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人的气质大多是内向的,他们的灵魂深处始绒是 孤独的、寂寞的。他们的精神世界似乎十分充实,却又总是 被某种似有若无的失落感困扰着,剪不断理还乱,最终常 常是带着某种遗憾离开了人世。而他们的孤独,他们的失落 和遗憾,二般人又多难以理解。于是,这便成了一个亘古之 谜。象历史那样遥远,又象梦境这般贴近,古往今来厂不知 有多少武林高手在孤独中赍志而殁把永恒的谜底埋葬在九 泉之下
清初著名学者颜元(1635—一1704)是一位难得的文武 全才。他提倡实学反对空言,开创了颜(元)李(域)学见刘一达《武术的优思》,教1989年9月24日《中国体育报》。 派。他又精通技击,内功深厚,曾在数招之内击败商木大侠李- 子青①他名满天下,交游南北,晚年却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宇宙无知己,唯有地夭通。须臾隔亦愧,自矢曰兢兢②。
对他来说,宇宙之大,竟然找不到一个知己,只有与天 地互通灵犀,片刻无隔,矢志奋进不懈,才能感受到心灵上的 一点自我慰藉。这是多么浓重的孤独,又含有多少人生的悲 凉
唐人高适诗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夭下谁人不识 君? ”③但却恰恰是那些“谁人不识”的名人,倒时时怀着 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因为他们往往是智者,其思想超越了 同时代的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找不到知音,听 不见共鸣,所以他们犹如鹤立鸡群,难以摆脱茕茕孑立、形 影相吊的孤独之感。那些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们又何尝不是 如此?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写到一位独孤大侠'他仗剑纵 横南北,战无不胜。最后,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到一个能与他 较量的对手了,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剑” 但是, 他从此也厌倦了人生,埋剑隐居,最终孤独地死在一个荒凉的 山洞里。他留下的遗言是:“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夭下, 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解长剑空利,不亦悲夫!”这 位独孤大侠的心境又岂是常人所能理解?阳春白雪,和堵盖 寡,冬虫夏草,识者弥鲜。这位独孤大侠虽然是文学家虚构的人物,但他没有对手的寂寞却也不全是作家凭空杜撰,而 是有现实根据的。
学艺就是求道,艺之至境即道之所在。拳与道合,艺与 心合夕最后达到拳道合一,拳心合一,这是武学的最高境界。 为了追求这种神化之境,有天资的人也须付出数十年不懈的 努力。况且艺无止境,即使在同一境界之内,又有高低、深 浅之分。所以,穷一人毕生之力,也永远探讨不尽拳理拳技, 只能悟透掌握其中的若干部分。
'大凡成为武林高手的人,多从幼年起即悉心学习武艺, 其所从必为名师,各师所督责必为严苛,所以关于武术的种 种意识,如胜负意识、自卫意识、拳道意识等,很早就在他 心灵里扎下了根卜颜元八岁起从吴洞云学习文武诸艺,从 十四岁起开始练运气之术,二十三岁学兵法。五十七岁时漫 游河南,遍钻文武名流,折竹为刀”,击败大侠李子青。 他六十九岁时还为人指点刀法颜元天资聪颖,他从八岁 学武,大概到五十岁上下其武艺才达到巅峰状态,其间经过了 大约四十年的漫长岁月。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习武者耳闻目 :睹,心中所想,手中所练'不是武术本身,也必大多与武术 看关。在这样的长年熏陶习染下,有关武术的种种意识已经 溶入他的灵魂,武术巾的某些招式、功夫似乎已经溶入他的 身体。一旦遇事'心意甫动出手便成招式,抬腿便见功夫。 当然,任何不会武术的人也都具有一定的胜负意识和自卫意 识,但是他们的这种意识比起武林中人来,却又行质的不 同。至于拳道合一的意识,不要说不会武术的人根本没有,连那些练了多年拳的习武者也未必就有。
在这种情况下,武林高手们不仅同一般不会武术的人之 间缺乏共同语言,就是同武术界那些水平比较低的人之间也 比较缺乏共同的语言。在同一水平层次的高手们之间(应当 指出,在同一时期内,这种高手的数量极少)'由于胜负心 态、自卫意识、门派之见、维护名望等诸多因素,彼此开诚 布公地交流练功心得经验的机会是极少的。他们宁可炫耀技 艺而绝不公开功法秘诀。也就是说,高手们彼此之间虽说应 当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实际上他们彼此的心灵也是互相封 闭的,甚至较同一般人之间封闭得更严密、更牢固。这种艰 独的状态是人为造成的。
学习武艺,除了开始一个阶段由师父教授以外,越往后 练就越要靠自己动脑筋。等练到暗劲以后,完全要凭自的 悟性和毅力去摸索。年长月久,习武者自会养成内省的习惯, 他们十分着重自己的思维活动,经常注意自己的意念运动和 真气的周流循环。他们全神贯注,致力于意与气的结合,气. 与力「的结合,并足几乎每式每招都要反复进行自我检查厂他 们的外表也许是沉静的,但意念却在不断地运动,带动真气. 在体内周流不已。这种内动而外静,或以内动指导外动的特殊 的“意气运动”和拳路运动不同于一般人的运动方式'由这 种特殊运动方式埼养锻炼出来的思维习惯当然也是特殊的。
武术练到高级阶段,一定要讲究顺应自然'诚如自然 门歌诀脐说:“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 然。”①顺应自然则一通百通,一顺百顺,无丝毫拙力,无 丝毫勉强;圆沽流畅,无不如意。顺应自然首先要求习武者
①万震声《武术汇宗》231页。 心绪平静,排除任何干扰,无牵无挂,不为世俗尘念所扰。 因此习武者都要找幽静之处练功,不仅是因为这些地方空 气清新,而且因为处于幽静之地便于心智清爽,排除杂念。 久而久之-武术家们养成了冲和的气质,自会把世间的富贵 利禄看得不是太重,于个人的荣辱升沉也不大放在心上,与 世少争,与人少争。这样,在一般世俗者眼中,武术家们似 乎变成了身在尘世而心在世外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 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当然也就难以理解了。
武林高手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钻研武技,他们从思想 到行动都是孤独的。他们以练武为事业,视武技如生命须 臾不可离。他们所孜孜追求的,是自己武功的继续提高,力求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是,艺无止境,而一个人的生命终究 有结束的时候。武林高手们多是在晚年仍精进不巳,研求不 休'为的是想超越前人,也超越同时代的同道们,成为承前 启后的一代宗师。但是,即便武功再高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 的自然规律:,当他们弥留之际'他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这 一生中的荣辱得失,而是武技内功中的何处关窍尚未最后解 开,何种功法尚未聂后练成,从而不得不满怀遗憾地离开了 人世。
武术家们也是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有妻室儿女。但 是由于他们勤于练功而疏于理家,于家庭琐事多不管不问。 教儿女学武,多是严苛过于溺爱。练武戒色,因而对妻子也 较少温存。武术家在自己家里从精神上讲也存在着孤独感。 那末,当他临终前回首往事时,一定也会有某种失落感袭上 心头,觉得愧对妻子儿女。但此时悔悟,已经无法挽回,只 能成为终生的又一遗憾。
颜元在临终前半年写下了 “立心高明,俯视一切”八个 字①'可作为他一生的写照,这大概也是不少武林高手们暮 年心境的反映。大概正是由于“立心高明'俯视一切”,他 们才不屑为荣辱贵贱所动,不屑与芸芸众生为伍,而心甘情 愿地长年忍受着孤独的折磨,为自己珍爱的武术事业奉献出 宝贵的一生。
浏览1,0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