闻名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革故鼐新,海纳百川

形意拳之所以称其为形意拳,与河北人李飞羽(洛能)对于原始心意拳的创造 性发展有着很大关系,也正是有了以李飞羽为杰出代表的众多历代传人的革故鼎 新式的开创性发展,形意拳才能够不断进步和完善,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延续 着河北武林的传统辉煌。

正如邸国勇在其编著的《形意拳械精解》中指出的那样,李飞羽(洛能)“以他 数十年练功体会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大胆地对心意六合拳进行系统的整理,首先 提出了以三体势站桩为人门,以五行拳为基础,以十二形拳为进阶的系统的技术 训练体系。以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从道家养生、练功、修炼的方 法和理论中,结合拳术的内养修炼,提出了武功修炼的三个层次(即三步功夫明、 暗、化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使形意拳以崭新的面貌,以技术

李文彬.尚芝蓉:《尚氏形意拳械抉微》,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5

太谷县志办:《形意拳术大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系统化和理论的科学化(在当时来说)矗立于武林。虽然它的理论核心部分没有 脱离心意六合拳,但它在质的方面产生了飞跃,使它更上一层楼”。®李飞羽(洛 能)对于形意拳术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有“形意拳是脱胎于 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之说”,甚至有众多形意拳门的弟子们认为“心意六合拳是 以姬龙峰为始祖,形意拳则是以李洛能为始祖”,“虽然,心意拳和形意拳只是一字 之差,但在武术的历史上是一个改革的里程碑”。李飞羽(洛能)的弟子直隶深州 人郭云深“熟颜书复善奇门,论述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完善了形意拳理 拳法,以至于体用规矩法术之奥妙,并剑术、刀枪之精巧无所不极。著有《解说形 意拳经》一书”。®李飞羽(洛能)的弟子直隶大兴人宋世荣“又融会贯通太极、八卦 等拳理,将内功与心意拳、内家拳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创编了‘内功盘根’、‘麟角 刀’、‘十六把’等徒手、器械与对练套路,进而在演练方法与内外兼修等方面均有 较大的创新和改进,同时也丰富与充实了形意拳的内容,展示了独特的风格与特 色,为宋氏形意拳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郭云深弟子河北完县人孙 禄堂,被誉为“武圣”,著有《形意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书,继续完善和发展了形意 拳理论,并融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武功为一体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学;河北深县人 王芗斋在形意拳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侧重了意念与精神的训练,又创立了大成 拳,以一个新的拳种立于武林。古拳谱表明,初期的形意拳“拳法内容比较简单, 基本拳法为前六势、后六势”,对比今天形意拳的广博体系,历代形意拳弟子在继 承基础上的创新显而易见。长期以来,形意拳门中的众多创新范例,已经形成了 形意拳中一种优良的开拓进取传统,这种难能可贵的革故鼎新精神对于形意拳的 发展可以说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图片25

