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作为一种后来的(相对于已经跻身于奥运的拳击、跆拳道而言)对抗性竞技项目,要被国际体坛真正接受,当然首先要解决好量化的问题,即在评判打分上有科学的可操作性。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必须具备。一是打不出特点不行(即缺乏民族风格不行),二是打不出威风同样不行(即没有高于其他对抗性搏击项目的技艺不行)这就从客观上为擂台赛场上应当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散打竞技形象,提出了要求,勾画出了轮廓。
首先,构成散打竞技形象的基本要素技术动作,应当既充分体现民族风格、武术特点,又坚持少而精。
传统技击中招数十分丰富,这固然为提炼现代散打技术提供了厚实的基 础,可如果在散打竞技中出现过多的、繁杂的动作,不仅会对评判的量化带 来难题,而且并不有利于民族风格的形成。因此,在确定散打竞技的基本技 术方面,需要从传统技击术的整体扫描中进行挖掘、遴选,不能过分拘泥于 某家、其门、某派。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地提炼,精挑出那些释放着武术特 色、完全符合现代竞技要求的优良技法。如手法的选择,冲拳、贯拳、劈掌、 转身鞭拳、砸拳等均系传统技击中常用之法,在现代竞技规则的制约下(像 戴上拳套),照样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而且奏效的概率相当高。显然,这些 彰显传统技击的手法应当确定为散打竞技中的基本技术动作。从质量上看, 这些拳法多为上乘实用之法。从数量上讲,已经足够了。再如腿法的选择, 传统技击中的腿法花样繁多,蹬、踹、分、摆、缠、割、扫、挂、点、铲、 勾、撩、剪等,都能够形成上乘击法。可是目前散打中腿法的应用却相对单调了。据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统计,整个赛事运用腿法总数为7266次,其中 98%是蹬踢腿、踹腿、摆腿。运动员竞相采用这几种腿法,主要着眼于得分。 不过,这样的结果分数可能上去了,民族风格却下来了。因为这几种腿法国 际其他搏击项目也在广泛运用。这就要求我们调动规则的杠杆,来促使运动 员多用勾腿、截腿、扫瞠腿、转身踢腿等富有民族风格的腿法,将这些腿法 同侧踹、摆腿一样,确定为散打竞技的基本技术动作。至于摔法的选择(严格地讲,“摔”应为“跌”)更有说头。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把“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并列,首次提出了 踢打跌拿是武术技击四大技法的概念。同时从技术元素分析,“跌”的确更能 突出武术的特点与神韵,关于“跌” “摔”之辨的详细论述参见拙著《搏击艺术论》。传统技击讲究打摔结合、撞摔结合。 目前散打竞技中多用的摔法是抱腰摔(一般针对打法而用)、抱腿摔(通常针对踢法施用)、锁颈跌(主动实施跌摔技术)等。这几种跌摔法虽说同传统技击中的跌摔术不尽一致,但使用机会多,收效显著,加之与现代竞技规则毫不冲突,理所应当划归散打竞技的基本技术动作。上述手法、腿法、跌摔法, 配以精妙的组合,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其他搏击项目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 系,民族风格浓郁,武术特点鲜明,突用、精湛而不杂虚,完全没有那些玄 虚不实、哗众取宠的东西,散打竞技的形象有了外部雏形。
其次,在技战术的运用上,彰显中华文化斗勇更斗智的意识和神韵。
任何竞技项目都离不开技战术的运用,使统技击中技战术的运用相比其他搏击竞技项目更显深度和广度。历史上,传统技击的技战术不仅受儒、释、道思想哲理的影响,而且广受《周易》《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浸润。《庄 子人间世》云:“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泰至则多奇巧。”这就是说,早在先秦时期格斗双方已懂得佯攻战术。为了战胜对手,击上打下, 招式隐晦莫测,攻防虚实相掺。更有后者昇霄道人在《短打秘钥》中尤为详尽地介绍了技击战术的丰富多变、因人而异:“诸家手法,各有所解。如取上而打下,打下而取上,里门反外门,外门反里门,入手而即提手,提手而即入手,务要先明进退出入,闪腾挪,长短起落,开后收闭之法,然后穷其究竟之理”毋庸置疑,散打中突出了技战术的运用,不仅是搏击格斗的 需要,而且容易演绎出既斗勇又斗智的精彩角逐场面,文化品位得到迅即提 升,散打竞技的形象也就会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当然,娴熟地运用技战术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眼下散打竞技赛场上能够成功地运用佯攻巧取的技战术不是很多,恰恰说明了我们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还急待提高。
