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与古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宗教与武术文化同为古代文化巨系统的组成部分。二者在 发展过程中必然互为因果,相互渗透、影响。在中国武术 史上,以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的关系较为密切。佛 教自东汉传入之后,数百年间有极大的发展,两晋、南北 朝统治者十分崇佛。如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入寺为佛服役。 朝廷大修寺庙,南北寺庙达数千所,僧尼十余万。北魏孝 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由平城迁都洛阳后,在洛 阳大修寺庙,仅此一地即有寺庙数百所。佛教与武术密切 联系的典型代表为河南嵩山少林寺。早在这个时期少林寺僧即开始习武。
由于战乱频繁,尚武成为社会需要,寺院也开始了习 武。不少寺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据《魏书释老 志》载,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太武帝在长安某寺 院发现大量武器,并因此怀疑寺庙可能与叛臣合谋作乱。 可见寺庙习武已较多。当时佛寺习武,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护寺院财产。 由于帝王崇佛,多有赏赐,许多寺院拥有田产及大量财・ 物。《续高僧传》记了一位武功非凡名叫明恭的和尚:明恭 “住郑州会善寺”,会善“曾与超化寺争地。彼多召无赖者 百余人来夺会善秋苗”。“乃取大石可三十人转者,恭独拈之如小土块,超化即见一时惊走”。这段记载表明,寺庙 不仅要防卫乱兵盗贼,就是寺庙之间也还有争夺财产之 事,需要用武力保卫。
当时僧人中会武者不少,有的僧人还参加反叛动乱。 如《宋书•王僧达传》:“南彭城蕃县民高阎、沙门释昙标、道与秣陵民兰宏期等谋为乱。”《魏书•肃宗本纪》 也载:“沙门法庆聚众反于冀州。”由于一些僧人叛乱,被 镇压之后,不少被强制充军或还俗为民。如前述魏太武帝 怀疑僧人作乱,下令年五十以下的和尚为民或充服兵役。但事过之后,一旦帝王复倡佛法,如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年)即位之后,大崇佛教,一些被充军和尚复归 寺庙。由于当过兵,他们对推动寺庙练武起到促进作用。
寺庙习武,与武术的健身性娱乐性也有一定关系, 《续高僧传》又载:“宫中常设曰百僧斋,王及夫人手自行 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表明习武有健身与娱乐的因 素。北魏人杨街之著《洛阳伽蓝记》详记寺庙佛节庙会游 乐盛况。洛南禅虞寺,“寺前有阅兵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在这阅兵场上经常开展武术表 演和较武角力等'活动。上述史实,表明南北朝时期寺庙已 开始习武,佛教与武术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少林武术便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端的。
少林尚武可以说是与少林寺始于同时。印度高僧佛 陀扇多(常称佛陀禅师,亦称跋陀)深受魏孝文帝崇信。孝 文帝迁都洛阳,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佛陀禅师于嵩山建少林寺。慧皎《高僧传佛陀传》:佛陀禅师 “随帝南迁,立都伊洛,复设静院,敕以处之。而性爱幽栖, 林谷是托,屡住嵩岳,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 寺,今之少林是也”。嵩山之地是爱好幽静的佛陀自己选 中并常住于此,因而魏孝文帝下令给他修了这座少林寺。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于少室山阴茂林之 中,故名“少林寺”,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佛陀禅师学识高深,精通禅法,译经多部。其传略中 虽不见提及他练武,但从他收受的两名弟子惠光与僧稠 的情况,可以看出佛陀甚重武事。据《高僧传佛陀传》 载:佛陀一日在洛市见“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 上,反踢躁错,一连五百,众人演竞,异而视之。佛陀因见 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总欲引度。”据 《传灯录》记,慧光姓杨氏,长卢人,年十二,随父到洛阳, 被佛陀发现,收为徒弟。慧光在窄狭的井栏干上反踢健子 一类的游戏,要有一定的功夫和胆量,否则失足落井,不堪设想。佛陀收他为徒,不是看中他的学识才华,而是看 中他“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即对这类危险的游戏都 能练得精通,修习佛法一定容易明白,把习佛与武勇联系在一起。