在形意拳的发展史上,众多形意门人还突出地体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恢宏气 度。这种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精神对于形意拳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道光十六年(1836),李飞羽(洛能)由河北深县千里迢迢慕名到山西祁县拜戴文雄 为师习武,后又将其艺回传山西,传为武林一段佳话。李飞羽(洛能)一改过去的 保守思想,广为传艺,重视文人与上层人士的作用,并加强对外广泛交流研究,四 方人士争相求艺,因此,形意拳名家辈出,艺传四方,其入室弟子有郭云深、刘奇 兰、车毅斋、宋世荣、白西园、刘晓兰、李镜斋、张树德、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 太和等,皆为当时高手。这些弟子们又都传拳授徒,发扬形意拳术,例如,李飞羽 (洛能)的弟子河北深县人刘奇兰为人宽宏大度,知识渊博,和蔼可亲,有长者之 风,时常有人慕名来访,交谈数言后都体折心服,拜其门下列为弟子者甚多,如李 存义、张兆东、刘文华、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刘凤春、刘殿琛等,也各为一时豪 杰。刘奇兰为人谦和,无门户之见,破除一些拳家守秘之风,联络各家拳派,集思 广益,以研究武学为己任,颇有其师之风。光绪十五年(1889)农历九月,李飞羽(洛 能)弟子直隶形意拳大师、以半步崩拳打遍华北无对手的郭云深首赴太谷走访形 意同门,与车毅斋切蹉技艺长达一年有余。之后,直隶形意名师到太谷走访形意 同门的还有刘奇兰、李太和、刘元亨,李占元、张树德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郭 云深最后一次到山西太谷,与师兄车毅斋等商讨十二形之排列序次,经研究决定 将原先李飞羽所传之六象排在前、车毅斋所传之六象排在后的序次,改为“龙虎为 开”排在前,“鹰熊为合”排在后,自此,鹰、熊二形不再单独演练,形意门人谓之“鹰 熊合演”。郭云深临行前,同车毅斋师徒共11人合影留念,20世纪90年代,此一 照片于武术期刊上刊出后,关于照片的一些细节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形意 拳发展史上的一个小插曲。宣统三年(1911),形意拳名家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了中 华武士会,以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追求团结武界同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 人才,为发展武术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民国三年(1914),李存义最后一次到太 谷,与同门师兄弟李复祯、布学宽、宋铁麟、刘俭等共同商讨形意门人之辈次,决定 从飞羽(洛能)公第二代传人起,以“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为辈序,使后之 来者有谱可稽。同年,形意拳新秀河北任邱人郝恩光首次将形意拳传到日本,开 创了中国拳师教外国人学习形意拳的新纪元。而形意拳大师河北深县人郭云深、 李存义和天津人张占魁等引领的形意拳与八卦掌两大武术流派之间的技术交流 与深厚友谊更是成为近代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大亮点。孙禄堂初学形意拳时先拜 李魁元为师,当学艺及成时李便主动将其推荐入其师郭云深门下继续深造,后来 郭又把其精心培育的弟子孙禄堂送至八卦掌名家程廷华处习艺,最终成就了著名 的一代武学宗师“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2006年11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 版的天津形意拳传人李中轩口述本《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中的主 人公也有同样的经历——李中轩初随形意拳家唐维禄习形意拳,唐后来又亲手把 这位得意弟子送至尚云祥和薛颠处学艺,从而使得李中轩能够有幸亲随近代形意 拳界中的三位大家习练形意拳,今天,通过李中轩口述的这段亲身经历的往事,从 日渐远去的“逝去的武林”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年形意拳门中感人至 深的宽广胸怀。

领略了形意拳中的这种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和主动交流的积极意识,感知过 形意拳中的这种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和博采众长的宽广胸怀,也许我们就不难理 解形意拳为什么能够在河北这块地域被发扬光大,而且在明清以来的中国武术发 展中,以河北地域为主要舞台的形意拳何以能始终屹立潮头,一路领先了。源于 山西,光大于河北,也成为形意拳的一大传奇。

图片26

因材施教,英才辈出

正如八卦掌武功传授的因人而异一样,在形意拳的教授、传承中,也体现出鲜 明的因材施教特点。李飞羽(洛能)的著名弟子中,如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等也 各以一技闻名,郭云深以半步崩拳驰名天下;车毅斋的游鼍化险,被武林誉为绝 技;宋世荣则长于内功,其燕形技艺令人叫绝。郭云深的弟子孙禄堂等也秉承了 形意拳门中的这一良好传统,并进一步使之发扬光大,便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 证。根据山外发表于《武魂》期刊上的《因材施教育俊杰——谈谈孙禄堂先生的早 期弟子》一文记述,孙禄堂曾经对于齐公博、曹晏海、袁伟等分别进行过相应有针 对性的武技指导:®

“齐公博(1873—1960)字德厚,号老旺。自幼嗜武,然而资质愚钝……经孙老 详加教诲,齐公博每日专修此桩。越三年,齐公博站至内气鼓荡、衣襟抖擞、意发 神扬、如沐神光”。

