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究竟是何朝代的人,历来众说纷纭,因为前代 资料有关张三丰的记载中,有说为北宋间人,有说为南宋 间人,还有说为元明间人或明人,正因为关于张三丰的朝 代问题说法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出入,这就在自本世 纪30年代以来,有些人在对张三丰其人的考证上,一直持 否定态度,理由很简单,很公允即尘世上不可能有活了 几个朝代数百年的人物。所以,张三丰这个跨越几个朝代 的人物只会是人为塑造的象征式人物,或者是有意夸张的 人物,然而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文物遗迹, 以及口碑,都可足以确凿地认定,张三丰这个历史人物是 客观存在的,当然要肯定张三丰的存在也必须得从这些复杂的 历史资料和纷乱的论说中理出头绪,找出个中原因说张三丰为北宋人者,最早见于清康熙初年黄宗義的 王征南墓志铭其中言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 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 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 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黄宗義的说法来源于两个方面:他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记有王征南的一段话,说:今人以内家无可炫耀,于是以外家掺入之,此学行当衰 矣广遂许叙其源流”:这是说,王征南见到当时许多习 内家拳者,认为内家拳的练法从外表看不诱人,所以就把 一些形体造型和练法上样式很溧亮的外家动作招式加了进 去,以致使内家拳渐渐走了原样,为了正本清源,拨乱反 正王征南生前曾将该派源流及其内涵详告过黄宗裁,允 许他向社会公开,二、黄宗義作为一个史学家,又是一个 明朝过来人,对于明朝很多记载张三丰的史料定是最清楚 不过的,王征南许叙”内家源流,说张三峰(而不是张 三丰)于北宋微宗时创造内家拳,黄宗羲不会单听他口传 而不査史料,最有可能是黄既目睹过王保存的宗谱,又 查过宋有关史料方能为其下结论,稍后于《王征南墓志铭》的雍正十三年(1735>版 《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中也有张三峰为北宋人的记载,其 中云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自宋 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诏之,道梗不前,夜梦 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看来《宁波府志》的记载并不是抄袭《王征南墓志 铭》,而是取自张松溪的遗著,因为若不是取自张松溪之 遗著,就不可能有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之说不 过从《王征南墓志铭》所记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 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乡 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的旁证来看, 从嘉靖往上拥,到北宋的张三峰竞有400年多一些,那么 他的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作为亲传当然有些不可信,而 自言起自的用词只能说明,他可能是间接传承,但 这点和宋远桥的记载又不一致。

