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的射礼,实为两千余年前我国体制完备的体育竞赛活动。 这项较射竞赛不仅具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而且有丰富的 娱乐件.为古代重要的文体娱乐活动。

周代的“五射”,《周礼》郑玄注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 仪。”“白矢”为射穿箭靶参连”为=箭连发;“剡注”为水平发射: “襄尺”为平肘直臂发射;“井仪”为四箭射透箭靶.形如井字。“五 射”即射箭的五种要求或方法。

四、夏、商、周时期的武舞

夏、商、周三代,巫、舞、武合一。所谓武舞.既有巫术.又有舞蹈 和武术的成分。由于作战的需要.当时的武舞有时与射箭相提并 论。《诗经•齐风》歌颂鲁庄公说:“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 以御乱兮”。说他的武舞异常出众,射箭能穿靶,四箭都射穿了靶 子,这本领正好可以防御作乱。可见,武舞是当时训练内容的一种. 武王伐纣前夕.用武舞鼓励十气,名曰:“武宿夜”(《礼记》)。这种武 舞后来逐渐与练武分化开来.但却被武术套路运动所借鉴和吸收。

商周武舞与武术在原始义化形态中本为一体。商周时期.虽 然两者在发展中各自出现了独特的义化表征,开始了分化.但在舞 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而实用件仍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时.武 术与武舞有时是难以完全分开的。这个时期的武舞.固然有表达 思想情感及娱乐性.但同时也有着习武健身的实用性.而武舞的动 作组合与武术套路更有许多一致件。《荀子•乐论》就着重指出: 手执干戚的武舞•不仅能习武健身.且还可用于征战。这充分肯 定了武舞具有武术的实战件。

据说夏代有所谓“干戚舞”。《淮南子•缪称训》载:夏禹平定 三苗时苗屡败仍不服。于是夏禹让苗观看了威武雄壮的“干 戚舞”表演后终于降服。“干戚舞”应属武舞的一种。

殷商甲骨文中多有“伐”字。罗振玉将之释为“武舞”。郭沫若将

之释为“干舞”.也应是武舞。据说商代乐舞《大粤》.也是一种武舞,

殷代舞蹈盛行•多用于祭祀与庆典。甲骨义所见殷人多以舞 求雨、祭社稷。甲骨义中有“别”舞,但“别”字常见殷人与周围民族 战争有关的卜辞中。据考证“别”字丨•.为一物,下为双足。有人认 为是“足球舞其说不尽合理。卜辞用此宁含有“攻击”之义别 舞”可能为表现战斗之舞.是商代的一种武舞。

古籍载所谓“六代舞”,为周以前六代之乐舞:黄帝乐《云门》、 尧乐《大章》、舜乐《大韶》、禹乐《大夏》、商乐《大别》、周乐《大武》。 据说前四种为义舞.大别与大武为武舞。大别表现了商灭夏的业 绩.而大武舞是反映周武卫灭殷纣的历史舞蹈.歌颂了武王的M赫 战功。《诗经》注曰:“周公象武王之功,为大武之乐。”说这个武舞 是周公时代创编的。据《史记》载,孔子对这个武舞作了详尽的解 释,指出舞者,手执干、盾等武器,表情愤慨,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军 容威仪。说这个武舞共分六节.表现从大军出发伐商到取得胜利、 建立新政权的全过程。舞蹈中有“夹振之时四伐”,“夹振”是击铃 铎打节奏。“四伐”据《礼记乐记》注:“一击、一刺为一伐。”表明舞 中有许多用戈矛击刺的表演动作。从孔子的解释看.大武舞是吸 收了许多武术动作的大型武舞。

在周代.武舞具有一定的实战性,还可以从武王伐纣时的巴渝 舞用于战场得到说明。传说周武工伐纣•决战前夕,宿营商郊•将 十斗志昂扬.歌舞达旦。歌舞一方面是十气高昂的表现.另一方面 也是武艺的演练。《华阳同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 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陵殷人.前徒倒戈。”在战场卜. 以歌舞击败了敌人,可能就是一边呐喊一边挥舞武器冲锋。其实 是实战,使敌人投降。

以周人灭殷为题材的还有"象舞”。《诗经•维清》郑注曰:“象 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I制焉。”疏曰:“义王时有击刺之法,武 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为象舞这些记载表明“象武”完全是用武术的击刺动作组成的武舞,青铜器“匡肉”铭义:“懿王才(在)射 卢.作象舞/’把周王亲自参加演练象舞当做一件大事记下来.可能 是以象舞i川练武十的一次重要集会。

周人喜爱舞蹈,从小学习。《礼记•内则r十二舞勺.成童舞 象.二十舞大夏”。十五六岁时.学练象舞,也就是学习武术的一种 方式。《礼记•义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执干戈时舞. 就是练武艺。当时武舞的舞具还有持弓、矢.持矛、钺等.都是舞蹈 与武术的结合,具有武术器械套路练习的件质。可见先秦的武舞 与武术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浏览1,2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