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北武术新兴拳种 大成拳

大成拳是河北深县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于20世纪40年 代创于北京的一种以站桩训练为突出特点的拳法。同中国武术中的其他绝大多 数拳种相比,大成拳的历史应该说要相对短暂一些;同其他拳种的训练手段和拳 学理念相比,大成拳也显示出了极为鲜明的创新特色,堪称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 典型的新生拳种。因此,本书研究把大成拳这一河北武术中的本土新兴拳种作为 个案进行研究,力求对其别具一格的拳学体系进行全面展示。

(一)从意拳到大成拳

大成拳是我国近代著名实战拳学,创始人王芗斋,名政和,字宇僧,别字尼宝, 号芗斋,晚年自号“矛盾老人”,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与当时我国拳学巨擘郭云 深先生所居的马庄相邻。王芗斋在习成形意拳后离乡出游,先后结识了心意六合 八法名家吴翼辉、八卦名家刘凤春、太极拳名家杨少侯、五式梅花粧名家刘丕显、 六合门名家佟忠义以及李存义、周明泰、张占魁等形意拳名家,印证、精研武技。 1918年芗斋先生南游,曾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心意把传人恒林大和尚相聚且切磋 月余,又有缘结识湖南心意名家解铁夫和福建方恰庄及鹤拳金绍峰等人,进一步 获取拳学要旨与真髓。在安徽淮南又巧遇擅鹤拳及健舞的拳学家黄慕樵先生,彼 此交流中尽得健舞要领。王芗斋“认为形意拳之重点应在于‘意’,而不在‘形’”, 故以形意拳为根基,广泛吸收、融汇各家之长,摒弃传统的套路和固定招式,于1926 年“提出舍形取意,称自己所练拳为‘意拳’”。

图片27

1928年,王芗斋应李景林、张之江二位先生邀请,带赵道新伴张兆东赴杭州 参加国术大会并在大会期间表演了意拳沧海龙吟,使全场观众和行家赞叹不已。 之后又应师兄钱砚堂先生之邀,赴上海授意拳,于1928—1930年,在上海牛庄路 (旧上海先施公司后面)成立“意拳社”正式向社会办学推广意拳。1937年,王芗 斋先生又应北平张玉衡、齐振林两位老先生之邀,赴北平定居,并在四存学会传授 意拳。整个20世纪40年代,意拳在其宗师王芗斋先生和以姚宗勋为首的第一代 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鼎盛时期。1940年4月中的一日,张壁 (玉衡)先生在四存学会开会时,提议赠意拳名为大成拳,并在《实报》上发表了“大 成拳的命名”一文,齐振林先生附议,芗斋先生立即谢辞,但张、齐二老一再坚持。 王芗斋先生立刻与弟子韩樵、姚宗勋商议,韩、姚二人认为,张、齐二老为善意赠 名,但此名似有傲世之嫌,可能会在武林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芗斋先生也认为 “拳学本无止境,哪有大成之理”,因而在报章上发表讲话解释此说,仍对大成之名 谢辞。后因大成之名已居社会流传,芗斋先生又说:“以大成二字名吾拳,欲却之 而无从也,随听之而已。” $王芗斋此后亦以大成拳为自己所创拳学之名传功。1944 年在《意拳正轨》的基础上,于北平著其代表作《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大 成拳论》“从理论和功法上确立了大成拳的拳学理论基础。该篇文章是大成拳正 式诞生的标志”。®

对于王芗斋所创的这一崭新拳种,当前,一般以大成拳(意拳)或意拳(大成 拳)通称,二者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图片28

(二)以桩为拳的“七妙法门”

大成拳的基本功法,包括有站粧、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实作等七种锻 炼方法。以上七个练拳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称为大成拳中的“七妙法门”。® 大成拳认为,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粧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 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以此为基本拳理,上述“七妙法 门”构成了大成拳学的主要骨架。而其中,桩功训练是大成拳的核心功法,也是大 成拳的拳学基础。

