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戚继光《拳经》云:“既得艺,必试敌。”传统武术自出现始,就追求实用,把技击作为其基本宗旨。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无不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现代散打是新近崛起,并被看好能率先进入奥运的竞技武术之一项重要内容。散打脱胎于传统武术,但由于一方面尚未能从真正意义上继承传统技击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过 于按照西方竞技的模式行事,以至于表现出来的技术风格缺乏武术特点,展现在擂台上的散打形象与人们期待的散打形象还有相当的差距,竞技水平也与搏击中应该达到并且可能达到的高度存在明显距离。事实上,传统武术的 技击手段洋溢着独到之处。那种以柔弱胜刚强,不动则已、一动则如雷霆万钧,避实就虚、攻其不备、欲放先收、欲要先给等战术思想,充满哲学辩证法。那种讲究方法巧、运用巧、丰富而多变,攻则七拳并用、防则千变万化, 打中必顾、顾中求打、打即是顾、顾即是打的“尚巧”技艺,俨然是一座武 技宝库。那种注重内劲功力,强调提升潜能,讲究简单、直接、快速,发挥 “脚踏中门夺他位,铜墙铁柱一齐催”的击打威力,在任何攻防格斗中都大有 用其之地。构建现代散打的技术体系,离不开对传统技击的继承与发展。勾勒散打的技术坐标,离不开这样的经纬线。经线是传统技击中昔日用于实战 格斗的招数、技法、练功法(需要剔除掉现代竞技明令禁止的内容),纬线是 传统技击中原本就属于古代竞技的搏击技能、攻防手段。经纬交织,方能营造出风姿绰约的散打形象。有人认为散打既然作为现代竞技,更多地须体现 出竞技的共性。其实不然,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会受到本民族的观念、思 维、意向、情趣、习俗、风尚、心理结构、生活行为方式和知识系统的影响 与制约。反映在同为竞技搏击技术,尽管其技击规律大体相同,但这并不妨 碍各民族的竞技带有本民族的特点和风格。举例而言,西洋拳击中的直拳与 武术散打中的冲拳,无论就形式还是从劲力、径路看似乎都差不多。可是考 察其整体以及配合的身法、步法,二者却大相径庭。显然,它们那种皆属进 攻技能的共同性,不可能冲淡更不可能淹没民族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别性。、传 统技击以内涵言之,其理论核心和技法属性源于中国恢弘丰富、玄妙艰深的 古典哲学。它的特点在于,其不限于仅仅接受某一种哲学、理念的影响,而 是至少接受儒、释、道三家学说的熏陶与感染,无论在人体潜能的开掘还是 在攻防技巧上的升腾,均折射出儒、释、道复杂哲理的光束。如太极拳推崇 处处含球、以圆力见长,形意拳讲究对称合力、踏中取胜,八卦掌注重走圈 顺势、阴阳相对,少林拳要求四平八稳、虚实互用,就饱含“不偏不倚”“无 过亦无不及”的儒家学说;对功法和技艺追求终生修炼,演习时注重意与气 的感受和存蓄,使用时主张模拟自然现象和借鉴禽虫猛兽的搏击技能,以及 喜欢采集天然之外气充盈丹田内气的气功修炼法,则无疑同道家的崇尚自然、 天人合一的旨归如出一辙;结合自身体力条件,信奉存正驱邪的规则,矢志 不渝地苦练功夫,自然与佛门的禁欲修行、驱除杂念、苦志成佛的思想相映 相合。综合上述思想的影响,武功的精髓即是深奥的文化。技法擅长于从自 然生灵之间找到灵感,武学大师仰观俯察,武禅并修,融入夭地万物,只见 飞禽走兽、山石泉林,各有进退之势;参透奥秘,飞花落叶皆可攻敌。形意 相通,天人合一,甚至一弦琴、一着棋、一笔书,都可能隐含丰富的武学内 涵,其精招妙法寓于曼妙美感当中。这些被概括称之为武魂神韵的传统技击 内容实在丰富,不是一个竞技共性的词汇就能涵盖的。
当然,现代散打又毕竟不等同于传统技击。随着武术进军现代体坛,传统技击寄寓到散打竞技之中,是一种客观使然,并不以谁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然而散打要充分表现出格斗的技艺,高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阳刚气质,迸发出一定的观赏意义和审美价值,需要解决好下列几个问题:一是由于现代散 打要求竞技者在打法上趋向科学化、训练上追求系统化、规则和评判上适宜 量化,同时更讲求搏击的效率等新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限制传统技击的 丰富性、独特性。而几千年武术的发展构筑了许多实用招法,积累了丰富的 临战经验,将它们发掘出来运用到散打技术中去,既能发挥克敌制胜的作用, 又能展示民族风格和武术特色。这些实用招法和临战经验在赛场上运用得越 多,散打水平自然也就越高,武术特色也就越浓。因此,以科学发展观处理 好现代散打与传统技击产生的矛盾,是一个现实的任务。二是重视挖掘传统 技击中之精华,并非赞同对传统技击一味地顶礼膜拜、不管外界风云如何变 幻,只是抱住固有的技法不肯更改的保守做法。那种故步自封的态度在理论 上是违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是吃过苦头的。