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它以捧、 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7势》动作处 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 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厂峰、明张-丰、清王宗岳等 不同说法,但至今的史料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 地调査都证明太极拳创造于明末清初,由河南陈家沟的陈工廷首 先创造了陈氏太极拳,迄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拳综合性 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结合了古 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 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传统的太极拳有陈 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较有影响的流派。各式太极拳又有 大架、小架、开合、刚柔相兼等各自不同特点。国家体委先后整理 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太极拳在技击h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 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随人则活,由 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 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胃进,可以先以招法 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cd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方引进使其失重落 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的力量冉乘虚而人.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 种技击原则.主要体现在推手i川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祖、父均为明朝下级官吏。陈 工廷的武术.在《陈氏家潜》中仅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 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 1644年)明王朝灭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 拳白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同h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 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月落得,《黄 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教下些弟子儿 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 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从陈工廷所造拳套看,陈工廷受戚继光影响很大,单是从戚继 光《拳经》-十二势中,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之多,W此有人说太极 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

随着火器广泛的运用于军事战争.拳技之勇在战场t的作用 逐渐缩小,太极拳开始出现从技击转向保健的体育启蒙思想。太 极拳家首先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 同时由于武术家到达老年期后对大运动量、难度较高的套路的不 适应,必然引起太极拳动作发生变化。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


  • 陈氏太极拳


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套.至陈长兴(1771〜1853)、陈有本这一 代.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 ,陈氏太 极拳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

  • 赵堡架


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有本的学生、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

套架势,w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 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

  • 杨式太极拳


陈长兴(架势宽大的老架系统)—杨禄禅(改编了拳套动作)一 杨健侯(修改为中架子)〜杨澄甫(修订定型为大架子),成为0前 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 吴式太极拳


杨禄禅和次子班侯—满族人全佑(小架子)—吴鉴泉.即0前 流行的吴式太极拳。

  • 武式太极拳


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又从 陈青萍学习新创套路,从而创造了武式。武氏架势紧凑,强调开合 虚实。

  • 孙式太极拳


武禹襄—李亦畲(1832〜1898年)—郝为真(1849〜1920年) —孙禄堂(1861〜1938年),孙为形意拳、八卦拳名家.参合派之 长,另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姿势参取杨式.理论兼采形意.现 称孙式太极拳。

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等•都是根据陈氏 老架太极拳第一路改编而成的.所以架势虽有不同,可是套路的结 构程序,仍然按照第一路老架,它的演变痕迹是很城著的。

太极拳把技击与导引吐纳之术紧密结合起来,以意识为指导, 以经络为基础.以螺旋缠绕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意行气,劲由内换。 太极拳的出现.使中国武术进人了更高的文化境界,这是中国武术 史上的一次革命。太极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和对人 生、对宇宙的理解,是中国传统义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新中闰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 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1956年8月1 .国家

体委根据杨式拳架编成并出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1962年出版 《太极拳运动》.包括:八十八式太极拳、~十二式太极拳剑、太极推 手。1979年11月出版了新创编的《四十八式太极拳》.此后杨式、 陈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纷纷出台。太极推手作为 太极拳中的对抗项0 .历来深受太极拳家的重视。1989年开始把 太极拳推手竞赛列为全国件常规比赛。

4.南拳

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宵的拳势刚烈的拳术.是中国 武术主要流派之一。南拳历史悠久.其发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 由于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播的范又广.长期以来形成了种 类繁多的拳种和门派。以地域分.大致可分为:广东南拳、广西南 拳、福建南拳、浙江南拳、湖南南拳、湖北南拳、江西南拳、四川南拳 等拳种,其中两广及福建南拳最具代表性。南拳虽拳种浩繁.风格 各具特点,但总的说来.多以短打为主.手法见长.故有“南拳北腿” 之称。其运动力求手法多变.少用腿法•进退之间,步步为营.稳扎 稳打.极少有腾空跳跃动作。一般腿不高踢•多桥法•檀标手。运 动特点是动作紧削,刚劲有力.步法稳同,手法多变,身居中央,八 面进退常以发卢吐气助发力、助拳势。

据目前史料记载.“南拳”一同作为武术同语使用.最早出现于 明代降庆二年(1568)武将郑若曾所著《江南经略》第八卷“兵器总 论”之中.关于拳法论述一节写有“曰赵家拳•曰南拳.曰北拳”.可 见南拳这一中国武术主要流派至少出现于400多年以前。至于南 拳系统化、广泛化则大约在明末清初。618年,少林寺参与平定王 世充之乱受宫家高度重视.明代抗倭以拳勇闻名天下。少林拳法 在长江流域、南方得到了广泛传播.冉加h各地地理环境、气候以 及人文条件、个件的不同•少林拳法逐渐在这些地方产生了演变和 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从《江南经略》关于“南拳”所述我们可看出:南拳至少在明代