图片29

站桩功是大成拳的基本功法,通过站桩功的训练,既能使人体平衡发育,增进 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培养人体本身所特有的内在力量,同时还可以蓄力 于全身,为接下来的试力、试声、发力和技击等功法训练打下基础。站桩是中国武

①王选杰:《大成拳实作绝技》,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页。

术中一种传统的优秀功法,只是以往拳家大多对此视为秘技而不外传,直到王芗 斋先生把它定为大成拳基本功后,才得以普遍公开。大成拳的桩功不同于其他各 门拳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静力训练方法,它不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为主 要目的,也不同于讲究大小周天等的气功训练,大成拳重视桩功练习,并把其作为 核心功法,显示出了独特的智慧和别具一格的拳学特点。所以,人们一提起大成 拳,往往就会想起站桩。无论从养生或技击方面而言,站桩功都是大成拳的基础 功夫。大成拳的站桩主要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大类型,养生桩虽然也有技击桩 基本功之称,而且也有一些从事过多年技击的拳家又返回来练习养生桩的事例, 但其意义主要是用来养生,主要分站式、坐式、卧式和行走式之分,以站式为主,根 据姿势的不同又有撑抱、提按、撑扶、托球、播腰、叉手、提插、按球、拧裹推等桩式 之分。大成拳的技击桩法虽然也有养生、祛病之功效,但该桩训练显然主要着眼 于技击之用。故在养生桩法的训练之后,便可进人技击桩法训练。技击桩有各种 不同桩法,主要用来针对性地培养技击中所需的各种力量等要素,但从某一种桩 法中也能体会出不同的桩式功用来,所以大成拳桩功练习强调应专一精练而忌多 练求广。技击桩有矛盾桩、托宝贝桩、伏虎桩、降龙桩等之分。大成拳站桩训练的 要领,就总体而言,不外有放松、人静、意念假设、姿势配备等四大方面的内容。

试力是通过手足在一定范围运动,而将桩的规模扩大,即在符合桩法要求的 情况下,推广手足的放置,通过手足在这些位置之间的运动,将这些扩大的桩法连 贯起来,从而体会自身各项变化,练习各项力量,以期在技击中能够达到学以致 用。试力是一种动功,它与作为静功的站桩练习是相辅相成的。站桩要求外静内 动,静中求动,动静相间,只有配合试力练习,动、静相间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站 粧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下一步便是进行试力练习,同时又是为下一步功法 即发力练习奠定基础。广义而言,各种动作都可以作为试力。其常见方法有钩锉 试力、波浪试力、风帆试力、蛇缠手试力、金龟出水试力、转环掌试力等。大成拳的 步法练习,对于增长腿部的弹性和力量,催动全身力量进行实作并提高作拳素质 和作拳质量,作用极大。其基本方法,有摩擦步、三角步、鸡形步、行舟步、圈步、划 步和垫步等几种,其中摩擦步是最基本的步法。

发力就是把站桩中积存起来的,在试力中体认过的拳术力量,配合以相应的 步法,通过一定的形式发放出来,使这种力量能够在技击中得到充分应用。发力 的分类,从身体部位特点讲,有整体发力和局部发力;从位置特点讲,有定位发力 和无定位发力;从精神特点讲,有合意发力和本能发力;从发力方向上讲,有正面 发力和侧面发力等。发力在大成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是大成拳从训练走向实战的开始。试声,则是为了补充发力中的细微不足之 处而设计的一种功法,其功效在于鼓荡全身细胞进人工作状态,使全身心的内在 功能协调一致,达到力量均整并使本身能量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试声的练习方法有虎啸法、狮吼法、龙吟法等。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它是由站 桩、试力、步法等基本训练向实作的过渡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实作的高级形式。在 大成拳中,拉开距离交手者为断手(实作),两臂相搭为推手,而在交手之时,往往 推断互为。因断手练习勇猛剧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才用推手的和缓方法来训 练,以期把站桩、试力及步法训练中所产生的力量、灵敏性、步法之变换等运用到 实战中。推手有单手和双推手两种锻炼方法,单推手称为定步推手,双推手称为 活步推手,其中原理大体一致,即王芗斋所说的“守中用中,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的锻炼方法。