图片106图片105图片104

据载,宋远桥是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71)人, 他在留给宋氏后人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载1984年 7月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吴图南讲授、马有清编著的 《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讲到,他于正德间,曾与俞莲舟、 张松溪等7人同到武当山学艺,曾遇高人李道子(外号麩 子李但这时张松溪、张翠山早已是张三丰门下弟子而 且,当他们7人第二次同到武当山再访李道子不遇时,同 到玉虚宮张三丰处又受艺月余方归这说明,张松溪在明 朝亲受张三丰之传,从这点看来这与他本人自言起自 宋之张三峰显得很矛盾,出现这种矛盾是怎么一回事,后 面笔者还要分析,还有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另一清初著名文人王士祯,字 渔洋在其文集中的拳技派后被人收入《张三丰全 集> 中)中记言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 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 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技盛于浙东,王渔洋在此中虽未 明言张三丰为北宋人,但他言论所遵循的源流观,和《宁 波府志》、《王征南墓志铭》十分一致,所以他所持之 北宋之据也是不可轻易能推翻的,其间原因有几个方面王渔洋在清初顺治朝官至刑部尚书,相当于今天国家最髙 法院院长和公安部部长之职,属武职其必对国内武术情 况有所了解,也必能査阅一些相关史料,这使他有可能掌 握一些有关张三丰的线索再者,他拳技派的依据虽 与《宁波府志》同,却不是来源于《宁波府志》,也不是来 源于内家派传人,是雨窗无事,读聊斋李超始末,因 识于后'这就是说《聊斋》作者在写李趙这个人物时,牵 涉到了内家拳的有关源流,众所周知,《聃斋》这部书,其 原始稿本内容非常广阔,搜集了前代未收入正史的几乎所 有文化史料和传说,鬼怪故事只是其中部分内容,而这故 事部分由于能吸引人才广传于世但这决不能说,一部 《聊斋》都是无稽可考的“鬼话,恰恰相反,它作为一种 非正史的民间文化全面集成,在当时搜集到了许多不被人 注意的宝贵史料,如李超之与内家拳,这也恰恰是治学严 谨的史学家有时非常重视野史和地方民间传说的重要原 因,从王渔洋的身份看,他是山东人,后来既为军政要员, 又是大文豪他所得的内家拳之源流与前二者都不同渠道, 却又异口同声,这足以说明,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或 丰)的存在是客观的,为此清朝到民国以后的武当太极南派传人均崇张三 丰北宋说,民国十七年1928身任中央国术馆编审 处处长的扬州人金一明,在其所著《武当拳术秘诀》一书 中,引用《宁波府志》有关记载后断然认为阅此应知张 三丰为宋指北宋之技击家,因修炼于武当,故世传有 武当派之名称,其夜梦神授拳法,系借神道以设教,使得 传其术,至明嘉靖时张松溪传其术,其名益显,张三丰非 明嘉靖时人,当更无丝毫疑议,乃今之谈内家拳者,每谓 张三丰为明时人,是不可不加研究,用备参考也。凌善淸 在其《形意五行拳图说》中也北宋时有张三丰者, 隐武当为黄冠,究心达摩之术者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 弃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练气为主,有从之者,即授以形意 拳以为练习之初步成效既著,学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 I内家’,而称少林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亦遂为内 家所专有又,民国二十二年(1933)华曹元所编《国 术》一书总论有言至北宋时,有张三丰其人者, 精达摩术,而参以道家冯一元穴道术三十六手,推阐为长 拳七十二路^又据华佗五禽戏原则,扩充为十二形,此流 传现在为形意拳,并折取少林柔功,合以阴阳动静之理,而 发明为太极拳,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 谓之内家拳,看来,金一明的“北宋”说是因循太极南派之传统说 法,而凌善清和华曹元的说法又来自另外一个史料渠道,这 都进一步证实,北宋说有一定根据,它使我们今天无法 轻易认为现存历史相关资料査不到北宋张三丰,就可以断 然否定北宋张三丰远去的历史与复杂的历史迁变,从史 料文献上湮灭一个道门人物,又何足为奇呢?不过近年见南派太极传人著书立说,深恐张三丰北 宋说不能立足,又担心持北宋说会与北派太极发生矛盾,便 置史实不顾,援引文献掐头截尾抹去北宋撤宗 一段, 附炎说起模棱两的宋元之际,此可谓大可不必。

图片103图片102图片101

 

清末河北永年人杨澄甫(1883〜1936)在其著作 《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言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 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 发诸人,相承不绝,此中的“宋末”当然就是指南宋,而 此论的言辞中有先大父更诏之强调,说明其先大 父原先并不宗“南宋说,而是经过考证而“更诏的笔者认为,杨澄甫先大父”即杨露禅的更诏是 很客观、也很正确的,但这种客观正确大约有两种可能其 一,因为南派太极拳的发展早于北派太极拳,而南派太极 拳的张三丰北宋说影响较大,这必然波及到北派太极拳中 来,为了使拳派源流往上推,北派太极拳中不明真相者一 时也曾沿用过北宋说,认为既然都是太极拳,祖师都是张 三丰,那么人家南派明明白白说张三丰祖师是北宋人,自 己为什么说不是,但是后来从本门承传关系得知,张三 丰是宋末出生的人6本门承传既是这么讲的,那就不能随 便跟着南派的说法跑,这大致属于严遵师训,糊糊涂涂 地更诏其二,杨澄甫的先大父杨露禅根据北派承 传关系作了认真考证,确证北派祖师是宋末张三丰,至于 南派的北宋说,他可能知道内情,也可能不知内情,因为 这对北派承传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将北派的承传 关系搞错了,这是一种治学严谨的态度后循南宋说者,如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云 宋末真人三丰,祖述黄老无为然后有为之说,合《周易》 理、气、象之义以演成,黄寿宸《太极拳术的理论 与实际》云创自宋末张三丰本是一个读书人,后来入 山做道人,专攻武艺曾一人杀金兵五百余说张三丰为南宋末年人,主要为部分太极北派传人,这 种说法实际是“元明”说的别式因“元明说中对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基本上为大多数人所认可,而元 定宗丁未二年,南宋并未结束,时为南宋淬祐七年,离南 宋的结束还有32年因为张三丰出生地在辽东懿州,属元 朝本版,所以,称他为元朝人也可,称他为南宋人也可,鉴 于两种称法相通,而于一般汉族自尊心理,所以习惯上便 以"南宋”说用之。

