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拳搏”活动开展相当普遍.当时被称为“搏”或 “相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做梦都梦见楚国国君在 与&己相搏。《公羊传》载:宋臣南宮长万性情刚烈.宋闵公侮辱了 他,他盛怒难遏.使用搏法扭断了闵公的脖子。大臣仇牧执剑起来 救助.长万侧手一击,便打碎了仇牧之头。《春秋》还载:鲁公子季 友战场获胜.活捉了莒拿.却要和莒拿冉进行一场相搏比赛,以追

求单打独斗的胜利。相搏的技术方法.从史籍所述似可窥见一斑。 《荀子•议兵》有:“若手臂之捍头目时覆胸腹也。诈袭之.先与 惊时后击之,一也。”手臂将头部与胸腹护遮严实,于是进攻者先诈 攻某处使其一惊.然后趁机攻击另一处。《庄子•人世间》则 云:“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说明当时 相搏的方法技巧、变化很多。《礼记•王制》:“凡执技论力,适四 方,赢股肱,决射御。”表明已出现了一些较技形式。相搏成为比赛 的一种形式.表明当时拳术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管 子•七法》道:当时“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 天下英雄豪杰麇集,规模可观。又称参赛之人,“举之如飞鸟.动之 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围”。 动作迅猛如雷电风雨,所向披靡,随心所欲.功深已是惊人。汉代 班固的《汉书•艺义志》中箸录有《手搏》六篇。《手搏》被班固收在 《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中。班同对“兵技巧”的解释是:“技 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据此,手搏当 属“习手足”之类,足见《手搏》六篇是汉以前关于徒手搏斗技术的 著述.也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关于手搏的著述。可惜内容 已佚失•没能传承下来•仅留下篇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射箭

射箭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养由基和飞u都是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射箭高手。他们百步穿杨的高超射术•是与 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射艺的基本功训练分不开的。“纪昌学射”的故 事,相传纪昌决心学射,想成为一名射箭高手,就拜在飞卫的手下 为徒。师傅t u说:你在学射之前.首先要练习眼力.等眼力练习 好了我冉教你射技。纪昌遵命回到家中.想来想去,想到一个好办 法。就是当他的妻子织布时.他就躺在织布机F,用眼使劲盯住来 回穿梭不停的机梭,每天坚持练习,二年之后,能达到锥至眼前而

眼不眨。纪昌很高兴,马h拜见师傅.告诉师傅.然后要求跟师傅 学射。(这时又对纪昌说,这还不行,你现在还需要你将微小的 东两看大,把小的东两看得很大。做到这一点后,你再来找我。纪 昌遵照师命,用牦牛的毛将虱子系住悬在窗户h,每天用眼看,历 经-年后,在纪昌的眼里虱子和车轮一样大,看其他的东西像山丘 一样.这时,纪昌张弓搭箭,一箭射出.正贯虱心.而绳子不断.>1 U 得知后,高兴地说:“你得到了射箭的真谛啦。”当时的人们是多么 重视基本功训练,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为高难度动作的掌梶打下良 好的基础。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

春秋战国时期•兵器也不断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除铜兵器 外.兵器逐步由铜制向铁制过渡。铁剑的出现使剑身加长,“一寸 长,一寸强”,剑法进一步多样化。斗剑、佩剑、练剑之风盛行。剑 到了春秋之时才正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兵器.剑的击刺技术也 才真正臻于成熟。春秋之剑较短,主要是青铜制品,到春秋末期. 在吴、楚地区开始出现钢铁剑。到了战国,剑身普遍加长,青铜剑 虽然仍占主要位置,但钢铁剑已经与H俱增。春秋时代的剑一般 在50厘米左右,个别也有60厘米稍长者;而战闽剑则常常在70〜 100厘米左右,个别还有长达100 米以h者。剑身由短而长的 变化•原大致有三个:其一,战国时期骑战步战大大发展.剑的位 置骤然提高,为提高杀伤力,剑体需要加长;其二,经过长期实战应 用.剑的实用技术趋于成熟.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剑身加长.并进时 要求剑的形制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技术的需要;其7,冶金锻铸工 艺的突飞猛进.特别是铁兵取代铜兵的重大变革,使大大提高其坚 韧度以延伸剑身成为可能。