“孙老命曹晏海演技,曹示以通背、劈挂、滑拳等。观后,孙老曰:‘汝之技,无

①山外:《因材施教育俊杰——谈谈孙禄堂先生的早期弟子(三)》,《武魂》1998年第7期,第44-47页。

需再习形意、八卦、太极诸艺,只需换一付腿’。原来,曹上肢已练得颇有功夫,只 因步拙腿僵,故在实战中难合其用。于是,孙老未授曹任何拳架,只授曹‘飞九宫’ 之术”。

“孙老见袁伟有一定的摔跤基础,遂命孙振岱教授袁伟摔跤中之绝技——沾 衣十八跌,此皆为贴身快摔之法。同时亲授袁伟形意拳,以助成其整劲”。

由于孙禄堂始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故亦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者。他 们风格各异,各有擅长,倶以武技闻名于世。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因材施教的优良 传统和这样一批能够因材施教的名家传人,形意拳才能够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从而英才辈出,各领风骚,并最终确立了在中国武坛中的尊崇地位。

团结爱国,弘武扬威

形意拳还一贯具有团结互助的光荣传统。形意拳门人的团结首先通过河北、 山西两派形意拳弟子、传人间的友好交流、协作得以充分的展现。河北形意和山 西形意本为一家,李飞羽(洛能)学拳山西又回传并形成山西派形意拳,本身便是 中国武术中的一段佳话,以郭云深、车毅斋为代表的形意拳界的团结进取更是成 就了近代中华武林中的一段令人称道的传奇。形意拳的优良团结风尚还表现在 形意与其他武术门派之间的融洽关系,特别是与八卦掌众名家的密切联系等方 面,形意与八卦的互参互融也一直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据传, 清咸丰年间,河北形意拳法大师郭云深、刘奇兰从深州来到朝廷肃王府,和董海川 进行武艺切磋,之后这三位中国武术中举足轻重的武学宗师消除门户之见,各以 对方技艺取长补短,把形意拳、八卦掌二艺合一,为武林树立了团结互融的范例。 以此为感召,形意、八卦门中的尹福、程廷华、李存义、耿成信、周明泰、刘德宽、张 占魁等七人,又成为了结义兄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侠结义”。关于此事,姜容 樵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武侠奇人传》中也有详细描写。

形意拳门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和敬仰。形意拳传人弘 武爱国的动人事迹中,尤以李存义、韩慕侠等为杰出代表。李存义(1847—192丨), 河北深县人,字忠元,于刘奇兰门下习艺9年,功夫至精,且为人英风侠骨,大义凛 然,曾任义和团大师兄并传授形意拳武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义和团奇 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的战役中,李存义单刀上阵,奋勇当先,率众杀得八国联军望 风披靡,赢得了“天津单刀李”的誉称;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他流落江湖,拜访诸位 前辈,整理武学,以图重振国威;宣统三年(1911),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士 会,团结武界同仁,培养了一批优秀武术人才,为发展武术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 献;晚年又蒙霍元甲之精武会盛邀,南下授艺;其门人如尚云祥、郝恩光、黄柏年、 姜玉和、傅剑秋、马玉堂等均为形意拳一时好手,以武功名闻全国,且大多有技胜 国外武士,为国术争光的记录。民国三年(1914),形意拳新秀河北任邱人郝恩光以 其高超武技在日本获得多次比武胜利,大长了中国武术之威。民国七年(1918)天 津形意奇杰韩慕侠在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更是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使国人闻之扬眉吐气。此后,形意拳名声大震,全国各地学形意拳技者与日俱增。 在旧中国举行的两届国术国考中,河北形意拳传人同样打出了威风,极大地传扬 了河北武术的盛名,其中河北定兴形意拳家朱国福更是以超众的武技成为民国以 来的中国第一位武状元。此外,在河北宁津的唐维禄,天津的张占魁等也是以形 意拳武功而称雄一时,且不乏惩恶扬善的动人事迹。孙禄堂曾经力挫日本武道高 手多人,李飞羽(洛能)的山西形意拳大弟子车毅斋也曾在天津以形意剑术击败曰 本武林高手板山太郎,清政府为此特授其“花翎五品军功”,以示嘉奖等。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屈辱和抗争的中华民族血泪 史。形意拳中的众位豪杰们,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凭着一身高超的武功,不惜 以血肉之躯,在国难当头之时,大义廪然地表现出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意 拳门人团结爱国的动人事迹和形意拳术精湛超群的武功共同书写了一曲锄强扶 弱、护国安邦的壮丽诗篇——而形意拳的团结爱国精神和擂台实战武威,也因此 更加深人人心,为其自身贏得了中华武林中长期以来一如既往的尊崇和喜爱!

浏览1,5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