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先行一步的近代武术组织和学校武术教育

河北武术对于中国武术发展浪潮的引领作用,除了表现为文通武备的颜李学 派与广博宏富的创新拳学体系之外,还突出地体现在其先行一步的近代武术组织 和武术教育思想这一鲜明特点上。而在这一方面,李存义“中华武士会”的创建、 霍元甲“精武体育会”的辉煌、张之江“中央国术馆”的震撼推出及其积极影响以及 许禹生“武术进人学校”的口号提出等则无疑都是尤其令人关注的武术焦点。

―、李存义“中华武士会”和霍元甲“精武体育会”

(一)李存义“中华武士会”的创建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民间武术社团开 始如雨后春笋般纷涌而出,不少武术组织纷纷开始了武术科学、规范发展方面的 探索。丨9!1年,著名形意拳家河北深县人“单刀李”李存义在师弟“闪电手”天津 张占魁先生的协助下,在天津成立了民间武术组织“天津中华武士会”,该会曾被 人称为华夏大地第一个民间武术组织。“中华武士会”得到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 会的支持,为了巩固组织、加强对会员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孙中山领导的 同盟会委派燕京支部委员叶云表任第一任会长,沧州马凤图任副会长,李存义初 任总教习,后由李存义任会长兼教务主任。“中华武士会”以团结武林人士、进行 武术研究、培养武术人才、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曾在天津河北公园教育会举行盛 大武术表演并于1914年派武术名师郝恩光率员赴日本东京建立分会,1928年停 办,其间为天津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

“中华武士会”成立之时得到了众多武术名家的响应,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支 持。例如,河北武术名家“鼻子李”李瑞东曾任名誉总教习,其他会员如八极李书 文、霍殿阁、马凤图,通背张策,形意李存义、郝恩光、李玉琳,八卦张占魁、韩慕侠 等都是当时中国武林的风云人物,可谓名家荟萃,群英云集。“天津中华武士会” 成立后,李存义、张占魁曾携同韩慕侠等,“痛打了”自诩“震环球”的俄国“天下第 一大力士”康泰尔,为中国武术争了光,同时大长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志气。在“中 华武士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天津等地纷纷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习武热潮,两年多的 时间里,天津市内就兴起了道德武术研究会、中华武术研究社、青年会国术社等十 多家武术组织。

图片51

(二)霍元甲“精武体育会”的辉煌

在积极创立近代武术组织的同时,一些河北武林人士还纷纷走出家门,在全 国各地创造了河北武术的辉煌。其中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霍元甲“精武体育 会”的创建及其突出成就。丨910年,静海人霍元甲应邀赴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 校”,后又改名为“精武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 它是我国较早的以研究武术、提倡体育为宗旨的群众体育组织,迄今已有九十多 年的历史。它“破除门户之见,不争一家一派之短长,不论流行于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还是珠江流域的拳种都予以提倡”。该会还设有文事部,开设国文、英文、国 医、急救、演讲、书法等文化课程;同时设有游艺部和兵操部等,主持文体活动,教 授兵式体操。体现了以技击为根本,兼重体育、德育、智育的办会方针。到1929 年,精武会已有分会42个,总会员数逾40万,会员遍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 向社会宣传武术,宣传精武精神。®

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及其应邀南下上海所成立的“精武体育会”,在人们心 目中享有着崇高声誉,为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位传奇 武林人物和中华民族英雄,“津门大侠”霍元甲的高超武功、爱国事迹和由他为主 体创立的“精武体育会”所发扬和传承的精武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宝贵物质 遗产和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们去前赴后继地为国家 和民族的富强、昌盛而开拓奋斗。

图片52

二、张之江“中央国术馆”的积极影响

“中央国术馆”于1928年3月24日成立于南京,始称国术研究馆,6月易名为 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它“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以“研究中 国武术与体育,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管理全国 国术事宜”等为主要任务,为推动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国 术馆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成为官方传播武术的载体,起到了以国家力量传播武术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2〜335页。