还有一种宋说,这里不作举例,持之者为数亦不 少,实际上此说有些观点上的含糊,有些明显倾向“北 宋”说,但似乎自己拿不出更多证据,则以“宋” 一言以 蔽之;有些则明显倾向“南宋”即“元明”,但鉴于既有 “北宋”和“南宋” 一大“宋”字,以一"宋”字当然说得 过去。当然,这里也有“北宋”与“南宋"各说的简称派, 当作别论,张三丰“元明”说,是后世认可者较多的一种说法,因 为这种说法在明清两代的正史、野史、方志、文物、传说 中的证据很多,由此自清朝雍正元年(1723)开始,产生 了较为系统全面记录张三丰生平事迹的《张三丰全书》(也 称《张三丰先生全书》、《三丰全集》这方面主要的引证 资料有,张三丰在其诗集《云水集》中所写的“悠悠歌”,作 于元至元三十一年,歌曰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 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 这时按张三丰48岁年龄往 前推,正是元定宗丁未二年另外,他还写有一些追忆与 元时官僚刘秉忠、廉希宪共事相交的事*都与悠悠歌相 吻合,这与淸康熙年间汪锡龄在所编《三丰全集》过程中 考证张三丰的身世所得结论完全一致,当今道教研究学者 武汉的冯崇岩先生认为汪论考之有据,可以肯定详文见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的2年7月出版的《武当拳之研究》 书明清两朝大量文献记载了张三丰在元明间的活动, 以及官方对张三丰的寻访活动等,其重要文献有明宣德 年间任自垣(武当山住持,官至太常寺丞统领天下道教, 并主持《道藏》的撰修)所撰的《大岳太和山志>,明{皇 明恩命世录》、清赵彬撰《大邑县志》、明杨溥撰《禅玄显 教篇》、明英宗《御賜张三丰铜砗》(今存武当山文管所珍 宝馆)、明《大明一统志仙释》、《明史方伎传》、大明 天顺六年宝鸡金台观立《张三丰遗迹碑》、《贵州图经新 志》、朱元璋十二子湘献王柏所咏《赞张真仙诗》、永乐皇 帝朱棣访张三丰《御制书》等。其他还有上百种方志、稗 史和传说有张三丰的记载。这些均可参见1992年北京体育 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武当拳之研究》。

图片70图片69图片68

持张三丰“元明”说者认为,“元明”说不但有它充足 而可靠的依据,而且“元明”说也应为唯一可肯定的一说 因为,所谓张三丰是北宋人的说法,除过黄宗義王征南 墓志铭》和《宁波府志》,以及王渔洋的“拳技派”片言只 语外,宋、元以来尚无任何其他更多资料可以证明,“元明”说还有一些辅助证据,如:《武当》杂志创刊 号(1982年出版> 和《武当绝技》一书(李天磺主编,吉 林科技出版社1站8年7月出版),都发表了张三丰的自画 像此张三丰自画像现为著名老武术家北京李天骥先生珍藏,其自画像的附注为“张三丰自画像,是张三丰明初时 送给歧阳王李文忠的,后在李文忠家藏文物〈第十种材料 内)中发现。附记说:“经二百余年,画已寸断,请良工精 修复原,此像(今)为李天骥珍藏。”关于张三丰自画像问 题,道教研究学者冯崇岩也作了考证,证明此文物可信,有 史实依据再就是《武当》杂志总第4期发表的四川重庆老君洞 石刻张三丰像(照片,邵冬供稿),像两旁并有題款“张三 丰”手书的对联石刻属明代文物,另外明朝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时,永乐皇帝还专为 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宮*宮内大殿供奉有铜铸鎏金的张三丰 高大塑像(今存武当山文管所珍宝馆还有,北京白云观今存有《诸真宗派总傅》,内中记有 明代张三丰传下的新宗派、檀塔派、自然派、三丰祖师自 然派、三丰派(有不同的三个)、三丰祖师日新派、三丰祖 师蓬莱派(1992年去世的武当山在庙道人阮鹏志即为该派 第15代传人)等9个支派,另有榔梅派(张三丰弟子孙碧 云传)等许多道派与张三丰都有衍传关系。