春秋短剑以吴、越制作的最精.为世人“柙而藏之,不敢用也, 宝之至也”。实用技艺也以吴越最发达,汉代民谚说:“吴王好剑

客.民人多剑瘢。”楚H的长剑应当是在吸收了吴、越的冶金技术和 击剑技艺的基础h发展而来的。春秋末期.越灭吴,楚又灭越.楚 国拥有了吴、越广大地区.直接吸取了吴、越的优秀义化.举世瞩H 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等吴越宝剑,不断出土于战闽楚墓中.就是 这一承袭关系的明证。所以.及至战国时代.楚国的长剑便独步于 列国.成为天下瞩H的利器。楚人称长剑为“长铗' "长铗”就是 长枘.是以长柄代称长剑。

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越 王勾践剑”、"越王州句剑”等皆完好如新.锋力锋利,制工精美,反 映了吴越工匠铸剑的高超水平。吴越之名剑有鱼肠、属镂、湛卢、 豪曹、步光、龙渊、工布等。以其铸剑而闻名于世者有欧冶子、干 将、莫邪等。

吴王光剑(图2-18), 1974年庐江县汤池镇出土。1974年,安 徽宵庐江县汤池公社边岗大队开挖水渠时.在距地面一米多深处. 发现吴王光剑一把。剑长54厘米,无锈、有光泽。茎(剑柄)做椭 圆杵形.h有两道箍棱,剑首出土时被毁损.剑格较宽厚,卜.有镶嵌 绿松石花纹.绿松石已脱落。近格处错金铭文为:“攻吾王光白作 用剑.恒余以至克战多功”。在已发现的古剑中铭义最多。当时吴 闰的古铜兵器其精良冠绝天下.这把吴王光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 艺术珍品。现存安徽柯博物馆。

据目前所知•传世或出土的吴工夫差剑共有六把•内地存有五 把,最早的一把传为河南辉县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街 博物馆也藏有一把。其余-把分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于

河南辉县、洛阳及湖北襄阳.B前所藏不评•。第六把即为台湾古越 阁所藏,购自香港。六把剑的铭文内容相同.字形结构各异,但只 有古越阁所藏保存完好,器型外貌也以此剑为最精。为 台湾古越阁藏吴王夫差剑。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 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距春秋时代楚国别都纪南城 故址七公里)。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 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 长为55. 6庳米,其中剑身长45. 6照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 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 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 内铸有极其精细的道同心圆圈。

越王州句复合剑,此剑是迄今发现的越工州句剑中 唯一用复合技术铸造的一件,被誉为诸越卫州句剑之最。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为一级文物

越卫州句.乃勾践之曾孙.在位长达30余年,为越工勾践灭吴 工夫差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韨赫之君王。

本剑重要价值有二:①复合铸剑技术。此为秦汉时已失传之 工艺科技。剑之中脊及两从由不同成分之青铜嵌铸时成。中脊含 锡量较低,故硬度低而韧件高.使剑不易折断;两从含锡a较高.故 硬度高.可提高杀伤力。②剑格铸有鸟篆铭文14字。正面六字 已有定论,为•‘戊(越)王州句州句”;背面八字为“之用佥(剑),唯余 土(逶)邗”(意为越工州句所用之剑,从越国斜行才能到达邗地.邗 地当时还未被越闰占领)。但0前学界尚无定论。

从春秋末期到两汉间的数百年间,长剑短剑并世而存,形成了 为十大夫所遵从的“剑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叙》将论 剑与兵法相提并论,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 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太史公将“论剑”提高到“与 道同符”的高度,认为“论剑’’是一f r‘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的 大学问.这敁然就是汉以前称剑技为“剑道”的原w.其所指已远远 超出了剑的临战击刺之效.而是在讲剑所代表的人文精神.讲剑的 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这种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后来的中闰十人往往书剑并举,以剑比德,栻然就是太史公 这一理念的延续。这个时期可称为我国历史h剑的鼎盛时代。 《史记•秦本纪》载的“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这一年是公元前 409年。相同的记载又见于《史记•六国年表三》:“(简公六年)初 令史带剑”。另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的《秦纪》中也有简 公“其七年,百姓初带剑”的记载。战国之初的秦简公时期•曾以政 令形式要求官吏佩剑。《史记》对同一件事的重复记载.表明司马 迁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视程度,说明对秦国来讲.这是一件意义深 远的事情。秦简公接连令史带剑,今百姓带剑,着眼点就在剑本 身。一个“初”宇,说明在此之前秦人没有佩剑习惯.或是秦的法律 不允许带剑。一个“令”字,又说明这是以政令方式强力推广剑的佩带,是在努力引进吴、越和楚国的先进兵器和战斗技艺。对秦H
来讲,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其意义不亚于后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所以太史公才两次加以载述。历史卜.著名的“荆轲剌秦工”的事件是一个关于佩剑和长短剑之用法的最好例子。

浏览5,4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