的作用,同时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有力的措施,例如,把武术 称作“国术”,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 课;组织出版了一批武术书籍,注重理论与技术传播的同步进行;派出人员到军 校、部队、政府机关辅导武术,设立民众辅导站进行义务武术辅导;提倡“术德并 重,文武兼备”的武学思想;以竞赛带动武术发展并积极进行武术的国际传播等。® 因此,“中央国术馆”在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而在中央国术馆的创建及发展过程中,以张之江等为代表的河北武林人 士则发挥了骨干作用。

张之江(1882—1966),字子姜,号保罗,河北盐山县人。武术教育家,国民党 陆军上将,曾任西北边防督办兼任国民军总司令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主席、中央 国术馆馆长,是原西北军系统的著名将领。张之江将军一生提倡武术,在张家口 期间,曾指示武术名家马凤图等筹办新武术研究会,为国民军编定《白刃战术教 程》等,退出军界后,又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并亲任馆长,称中国武术为“国术”,提 倡国粹武术,致力于“强种救国”。1933年添设“中央国术体育传习所”,1934年改 称“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任校长,组织刊行《国术周刊》、《国术季刊》、《国术特 刊》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之江将军又将“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设在天津。

图片53

“中央国术馆”由张之江将军发起成立并任馆长,李景林将军、张宪(骧武)将 军任副馆长,而这三人都是河北地域的河北人;“中央国术馆” “武当门”和“少林 门”的门长,也分别由河北武术家的高振东和王子平担任;编审处处长是河北沧州 的姜容樵,为当时的“中央国术馆”编著了大量武术著作;进人“中央国术馆”任职 的武术家中,以马英图、郭长生、韩化臣、朱国福、杨澄甫、佟忠义、孙禄堂等为主体

的一大批河北武术名人则占据了主体部分,其中仅沧州拳师就有52位;“中央国 术馆”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李元智、郝鸿昌、曹晏海、常东升、杨松山、裴锡荣等, 其中绝大部分又都同样是河北武术健儿。“中央国术馆”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河北 武术中的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劈挂、弹腿、燕青、通臂、六合等知名拳种,既提升 了河北武术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河北武术各拳种的发展和传播;中央国术馆 举办的两届国考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这 些比赛中河北武林人士都取得了优异的战绩,彰显了河北武术在当时全国武林中 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1928年10月18日,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一届国 术国考”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通过历时十天的比武,获得前三十名的优胜者 中,河北地域的河北人共有十三名,其中的前五名,全部为河北人所囊括,其中定 兴人朱国福还被人们誉为旧中国的第一位“武状元”;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散手 项目“国术比赛”中,河北沧县曹晏海,以两战全胜击败上海总镖头刘高升,一时在 武林中传为佳话,1936年中央国术馆运动员随国家队自费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 运会,闯出了中国武术的威名,而这其中就有河北武林高手郑怀贤等;另外,以张 之江和姜容樵为代表的河北武林人士著述颇丰,在当时中央国术馆的理论成果中 也占据了一大部分等。总之,通过中央国术馆这座在当时而言堪称空前的近代武 术发展平台,河北武术的内涵、高度和风采也同时得到了空前的展现与发展,对于 中国武术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近代武术传播史中,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 武术传播最成功、最具代表性,同时,它们也是对近代武术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两 个组织”。®在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这两个为近代武术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 的武术组织中,河北武林人士都可以说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缅怀昔日的光荣 与辉煌,河北武术在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引领作用并非虚言。

三、许禹生“武术进入学校”的教育思想

“19世纪末,体育被列为学校教育的课程。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 近代体育也随之得到很大的进步”。一些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或开 展课外武术活动,在学校运动会中增列武术表演和比赛。尤以北京、天津等大城 市为盛。“在1907年,北京有各类学校200所,在校生17053名。有条件的学校 都先后开设了体操课,除普通体操课外,还学习徒手哑铃、棍棒操、柔体体操及枪 剑术等”。些教育家认为,列武术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接下来

