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只有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当前开展的散打运动是武术技击运用到对抗项目中的一种形式。要将散打运动推行到世界范围, 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水平,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具备成为世界体育项目 的各种因素。

从目前的散打实践来考察,散打的自身特点尚不明显,水平也不理想。 无论哪种流派都很难发挥出各自的特色,更谈不上能在对抗中稳操胜券了。 那种硬冲猛打、拳击加腿外带摔的打法占了上风,逼得其他打法只能丢开自 身特点,去适应或迎合这种打法,一味地蛮攻对阵。1986年在山东潍坊市举 行的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赛场上,笔者注意观察了一下,绝少有选手对来势先 进行巧妙地化解,然后再伺机反击。他们或者只是尽量地多击中对方,不顾自身挨打多少;或者明显消极,绕场避开对方的进攻。个别选手打出了一些 武术动作(如地趟动作),但不占主导地位,更难以靠此取胜。这是什么原因 呢?从客观方面来讲,目前施行的竞赛规则限制、影响了运动员武术特色的 发挥。1986年春举行的首届蓉城武术擂台赛,规则采用徒手对抗,结果八卦 掌、自由搏击、僧门掌、蛇拳、峨嵋派纷纷打出自己的风格,少林、武当各 露奇能。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整个比赛水平不是很高,但容易显示散打的民 族特点这一经验却是值得总结的。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擂台赛范围再大一点, 准备得再周详一些,连续举办下去,散打的民族特点势将得到显著体现,水 平也会相应地大幅度提高。眼下流行的运动员戴头盔和拳击手套,头部不准 连击和重击的规则,至少造成两大弊病。一是运动员有所恃而不恐,反正头 上有护具,对方也不准打头,因此根本不注意对头部的防护,武术中利用身 形躲闪防守的技术对他来说已无所谓,这样势必导致武术特点的丧失(这里 姑且不论戴手套击头,很难裁定何为重击、何算轻击)。至于徒手比赛是否危 险性大,请听蓉城擂台赛总裁判长王树田副教授的回答:“这种徒手的比武, 比戴头盔和护具还安全。”二是戴上那样的手套,武术技击中的抓、抹、刁、 劈、搬、扣、拿、插、点、带、领等手法均无法使用。武术整体意识手眼身 法步的第一个字“手”,除去用拳出击外,几乎没有了其他动作。武术技击的 民族特点何以体现呢?因此,笔者认为比赛规则中关于限禁攻击部位、严格 按量级对垒、比赛局数、时间等规定是必要的,而其他一些规则应该加以修 正,使之有利于展示散打的民族特点。只要散打的民族特色突出了,提高技 击水平的先决条件也就具备了。从主观方面来讲,当前散打运动员自身素质 普遍不高,一般很难在实战中打出自己的风格。当前参加散打运动的有四种 人。一是专业武术运动员。他们长期进行的是套路训练,或害怕激烈的散打 对抗,或珍惜自己在套路上已取得的成绩而不愿染指散打,或意识不到武术 的真谛在于技击。尽管他们基本功扎实,体力充沛,但或不参加散打比赛, 或参加了因“练时有定规,用时无定法”而无法适应对抗场面,打不出水平 来。二是热衷于散打的非武术专业运动员。他们大都缺少严格的武术基本功 和套路的训练。一开始就直接练习散打,或由拳击、摔跤等运动转为散打, 不少人甚至不会武术。这样怎么能打出武术的特色呢?三是占散打运动员绝 大部分的业余爱好者。他们既缺少科学的训练,又没有充沛的体力,更谈不 上平时进行打皮人、木马桩等药力练习。因此在赛场上往往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四是一些人或纯粹凭着一股蛮劲,打野架似的拼命;或是从功夫片中 模仿来几个动作,想侥幸捞取名次。这些人在场上只能是乱打一气,出尽洋相。上述几种类型基本概括了当前散打的面貌。这样的队伍和条件,要想打 出具有民族特色、高水平的武术技击,自然是很困难的。

