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普遍欢迎武术以“过招”来展示自己的时代新颜。同时考 察武术的诸多内容,散打较之套路相对容易做到训练的系统化、科学化、规 范化,比较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和评判量化的要求。因此,人们有理由要求 以散打作为武术进入奥运、走向世界体坛的先导,把散打实践包括对散打的 系列理论研究置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项具有现代眼光和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以科学发展观来观照和指导,精心塑造出那 种既能够焕发浓郁民族风格、彰显武术独特魅力,又足以被国际体坛接纳、 受到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散打竞技形象,无疑是当代武术发展与繁荣的 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个时期以来作为竞技的武术散打进展的状况。
1982年首届全国部分省市武术散打表演赛敲响开场锣鼓至1985年,可以看做是散打试验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中,散打的水平明显较低,出现了两 种令人不甚满意的态势。一是某些多年从事传统武术练习的选手,面对身着 护具猛冲猛打的对手无技可施。不要说难以打出武术的特点,而且每居下风,最终不得不放弃蕴蓄民族风格的打法,也去迎合一味猛冲猛打的那一套。二是某些很少甚至压根没有学习过武术的运动员,他们由于身体素质好,具有 拳击或摔跤的手段,借助敢冲敢打,凭着“拳击加摔”,更是登上了领奖台。 此情此景,昭示武术散打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在改革创 新散打技法方面下工夫,必须在竞赛规则的提倡和制约上做文章。自1986年 到1988年为散打试验的技术进步和规制改革阶段。这一期间,散打的技术水 平有了提高,呈现出两种值得肯定的进步。一是对抗双方运用武术的技法有 所增多,有的动作已经富有武术风韵。据统计和录像资料表明,赛场上传统 技击的腿法、跌摔、拳法乃至组合动作得到普遍运用。不仅前一阶段风靡赛 场的“拳击加腿”打法失去了垄断地位,而且武术的技法特点渐渐显露光彩, 引起了观众的浓烈兴趣。二是竞赛规则逐渐放开,越来越有利于发挥武术技 法的特点。比如早先规则规定禁击头部,第一步放开为可以用拳轻击,第二 步再放开到可以用拳重击,最终完全放开可以用腿攻击头部。显然,规则的 这种改动并不单单意味着对进攻者有利,更有价值的是它迫使运动员注意对 自己头部的防护。而注重防守恰恰是武术散打区别于其他搏击项目的显著标 志之一。攻的凌厉,防的严密;攻的传神,防的巧妙,这样,精彩的画面才 能跃然擂台。从1989年至今,是散打试验趋向成熟和定型的阶段。这段时间,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散打列入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进入了全运会, 举办了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散打世界杯,无拳套、 无级别、无演绎的“康龙武林大会”等重大赛事。同时,组织散打频频与欧、 亚、美一些国家的自由搏击、拳击、空手道、泰拳等过招较技,促进了散打 的国际化。从技术层面讲,“拳打脚踢融合快摔”的基本格局大致形成,技术 的规范化也显露雏形。拳法主要集中在冲(直)、贯(摆)、鞭、横、劈、抡 等,腿法则相对表现为踹、踢、弹、剪、蹬、摆、扫、勾挂等,而摔法大多为夹头过背、抱腰勾挂、抱腰别腿、抱单腿摔等。另外,在完善竞赛规则 (科学化)、采取电子计分(现代化)、颁布“武英” “段位”称号诸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从武术进奥的高度来看问题,仍然有一个关键问 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立独行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尚未能鲜明、生动地树 立在世人面前。这是因为,随着散打的动作向规范化靠拢,运动员的技术水 准越来越相仿接近,单纯得分观念压倒一切,导致了技术范畴的过于单一和 狭窄,成为散打技术中武术含量不够丰富的障碍。同时,尽管规则上鼓励运 动员施展具有浓郁武术色彩的攻防动作(如1990年规则规定前扫腿、后扫腿、转身后摆腿运用成功均得3分),但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未解决好技术 要素,运动员应用起来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响应者寥寥。而那些饱含传统技 击风格、在实战运用中又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招数,在赛场上自然更是凤毛麟角,具有特色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也就难以光彩照人了。
武术散打作为竞技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践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一个时期以来总揽推动武术散打运动 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在“积极、稳妥”原则的指导下,付诸实施的具体举 措也基本符合国情和武术发展的客观实际。那些举措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 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武术技击面貌为经,以当代国际搏击的基本风姿为纬, 通过对这种经纬交织组成的参照系的不懈追求,比较准确地勾勒出了散打竞 技的坐标,比较科学地为今天的武术散打竞技画了像、定了位。即,散打竞 技只能是源于传统技击而又不同于传统技击,既显示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归属于现代体育的竞技项目。
第二,它以同样不容置疑的事实昭示,现在擂台上奔突的散打竞技形象 离历史性的要求,与人们期待的散打竞技形象尚有相当的差距,竞技水平也 与实际上应该达到并且可能达到的高度存在明显的距离。散打要真正成熟,不仅在实践上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呼唤理论要对散打竞技的民族化、 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等系列课题作出应答。人们有理由说,武术的最终 进奥,在这个平台上向整个世界展现魅力,主要在于能不能够塑造出充盈民 族风格、豁透技术优势、符合量化要求的武术散打竞技即现代散打的崭新 形象。
现代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散打从内容到 形式都脱胎于传统技击术,它的身上理应渗透出传统技击的基本要素。散打 的任何改造发展,都不能不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和制约。那种认为现代散打 既然是一种竞技形式,那么应当与传统技击干系不大,而传统技击也难以运 用到现代散打之中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割断历史的,在实践上则必然导致散 打竞技无法展现民族风格和武术特点。我们说,散打竞技的技术范畴, 离不开一根对角线:一角连着传统技击中昔日用于实践格斗的招数、技法、 练功法(剔除掉现代竞技明令禁止的内容),另一角是传统技击中原本就属于 古代竞技的搏击技能、攻防手段、制胜元素。不要以为传统技击术的优势除 了 “一招制敌”外就再没有了其他的内容。实际上,传统技击术中摒弃了 “一招制敌”(现实竞技也不准使用),去掉了华而不实的玩意(竞技对抗中难以实用),仍存在着既符合现代竞技要求,又足以临场实用的内容。据湖北 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木菌漆画显示:竞技场上有三人在线,其中两人对攻, 另有一人与那两个力士之间错位而立,且具有手势动作,估计应该为裁判。 另外,在河南南阳汉画馆珍藏有一块刻有徒手对打场景的汉画像石。图中表 现的是:三位勇士正在进行搏击格斗。位居中间的一人似弓步出拳迎战左右 敌手,为一对二的散打局势。左边一人做跳跃奋勇向前状,他一手握拳,一 手亮掌跨步进击;而右边一人则也呈似弓步防守自卫的姿势,双手拳掌并用。 整个画面简洁精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散打动作刚健有力,实战感觉生动 逼真。这些史料表明,自古以来中华武术就蕴涵着散打竞技手段。将这些手段开掘出来,展现在擂台赛场上,既能出实战威力,又能显示出武术特点、活脱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必然受到本民族的观念、思维、意向、情趣、习俗、风尚、心理结构、生活行为方式和知识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现代武术散打(尽管归属于竞技的范畴)既然脱胎于中华文化现象之一的传统武术技击,它就不能不彰显出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有一种观点认为,武术 散打作为现代竞技,更多地须体现出竞技的共性。其实这种观点带有片面性。 因为虽然是同为竞技格斗项目,其技击规律大体相同,然而这并不妨碍各个 民族的竞技格斗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和风格。
浏览9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