(一 )午禹生‘武术进人学校”的口号提出

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 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 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 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人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早在1911年,许禹生就于北京成立了体育研究社,以“研究体育,振兴尚武精神” 为宗旨,“主要从事组设体育学校、讲习会,调查体育状况,编译各种体育图书等工 作”。“北京体育研究社还提倡改进传统武术拳路练习方法,改进了传统武术单人 教授不易推广的缺点,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以及武术 体育会等倡导和推动下,“北京的中小学增添了武术、拳术,以及踢毽子、抖空竹、 跳绳等传统体育活动,1931年,武术和摔跤被列为华北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在 近代学校的武术教育开展方面,河北武术名家许禹生可以说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 用。许禹生发起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于1918年创办的《体育季刊》也是中国武术史 上第一份武术杂志。另外,1920年前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对于武术的大力倡导 等,对当时的学校武术开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屹立学校武术教育潮流的前沿

奔走全国各地任教的河北武术名师

民国年间,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有三:直接从民间武坛聘请拳师、从武术社团 聘请教员、来自各级国术馆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民国初年,直接从民间武 坛聘请拳师的情况比较普遍。到民国中、后期,仍然有这类情况。这一时期,河北 武术各拳种的名家走在了开展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前列,如刘殿琛曾先后受聘于 北洋法政学校和清华学校任武术教师;靳云亭受聘于工艺学堂、育德学校;李存义 受聘于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耿继善受聘于河北赵县中学;郝月如受聘于南 京中央大学;李雅轩受聘于南京国民体育学校;梁振蒲受聘于河北省立十四中学 和束鹿女子师范学校;刘凤春受聘于北京体育学校;纪德受聘于北京高等师范学 校、医学专门学校和北京体育学校;陈子正受聘于黑龙江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和上 海广肇公学等。据1924年《体育从刊》中北京体育研究社有关记载:“自民国纪 元,吾社成立,京师各校渐向社中聘请教员,教授斯术(武术)。”在《中国武术史》关 于“学校武术师资的来源和培养”一节中所列举的12位在全国各地学校任教的武 术家中,属于河北地域的共有10人,也许,从这个看似偶然的小事件中,我们可以 想象出当时河北武术在开展学校武术教育的全国性潮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所 处的地位。

对武术师资教育和培养的重要贡献

学校武术的勃兴,需要大量既擅长武术又能兼教其他体育项目的武术教师, 培养武术师资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当时的这种机构主要分为以原有的师范院 校体育系(科)为基地培养武术师资和以新出现的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学校两种。根 据教育部1915年“此项(武术)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的通令,1917年北京高 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科,开设武术课。丨917年初,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 所,培养擅长体育、武术的师资。1920年春,改名北京体育学校,许禹生任校长。 学制初为一年半,旋改为二年,后定为三年,课程分为学科、术科两种。学科包括 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原理、中外体育史、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国 文等27门;术科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新武术(棍术、剑术)等国技,各种兵 式训练体操,童子军、田径赛和日本柔道等。北京体育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有 两个:一是留在北京公立中小学校任体育教员;一是回学员原在省(市)充任中等 学校体育主任或教员。1946年7月,中央国术馆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国立国术体 育师范学校”,由四川迁至河北体育场,张之江任校长。有识之士推荐门人人学深 造,一时成为津门武术界的一个亮点。®显然,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 体育学校等为代表的河北地域为当时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作出了师资教育和培养 方面的重要贡献。

先行一步的武术教育开展状况调研

据马良《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记载,1924年6月,北京体育研究 社曾对北京、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北、陕 西、四川、广东等省市40所大、中学校的武术活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将武术 列人正课的占52.5%;只在课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占22.5%;既未列为正课、课 外也不开展的占25%。据《中国近代体育议案选编》所述,丨940年,张之江在全国 国民体育会议指出,“查全国各级学校,列有国术课程者,统而计之,不过十分之 一、二,且多作为课外活动,迄无国术课程者,尚居十分之八、九”。这种情况表明, 学校武术在民国中期取得的进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退步了。@上述北京体育研 究社和张之江所进行的有关当时全国武术教育开展状况的调研活动及成果,在其 所处时代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超前的武术科研意识,其调研成果在同时 代所处的地位也同样具有相应的领先性。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扩大了武术的普及面,拓展了武术的领域,同时 也极大地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就这一方面的贡献而言,河北武术无疑是值得 骄傲和自豪的。

浏览1,5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