中后期就已经初具雏形了。据目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等一些主 要南拳f j派的拳谱记载及武师们的口头传说.南拳在清初之时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并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系统南拳。

新中闽成立后,南拳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 年来.随着武术的发展,南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0年.同家 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的主要项B之一。在历年全国件武术表演赛 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继之又纳人体育院校武 术教材。

近年来.随着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南拳不仅在南方,而且在北 方也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在闰外•尤其在新加坡、马来两 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爱 好者越来越多,各种南拳组织应运而生。若论在国外传播中国武 术的贡献.南拳当首屈一指。

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部分 专家创编了“南拳竞赛套路”,并首次正规采用于第11届亚运会. 随后被各类武术比赛列为竞赛项0。

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又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具有南拳流派 特点的"南拳南刀”竞赛套路.作第7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 中的南拳全能项0 »

1997年,据《中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具体要求,国家体委武 术研究院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又审定通过了包括有“南 拳”、“南刀”、“南棍’’在内的南拳类规定考评技术.南拳成为《中H 武术段位制》考评正式项目之一。

5.形意拳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是中国主要 拳种之一.它以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 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酱、鸡、鹞、骀、燕、蛇、鹰、熊等十二种动物的形象击法而组成的拳术。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卜. 法h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形意拳虽属于内家拳种, 但索以剽悍、勇猛、雄劲、快速箸称,动作雄浑质朴.整齐划一.简练 实用.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与太极拳的风格迥然不同。在技 击原则h.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强调以我为主,中门 直进.进敌发力.力透敌身。这种硬打硬进的技击风格在内家拳中 绝无仅有。然而他毕竟是内家拳.他的练功理论仍然源于道家,与 太极、八卦、武当诸拳种同出一源.向有殊途同归之妙。其运动特 点是:动作整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几百年来,有关心意拳之历史源流、师承关系、拳名演变以及 拳理、拳法等方面的问题.众说纷纭。

关于心意拳的创立.的有=种说法:

一曰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

民国十九年(1930),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唐豪箸《少林武当 考》.均指出达摩与武术无关,达摩创拳为“伪作张三丰传习形意 更属虚构。不难看出.达摩创立心意拳之说实为妄传。究其原W. 不过是托神名以示拳贵.使之易于传播而已。

二曰为岳6所创。

此说最早见于义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也就是说,在 岳已经去世将近六百年之后,才有了其创拳之说。岳t创立心 意拳之说实为虚传。究其原W,无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贵”时已。

三曰为姬际可始创。

此说民国以后,经过多方调查核实、辨析考证.尤其是近数 十年来的研究,已渐为广大的形意拳同仁所认定。

姬际可.宁龙峰.原山西蒲州诸冯里宗忖人(今山西永济张营 乡尊W)。据史载.际可少时从塾学义习武,聪明过人.曾在河南少 林寺居住十年之久学习技艺,后离寺归里创心意六合拳,教授子孙,他的后人称际可拳。

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国历代武术大家的拳理、拳 法精华(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为一体,而又别于少林拳的 —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

心意拳的传承发展是从姬际可到曹继武(生于康熙四年即 1665年)到戴龙邦到戴文雄至李洛能(老农).李老农继承发肢了 戴氏心意拳术,并有重大的改革和创新。他和他的许多箸名弟子 如车毅斋、贺运亨、李广亨、宋世荣、刘奇兰、郭云深、李太和、刘元 亨、张树德、刘晓兰、李占元等,都为中国形意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 了申.越的贡献。

形意拳名之确立源自李老农.咸丰六年(1856),李老农正式收 车二为徒。李老农起名6羽,T能然;车二起名永宏,字毅斋。

李飞羽首先提出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认为 这样更符合心意拳的拳理、拳法。此后,始有形意拳之闻名于世。

同治五年(1866),李6羽同弟子车毅斋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 对练套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称“五行炮”。

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意拳拳法理论和技击招法不断充实和发 展,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基本以河北、山两与河南等地 域的不同为代表,山西形意拳拳势紧凑、美观,劲力轻灵、精巧;河 北形意拳拳势舒展、庄严。气势豪快、稳健山西、河北的形意拳基 本拳法都以1体势,五行拳,十二开为主。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 鸡形四把、八势拳、闸势捶、十二洪捶等。河南形意拳拳势標悍、勇 猛,气势雄浑、勇敢.以“心意”“六合”为主.基本拳法为十大形(龙、 虎、猴、马、鸡、銘、燕、蛇、鹰、熊h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势(头拳、挑 领、鹰捉、黏手)、龙虎斗、横开皇锁、h中下四把等。

形意拳在现代武术竞赛中.属传统拳术一类。1998年.由“中 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编写.H家体委武术研究院、H家体 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出版了《中国形意拳系列规定套路》,内武术理论与武太人物志

容包括形意拳初级、中级、高级竞赛套路.形意刀、枪、剑、棍竞赛规 定套路

浏览1,0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