另外还有笔者在第二章张三丰创拳说中所列举的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等等关于张三丰“北宋”说与“元明”说,还有一个分歧 点,就是关于人的寿命,对此,北宋说认为,张三丰从 北宋活到元朝,尽管寿命超出常人,似可以接受若说他 活到明朝还在,那寿命长得过于玄乎,令人不可思议,所 以,明朝尽管有许多记载但那可能都是假的,只不过是 统治者别有用心的作为罢了,看来,这种认识太显武断,太 66 显视听塞闭。有那么多历史文献放着,有那么多活生生的 传承关存在,怎么可能都是假的呢!况且,有关张三丰 的历史文献,除过皇帝的圣旨,诏谕,几乎全部来源于道 门和民间,还有地方史志,怎么是“统治者别有用心”可 以包揽得了然而,“元明”说又认为,张三丰从元朝活到 明朝,不但史料可予肯定,而且寿命也可以使人接受,但 说他是北宋人,一是史料不足以证,二是寿命长得也似不 可想象。这一点,二说倒显一致。若从史料的拥有看,“元 明”说似显有力。然而这其间人们不应忘记,一是黄宗羲 史学家的地位,王渔洋武职兼文豪的身份二是北宋末、南 宋末的战乱,文献大量散失,会将有关重要资料文献丢失 的可能是存在的,不过,二者也有共识,张三丰确有其人,张 三丰确为武当丹士,张三丰确为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综观上述关于张三丰的北宋说、南宋说、元明说,总 其一个观点,那就是:张三丰只有一人。概括这三说,就是张三丰“一人说”了,张三丰二人说二人说的观点是:历史上有两个张三丰,北宋为一人, 元明间又为另一人,“张三丰二人说'迄今见于 辞源》张三丰宋代技击家,也作张三峰本武 当丹士,精拳法,明代道士,辽东懿州人曾居武当 山明史有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张三丰(宋)武当丹士,亦作张三峰。微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神授拳法,_明,以单丁 杀賊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明)懿州人,名全,一名君宝, 三丰其号以其不饬边幘,又号张道遢。一衲一蓑,所啖升 斗辄尽,行游四方,不常厥处。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 宗时赠通微显化真人。

图片100图片99图片98

李养正先生 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近年编著的《道教概说》一书中云考武当内家的祖师, 乃北宋徽宗时的张三峰(亦作张三丰),传说他夜梦真武大 帝授拳法,明末清初黄宗義《王征南墓志铭》说有所谓内 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张 三峰三百多年之后明初武当山又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 也叫张三丰。后者是前者内家拳技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武 当道±,历来均在教团内秘传内家拳技,至今仍保存这种传 统,四被道教界尊奉为“仙学巨子"的陈捿宁先生(新中国 成立后,为中国道教协会筹备人之一,并但任中国道教协会 首届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正式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 长,为我国著名的道教研究学者,和仙学实践家、倡导者。生 于,卒于1969年,享年90岁,),在1938年为《扬善 月刊》隐名氏发表的“余之求道经过”一文所加的按语中,就 丹道”三峰采战的考辩,提到了北宋张三峰和元明张三丰 这两个不同人物,文章中说惟上古时代,知识阶级虽讲究 长生之术,都没有“筑基”、“炼己'“结胎”、“出神”之说。这 些名词,唐宋以来方盛行于世张三峰乃宋朝徽宗时人,本 武当山丹士,工技击,为内家拳之创始者,然亦未必即为彭 祖一流人物,须知旁门中“三峰”二字乃术语非人名,因字 面相同,世俗遂将术中的"三峰与人中的“三丰混而为一, 纠缠不清而张三峰无辜受谤矣,又因张三峰与张三丰,字 不同而音同,于是普通学道者,复将宋朝的“三峰”与明朝的 “三丰”混而为一,泾渭不分。而三丰《玄要篇》竟被人误认为 “三峰采战"术矣,某君谓非三丰祖师,是已知“三丰"与“三 峰”之别惜其将张三峰与彭祖相提并论,犹未知“人三峰” 与“术三峰”之分也(见大连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仙学 解秘道家养生秘库》583页)以上四者,显然前两者是根据(王征南墓志铭》及明清 有关史料所作的客观陈述,存而不论,李养正先生二人说观 点,虽然前者也引用了《王征南墓志铭》,然而对北宋和元明 存在两个张三丰却作了考证而肯定,最值得注意的是陈捿 宁先生的论辩,睐非是专文考证张三丰,又非是参与内家拳 源流的学术争鸣,而是从仙学的考评上涉及到这两个人物 的论辩,说明陈先生很早就对张三峰与张三丰作过考证,十 分清楚二人的区别。