佛陀所收另一名弟子是僧稠。《高僧传、佛陀传》又 载:“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教其立业。”僧稠亦称稠 禅师,“姓孙氏,系出昌黎。性度纯懿,~览佛经,涣然神 解”。僧稠应是少林寺最早的武艺高强的武僧之一。唐代 张蟹《朝野佥载》详记其习武故事:稠禅师幼年入寺当和 尚时,同伴们常互相角力、斗拳为戏。僧稠因体质弱小,经常受辱。于是他抱着大殿金刚神像双腿,乞求神助。这样 乞求了六天,天将亮时金刚现形,给他一钵筋强迫他吃下 去,之后,僧稠武艺气力倍增。“同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 殆非人也。方惊疑,禅师曰:吾为汝试之因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至东飞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动骇物听,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 仰视”。这当然是神话,但神话中亦曲折反映一些现实。从侧面表明,少林寺僧在少林建寺初期即有习武活动,少林 首任主持佛陀之徒即武艺非凡。可知少林武功的发端始于建寺之初。
据《魏书•释老志》等古籍记载,中国佛教禅宗的创 始人菩提达摩于梁代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自'印度来 华,宣扬佛法。后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梁 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圆寂,葬熊耳山,后世据此传说少 林武术为达摩所传,达摩在少林传授《易筋经》、《洗髓 经》,为少林武功之祖。这纯属子虚乌有。从古代文献典籍中,从未有任何习武或授武的记载。据近代武术 史家唐豪等考证,认为此传说出自明代。少林为禅宗之 发源地。少林习武除前述乱世尚武等主要因素外,与禅宗 亦有一定关系。禅宗乃印度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结合的产物,即中国化之佛教宗派。禅宗的最大特色是 “不立文字”,即摆脱印度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全凭 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领悟宇宙的永恒,自身具 有的佛性。怎样启发“悟性”呢?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一 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声喝斥,一顿棍棒、拳脚,来启发 悟性,即所谓“棒喝"。总之禅宗修习全凭自身体验,这一 点与武术的锻炼有着共通之处。武术的招式可以讲说,可以示范、传授、也要靠悟性。禅宗是一种修养,武术也是一 种修养,二者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因为“禅武相通”,或 许就是佛陀以武择徒的原因,也就是禅与武的内在联系。 因此,后世的禅宗与武术关系紧密:禅武一体,以武悟禅; 禅拳一致,以禅导拳。在禅宗的重要典籍如《临济录》、《碧 岩录》等中,有着不少禅宗与武术关联紧密的生动例证。 特别是禅宗传往日本之后,禅法与武道有了很好的结合, 更把二者融为一体,使武术有着更为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少林武艺,以棍法为特长。民间有所谓“十三棍僧救 唐王”之传说。明代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把棍法总 结成书。少林为何在诸多武器之中长于棍法?该书云: “少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寺,故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 禅宗讲“顿悟”,有所谓“棒喝”的禅法,或许这是棍术受到 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外,佛家讲慈悲为本,戒斗戒杀,棍棒 非铜铁,无锋刃,非凶器,多用于自卫。佛家子弟携带较 宜,这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棍棒不是战 场主要兵器,在某种特殊场合,棍棒似更为方便。如《魏书 •朱尔荣传》:朱尔荣为柱国大将军,在一次战斗中,认为 “入马逼战,刀不如棒。密勒军士马上各齐袖棒一枚,置于 马侧。至于战时,不听斩级,以棒棒之而已”。在短兵相接 的怏速决战中,用棒打击似更快捷。葛洪《抱朴子》记贺将 军讨山贼,“中有善禁者,每交战,官军刀剑皆不得拔,将 军乃多作劲木白陪击之。禁不复行,因而克贼”。所谓 “禁”,是一种法术,固不足信,或许这次在山间丛林之中 作战,长柄刀矛之类使用不便,还不如棍棒适用。晋宣帝 亦曾教守卫的士兵每人准备一根短棍,用绳挂在臂间,短兵相接时可以。这是用棍的又一例证。当时棍法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葛洪说自己腕年“又学七尺杖术,可 以入白刃,取大戟”。七尺杖可战胜刀、枪、剑、戟。可见 棍法技术是相当高的。少林武术尚棍,可能与此一时期棍 术的运用与发展有一定联系。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它在汉末形成,魏晋时期有了巨大的发展。道教以老庄哲 学为思想渊源,继承先秦神仙传说与导引养生方术,在民 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道教与武术有着较为紧密的文 化联系。在思娘上,中国武术的阴阳辩证观、五行生克观 及“因敌变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均与道 教来自同一渊源。武术的技术理论原则亦与道教太极、八 卦、五行善理论一致。武术更汲取了道家养生的思想方 法,使武术具备了内功修炼体系。但此时期,道教与武术 均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而它们之间的深层思想文化联 系尚不充分。大体说来,此时期主要表现在道门习武及武术与道教神仙方术相结合等。
浏览1,764次