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摔跤运动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一项很古老的民族体育运动,根据有关 史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摔跤活动。
在古代,摔跋称为角抵、斛抵、角力、相扑、相掼、争跤等;近代称摔跤为掼 跤、撩跤、摔角、率角等。现在普遍称之为中国式摔跤,简称中国跤。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除持武器来防御野兽的侵害,还得用徒手搏斗的方 式,也就是用拳打、脚踢、抡、抱、摔等动作来对付猛兽的袭击。在这些活动的过 程中,摔較随之萌生。古代摔跤活动是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根 据史料《述异记》上的记载,在原始社会的黄帝时代,蚩尤部落的人即会角抵。
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初期,角力是主要的军事体育项目。《礼记•月令篇》 记载,西周时代的冬天,“天子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从此以后,各个 朝代的摔跤虽间有兴衰,但均有各种活动。
根据五代宋初人调露子(笔名)所著《角力记》记述,秦始皇废礼、射,却 把当时社会流传的角抵活动列为宫廷的主要娱乐和军事上的练兵项目,并在民间有 了一定的开展。
到了汉朝,摔跤活动开展得更普遍了。除在宫廷内经常举行供皇帝欣赏的摔跤 表演外,民间也经常举行公开的摔跤表演和比赛。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 封三年,“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场面十分浩盛。可见秦汉时期的摔跤活 动,不仅限于宫廷,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基础。摔跤比赛已相当盛行,而且比较正 规,比赛时有裁判、场地及服装的要求。
三国时期,曹操曾大力提倡角抵,除用于练兵之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当时不 仅魏国提倡摔跤活动,蜀国也大力开展此项活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张郃自来山顶观望,见张飞坐于帐下饮酒,令二小卒于前相扑为戏。”说明刘备也 把摔跤列为练兵手段。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摔跤活动稍衰,但晋书上也有论及“角力”的内容: “……角力则角量力,其取工巧纯拙分其胜负,故为之角力,角校力是也,然则名 言有雅有俗。雅则为相攒,俗则为相扑。”根据调露子记载:“蜀都上元(元宵节) 会于学社,山前平原作场,新草如茵,日晏方了,一对极决而去,或赢者社生物, 赏之采马,拥之而去,观者如堵,巷无居人,从正月至五月方罢”。一摔跤就是半 年,可见成都摔政活动在民间影响极大,以及民众观看摔跤有浓厚的情趣。
至隋朝,摔跤活动已很兴盛了。《炀帝本纪》中写有:“大业六年春正月丁丑, 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曾微服往观之。”当时华夏 的名跤手聚集都城,摔跤的技术已有突出的进展。为欣赏精彩表演,炀帝化装成普 通百姓,不止一次前去观赏。可见摔跤运动在当时的兴盛情况。
唐代君主亦多爱好角抵戏。根据调露子记述:“敬宗御三殿观两军(步、骑), 教坊内园角抵一更三点方罢。” “唐中宗亦好角抵,与王都(摔跤名家)较而屡 胜。”再如玄宗李隆基,“每赐宴设酺,大练山车、旱船……角抵”诸戏。到唐懿 宗李漼时,已经有了供皇室观赏的专业摔跤班子,在当时称为“相扑朋”。朝廷收 罗和训练摔跤能手,人选者称为“相扑人”。当时的著名摔跤家蒙万赢就是一个终 身以摔跤为业的职业摔跤手,他比赛时经常获胜,“受赐丰富”,因此得名“万 赢”。还有如李存贤、李清州等,都是著名摔跤手。这些跤手不仅自己钻研摔跤技 术,学有专长,而且乐于传授跤艺,对当时摔跤活动的推广与技术的提高做出了一 定的贡献。总之,唐代角抵已发展到“轻捷相尚”的较高水平。
至宋代,摔跤称为“相扑”或“争跤”,而“角抵”则是它的异名或古名了。 当时的摔跋更为广泛流行。岳飞(字武穆)因见相扑有利于实战,就把它作为练 兵的必要手段之一。至今山西省忻县、定襄、原平等地区,为了纪念精忠岳武穆仍 保持早年的“挠羊会”,继承了古代传统的跤风。宋朝时期经常举行公开的相扑比 赛,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竞赛规则。《都域纪胜》中的“相扑”条说:“相扑、争 跤,谓之角抵之戏,则有使拳与相扑曲折相反。”指出摔跤与使拳不同,即竞赛中 不许用拳打人,争跤的目的是在于将对方摔倒,而不是“击”败。当时皇宫内专 有一批相扑手供皇帝观赏,这批相扑手称为“内等子”。“内等子”的编制、管理 上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和办法。当时设有专门管理训练和比赛的军头司,对相扑手定 有甄别、考试、选拔、晋升和赏赐制度。