笔者尚不知陈撄宁、李养正两位先生二人说有没有今 人所鲜知的充分根据,但有一条并不是想当然的肯定,即陈 撄宁、李养正两位先生都是当代研究道教的大学者尤其是 陈撄宁先生,他在1912〜1915年间。对道教学术之全体认识极 为仔细显然,他们的结论不会是盲目和轻率无根据的笔者是傾向和赞同“二人说”的我认为,第一,"元明” 说所肯定元明张三丰的存在是可靠的这个最权威的可靠 性论证要属冯崇岩先生在 武当拳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笔者是该书作者之一)“张三丰之 生平考”中进行得迄今最为全面、最为深入、最为彻底,冯先 生为考证武当道教(也包括中国道教),特别是重点考证张 三丰这个人物,从1982年开始蹲进湖北省图书馆专职性査 史、读史、记史,这一蹲就是10年。除过少数参加省内外各 种学术会议,即使严寒酷署、风雨雷电,他在图书馆也从未 缺过一天席上至宋元、下止明清,所有中国道教经典、正 史、地方志乘、稗史,他都一一流览过。湖北省图书馆为支持 他的研究,曾从全国各大图书为他借调资料。终于使他得 以完成了关于张三丰的研究使他得出结论:张三丰确有其 人,张三丰是元明时期人,张三丰"创拳于武当之说有其可 靠依据,前之“张三丰元明说"对此依据已有大略介绍,笔者 在此不多作重复。读者若感兴趣,可以査阅《武当拳之研 究》,不过,《武当拳之研究》这本书,由于受种种局限,其所 拥有的文献资料和说理在某些方面仍尚欠火候.例如,像 《道藏精华》所披露的明代张三丰与太极拳的重要资料,以 及近两年来对于武当拳传承关系的新发现,该书都未能得 知。何況我们还可以说,随着对武当拳挖掘整理工作的继续 深入,必得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认定元明时期的张三丰客观存在,这是中国武术史上 重大历史人物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和贡献,所以《武当 拳之研究》在1992年作为国家体委下达的科研课題被通过 验收,1卯3年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但这个科研课題,实际上基本以冯先生的张三丰元明 说考据,不愿再探讨张三丰是否有二人,从而无言地否定了 北宋还有个张三峰存在而笔者所要持“二人说”的观点,却恰恰在于第二这 里,北宋张三峰也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王渔洋、《宁波府 志 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金一明、凌善清、华曹元、陈 撄宁、李养正的“北宋说和二人说必有考据、必有出处。 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找到除此之外的其他更多文献线索, 但面对这些异口同声的认定性文献,轻易否定显然是极无 道理的。

再一个观点是,按元明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 (也即南宋淳祐7年,公元1247)这个年代确定,那么_这个 年代离北宋徽宗还晚多年这就为在北宋徽宗年间早 有一个张三峰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可能,至于有人会说,元朝时武当道士刘道明撰有《武当福地 总真集》,如果武当山在北宋时有个著名道士张三峰,那么 出名,他怎么会不予收录呢?这样说,实在是未分析刘道明 当时的难处,在《武当福地总真集古今明达言中刘道 明这样写道《图经》武当,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 人栖之者众,多隐其名字,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 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计去古颇 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今考之传记,询诸前辈,间得一二, 录之于此,以备山中胜慨云,可见当时前代留下来的史料 是极其有限的,又加上高士的深隐,一个人想搜集很详细的 史料显然是很困难的,再一个可能是,如果北宋的武当丹士 张三峰是以精于武技而闻名于世的,那么估计刘道明即是 知道也不会将其载入其书的,因为,道家怎么会去宣扬武事 呢?所以,果真如此,宁可舍去此人不记,也不能记下他的武 事。这个情况也正好为元明间的武当道士张三丰作了注脚。 元明张三丰在武当山本来创造性的中兴了太极拳,但明代 山志、正史都不记他这些,只有一些地方志、记事碑等才记 他膂力过人、善骑射、剑光研等事,同时也只有在道 门秘传的《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和部分传入民间的太极拳 谱中,才秘密流传着他的关于拳法武技的资料这也反映出 —个客观现象,即只有淸朝初期人,才能根据他的后世弟子 所掌握的资料把他的拳法、拳诀、拳经搜集整理出来这些, 也从元、明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说的“欲令天下豪杰延年 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的话里得到验证。