比如形意拳传统打法“五行生克”,机械地排出劈拳破崩拳、炮拳破劈拳、钻拳破炮拳、横拳破钻拳、崩拳破横拳的序列,就不符合瞬息万变的实战要求,容易禁锢人的创造力。对此, 我们要有敢于扬弃的毅力。三是散打不反对借鉴国外搏击术中优秀的东西,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把挖掘继承改造传统技击摆到无关紧要的位置。就是对国外搏击术中一些可以参照的具体技法,也应当自觉地结合传统技击的内容, 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而切莫全盘照搬。譬如对照拳击中的摆拳,传统技击中也有类似的动作。可略加比较便足以看出,两者的技术要素不甚相同。在拳击中,由于不准用腿,摆拳成为少有顾虑的重拳击打。而散打使用摆拳(或传统技击中相似的动作)就不那么简单了,它首先要提防对手起腿踹踢或下蹲 抱摔。这样,整个动作没有传统技击的整体意识,不去充分借助身法的掩护 就难以奏效,一不留神反倒容易被对手乘虚而入。显然,散打中运用摆拳 (或类似动作)应当比拳击中的摆拳有更多的讲究,中国传统技击的优长也就由此看得更清楚了。
应当看到,传统武术被边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竞技武术的突起和兴旺红火。从理论上论证清楚现代散打与传统技击的密切关系,对引导出发展竞技武术首先需要发展传统武术这个时代命题具有直接的意义。如果说,发展竞技武术现代散打离不开传统武术传统技击的发展繁荣, 这种理论上的论述需要实践来支撑的话,那么,“武林大会”那一道道武林盛宴则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开播至今,已有八大武林门派登台献技。 无级别、无拳套、无演绎的真打实斗,推出了传统武术的大演习,展示出传统技击的丰厚与光彩。虽然说,现在观众从武林大会上看到的传统技击格斗还不是十分精彩,一些令人叫绝的技法招数运用得也不理想,那种乱打、缠抱、推操的场面也时有所见,但这是由于传统武术长期处于打练分离的状况所造成的。传统技击从被压抑到释放,从被淡忘到拣回,从幕后走到前台, 从低级迈向高级,需要一段时间过程。传统技击首次大规模的登台所暴露出 来的某些不足,带有客观必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不能苛责的。可以想 见,只要沿着“武林大会”开辟的这条大道坚持走下去,并不断加以修正、 完善、改革、提高,传统技击必将会展示出令人欣喜的崭新风貌。
同时,对视“武林大会”,实事求是地对八大门派已经打出的技术招法稍作分析,我们依然有理由说,这次武林大阅兵打出了武林人的勇气胆识,展 现了传统技击的精神、技巧与活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扫描一下运动员打出的传统技击的多种元素,堪称踢、打、摔、拿俱全,险招、高招频现,著名的腿法计有“落地金绞剪”“美女照镜腿” “搓踢间勾踢”“扫膛腿”“挎剑腿”“转身后摆腿” “腾空飞踢腿”等。拳法就更加异彩纷飞, 刚劲有力型、诡异风格型、组合多变型,打出了风情万种的拳式,看得人眼花缭乱。摔法包括“抱腿摔”"樵夫捆柴摔” “切别摔” “大劈裹横摔”“接 膀围身靠摔”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平常在各种搏击项目中都没有看到过的“拿法”,也首次亮相,如“太乙五行拳”使出的抓筋拿脉冷招,足以令人一粲。这些传统技击招法中,有的与现代散打中的技法相似,如“红拳” 中的“挎剑腿”和散打最凌厉最常用的腿法“侧踹”基本一样,“挎剑腿” 只是稍低一点,两者都以掌握好距离感为关键。有的跟现代散打中的技法作用相同,可民族风格更为浓郁,形象更加好看,像陕西红拳选手李冠廷摆踢的 “美女照镜腿”,动作漂亮,屡显神威,昭示出千年红拳的文化底蕴。相比之 下,散打中惯使的“虎尾腿”,其作用威力与之相差无几,而论起民族性、文 化感来就没有“美女照镜腿”那般可圈可点了。
透视“武林大会”传递出的信息,应当说,传统技击从总体上讲其在历 史上的高峰已经过去,在当今新的面貌新的展示水平还不是很高,存在的短疏之处也是明显的。然而尽管如此,通过对上述技艺特别是对两例具体腿法的解析对照,我们仍然能够获得这样的印证:现代散打中的技法招数多来源于传统技击,传统技击包孕的内容远比现代散打运用的技法招数饱满丰富。有了这样的佐证,结合理论上的梳理,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传统技击与现代散打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共同统一中国武 术。传统武术、传统技击是根,是竞技武术、现代散打取之不尽的源泉。在现代社会里,传统依然是竞技的滋养沃土,而现代则是传统的发 展进步。落实到武术进奥这个专项课题上,也只能是竞技作龙头,传统为基础。正是从这一基点作战略思考,人们有理由大声呼唤,竞技武术、现代散打需要高歌猛进,传统武术、传统技击更需要发展繁荣。
浏览9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