为此,要较快地提高武术散打的水平,展示其民族风格,必须在综合治理上下工夫。

首先,将散打比赛尽快列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从而引起各界的重视, 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从人力、财务、物力多方面加强散打运动的基本建 设。可从各省的专业武术队中选调一些具有散打素质的运动员,集中进行散 打训练。在此基础上,组建专业散打队,定时进行比赛和交流。1986年潍坊赛场上,前卫体协、广东队系专业性质队伍,他们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 队,成绩也名列前茅。这个新趋向,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国散打的发展方向。 如果能由国家武术研究院组建一支散打队伍,进行科学训练、研究,进而对 各省作示范和指导,那将大大加快散打进步的节奏;同时,要继续贯彻两条 腿走路的方针。动员、组织民间各种热心散打事业的力量,建立雄厚的群众 基础,不拘一格挑选人才。对那些年纪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可由地方武协或群众武术团体组织他们定期进行训练,全面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其次,修订比赛规则,使规则有利于发挥散打的民族风格和提高竞技水 平。在比赛的形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徒手的擂台赛和戴护具的比赛在 一段时间里并存,在实践中逐渐找出理想的散打形式。当前,特别要提倡沟 通套路和散打的关系,避免走任何一个极端,重视武术基本功和具有技击成 分的组合动作的训练。组织学术讨论,深入地探讨武术技击的理论,努力做 到实践和理论并重。今后对参加散打比赛的运动员,要严格检测其演练武术 的水平。套路、基本功不合格者,无权报名参赛,促使散打运动员注重从武 术中活脱出散打技术。

再次,强调对抗性训练。散打运动员要像拳击手那样,无时不在对抗中 训练。李小龙说得好:“无须理会用拳还是用脚,只要有效地击败对手就是高 超的技术。所以,在技击中,应掌握任何一个机会,以任何一种方式,去表 达自己的愿望。”要做到这一点,无有它法,唯有在百次、千次、万次的对抗 中去锤炼身手和捕捉战机,渐渐步入自由王国。离开了实践,再好的招法也是空的。

最后,散打运动员要时刻注意手眼身法步、精气神力功的协调配合。任 何时候都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中国的武术散打,不是拳击,不是跆拳道。

一个散打运动员应当懂得散打中需要强调进攻意识和胆量。进攻固然以 拳、脚为主,但作为武术,离开了身法、步法的配合,拳脚很难单独奏效。 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出手不见手,拳打人不知”的同时,更注意“出手如风 过,又要步不错”。在实战中注意掌握站位(一般应保持与对方相距直接起腿 刚刚踢不到的距离)、抢角(以步法为主,身法、手法、腿法辅之腾挪闪跃, 以正打斜,以顺击背)、打点(拳脚领先,周身浑然一体,意识、功力高度集 中,猛击对方薄覃之点)一整套技法的综合运用。针对目前不少运动员不善 于使用身法、步山的状况,尤应强化身法、步法的训练。武术技击从进攻角 度讲,“欲动梢节,必先动根”,讲究“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正确的身法,除了能使全身内外协调统一外,还能有效地调动聚集周身之力 为一点,形成摧枯拉朽的打击力量。至于步法的纯熟、巧妙程度,更是直接 影响到手法、腿法的准确应用。正如拳谚所说,“短对长,脚下忙”。武林中 众多的以小打大的例子,无不形象地再现了急步进打、跃步飞打、垫步偷打、 侧蹬旋打等灵活多变步法的威力。严格地讲,武术技击离开了身法、步法, 也就没有了拳法、腿法。

如果说,武术散打的进攻离不开身法、步法的话,那么,在防守中身法、 步法的作用就更为重要。武术技击主张“彼不动,己不动”和“彼微动,己先动”。用现代术语讲,就是注重掌握“时间差”的概念。这就更需要利用身 法、步法的闪展腾挪来避实就虚,曲中求直,进而诱敌上当,使自己处于有 利地位。离开了身法、步法,单凭拳、脚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可见,身 法、步法虽然不作为直接的攻防动作,却是体现武术技击特色,实施有效攻 防手段必不可少的因素。

运动员基本上能达到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的要求后,还须辅以战术和招 数训练。一个成熟的散打运动员要逐步做到全面掌握主动抢攻、防守反击、 诱敌伏击、佯攻巧打、只招不还、先招后还、边招边还、不招就还等配套战 术,切忌一味死拼硬打。要注意按规则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进攻时尽可能减 少盲目出击,在防守时避免自行出界。同时,努力挖掘武术技击中的精华。 武术中没有绝招,但有高招,如形意拳“安身炮”中的组合动作,武当太极拳下盘中的“秘腿八法”等。高招经过刻苦练习,反复付诸实践,其威力堪 称“绝招”。一个优秀的散打运动员理应有几手“绝招”。另外,运动员还要 加强力量、速度和耐力的训练。注重用各种手型击打沙袋,用多种腿法蹬踹 皮人、勾扫木桩,速进速退连踢连击(如每秒钟要求击拳4 ~6次)、钻进闪 移等。平时模拟对抗一般安排十局以上,实战对抗至少要能连打五局。这样, 通过有意把力量、力点、速度、耐力训练同战术招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全 面提高散打运动员的临战意识和身体素质。

毋庸置疑,中国武术散打只要能遵循科学的、实战的路子疾进,用不了很长时间,它将会以鲜明的民族特点,高超的技击水平,展示出自己的新颜,,从而起到为中华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开路先锋的作用。

 

浏览9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