宋代各地盛行“露台争跤”,《水浒全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 就是描写燕青在泰安洲岱岳庙,摔倒相扑高手任原的情景。从场地——“献台”, 到观众——“数万香官”;从裁判——“布署”,到“规则”——“相扑礼条”; 从技术——“鹁鸽旋”(穿腿),到奖品——“全副骏马、利物”等,都有了较完 备的章法。这一时期出现了相扑社(或角抵社),这是一种民间组合的形式,宋朝 以前未见到此种名称。“相扑社”的出现,标志着摔跤已单独发展成为一种类别和 系统,为竞赛制度的统一和规则的完善及技术、技巧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我国女子摔跤运动是从宋代开始的。《梦梁录》记载:“路岐人”表演相扑总 是“先以女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赏”。这说明每次表演,总是以女子相扑为开场 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也说明当时女子相扑很盛行。除了民间艺人中有女子相扑 之外,宫廷宴会里,也有女子相扑表演。
到了明代,摔跤活动仍在民间普遍流行。为提高和推动摔跤技术的发展,设有 专门研究摔跤技术的机构。明朝万历年间曾出版《万法宝全》一书,其中绘有古 跤图样。当时把摔跤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根据《明史 •江彬传》记述:“每专练大内间,以角力戏,帝戎服,险之相传。”
清朝各代皇帝均大力提倡摔跤。在领侍卫府设有“善扑营”,善扑营是清朝宫 廷的专业摔跤项目的实战队和表演队。当时善扑营的专业摔跤手有三百余人,均由 八旗贵族选拔而组成,由都统、副都统管辖,下有翼长、刚尔达(满语,总教 练)。善扑营分左右翼两营,东营在北京交道口南大街大佛寺内,西营在北京西四 北小街护国寺内。善扑营的摔跤手,满语称作“布库”,民间俗称“扑户”。布库 按摔跤的技艺高低分为头、二、三、四等,第四等是候补布库,满语叫“塔辛 密”,布库按等级授俸。上述这种专业摔跤手也称作官跤或官腿儿,民间的摔跤手 称为私跤或私练。此时这项活动的名称很多,如争跤、掼跤、撩跤、摔角、率角 等,而大多还是称为摔跤。
清帝每年巡幸塞北围场守猎后,照例在承德避暑山庄赐宴外藩群臣,届时要举 办大规模的摔跤比赛。此外每年腊月二十三,跤手们要在宫内养心殿前为清帝表演 摔较,名为“撩灶”。腊月二十九除夕,清帝还要观赏本营布库与外客(多为蒙 民)比赛。比赛名为“客灶”。每年正月十九,清帝在中南海紫光阁大宴功臣时, 还要观赏摔跤比赛,并于此日为本营布库拔升等级。比赛完毕,除分别授予奖励 外,皇帝还要为常胜的摔跤名手赐名为御前布库。当时除官跤外,私人摔跤也很 多,广大民众非常喜欢这项活动。中国摔跤运动迄至清末发展到技艺较高的水平。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善扑营随清 朝的灭亡而瓦解,摔跋运动也随军阀的混战而渐趋衰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再加上年老的跤营布库和私跋名家的相继死亡,因而近代的摔跤运动几 乎频于失传。当时只有民间一些跤手出于对这项运动的酷爱,在饥寒交迫的条件 下,仍坚持苦练。其中部分跤手由于生活所迫,只得流落街头或参加庙会,设场卖艺,借以糊口。当时比较闻名的跤界前辈,北京有沈友三(沈三)、宝善林(宝 三)、魏德海、陈德禄、张文山(张狗子)、熊德山、单世俊、金墨林、苏祥林、 满宝珍、孙荣(孙傻子)、孙殿启(小倍头)等;天津有张魁元(大老九)、张洪 玉、张连生、张大力、阎士凤、王海兆、周凤荣(周五)等;沈阳有徐俊清;上 海、南京有宋振甫、赵云亭、田玉荣等;济南有侈顺禄等;张家口有洪立厚等。他 们的技艺精湛,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对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跤艺起了一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瀕于失传的中国古老传统的摔跤运动获得新生。在党和国家 的重视与关怀下,中国摔跤运动得到了新的发展。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首届少数 民族体育运动会上,11个单位的摔跤运动员参加了比赛。1956年举行了建国后第 1届全国摔跤锦标赛,22个省、市、自治区的10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第1至第 4届全国运动会均有中国跤比赛项目。
中国摔政运动,不仅在国内得到发展,而且在国际上颇有声誉,现已传播海 外,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1980年代后期,中国著名摔跤运动员袁祖谋在法国巴 黎开始宣传中国跤;北美洲的中国跤运动,已由跤界前辈常东升(艺名花蝴蝶) 老师的弟子翁启修等人努力推广;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都已成立了中国跤 协会,并经常开展此项活动;瑞士、德国、比利时、荷兰以及阿尔及利亚等国,都 有中国跤的爱好者。这些国家也在酝酿成立中国跤协会。中国跤不仅是中国民族体 育文化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浏览1,6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