图片95图片94图片93

另外可以推断,元明张三丰并不是要步北宋张三峰的 名,而给自己脸上貼金,而名字口音相同据载,元明张三丰 67岁入终南山访道,也即在1314年前后,曾在陕西宝鸡山 中短期隐居,以山中有三峰峙立,自号三峰居士。后知与前 人并外道邪术名同,即更改。此事在(三丰全书》有记)可能 完全出手偶然,然而正因为元明张三丰在武当山从当时道 人那里学到了北宋张三峰的武技,很可能还是为主学习的f 然而又学到了许宣平、李道子、冯一元、达摩、华佗的一些东 西,也研究过少林外家功夫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承前 启后创兴起武术的一大流派——武当派,正因为有了一个 北宋张三峰在他的前头,不敢为天下先”、不敢贪天之功的 道家谦逊为本思想,就使得元明张三丰井不以为自己是内 家武技的开派祖师,更不欲使人宣扬自己的武技^加之他集 大成中兴内家武技,本意在“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 技击之末学'所以,凡公开的场合、公开的著作都是讲道、 讲丹法,牵扯拳技之事一律予以隐秘。这一切都符合元明张 三丰的人物背景、人物特征、人物性格^而由于元明张三丰 的功绩影响所在,后来——当然主要在清代,他的门派传人以内家武技的开创祖师这一荣誉来推崇他,这是很必然的,谈到这里,就不能不再回头讨论北宋张三峰的问题,这里首先应该提请注意的是,《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 典》介绍张三丰,是首先把“张三丰”以通称列于前I而在作 为宋代张三丰介绍时,均以“亦作张三峰”云之&两者有关宋 张三丰的资料不出《王征南墓志铭》而《王征南墓志铭》所 言的张三丰是“张三峰”,这很关键,再就是《宁波府志》“张 松溪”传,所用的也是“张三峰'二者相同,这也很关键,说 明二者如实所记北宋的就是“张三峰而辞书采用的方法, 是后人因为把“张三峰”和“张三丰”混用,才把一个通称列 于前,实际上,宋的“亦作张三峰”应当是“本作张三峰”的。 而最关键的,是陈撄宁、李养正的论证,不容置疑地认定了 北宋为张三峰,元明时期为张三丰。还把二人的关系怍了交 代。

图片91图片90图片89

后人为什么会把“张三峰”与“张三丰”混用呢?这原因 较为复杂,大致有两方面一、北宋张三峰精于武技,而元明 张三丰也精于武技,并且都是武当丹士,后人误以为北宋的 张三峰和元明的张三丰同是一人,便以误传误了,二元明 的张三丰确实曾有过“三峰”之号,史载张三丰元延祐元年 (公元1314)之前,入陕西宝鸡山留居,因见该处有三座山 峰十分挺秀,便借山象自号为“三峰居士'后来大约因有刘 宋时”三峰采战术”之嫌,可能还因为知道北宋时有个武当 丹士张三峰,他便取消了“三峰”其号。《三丰全书述,张 三丰一生的名号非常之多,但是,凡发觉与人相重即予更 换正因为他曾有过“三峰”这个号,自然就更容易被后人将 其与北宋张三峰混淆了 .其实,我们从冯崇岩先生所査明清 两代大约近80种史志资料中关于元明张三丰的记栽,几乎 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使用“三丰”或三伴”,“三丰”的使 用量占绝对多数,这都可以说明:北宋的武当丹士叫张三 峰,别无号元明时期的武当丹士叫张三丰,有过众多名号, “三峰”曾为其一,后改去不用,证实张三峰、张三丰为二人而非一人,把《宁波府志_ 张松溪传》和《宋氏太极功猓流支派论》,以及《王征南墓志 铭》联系起来加以辨析,更是不难窥其端倪的。

首先要讲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作者是明代 正德年间的宋远桥他的《论》中,明确地介绍了他是唐代许 宣平“三世七”太极功的第14代传人,又介绍江南泾县俞莲 舟家传俞氏太极功(又名先天拳、长拳)“亦如予之三十七 式*太极之别名也。”此段证实太极拳功由来已久。接着,宋 远桥介绍,他偕俞莲舟同游武当山,在武当山遇见了李道 子,李道子又传授了俞莲舟一些功夫。“自此莲舟不但无敌, 井得全体大用矣。”網后,“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 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另有俞岱岩——笔者注)再 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 三丰,张松溪、张翠山之师也。三丰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 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 太极功之别名也,这一段介绍的史实特别重要:一是说明 当时武当道门太极拳法高人很多,张三丰只是其一,而这时 张三丰虽很有名气,但其“武当派”在武当道门乃至在社会 尚未形成全面影响。二是确证了张松溪乃是张三丰(而不是 匕宋张三峰)的亲传弟子。

浏览2,1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