实作即实战,即双方技击练习,也就是作拳的方法,其作拳时尽管有劈、崩、 钻、横、削掌、掖掌、塌掌、夫子顿首、穿裆脚、蛇形腿等各种打法,但不是固定的死 招术,而是通过掌握进机性和空间性的同时,发挥本能,随机应变,待机发拳。因 作拳时对方变化多端,故很难具体说清应该如何实作,但就其大体而讲,在接近对 方之时,头要撞人,手要击人,足要踢人,步要过人,神态要逼人,气势要袭人,并要 做到手脚齐到,全身齐动,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等实作要领。

这七个基本步骤,环环相扣、层层为进,构成了大成拳别具一格的功法体系。

名副其实的拳道之学

大成拳是近代产生较晚的一门传统中国拳学。与其他武术门派相比,大成拳 具有许多独特优点。大成拳完整地继承了形意拳发力猛、狠、通、透的优点,同时 还吸收了八卦掌中的削掌、搨掌和掖掌,太极拳中的“离粘随”技击法等,其“穿裆 脚”、“蛇形腿”、“夫子三顿首”的用法,则是吸收了梅花拳,弹腿和三皇炮捶的技能 而成,®从而聚诸家武术之长,形成了具有独特优点的拳学体系;大成拳具有完整 的拳学理论,其功法养、练、用合一,具有系统、科学的训练程序;大成拳特别强调 神、意在练功和实战中的作用,它重科学实效,不迷信,不封建同时也没有循经导 气、通关守窍之说,练功不会出偏;大成拳注重人的本能和自然力修炼,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其武学之道的创新性与先进性;大成拳具有全面锻炼的效果, 其无年龄和性别限制的广泛适应性也体现了中国武术一贯的优良传统。

拳拳服廣谓之拳

王芗斋认为习拳的首要目的是养生健身,其次是寻理趣,最后才是求技击,因 此其拳论中有“如或论应敌,拳道微末技”之说。大成拳的这个理论并不是贬低拳 术的技击性,其意是强调在追求养生健身目的的基础上去锻炼技击能力,即所谓 “以养生求技击”。大成拳强调求技击而不先养生健身等于舍本逐末,同时还认为 拳学应该平易近人,并反对把拳术神秘化,告诫学者应“守平庸,莫好奇,非常都是 极平易”“要知道宇宙间平常才是非常,若舍平常而求非常,就无疑走人了歧途”。 在大成拳看来,平易近人的标志之一是拳术的锻炼形式应简单,一目了然;标志之 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即“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意为“牢握不舍”;“服 膺”,实指“谨记在心”。“拳拳服膺谓之拳”之意即是说,习拳者应该一刻不忘地进 行拳术锻炼,而仅靠每天几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的锻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行走 坐卧不离拳意”方能有所成就。具体到大成拳的训练而言,除去每天固定的练功 时间之外,大成拳门人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皆应贯穿拳术锻炼的要领以及相关的 意念活动,这样才能达到拳术修习的目的。在《大成拳论•自志》中,王芗斋又以 平易近人的话语,进一步阐明了拳拳服膺的深层含意:“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 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 抒发感情,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固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 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正如陈壁发表于《武魂》上的《王芗斋留下 的思考——拳外谈意拳(上)》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在这里,“拳拳服膺”指的则 是“要以拳拳报国之心,为国为民去习拳,这是一生的事业,不为一已之私,一门之 存、一派之兴,而是为了光大武学,为了保家卫国才习练武术,这是中国武术的光 荣传统”。

大成拳学提出的“拳拳服膺谓之拳”,简明扼要的一句话,犹如一座桥梁,把个 人和民族兴亡、武术和国家安危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无疑是对于武术理论的一 个重要贡献。习练武术就要拳不离手,持之以恒;习练武术就要练出强健的精神, 无畏的气概;习练武术更要养成民族的气节,浩然的正气,时刻把民族和国家的大 计放在心头。时至今日,王芗斋创立的大成拳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并 早已传播到海外,大成拳“拳拳服膺”的拳学主张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对武术理论界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影响。

浏览1,4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