再次,搏击格斗中应当刻意打出防守反击的特点。
打顾结合,注重防守,是传统技击的重要手段,也是有别于其他搏击项 目的显著特色。不是说其他搏击项目没有防守,不讲究防守,而是传统技击 所展示出来的防守反击内容更为丰富,色彩更加鲜明。综观传统技击,防守 技法甚至比进攻招数还要多。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潜移默 化的结果。当前散打竞技一个颇令观众倒胃口的现象,就是双方运动员死抱 硬缠、胡打乱冲。而一旦漂亮的防守运用到散打中,这类现象自然会大大减 少。同时,中国武术讲究的闪躲腾挪、蹿蹦跳跃、借力打力、以巧取胜的热 闹好看场面便会揭开面纱,更多地纵横擂台赛场。鉴于拳击规则规定不是以 击中与否而是以有效击中点数多者为胜方,导致了拳击最多出现的是双方对 攻的情况,散打竞技要突出防守反击,也需要从规则上加以引导。比如,对 那些积极防守的成功者(像有效地截击对方来拳来腿),同进攻成功者一样给分。对特别具有武术风韵的防守反击(如调动头、肩、肘、手、足、膝、胯、 臀八门打法,在规则允许下,漂亮地实施全身配合、整体作战。这种整体性 是散打竞技区别于其他搏击项目的标志之一),还要特别加分。防守反击的技 法是很多的,如遮、拦、格、挡、推、托、带、领、劈、砸、裹、搂等,再 配合灵活的身法、多变的步法、机动的战术完全能够演绎出凌厉而美妙的格斗场面,散打竞技形象就会熠熠生辉,令人刮目相看。
最后,要勇于并善于放开手脚,充分显示出中国功夫的超强威力。
传统技击宣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是有道理的。威力强大的真功夫,是传统技击之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现代散打竞技之魂。搏击对抗,之所以放言“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就是因为有真功夫做后盾。擂台竞技,重在真打实斗,是凭借功力、技巧,实实在在地将对方打倒 打下擂台。那种你拉我拽,把对手推下去的场景,是谈不上散打竞技形象的。摒弃那些动辄致人死命的功夫,抛开那些玄虚胡吹的假功夫,潜心去挖掘提炼传统技击中确实有威力又完全可以运用到对抗竞技中去的实用功夫,对塑造擂台赛场上令人欣喜的散打竞技形象具有不可低估的直接作用。试想,擂台上两人,一方猛打猛冲,另一方沉着应战、 以逸待劳。蓦地,应战者一记发力,进攻者应声被击倒甚至被打下擂台。这 种不是影视剧里人们看到的艺术镜头,而是拥有武术功夫的运动员切实打出 来的胜利成果。这样的真实事例提示我们,手上的拳套不应成为无法施展技 法的借口,身着的护具难以抵挡武术真功夫的冲击。武术总揽套路、技法和功夫,而且功夫是高层次的。从技击作用来讲,三者不可分割。技法不能代替功夫,技法不精,会受制于人。功夫练就的是超常的实力,既已练就,便有制胜的武器。技法与功力相辅相成,才是克敌制胜的根本。诚然,目前我们能够在擂台赛场上看到的具有真功夫的搏击格斗情景还是比较少的,这正表明我们在挖掘提炼传统技击的练功法方面还很不够,说明我们的运动员在训练上还缺少一项内容。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把某些传统功夫吹得神乎其神, 抬到不适当高度的庸俗做法。同样的,我们也应当反对那种轻视传统功夫, 根本不相信有武术真功夫的简单粗暴作风。传统武术中的真功夫是存在的。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昔日的传统功夫合理地运用到今日的散打竞技中去。 这是要讲科学的一篇大文章,得下大工夫去做才行。
现代散打形象关乎着中国武术在当代体坛的命运。塑造理想的散打竞技形象是一代甚至几代武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切实重视现代散打形象的研究和塑造。在理论上有所开掘,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以崭新的、科学的、理想的现代散打竞技形象推动武术的发展和进军奥运。
浏览6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