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传统武术?笔者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武术大辞典》诸权威典籍中均没有找到准确的解释。而《辞海》关于“传统”词条的阐述是:“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 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 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和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武术,其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历史悠久、动态发展、绵延至今、筑成体系。它既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归属传统文化的范畴,又有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封闭性等彰显“传统”意义的特征。因此,对照这一概念的定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称武术为传统武术,同时根据传统的概念定义,将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和解析也建立在具有两重性的基点之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事实上, 任何传统里保守与落后的一面都的确会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阻碍作用。传 统武术同样存在着保守和落后的内容,而且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的 限制,那种保守和落后的负面影响还比较深远。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统治, 农耕经济的生产力低下,社会科学方面的故步自封、少有发展,导致了难以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阐释和促进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固守的那种 口传身教的继承方式,使得理论难有建树,贫乏苍白,远远落后于实践。这 种封闭、落后、艰难的生存环境,不可避免地驱使武术去借助迷信、宗派的形式进行传播,而且被迫多在社会下层扎根流传。这样的结果,便造成了传 统武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营造出争勇斗狠、 危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具体表现有封建迷信、荒诞不经、抱残守缺、唯我独尊、胡吹乱夸、陈规陋习,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传统武术在几千年民族文化氛围发展,自然地融汇了古代哲学、兵法学、养生学等文化思想和观念。不论是武术理论、内容形 式、技术思想、训练方法,无不闪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特征。 其流派林立、门类繁多、风格各异、自成体系。全国目前所谓历史清楚、 脉络有序”的拳种就有300多个,表现形式包括异彩纷呈的长短套路、招法迭出的传统技击、上阵杀敌的军旅搏击术、拳械练功法、强体修身功,以及 与其他技艺相结合的表演节目等。从中体现出来的功能与价值呈现多元性和 独到性,这又和传统武术修炼与运用讲究内外统一而修,内外统一而用的优 长密不可分。此外,传统武术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运动量各 不相同,可以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爱好、职业的人之需求。加之习 练传统武术不仅简单易行、难度小、花架子少,不像竞技武术追捧高、难、 美、新而令广大普通练习者难以做到,而且在时间上随意灵活,不论早晨傍晚、午间假日,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锻炼。场地选择上也是尽可因地制宜,林边草地、街头巷尾、室内屋外,均能活动肢体、一试身手。至于对专门设 施、辅助器械则更无特殊要求,即使是处在生活条件和环境水平较低的情况 下,也不会因设施器械的因素干扰或影响人们习武练艺的兴味与效果。这就 使得传统武术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切实体现出人民是武术的强大载体,武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然,传统武术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促使人的陶 冶性情、人格升华,培养尚勇爱国精神,倡导正直诚信思想,增添情趣,强健体魄,树立重情义、讲道德的良好风范等方面,都迸放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对传统武术两重性的简要分析,我们有理由说:传统武术精华是主干,属第一位的;而其中的糟粕系末枝,是第二位的。传统武术堪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今天无疑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机勃勃、 具有独立体系和社会功能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传统武术既然是一项有价值的体育项目,当然就应当大力推动它的发展繁荣。而目前传统武术是一种什么情态呢?能不能称得上发展繁荣呢?或传统武术正处在失传或正被失传的边缘,连生存的前提都受到挑战,发展繁荣了。这种观点可能过激了一些,事实上也不完全符合具体情况,但传统武术处境困窘,距离发展繁荣甚远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从大力发展竞技武术的方针政策确立以后,传统武术便日益边缘化,有意无意被搁置一旁。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传统武术大多是群众自发性的活 动。这类活动规模小、层次低、交流少,难以蔚成大观、造成大的影响。而 那种由国家举办,规格较高的传统武术比赛不仅较为鲜见,而且脱离传统武 术实际,暴露出许多问题与弊端。如2004年8月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 会,采用专业体育竞技运动的评判标准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交流的评判标 准。这就引导和迫使不少拳师为了得到高分,而在赛场上迎合裁判的竞技规 则要求,刻意丢掉传统的东西去追求表演化、技巧化那一套,把个原本富有 特色的传统武术弄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更为要命的是,这种交流客观上 将引导原本异彩纷呈的传统武术渐渐趋向从内容到形式的大一统,其结果只 能是拉动传统武术的各家技艺(包括习练与形式、套路和技击)一齐向专业 竞技运动队靠拢,最终形成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即是竞技武术业余队伍的大格局。这样下去,传统武术还能谈什么发展,又焉能有大的繁荣呢?对此,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传统武术是根、是基础,竞技武术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人们常说武术博大精深,就是指的传统武术。一项针对200多名外国学员的调查显示,其中的64.3%认为只有传统武术才能代表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应当说,这种看法有其道理,不然,仅凭竞技武术那几下子(不论套路还是散打),同博、 大、精、深哪一个字都难以沾上边。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仍然具 有不可低估的魅力,这种魅力经过整合凝聚放射出来,将会化作推动中华武 术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2004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上,日本国参议员加藤六月深有所感地说,传统武术节太壮观了,简直就是奇迹。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王筱麟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大家普遍认为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对武术进奥起到了推动作用。事实正是如此,传统武术的精华 部分一旦得到发展繁荣、传播推广,必将给中国体育增添活力,必将对奥林 匹克运动予以有益的补充,造福于全人类。
那么,现代社会怎样去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与繁荣呢?传统武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其兴盛发展也是要由它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所决 定的。发展传统武术必须遵循这些要素,借鉴古代人民和外国的成功经验, 深入研究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方式,把发展繁荣传统武术当作一项系统工程, 用时代精神去充实、优化传统武术。同时,用战略的眼光,从整体上提出思 路与对策,全方位地做好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其内 容理应包括多项任务,诸如国家的积极提倡、大力扶持,积极的继承与扬弃, 改革竞赛制度,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突出传统武术的特点与风格,开展科 学研究,加强技术理论构建。管理体制上寻求最佳模式,彰显各级武术协会、 学校、武馆、拳社等多种教学团体的作用,锐意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提高 传统武术的科学性,扩拓产业化之路,赢取社会最大份额,争取更多群众参 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等。上述每一项任务,都是一 篇大文章。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详述,仅从“武林大会”传给世人的启迪切入,着重就如何处理好传统技击与现代散打的关系,这个关乎传统武术发展繁荣的关键话题作一些探讨。
武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屡经曲折跌宕,但总的看来还是历久不衰,不断得到发扬光大。这是因为武术具有技击、健身、娱乐、竞技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实践中颇能有所侧重地发挥作用,体现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征。当然,社会新的进步产生社会新的需要,而社会新的需要会促进武术的多元功能有消有长。今天社会的需要则要求武术的发展突出创新,将原先在传统武术中首推的技击功能大幅度地转向竞技。这种创新与主要功能换位的结果便是现代散打的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散打的出现是必然的,对现代散打的重视理所应当。 然而,欢迎现代散打的出现,重视现代散打的发展,不能以降低甚至牺牲传统技击的地位为代价。因为现代散打不可能全面代表传统技击,更不可能取代传统技击。而且竞技武术的发展正需要扎根于传统武术之沃土,继承传统 武术的精华,接受传统武术的滋润,方能枝繁叶茂,绚丽多彩。只有传统武术传统技击发展了繁荣了,竞技武术现代散打才有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说,发展传统武术传统技击当然有其自身需要发展、应当发展的理由,而 即使只是为了发展竞技武术现代散打,也极有必要把传统武术传统技击的发 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武林大会”开播以来,其收视率节节攀高带给我们的一大启示。
浏览6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